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在線記者 李婷
79歲的巴蜀鬼才魏明倫,是觀眾眼中的川劇名家,是朋友身邊的「九齡童」,大家開玩笑說歡迎他加入「80後俱樂部」——不知不覺,當年9歲登臺的魏明倫,如今在藝術海洋裡已徜徉了70周年。「我還真想為川劇再做一次表演!」12月22日上午,魏明倫說著一口純正的四川話,低沉的嗓音,一字一句擲地有聲,創作熱情和幽默引得在場嘉賓會心一笑。當天,由四川省文化和旅遊廳主辦,四川省藝術研究院承辦的「魏明倫藝術生涯七十周年系列活動」啟動儀式在成都舉行。
「9歲登臺到現在,這本身就是一個難得的文化現象。」作家張抗抗說道。啟動儀式上,四川文化廳領導、四川藝術專家、陳智林、陳巧茹、王玉蘭、肖德美、崔光麗等不少川劇梅花獎得主、川劇地方院團代表匯聚一堂,原文化部部長、獲「人民藝術家」稱號的作家王蒙、中國劇協主席濮存昕、表演藝術家姜昆、作家馮驥才、嚴歌苓,演員劉曉慶等隔空祝福,共同祝願魏明倫藝術生涯常青,但對於魏明倫來說,自己最想感謝的,還是川劇。
鬼才基因,遺傳的是「川劇母親」
魏明倫的作品像一座流光溢彩的大舞臺。劇作有《易膽大》《四姑娘》《巴山秀才》《潘金蓮》《夕照祁山》,雜文有《毛病吟》《雌雄論》,駢體辭賦《蓋世金牛賦》《會堂賦》等,童年失學演戲謀生,學歷不高卻獲得了多方面成就,還帶著自貢川劇院進京演出《中國公主杜蘭朵》,後來作品又被北京京劇院帶到義大利演出,被海內外稱為「巴蜀鬼才」。王蒙評價:「他的作品影響非常大,既有濃厚民族、地方戲曲的傳統和積累,又有一種現代意識,新時代的新的思想和觀點。」
陳巧茹、崔光麗為魏明倫夫婦獻花。
「川劇是哺我的乳汁、潤我的課堂,她與我影響相隨70年,她對我的熬夜,寫出來將是一本沉甸甸的書。」魏明倫講述著自己與川劇結下的千絲萬縷的「文化血緣關係」,用華美的排比句,表達著對這位「母親」的深情。「川劇系峨眉的秀色,取劍門的雄趾,借清晨的綠幽,偷巫峽三分險 ,川劇敢於盜走神女峰的雲雨,才形成了她敢於與神比美的藝術高峰,她的絕妙,她的豐富,她千年巴蜀地道川味,早已劃入了我的潛意識,就連我的那種荒誕的思維方式,我筆下的這點幽默,都是來自川劇的遺傳基因。」老人在這位母親面前,顯得尊敬又謙卑。
魏明倫感謝大家。
魏明倫坦言,自己寫的雜文、碑文、駢文、賦,都是川劇這位母親「撫養」出來的,這種陶冶不是硬搬,這種川味造詣、怪味造詣,早已與川劇文化水乳交融,這位母親的滋養再趕上了改革開放的大潮,才鑄就了現在的自己。「我也是改革開放的產物,沒有改革開放就沒有魏明倫。」
赤子童心,還想再做一次「表演」
「我軀體老矣,但思想思維沒有!」 魏明倫是當代戲曲中一個繞不開的代表性符號,他卻調侃自己,這幾年雖然自己身體「殘缺」,但還是控制不住想寫戲劇、對聯。
陳智林
但同時,老人對自己的創作是珍視的。「我最近常常徘徊在,『見好就收』與再做一次表演之間。」魏明倫笑著說,他非常理解金庸1972年於《鹿鼎記》後宣布封筆,自己從藝70年以來的作品,就像是一個過去參照系,未來他非常想為川劇在寫一部能「拿的出」手的作品,還不想隨隨便便就拿出來。「要接近那些水平的,我才拿出來,不然被說成夠味續貂就不好了哈哈哈。」魏明倫說道,但自己又像舞臺上喜歡耍大刀的武生演員,非要耍到大刀掉地了,才算過癮。現場不少嘉賓被老人家的創作熱情和幽默逗樂。
據了解,12月21日至23日,除了昨晚已演出過的川劇《好女人···壞女人》外,「魏明倫藝術生涯七十周年」系列活動還包括川劇電影《巴山奇冤》,川劇《變臉》演出、魏明倫藝術生涯與現代戲劇發展研討會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