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 │ 歌劇魅影 - 潛藏在巴黎歌劇院的幽靈

2021-12-09 巴黎倪土金城

原創:吳可言

(本文經過授權轉載自微信公眾號: 空間戲劇) 

        一個潛藏在黑暗之中的幽靈,戴著面具穿梭在巴黎歌劇院大廳、迴廊、後臺和樂池之間,來無影去無蹤。他比任何一個歌劇院的經營者都要熟知這座11237平方米的殿堂,他無需用歌劇院的7593把鑰匙就可以打開2531扇門,他窺視著2200個座位上的每一個觀眾,也把尖銳的目光擲向極盡奢華的舞臺。繁華落盡,劇終人散後,他下到那無人問津的地下五層,再往下走是一個6英裡長的地下暗湖,他就棲息在湖的深處,常人無法企及唯有樂聲可以抵達的彼岸。

圖片來源:treizhebdo

       他的名字 -- 艾瑞克(Erik)或歐內斯特(Ernest),是巴黎歌劇院一百多年來的恐慌和猜想,但他更因1910年法國偵探小說家加斯東·勒魯(Gaston Leroux)的同名小說 -- 《歌劇魅影》而永生。這個極具音樂、建築、文學才華的惡魔,只因復仇與愛欲而灼燒盡了人心。

「建築結構與幽靈的棲息地」

        為了揭開巴黎國家歌劇院(Opéra national de Paris)的原住民 -- 艾瑞克的神秘面紗,我們必須回溯到歌劇院的建造以及從它撲朔迷離的地下蓄水池講起。

巴黎歌劇院剖面模型

        巴黎歌劇院又名加尼葉歌劇院 (Opéra Garnier) ,時年35歲、名不見經傳的查爾斯·加尼葉奇蹟般地從眾多投標的建築大師中脫穎而出,在拿破崙三世權力的意志下修建巴黎國家歌劇院的競標中大獲全勝。看似幸運的加尼葉,卻在巴黎歌劇院的修建中歷經萬難與坎坷。從1860年到1875年,法國爆發了普法戰爭和第四次革命,帝國政權和巴黎公社相繼垮臺,在資金斷缺,物資匱乏,人心惶惶的動蕩時期,加尼葉的建築團隊幾經沉浮,在超出計劃數年後的1875年1月15日,當時世界上最大的歌劇院 -- 巴黎國家歌劇院終於竣工了。

圖片來源:CPA Bastille91

        加尼葉將歐洲傳統風格的精華與法蘭西第二帝國時期的奢華融合在一起,創造出了外觀氣勢恢宏的「帝國式」風格的歌劇院。歌劇院的正面一層由巨大的拱頂、廊柱和一組組大理石雕刻組成,二層由一對對精美高大的希臘式圓柱構成,其間嵌以大型落地窗和涼廊,最上層是一大一小兩個重疊的圓形樓閣組成的皇冠。

巴黎歌劇院大廳外景,圖片來源:dreamstime.com

        劇院內部金碧輝煌、華貴浪漫,富有動感的寬大樓梯氣度非凡,裝有自動升降設備的義大利式舞臺彰顯了設計團隊應用當時先進技術的能力。加尼葉聘請了13位畫家、73位雕塑家、14位裝飾藝術家,不惜重金尋求的各種名貴裝飾材料,精美的雕像、富麗的壁畫、浮華的燈飾和柱飾把歌劇院的每一個角落都裝飾到極致。

巴黎歌劇院大廳內景,圖片來源:bvjhostelparis

巴黎歌劇院大廳內景,圖片來源:viator

       然而在這個極盡奢華的歌劇院地底下,卻深藏著一條漆黑粘稠的暗湖。

       原來,歌劇院坐落在塞納河河床之上,地下室有深厚的含水層。為了防止地基滲水,加尼葉用了八個月才把坑槽裡的水抽乾,然後填鋪大量石料,把地下廳和通道構築在雙重筒形拱頂上,四壁用多層鋼筋混凝土、瀝青構築,並建有兩米厚的防滲牆。之後,他把最後一層充水,讓水把牆的縫隙填滿,使之更加堅固。本來只是偶然設計的結構,結果是在層層的地下室之下便出現這條暗湖。

        在考究幽靈棲息地 -- 地下暗湖時,不得不說它的建築結構與這段傳奇的故事息息相關。

圖片來源:Les Troglonautes

「不明原因的死亡與幽靈的來源」

       歌劇院落成不久,就出現了一系列無法解釋的死亡現象:

