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79年3月14日,一個健康的男嬰在德國烏爾姆市呱呱墜地,此時誰也不知道,這個男嬰以後會改變世界,他叫做阿爾伯特·愛因斯坦,是繼伽利略之後最偉大的物理學家,相信大家對他都很熟悉,並且普遍印象非常不錯。
然而隨著《愛因斯坦遊記》(2018年)的出版,許多中國人開始無比憤怒,這位了不起的物理學家竟然在日記裡寫下了多處帶有種族歧視的言論,他到底寫了什麼?又為何這樣寫?
首先我們要把時間調回1920年,當年中國現代大學之父蔡元培先生與愛因斯坦有了接觸,非常希望他能來到北京大學講學,給咱中國學子好好說說相對論,但愛因斯坦講學是要收費的,當年北大並沒有那麼多錢請他。
梁啓超先生得知這個情況後,慷慨解囊,愛因斯坦遂答應於1922年12月中旬來北大講學,然而直到12月30日,愛因斯坦都沒有如約來到北大,而是從日本到了上海,在上海逗留幾天後直接乘船去了新加坡,後來又在上海和香港停留了幾天。在親眼看到中國的狀況後,愛因斯坦寫下了如下言論:
「industrious, filthy, obtuse people…Chinese don’t sit on benches while eating but squat like Europeans do when they relieve themselves out in the leafy woods.」(譯文:這些中國人勤勞、骯髒、愚鈍,他們吃飯的時候不是坐在長椅上,而是用歐洲人在綠蔭叢林中解手時蹲下的姿勢吃飯。)
然後愛因斯坦接著寫道:「It would be a pity if these Chinese supplant all other races. For the likes of us the mere thought is unspeakably dreary.」(譯文:如果這些中國人取代其他民族,這將是一件非常遺憾的事。特別是對於我們這些人來說,光是想想都鬱悶。)
這兩段話,無論如何看都帶有濃濃的種族歧視意味,以及他作為西方人的「優越感」,許多網友在看完《愛因斯坦遊記》後痛心地表示:「愛因斯坦竟然是這樣的人!」但我們也不能以偏概全,根據筆者查閱資料發現,愛因斯坦隨後又補充了一些見聞和看法。
在第二次來到上海時,愛因斯坦寫道:「Most pitiful of people on Earth, cruelly oppressed and abused, treated worse than cattle; their reward for modesty, gentleness, and frugality.」(譯文:這些中國人是塵世間最可憐的人,他們樸素、溫和、節儉,卻受到了殘酷的壓迫和虐待,而所受的待遇比牛馬還不如。)
其實結合當時中國的背景來說,底層人民確實受到了殘酷的壓迫,並且生活在骯髒的環境裡,比起起初盲目地說中國人「骯髒」,第二次來到中國的愛因斯坦很快出現了同情心理。並且在隨後的「九一八事變」中,愛因斯坦數次公開譴責日本侵略東三省的行為,並且呼籲各國聯合起來制裁日本。後來陳獨秀被捕,愛因斯坦致電蔣介石,要求他釋放陳獨秀。
加上1933年德國納粹上臺,愛因斯坦親眼目睹了黑人遭受嚴重的種族歧視和壓迫,他被深深震撼了,從此四處奔走,為黑人發聲,此時,愛因斯坦成了一位反種族歧視的人道主義者。
參考資料:《愛因斯坦遊記》《愛因斯坦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