『冷兵器』如流星般划過的中國古代實戰兵器,鞭與鐧

2021-02-23 戰爭事典

鞭與鐧可以說是中國古兵器史上的小輩。無論是刀劍、斧鉞還是戈戟或者鉤錘,其歷史基本都可以追溯至上古,至少也可以追溯到夏商周三代末期。而鞭與鐧則不同,在上古時代的兵器中並沒有它們的原型

 

就兩種兵器而言,我們現在所謂的「鞭」 其實算作硬鞭,與之相對的也有皮質馬鞭衍生而來的長鞭,但本文不做討論。鐵鞭的來歷,筆者認為最早發源於鞭笞刑具中的「笞」 而非「鞭」,所謂笞,便是竹條或者荊條。現代我們看到的流傳下來的鐵鞭形如竹節, 便是因此而來。

 

宋代李綱監造鐵鐧、宋代鐵鐧、北宋鐵鞭、後梁招討使王彥章之鐵鞭。(NEOSS繪)

 

現知有關鞭的最早記錄源自五代,據《新五代史•安重榮傳》記載,五代時後晉的將領安重榮曾制大鐵鞭,當時人稱「鐵鞭郎君」。有記載的五代鐵鞭,見於清代馮雲鵬、馮雲鵷兩兄弟所著的《金石索》。其中載有一幅五代後梁招討使王彥章所使鐵鞭的圖像,並標註此鞭長漢尺六尺二寸(約140 釐米),重清秤十五斤(約9 公斤),凡十九節,每節以銅條束之,柄飾木而束以銅,柄端如錘,四面環列「赤心報國」四字,字色綠,似融銅鑄就。因此這柄鐵鞭亦名「赤心報國鞭」。此鞭舊時收在汶上西門外梁王太師廟中,清道光時,移貯汶上縣庫中。王彥章武勇流傳後世,甚至《水滸傳》中的好漢也拿鐵鞭作為衡量武勇的標準。

 

鞭的形制較為複雜,一般分多節,《武經總要》中繪有十三節,同時尖端若錐,可以突刺。筆者認為鐵鞭的形制就是參考了當時用作刑具或者馬具的竹鞭而得名,鐵鞭早期其實多作為威懾之物,後期才逐漸用於戰陣。到北宋,關於鞭的記載多了起來, 並在《武經總要》中留下了相關記錄,且繪有圖像。

 

五代後梁招討使王彥章所用的「赤心報國鞭」

 

鐧是從鞭的基礎上發展而來的。鐧同樣在《武經總要》中留下了相關記錄,並繪有圖像。鐧呈長條形,有四稜,無刃,上端略小,下端有柄,與鞭截然不同。宋代官造鐵鐧,現代亦有傳世。

 

1985 年6 月29 日,福建省博物館收到收藏家林忠幹捐獻的一把鐵鐧,系北宋尚書右丞,抗金名將李綱監造,製作精良。此鐧身長94.2 釐米,柄長20.1 釐米,重3.6 公斤, 稜身前細後粗,長74.1 釐米。鐧柄呈瓜錘狀,莖套花梨木,近首處穿孔,以便系索懸掛於腰間。鐧柄與稜之間橫隔四瓣狀格板,直徑7 釐米,厚0.4 釐米。稜身靠近格板處,陰刻篆文「靖康元年李綱制」七字, 字體鑲嵌金飾,至今清晰可辨。

 

《武經總要》中鞭、鐧及鏈枷木刻圖。

 

需要說明的是,鞭、鐧形制均無定製,可視使用人體能、用途而改變,因此並非制式的軍隊武裝,而是個人配備的兵器。《武經總要》記載:「鐵鞭、鐵鐧二色,鞭,其形大小長短,隨人力所勝用之。有人作四稜者,謂之鐵鐧,謂方稜似形,皆鞭類也。」 明《武備志》亦同。清《兵仗記》中載:「與劍相類者為鐵鐧,無刃起四稜,言方稜似也; 有與為類者為鐵鞭,純鐵為之,狀如竹根節也。鞭、鐧大小長短,各隨力所勝用之。」

