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其實對於單麥whisky日漸成為顯學頗有些不以為然。在酒界有一種說法,類似於隔代流行的概念——就是你爸爸愛喝的酒,你覺得真**土,你爺爺愛喝的你爸爸不喝的酒,哎你又覺得挺酷的.
單麥whisky的流行大概有點這麼個意思。可30年以前全蘇格蘭單麥廠兵敗如山倒,幾百家廠紛紛倒閉,堪比當年東北下崗一般慘的歷史今天沒人提了吧,三十年河東三十年年河西,今天的輝煌也許只是明天的回憶……
經常會有朋友要我推薦日常安慰型單麥whisky,這次我的推薦是1000元以下的價位的品類,大都也不是特別被人熟識的款項,是我個人覺得值得可以常喝的。說到底,我並不像很多人以為的那樣,是個單麥重癮者。我白天不怎么喝whisky,天氣太熱不喝whisky,遇到傻逼不喝whisky---是為「三不喝」。
以下開始夜夜笙歌的推薦了,排名不分先後
1. Arran 10年永遠不要小看島嶼型whisky,這幾乎是一個鐵律,包括臺灣和日本都證明了這一點。Arran雖然年輕,但水準不凡。10年的酒,雪利桶和波本桶的平衡感很好,而相比同樣在用這兩個桶的比如macallan12,glenrothes的低年份,Arran的10年在酒體的厚度和變化上是要勝出的。雖然厚度高不見得一定就是好,但總體而言,厚度高總在審美道德上勝出,無論道德是否虛偽。
上述提到的這三支酒都有雪利桶陳年,但都不屬於重雪利,重雪利的whisky幾乎已經永遠地告別了千元以下的級別了,再見了山崎18年,再見了glendronach 21(其實還買的到但是不好喝了,應該是批次不對),再見了Glengoyne 21。
2. Ben nevis 10年
一家未被普及的酒廠,在中國大概算明珠蒙塵,但是被日本人收購了。
相信日本人的品味,是我一生的主要審美原則之一(日本動作片男優除外),日本人也許會生產一些大陸貨的產品,但是他們幾乎從來沒有買錯過東西。德國50年代許多的模擬錄音和音響設備都被日本人買走,德國人都在幾十年後才認識到它們不朽的價值。至於日本人30年前開始在中國整幢地購買老房子(據說主要是徽派),原拆原建在日本的手筆,都是卓絕眼光的經典案例,比起臺灣人在大陸拼命推廣貔貅擺件和酸鹼體質,不知道高到哪裡去了。
說起來,日本收購的另外幾家酒廠,Bowmore也好,AUCHENTOSHAN也好,都是一時之選。最近又拿下laphroaig,鬍子狼心,昭然若揭,容我先屯點laphroaig的酒先……這漲價是逃不了了。
Ben nevis 10年,堪稱10年中的重機槍。雖然不是重煙燻流,但酒體的力度有過之而不及,就像男人不能只看丁丁大小,咱們還要講硬度。
這支10年,入口波濤洶湧,如神奈川衝浪圖,風味密集,酒體在10年中首屈一指,是硬派波本桶的代表作。
3 Ardbeg 漩渦
如果在偉大的Islay島上,只挑一支千元以下的代表酒,那只能是lagavulin16年,但如果還能再挑一支,我的選擇會是Ardbeg的漩渦。
對於這些能打到接近90分的安慰牌,要懂得珍惜。我看『食經』的時候,陳夢因說起各種斑類的海魚,語含不屑,基本上都是勉為其難的一吃。今天你去看看各種斑,那是什麼價錢?