       1896年5月20日,在上演《忒提斯與培雷》的時候,劇院演奏大廳的一枚水晶燈突然掉落,砸向觀眾席,一位坐在13號座位上的婦人當場死亡。

報紙關於墜燈事件的報導

       這件事發生不久,一位機械師又在後臺神秘死亡,從脖子上的印痕判斷是上吊致死,但是警察們經過勘察,並沒有發現任何上吊的繩索。

       一位芭蕾舞者不知道什麼原因從大廳的二樓平臺摔下,一頭撞在了第13層臺階上,離奇死亡。據說當時有人在樓梯間看到了長相恐怖的幽靈。

        「13」這個象徵著死亡的數字,籠罩著巴黎歌劇院,於是人們意識到,這是在巴黎建造的第13座劇院。

       而關於巴黎歌劇院5號包廂,更是傳言不斷。許多人聲稱在5號包廂附近會聽到奇怪的聲音和耳語,但5號包廂並沒有任何人存在。到目前為止,巴黎歌劇院的第5包廂也一直空著,像是專門留給這個劇院的幽靈一樣。 

留給幽靈的五號包廂,圖片來源:Opéra 

       「歌劇的幽靈的確是存在的」。長久以來,人們並不相信這是藝術家的靈感,也不認同只是創作者執念的產生,抑或是芭蕾舞團那些年輕女士們的腦補出來的結果。是的,他存在於人們迫切需要的精神需求之中,已然被賦予了血肉之軀,於是加斯東·勒魯(Gaston Leroux)決定要為這個幽靈找到一個更具象、更合情理的身份。

加斯東·勒魯(Gaston Leroux),圖片來源:salon-litteraire

        有檔案記載,在十九世紀七十年代,一位年輕的鋼琴家歐內斯特愛上了一位芭蕾舞演員,他們打算喜結連理。不幸的是,1873年10月29日,一場大火奪走美麗的妻子的性命,歐內斯特的性命雖然保住了,卻在這場大火中被燒得面目全非。他選擇了巴黎歌劇院的地下水道躲藏起來,以捕撈暗河裡的魚為生,終日沉寂在音樂的創作中,直至生命的盡頭。

1873年歌劇院大火,圖片來源:Mandariine

        在加斯東·勒魯(Gaston Leroux)的筆下,歐內斯特被改寫成住在巴黎歌劇院地下迷宮的醜陋「幽靈」艾瑞克。他有一張奇形怪狀、慘白而醜陋的面孔,因此從小就遭人唾棄。但是他卻有著驚人的音樂天賦,在建築方面也極具才華,為了躲避世人的嘲笑,他藏匿於巴黎歌劇院的地下暗湖,並在那裡建立了龐大的、迷宮一樣的王國。他常坐在二層五號包廂看戲,通過製造事故來與歌劇院經理進行博弈,從而控制整個歌劇院。有一天,他愛上了默默無聞的美麗少女克麗斯汀,他用自己畢生的音樂才華和造詣,暗中教她唱歌,讓她驚人的音樂天賦得以發揮,克裡斯汀從一文不名的後起之秀,成了巴黎震驚四座的首席歌劇名伶。

《歌劇魅影》電影劇照,圖片來源:eklablog

        最初發自於精神層面的音樂之愛,卻逐漸轉化成強烈的佔有欲。當克裡斯汀揭下他的面具,看見了他駭人的容貌後,感情瞬間化為烏有。克裡斯汀和青梅竹馬的拉奧子爵的再相識和相愛,更讓艾瑞克嫉妒發狂。他幾度製造恐嚇和謀殺事件,並綁架了克裡斯汀,逼迫她像幽靈一樣地生活。

       在一場地底的混戰中,艾瑞克意識到自己如同一個幽靈一樣,他的愛註定是扭曲和無望的,也永遠得不到回應。於是他放開了克麗斯汀,留下披風和面具,獨自消失在昏暗的地下迷宮裡。

圖片來源:THEATERMANIA

  「一個IP的多種轉化」

        小說《歌劇魅影》問世以來,成為世界影壇和劇壇的新寵,它給歌劇提供了一個極好的框架,小說如數家珍的說出各種歌劇的曲目和調度。而歌劇未誕生之前,已經有了電影,最經典的默片是1925年好萊塢的驚悚片,片長93分鐘,在所有影史榜單上都是恐怖片的翹楚。1937年,馬徐維邦的《夜半歌聲》在劇情上則更接近好萊塢1943年的版本,被強權勢力毀容的男主角在歌劇院內徘徊不去,鬼魂一般的報復,和女主唱譜寫了一段愛情悲劇。1995年張國榮、吳倩蓮、黃磊翻拍了《夜半歌聲》,2005年黃磊還將此電影改編成了電視連續劇。