 

李綱監造鐵鐧,由收藏家林忠幹1985年6月29 日捐獻給福建省博物館。

 

鞭、鐧步騎兵均可使用,是非常靈活的打擊武器。不僅宋朝軍隊使用,西夏、遼及金國軍隊也都使用。明清繼承了宋代鞭、鐧的形制,《清會典圖•武備》中便繪有銳健營所用的鐵鞭,長約74 釐米。還有綠營所用雙鐧,形似劍,前有尖銳,長約86 釐米, 各重僅0.82 公斤。可見鞭、鐧在形制和重量上十分靈活,是對士兵尤其是騎兵衛體兵器的極好補充。宋代騎兵或將領上陣,一般多喜歡在馬上攜帶數種兵器,以防損壞和丟失。同時這兩種武器也算得上是我國特有的騎兵武器,因為西方騎兵的鈍擊兵器多用戰錘, 而非這種類似於劍的打擊類兵器。

 

鐵鞭、骨朵騎戰圖,以兩宋重甲時代為背景繪製。重甲時代盛行重型打擊兵器,因此圖中對戰雙方,一人用骨朵,一人用鐵鞭。(楊翌繪)

 

在宋代,軍中善使鞭、鐧的武將不少。《宋史》卷二七四《王繼勳傳》載:「在軍陣中, 常用鐵鞭、鐵槊、鐵撾,軍中目為『王三鐵』。」 《宋史》卷三二五《劉平傳(附王珪)》中說王珪:「少拳勇,善騎射,能用鐵杵、鐵鞭。」王珪在北宋康定元年(公元1040 年) 與西夏軍在師子堡作戰時,被敵兵左右夾擊, 其左手執杵,右手持鞭,所向披靡。次年他戰死於好水川大戰,戰事激烈到甚至使其「鐵鞭撓曲」。《宋史》卷二七九《呼延贊傳》又道:「雍熙四年,加馬步軍副都軍頭。嘗獻陣圖、兵要及樹營砦之策,求領邊任。召見,令之作武藝。贊具裝執鞬馳騎,揮鐵鞭、棗槊,旋繞廷中數四,又引其四子必興、必改、必求、必顯以入,迭舞劍盤槊。賜白金數百兩及四子衣帶。」《宋史》卷二九零《狄青傳(附張玉)》記載張玉於北宋康定元年, 在延州清澗、招安砦等地與西夏騎兵交戰, 「單持鐵簡出鬥,取其首及馬,軍中因號曰『張鐵簡』」。《宋史》卷三二五《任福傳(附桑懌傳)》記載,任福在好水川大戰中「揮四刃鐵簡,挺身決鬥,槍中左頰,絕其喉而死」。另有開封雍丘人桑懌,「勇力過人, 善用劍及鐵簡」,北宋寶元元年(公元1038 年)任「涇原路屯鎮戎軍」,最後與任福一起在好水川戰死。

 

除了宋軍外,《宋史》卷三二五《劉平傳(附王珪)》還記載北宋寶元元年,宋將環慶路馬步軍副總管劉平在延州同西夏軍交戰,西夏軍將領「舉鞭揮騎,自山四出合擊」。最後劉平被俘,可見西夏騎兵中也多有使用鐵鞭者。《金史》卷八六《烏延查刺傳》中記載,金正隆六年(公元1161 年)烏延查刺在信州同契丹人作戰時,「左右手持兩大鐵簡,簡重數十斤,人號為『鐵簡萬戶』」。契丹軍大敗,烏延查刺率部追擊,「以鐵簡左右揮擊之,無不僵僕」。

鞭、鐧在戰場上多用於騎兵,因騎兵能 利用戰馬的速度提升打擊效能。明代火器開始普及後,鞭、鐧也逐漸失去了其價值。不過在現代武術中,鞭、鐧仍佔有一席之地。

 