珍惜吧,人類。好的農副產品,只會是越來越貴。
Ardbeg1000以下的NAS,漩渦不是很多重酒客的最愛,無它,不夠生猛。但其餘的酒說實在的,面目相似了些,簡直是韓國整容醫院的套餐貨。甚至更貴的什麼very young,still young的,都是經不起折騰的雛兒,Ardbeg的Day,尾韻短到死,只有「真•文藝復興」,堪稱一時之選,不過價格已經2000大洋,不在討論範圍內了。
漩渦的酒體,和名字起得相似,入口偏柔和,後段發力,口爆感強烈(不要問一個直男是如何知道這個感受的),香氣滿溢口腔,在泥煤大軍的壓境下仍然有豐富的表現和綿長的複雜性。真是擎天白玉柱,架海紫金梁。
Mortlach rare&old
一般whisky不輕易說自己rare的,macallan說過,現在確實被喝的很rare了。
說自己rare,也就是說自己奇貨可居。不是貴的酒,很少這麼說。
可惜現在是2015年了,買瓶山崎12年都要求爹求媽了。有啥喝啥,咱不強求,今朝的安慰牌,也許過幾年也是一瓶難求。
說回來了,官方標定的大行貨,全是水晶瓶,坑爹的500ml啊。知道我們這些單麥狗為了淘一瓶美版的單麥多麼煞費苦心麼,就是為了美版酒是750ml,那多出來的50ml!簡直有一滴酒十滴精的珍貴感。這裡上手就是大手一揮,200ml被斬首,25年的mortlach零售價更達8000大洋之巨,單麥之暢銷,實在讓各國際酒公司有些得意忘形啊。
25年的酒我喝了,不錯,從嗅覺來說,是我聞過的單麥裡最佳的一款都有可能。花香豐厚婆娑,難以形容的複雜和優雅。但是就像美女一樣,不能光看還得夯啊。這一夯,就有些仙女下凡的失落了,還好不是臉著地,所以省優部優,還是沒有問題的。與brora的酒走的風格也是相似的,油而不膩,蠟感清晰,水路潺潺,花香環繞,但是,骨架不足,缺乏一隻頂級好酒的力度或底蘊。頭牌當不了,紅牌逃不掉。可惜價錢堅挺,讓人看著辛苦。
反過來,這支rare&old是mortlach的入門酒,因為年份不足,起了個比NAS裝逼的名字,雖然也只有500ml,架不住人家只有400多的親民價格啊,而且口感豐富、花果齊放、柔美性感、清香怡人,是一支85分以上的好酒,從價格來看,更是大大的值得一喝再喝。
Talisker 18
對,我不選10年,不是不走尋常路,而是10年的酒體,還是單薄了一些,連帶著拖累了煙燻的表現力,酒廠風格雖然有,但不是一支可稱為成熟的作品。18年則完全不同,在所有的Talisker裡,18年都是一支很特別的酒,它的韻味很收斂,走的是內涵大叔流路線,和最出風頭的20年、25年、30年等酒、完全不是一個路數。後者們肆意狂放、哪吒鬧海、在嘴裡一浪高過一浪,整個口腔猶如置身於風暴中的小舟。當然,那些降低了度數的30年除外,那是被閹割的直男,強上了小清新的妝容。
而talisker的18,其精神內核,倒是有點35年的影子。中正威嚴、不立危牆、像在名門正派練了上乘內功的好苗子,又像是細細打磨經年,磨韌出光華的好材料。既年輕又已經老去(這曾經是我渴望擁有的特質,但現在我只擁有後者.),這便是讓人感嘆人生的talisker 18年。
Smokehead
炒作islay島概念的酒很多了,比如Big Peat系列,喝過最早的一個版本,評價是狗屁不通。Smokehead是Ian MacLeod這個公司做的,它再一次告訴我們,好的農副產品靠的是什麼?是品味。
同樣是設計感強烈的包裝,Smokehead比BRUICHLADDICH走的是同一條路吧,但是Smokehead得到的評價遠高於那一家土生土長的正規酒廠。靠著神神秘秘地搗鼓不知來自哪家廠的酒液,它推出了自己的好酒。
真的是好酒,普通版豐厚甘美、掛舌感重、extra rare甜美剔透、酒體乾淨而不失islay島泥煤特色,18年醇厚豐滿、平衡細緻。交出了一份了不起的多門功課高分答卷。然後你還不知道它到底是哪個廠裡弄的貨。在同等價格裡,它可以讓好多家Islay酒廠無地自容了。
最後,祝各位發財,畢竟對單麥芽whisky來說,日常安慰,也只能安慰安慰,要高潮,還是要捨得花銀子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