馬徐維邦電影《夜半歌聲》海報

張國榮版《夜半歌聲》

        「歌劇魅影」這個故事可以移植到任何一個時代和國度。

        堪稱戲劇史上典範的是1986年,安德魯•洛伊•韋伯將這個故事譜寫成了音樂劇,首度於倫敦Her Majesty劇院公演。

James Barbour and Ali Ewoldt,圖片來源:Matthew Murphy

       韋伯為他心愛的莎拉布萊曼量身定製了克莉絲汀這個角色的唱段,莎拉布萊曼的聲音高亢婉轉,巧奪天工。這部音樂劇大量採用古典音樂,如維爾第、奧芬巴赫的歌劇旋律,彰顯了韋伯紮實的古典音樂功底。劇中舞檯燈光、布景及服飾也是極盡奢華之能事,再現了巴黎歌劇院的金碧輝煌。該劇三十多年來在全球巡演多達18個國家、100多個城市,觀眾人數逼近7千萬人次。票房收入累積達32億美金,優於《貓》、《悲慘世界》等同級一流音樂劇。2015年北京天橋藝術中心開業首秀就是這部作品。

安德魯•洛伊•韋伯,圖片來源:mplus

       韋伯的歌劇,讓這個充滿愛恨和美醜的悲劇人物成為不朽,讓一個被大家傳唱的驚險故事,變成了來自歌劇院地底的淺唱低吟。一個幽靈渡過冥王哈得斯的地獄之河,給世人帶來無盡的恐怖和驚厥,而這個幽靈的內心深處仍然有著對美和聖潔的嚮往。艾瑞克的詠唱宣洩著絕望和痛苦,克裡斯汀的高音直破天際,煙霧繚繞的哥特風,如一種穿透力的光芒,直面黑暗。

圖片來源:UNTITLED_MAG

        當全世界都在深度挖掘《歌劇魅影》這個文化IP時,故事發源地的巴黎歌劇院開發了一款「密室逃脫」遊戲。參與者可以走進巴黎歌劇院,在現實場景中重現故事裡各綜複雜靈異的橋段,在撲朔迷離的線索之中,與時隱時現的幽靈一同行走於歌劇院的角角落落,探索和解密這真真假假浮浮沉沉。

       如果能在歌劇院追上艾瑞克,你會鼓起勇氣揭開他臉上的面具嗎?