鞭、鐧對於騎兵的價值,在於在盔甲得到發展的同時,儘可能地在長時間的作戰中減少對武器的損耗,並能夠對敵人造成有效的傷害。鞭、鐧儘管不是軍隊的制式裝備, 但是它們的出現標誌著短兵已經到了另一個變革的關口。因為盔甲的進步,刀劍等舊時代的冷兵器已經跟不上戰場需求,打擊類兵器開始成為主流。相對於沉重的骨朵、大斧等兵器,靈活多變的鞭、鐧其實更適合士兵進行攻守作戰。但是熱武器的發明打斷了這一進程,我們也無緣見到鞭、鐧如刀劍一般用上數百年的時間達到自己的巔峰,而只能看著其如流星一般划過,一瞬即逝,最終湮沒於歷史的洪流之中消失不見,這可能便是冷兵器無法逃避的命運吧。

ZVEN 精 選

本文摘選自《中國古代實戰兵器圖鑑》

以圖文並茂的形式詳細講述了中國古代戰場上常用的多種實戰兵器,包括長兵、短兵、遠程兵器、衛體兵器和原始熱兵器等。所錄兵器在史料、文物和精美繪圖的基礎上,深刻闡述其誕生淵源、發展沿革、性能特徵等,並輔以戰爭故事,力圖構建完整的中國古代兵器體系,清除小說、評書和戲曲帶來的誤導,還原中國古代兵器的歷史原貌。