編輯:王軒禮

空間戲劇,給生活加點戲

長按識別二維碼,關注我們

法律顧問:北京市東友律師事務所


相關焦點

  • 巴黎歌劇院與《歌劇魅影》的前世今生
    雖說這部著名歌劇的作曲是英國人,且首演也在倫敦西區的女王陛下劇院,但歌劇中故事所發生的地點,和歌劇取材的同名小說所描寫的地方都誕生在法國的巴黎歌劇院。看到這座金碧輝煌的歌劇院的時候,必須讚嘆它值得擁有一部為它而生,且經久不衰的作品。它實在太漂亮了,古希臘的柱式、古羅馬的雕像、巴洛克的華麗,幾種建築形式的完美結合,使它既恢宏大氣,又精美細膩。單單是看外表,就是一場極為華麗的視覺盛宴。
  • 【三周年專輯】走馬觀花法蘭西——巴黎歌劇院與《歌劇魅影》
    而由安德魯·勞埃德·韋伯根據該小說改編的同名音樂劇以及根據音樂劇改編的由喬·舒馬赫導演的同名電影《歌劇魅影》,更是以其美妙動人的音樂、曲折浪漫的劇情,直觀地將故事呈現在觀眾面前,強烈地震撼著每一位觀眾的心。每每看此劇,無不為三位主人公不同的命運結局感動落淚,故此番到巴黎旅遊,計劃好了一定要去感受一下故事的發生地——巴黎歌劇院。
  • 世界歌劇院之旅|這裡流傳著歌劇魅影的傳說
    在巴黎歌劇院的地底深處,有一個巨大幽深的湖,人們紛紛傳說,一個才華橫溢的幽靈住在湖裡,這個被稱作魅影的幽靈,愛上了歌劇院的女歌手Christine,於是他化身「音樂天使」在化妝間用天使之聲引導女孩,將她調教成一個出色的主唱
  • 劇院 巴黎歌劇院的百年魅影
    上世紀50年代其實很多人知道巴黎歌劇院是從《劇院魅影》開始的,小說、電影或者是歌劇。《劇院魅影》最初是由法國作家加斯東·勒魯所撰著的一部愛情驚悚小說,法文版原著在1910年時出版,1911年時首度被翻譯成英文版。
  • 巴黎歌劇院:魅影的家
    對於當地人來說,這座裝飾絢麗的融歌劇與芭蕾舞劇於一體的殿堂,同巴黎聖母院、羅浮宮和艾菲爾鐵塔一樣,都是巴黎城市文化中極其具有代表性的建築物。而對於某些人來說,巴黎歌劇院之所以聞名是因為著作《歌劇魅影》以其作為背景環境。巴黎歌劇院是一座融合多種建造風格的建築。從外面看,劇院是模仿義大利晚期的巴洛克建築風格;而劇院裡面則布滿了裝飾精美的雕刻藝術品。這對歐洲國家的建築風格產生了深遠影響。
  • 星球 · jun | 巴黎歌劇院的百年魅影
    1948年,克裡斯汀·迪奧品牌創立後第三年身著Dior時裝的模特在巴黎歌劇院巴黎歌劇院是法蘭西第二帝國由豪斯曼男爵主持的「巴黎改造計劃」城市規劃藍圖中的中心項目。劇院魅影其實很多人知道巴黎歌劇院是從《劇院魅影》開始的,小說、電影或者是歌劇。
  • 音樂劇《歌劇魅影》
    《歌劇魅影》原本是法國著名的偵探、懸念小說家斯通·勒魯最為膾炙人口的作品。主人公埃利克天生畸形,遭到父母和社會的遺棄。好心的吉裡太太將他藏匿在巴黎歌劇院的地下室裡。從此歌劇院不得安寧:物品失竊,員工死亡,經理遭到勒索······歌劇院出現幽靈的傳聞不脛而走。埃利克憑著超人的音樂天賦,幫助克裡斯蒂娜一夜走紅,同時深深地愛上了她。但是克裡斯蒂娜早就心有所屬。
  • 《歌劇魅影》
    一提起幽靈,帶給大家的感覺肯定是恐怖的。然而就在巴黎的一家歌劇院中,怪事頻繁發生,而這一切都跟住在劇院地下迷宮的「幽靈」有關。說到這裡,大家肯定對此事充滿了興趣。劇情簡介:在巴黎的一家歌劇院裡,怪事頻繁地發生,原來的首席女主角險些被砸死,劇院出現一個令人毛骨悚然的虛幻男聲。這個聲音來自住在劇院地下迷宮的「幽靈」,他愛上了女演員克麗斯汀,暗中教她唱歌,幫她獲得女主角的位置,而克麗斯汀卻愛著劇院資助人拉烏爾,由此引起了嫉妒、追逐、謀殺等一系列情節。
  • 音樂劇推薦 | 傳奇經典《歌劇魅影》
    歌劇魅影/歌劇院幽靈)是音樂劇大師安德魯·勞埃德·韋伯的代表作之一,以精彩的音樂、浪漫的劇情、完美的舞蹈,成為音樂劇中永恆的佳作。《歌劇魅影》是根據巴黎歌劇院內發生的事件而創作的。19世紀的巴黎,巴黎歌劇院的地下住著一位戴半臉面具的男子——魅影。魅影藝術天賦過人,一直暗中教授歌劇院一名芭蕾舞女克裡斯汀聲樂。魅影鍾情於克裡斯汀,在劇院中製造恐怖,威脅讓時任首席女高音卡洛塔離開舞臺、暗中幫助克裡斯汀擔任主角。
  • 《歌劇魅影》: the Phantom of the Opera
    《The Phantom Of the Opera》(劇院魅影/歌劇魅影/歌劇院幽靈)是音樂劇大師安德魯·勞埃德·韋伯的代表作之一,以精彩的音樂、浪漫的劇情、完美的舞蹈,成為音樂劇中永恆的佳作。它改編自法國作家加斯東·路易·阿爾弗雷德·勒魯的同名哥德式愛情小說。(哥德式,自古至今都代表著黑暗。
  • 《歌劇魅影》的前世今生
    一 法國作家加斯東•勒魯的小說《歌劇魅影》,其實原本要說的是一個下水道怪物的故事。     時值1870年,住在巴黎歌劇院地下迷宮的醜陋「幽靈」艾瑞克,有一張奇形怪狀、慘白而醜陋的面孔。他從小就被嫌惡拋棄,跟隨馬戲團遊歷過歐洲,後穿越亞洲,在波斯王宮任職,從小亞細亞到達土耳其,當過蘇丹國王的門客。
  • 《歌劇魅影》—從歌劇院傳說到哥特小說到音樂劇(1)歌劇院傳說
    熱門音樂劇《歌劇魅影》並不完全是虛構的故事。故事裡的歌劇院就是著名的巴黎歌劇院,又名卡尼爾歌劇院。建築師埃裡克(Erik)據說小說的作者在歌劇院附近遇到一名修建卡尼爾歌劇院的建築師名叫埃裡克(與後來小說中的魅影同名)。埃裡克說他想在卡尼爾歌劇院的地下生活。後來再也沒有人看到過他。真實的克裡斯汀小說女主角克裡斯汀·戴的原型可能是克裡斯汀·尼爾森,一位當時巴黎很著名的瑞典女高音。
  • 圖書館周末電影《歌劇魅影》
    她那天使般美妙的歌聲立刻受到了觀眾的熱烈歡迎,她旋即成為了巴黎劇壇的新寵兒。誰都沒有想到,克裡斯蒂娜出色表演的背後隱藏著一位神秘的老師,他在暗中教授克裡斯蒂娜歌唱技巧。這位被克裡斯娜稱作「音樂天使」的老師其實就是巴黎歌劇中人人談之色變的「劇院幽靈」,始終帶著一副充滿神秘色彩的面具,棲身於巴黎歌劇院迷宮般的地下室中,誰都不知道他的真實身份。
  • 舞臺名場面盤點 | 走進《劇院魅影》中的巴黎歌劇院
    《The Phantom Of the Opera》——《劇院魅影》是音樂劇大師「韋爵爺」安德魯·勞埃德·韋伯的代表經典之一,以精彩的音樂、浪漫的劇情、完美的舞蹈,成為音樂劇中永恆的佳作。《劇院魅影》至今已經在全世界數十個國家上百個城市上演了超過65000場,為超過六千萬名的觀眾演繹了發生在1870年巴黎歌劇院的神奇故事。
  • 音樂劇《歌劇魅影》簡介
    歌劇魅影(The Phantom of the Opera)是一部安德魯•勞埃德•韋伯(Andrew Lloyd Webber)作曲的百老匯音樂劇。又譯:歌聲魅影、劇院魅影或歌劇院的幽靈。改編自加斯通•勒魯著《歌劇幽靈》。
  • 回顧經典——《歌劇魅影》
    如今受疫情影響,34歲的《歌劇魅影》被迫拉下了長期帷幕。「由於疫情導致劇院財務受挫,我和韋伯(全名安德魯·勞埃德·韋伯,《歌劇魅影》的作曲家)已決定永久停止倫敦和全英《歌劇魅影》巡演,但我們未來依然決心將《歌劇魅影》帶回倫敦。」
  • 法國·巴黎歌劇院 I 劇院魅影取景地,也是世界最大的抒情舞臺
    但作為歌劇的一種體裁,音樂劇將戲劇、音樂、歌舞與對白相結合,相對於歌曲與電影,更能考驗表演者的實力。在眾多劇目中,最為著名的便是有著「音樂劇之王」稱號的《劇院魅影》(也譯作《歌劇魅影》),這部劇最初是由法國作家加斯頓·勒魯創作的愛情偵探小說,講述了一段發生在巴黎歌劇院的傳奇愛情。
  • 《歌劇魅影》——給予綻放,相伴一生
    《歌劇魅影》是根據法國作家卡斯頓·勒胡的同名小說改編。在十九世紀到二十世紀初法國逐漸興起了各種驚險、偵探和愛情的小說。當時這部小說並不是勒胡最有名的作品,直到上個世紀二十年代,它被一些早期恐怖電影的製作人所發掘,進而一躍成為膾炙人口的佳作。從默片時代到二十一世紀,有關《歌劇魅影》題材的電影被拍攝過很多次,但是似乎並不為人們所熟知。
  • 歌劇魅影 | The Phantom Of the Opera
    現在, 我找到了你——那歌劇院的幽靈···在那兒,我內心的魂靈···PHANTOM: 魅影:Sing once again with me Our strange duet My power over you Grows stronger yet And though you turn from me
  • 《歌劇魅影》首演34年紀念 | 魅影,永遠的神作
    以此文期盼《歌劇魅影》能早日與我們見面▼《歌劇魅影》(The Phantom Of the Opera),又譯為《劇院魅影/歌劇院幽靈》,是根據法國作家其中心情節圍繞著巴黎歌劇院地下迷宮中那位神秘,毀容的音樂天才「魅影」,「魅影」的聲樂學生——女高音克裡斯汀 ,以及克裡斯汀的青梅竹馬勞爾子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