↓↓↓點擊原文連結快速購買

相關焦點

  • 中國古代冷兵器大全:十八般兵器詳解
    十八般武器,即冷兵器時代的「十八般武藝」,這是中國武術的一個傳統術語,也稱「十八般兵器」,常見於中國古代的戲曲、小說中,指使用各種武術器械的功夫和技能
  • 中國歷代兵器甲冑:最強的破甲武器,重甲剋星—錘、鞭、鐧
    打擊類冷兵器的流行,有其特定的原因。由於古代戰場上士兵的防護越來越嚴密,披甲率不斷提高,魏晉以後,鐵甲越來越普及,防護程度也越來越高。到了唐宋,出現了像明光鎧、步人甲那樣的重型盔甲,具狀騎兵、重步兵在戰場上橫著走,每個朝代都有自己的特色重騎兵和重步兵,比如玄甲軍、鐵鷂子、鐵浮屠等,普通兵器對他們殺傷有限,這種情況下,破甲就成了剛需,為了對付重甲敵人,打擊類冷兵器,以鞭、鐧、錘、狼牙棒等為代表,迎來了黃金時代,成為重甲剋星。
  • 古代人們常說的十八般武藝,其實是指十八種武器!其中你知道多少
    中國古代兵器是指在中國古代從史前時期直到清朝末年,也就是1840年鴉片戰爭為止這個歷史階段裡面,中國古代軍隊、民間使用的各種兵器和總的裝備情況。中外研究古代兵器都把火藥用於兵器作為一個歷史的分期階段,即在火藥發明以前,軍隊裡使用的兵器我們稱它為冷兵器。火藥發明以後,出現了火藥製作的兵器,就是火器。
  • 中國男人必懂,中國傳統十八般冷兵器之美
    縱覽中華上下五千年, 探索中華冷兵器之謎,回歸古代冷兵器時代,解密流傳百世的名刀名劍,第一冷兵器自媒體在中國古典小說和傳統評話中,
  • 歷史上真實存在的十八般兵器你真的了解嗎
    叉叉是中國武術中的一種長器械,一般分為兩股叉和三股叉兩種,在古代冷兵器戰爭中,多用於舟戰。再有就是宋太祖趙匡胤,趙匡胤獨創的盤龍棍十分了得,盤龍棍也是最在的雙節棍,但是盤龍棍是經歷過戰爭檢驗的可用於實戰的兵器,而不是現在通常意義上的雙節棍,現代的雙節棍只是一種表演用的兵器,無法運用於實戰。
  • 十八般武藝涉及的古代冷兵器,你都認得嗎?
    自古形容武道善戰者,皆稱其「十八般武藝,樣樣精通」。「十八般武藝」,涉及十八種古代兵器,即:刀、槍、劍、戟、斧、鉞、鉤、叉、鞭、鐧、錘、戈、钂、棍、槊、棒、矛、耙。現代,人們對於冷兵器的了解,多是受演義及武俠小說的影響,刀光劍影,俠氣縱橫,自是令人神往。
  • 古代十八般兵器視頻、圖文介紹
    九長為:槍、戟、棍、鉞、叉、鏜、鉤、槊、環;九短為:刀、劍、拐、斧、鞭、鐧、錘、棒、杵。  (4)指近代戲曲界有人稱之為刀、槍、劍、戟、斧、鉞、鉤、叉、鞭、鐧、錘、抓、钂、棍、槊、棒、拐、流星等十八種兵器。
  • 「文物中的歷史」古代兵器:遠去的刀光劍影(下)
    但是查閱史料發現:鐧直到宋代才作為實戰兵器廣為應用,唐初尚無人用鐧,也就是說秦瓊的金鐧原來是小說中的杜撰。小說中雖是杜撰,但在現實戰爭中鐧卻有實物存在。鐧,(鐵)鞭類,長而無刃,有四稜,長為四尺(宋制四尺為一米二),鐧多雙鐧合用,屬於短兵器,利於步戰。鐧有四稜,上端略小,下端有柄,亦作「簡」。鐧的分量重,非力大之人不能運用自如,殺傷力十分可觀,即使隔著盔甲也能將人活活砸死。
  • 冷兵器時代,古代將軍用什麼武器打仗?
    在影視劇中,經常聽說十八般武藝樣樣精通,那麼十八般武藝到底都有什麼呢?古代將軍打仗,最常用的兵器又是什麼呢?、七盾、八斧、九鉞、十戟、十一鞭、十二鐧、十三鎬、十四殳、十五叉、十六鈀頭、十七綿繩套索、十八白打」。
  • 從《中國冷兵器圖典》看:呂布的戟,關羽的刀,張飛的矛
    畢竟,不管是小說、演義中,還是影視作品中,重要角色,總要有與之相稱且具有個人特色的兵器襯託,比如:呂布的方天畫戟,關羽的青龍偃月刀,張飛的丈八蛇矛;秦叔寶的鐧,尉遲恭的鞭,程咬金的斧;孫悟空的棒,豬八戒的耙,沙和尚的鏟;李慕白的青冥劍,沈煉的繡春刀;金庸的倚天屠龍,古龍的長生碧玉;……主人和兵器相輔相成
  • 中國特有的騎兵破甲武器:追溯鞭與鐧的來歷
    鞭與鐧可以說是兵器史上的小字輩。無論是刀劍、斧鉞還是戈戟或者鉤錘,其歷史基本都可以追述至上古,或至少也可以追述到三代末期。鞭與鐧則不同,在上古時代的兵器中並沒有他們的原型,甚至在上古時期,其名字中的詞也並不是專指兵器。
  • 古代使用十八般兵器的歷史代表人物都有誰?
    古代使用十八般兵器的歷史代表人物都有誰? 冷兵器時期的十八般兵器都有哪些 鐧屬於特種武器 與鞭類似 代表兵器有秦瓊的瓦面金鐧 錘是重兵器
  • 看圖識兵器:這些因長的像而經常被錯認的冷兵器,你真的分得清
    圖:青龍戟VS方天畫戟前言:中國文化博大精深,十八般兵器所指實際何止百種。雖然冷兵器已退出了平常人的日常生活,然而民國仍用抗戰大刀,以及作為武俠及歷史劇閃耀螢屏的年代,冷兵器仍然很「常見」。青龍戟(戟刀):單月牙,長杆兵器。
  • 龍泉寶劍 | 刀劍爭鋒——中國古代劃時代的代表兵器
    這是中國武術界對於冷兵器的形象評價。在中國武術漫長的發展歷史上,兵器一直和拳腳功夫如影隨形——弓箭可以讓打擊距離變得更遠,刀劍可以使攻擊更加犀利,而槍棍則令人以一當十。在中國古代,伴隨戰爭所產生的諸多冷兵器,成為戰場的主角。刀槍劍戟、斧鉞鉤叉、钂棍槊棒、鞭鐧錘抓、拐子流星,這是中國古代最為常見的18種冷兵器,它們的集體亮相,象徵著冷兵器發展的巔峰。
  • 看圖識兵器:這些因為長的像而經常被錯認的冷兵器,你分的清嗎?
    中國文化博大精深,十八般兵器所指實際何止百種。雖然冷兵器已退出了平常人的日常生活,然而民國仍用抗戰大刀,以及作為武俠及歷史劇閃耀螢屏的年代,冷兵器仍然很「常見」。雖然很「常見」,但大多影視劇中存在錯用、混用。這些兵器你是否分的清楚呢?
  • 古代奇門冷兵器考 考據
    關於中國古代的冷兵器,我們通常會說:刀槍劍戟,斧鉞鉤叉,钂棍槊棒,鞭鐧錘抓,拐子流星。其實這大多是演義小說、評書相聲對兵器藝術加工衍生出許多的兵器。再有就是民間武術愛好者發明的一些習武器械,其中多為農具改裝或小說家的想像產物。
  • 古代的冷兵器有哪些?
    千百年來,無論是保家衛國還是開疆擴土,我國古代士兵使用的都是一刀一劍、一槍一戟這樣的冷兵器。直到宋朝,火藥廣泛使用於武器製作,才出現了火器,但火器並未完全取代冷兵器,到清末冷兵器還是武器中的主角。古代有「十八般武藝」之說,其實指的是弓、弩、槍、棍、刀、劍、矛、盾、斧、鉞、戟、殳(音同「書」)、鞭、鐧、錘、叉、鈀、戈這十八種不同種類的冷兵器。今主要介紹矛、鉞、戟等幾種不常見的武器,淺窺這些冷兵器的精巧構造和鏖戰時的使用技法。
  • 小說寫作素材:十八般兵器介紹(三)
    在武俠小說中經常會聽見「十八般兵器,樣樣精通」。那這十八樣兵器到底是哪十八樣呢?十八般兵器——斧 與戈矛同時,亦為古仗之一。黃帝時即有斧銊之名,在當時非但用為兵器,抑且用為刑罰之具。刑書釋名載:黃帝五刑,四曰斧銊。按五刑即甲兵、刀鋸、鑽鑿、斧銊、鞭撲、是也。
  • 武戲中的十八般兵器,你見過幾樣?
    刀槍劍戟,斧鉞鉤叉,鞭鐧錘抓,钂棍槊棒,拐子流星;帶鉤兒的,帶尖兒的,帶刃兒的,帶刺兒的,帶峨眉針兒的,帶鎖鏈兒的~這是相聲關於十八般兵器的一段貫口,但只是口頭上過過嘴癮,到了梨園行就能看到各路英雄好漢巾幗紅顏們,拿著兵器打鬥起來的颯爽英姿。
  • 刀槍劍戟,斧鉞鉤叉,武戲中的十八般兵器殺傷力排名!
    刀槍劍戟,斧鉞鉤叉,鞭鐧錘抓,钂棍槊棒,拐子流星;帶鉤兒的,帶尖兒的,帶刃兒的,帶刺兒的,帶峨眉針兒的,帶鎖鏈兒的~這是相聲關於十八般兵器的一段貫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