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7年,寧浩出生於山西,和賈樟柯是老鄉。
寧浩對八九十年代很有情感,那時候改革開放不久,各種新興事物不斷湧入生活中。
那時候的院子很安靜,陽光很大,人很少,歲月靜好,時光安穩。
一切就像姜文電影《陽光燦爛的日子》裡描繪的那樣,大家生活無憂無慮,精神飽滿。
在很小的時候,寧浩的娛樂活動是聽廣播,聽評書。那時候只要一放學,他就會聽評書,《白眉大俠》、《三國演義》之類的通俗作品,正是那個年紀裡男孩子的最愛。
寧浩喜歡閱讀,尤愛現實主義的文學作品。餘華、蘇童、莫言、魯迅等文學作家的作品是他的最愛,一部《活著》看完一遍後還得再看一遍,甚至小學還沒畢業就把《魯迅全集》看了一遍。
也難怪他後來的電影裡敘事那麼流暢清晰,在幽默荒誕的外衣下,總是隱藏著市井的煙火氣息。
閱讀是對自己最大的投資,或許小時候的寧浩還不知道這個道理,但是他知道在閱讀中尋找樂趣。
除了閱讀,寧浩最喜歡的還是畫畫,很小就喜歡,至於電影,那是很久以後的事情了。
他經常研究國外名家的繪畫,如米勒,馬蒂斯等人的作品。
寧浩雖熱愛藝術,荷爾蒙爆滿的他也熱衷打架。初三的一節課堂上,他和幾人打了起來,事態嚴重,可能會影響他以後的升學。
寧浩自畫像
寧浩的文化課成績尚可,只有英語差得離譜。
因為英語差,寧浩沒有報考高中,而是上了一所名為山西電影學校的專科學校。
山西電影學校最早是山西省電影公司辦的一個技校,目的是為了培養電影放映員,培訓維修電影放映機的人員。
因為當時沒有彩噴技術,電影海報都是靠人工畫成的,寧浩因畫得好就上了這所學校。
他在學校裡,畫的第一張海報是劉德華,這是他第一次與劉德華結緣,當時的他怎麼也沒有想到,多年後劉德華會成為他電影之上的貴人。
在電影學校裡,學畫畫,組樂隊,寫劇本,寧浩度過了非常充實而自由的幾年,他曾經說:很幸運沒有上高中。
畢業後,寧浩被分配到山西省話劇團,在別人看來這是一份不錯的工作,但是寧浩並不怎麼喜歡這份工作。他每天的工作是打水拖地,偶爾抄抄板報,學校裡學到的東西,在工作中幾乎沒有用武之地。
用他的話說,那是個半死不活的團體,管理鬆散,員工不求上進,只需籤個到就行,哪怕不去上班也少有人過問。
這樣一個平淡安穩的生活並不是寧浩想要的,要對平庸生的生活做出反抗,就必須有莫大的勇氣。
寧浩父母從體制中離開後,投入服裝生意。父母想讓兒子繼承家裡的生意,跟著他們好好賺錢,可是寧浩有自己的想法,只是他的想法對於父母來說有點瘋狂而已。
寧浩有一個叫張敬雲的朋友,是個音樂老師,開著一家琴行。寧浩跟著這個老師學習音樂,閒了會幫著看店。
有天,他對寧浩說:你應該去讀書,因為你想做生意,四十歲的時候也可以做生意,但是做生意這事有多簡單呢?一毛錢來的,你一毛一賣就賺了一分錢,一毛二賣就賺兩分錢,就這麼簡單,這個事跟年齡沒關係。可是出去讀書,也就只有現在能幹,四十歲幹不了,所以你應該出去走走。
朋友的一席話與寧浩內心的想法不謀而合,寧浩做出了決定:離開這裡,去北京。
不知道去北京能做什麼,先去了再說,這是寧浩的一個瘋狂舉動,或許沒有這樣瘋狂的決定,就沒有後來的「鬼才」導演。
寧浩從話劇團請了病假,揣著兩千多塊隻身來到北京,因為喜歡畫畫,他報了中央工藝美院考前班,交完學費幾乎身無分文。
像所有北漂的人一樣,住著狹窄昏暗的地下室,吃醬豆腐和燒餅。
寧浩的專業課和文化課成績都很好,唯獨英語差,導致他錯過了很多藝術學校。
抱著試一試的心態,他報了北京師範大學,筆試面試都順利通過,他被錄取了。
在藝術系學習導演,文憑是大專。
在學校期間,寧浩並沒有好好上課。一是必須解決生存問題,二是不太喜歡老師的講課。
為了解決生活費用,寧浩做過記者,拍過照片,給明星拍過MV。
靠著拍MV的錢,他買了自己的攝像器材,他也因此賺了不少。
是不是很像史匹柏的一部電影?
並不是因為拍攝MV才鍛鍊了他的影像敘事技巧,而是影像敘事技巧成就了他的MV,在講故事方面,他有天賦。
但是寧浩怎麼也沒有想到,他日後會成為蜚聲國際的大導演當時他的理想是找個畫畫的工作,在雜誌社做美編之類的工作是他最喜歡的,做其他的事情完全是為了謀生,並不是處於愛好。
在課堂上,寧浩帶著筆記本寫劇本,屏幕上分兩頁,老師下來就切到課堂筆記上。
就這樣,他寫完了《香火》的劇本。
劇本寫完,在同學間流傳,被老師看到,主動找到他,一翻談話後寧浩決定拍成電影。
老師還主動替他找投資,先找來了4萬元的啟動資金,投資人原本計劃後續仍會投資。但是當時國家出臺了一項政策,禁止個人拍攝地下電影,更狠的是對投資人處50倍的罰款,這一政策直接導致投資人棄投。
沒辦法,寧浩只能自己掏腰包拍攝,攝影、編劇、導演等工作全部由他一人完成,電影成功後收穫了眾多好評,還獲得北京大學生電影最佳導演獎。
從此,寧浩開始正式導演電影,他做過電視劇《中國式離婚》的執行導演,拍過很多短片,參與過很多電影的編劇工作。
但是,此時的寧還僅僅是在小圈子裡有了點名氣,對於廣大投資者以及觀眾來說,他們並不知道有這麼一個才華橫溢的導演。
直到2006年,這一年對寧浩來說註定是非常不平凡的一年。
是鏡子就總會反光的,這一年他遇到了劉德華。
當時劉德華的電影公司推出一個「亞洲新星導」的計劃,用以扶持亞洲優秀的新人導演。本來劉德華選中的人是陸川,但是他已經拍出了一部優秀的電影作品,於是劉德華將機會給了更加需要扶持的寧浩。
寧浩不負眾望,《瘋狂的石頭》一鳴驚人,「鬼才」導演的稱呼是他應得的殊榮。這部小成本製作的電影,在票房和口碑上都取得了傲人的成績。
在這部電影中,寧浩充分展示了他的鬼才敘事技巧,該片獲得第43屆臺灣電影金馬獎最佳原著劇本獎 ,憑藉此片,寧浩入圍第43屆臺灣電影金馬獎最佳導演獎。
2009年,寧浩拍出了瘋狂系列的第二部,《瘋狂的賽車》,寧浩憑藉這部成本才有一千萬的電影,躋身億元導演俱樂部,成為內地第四位票房過億的導演,前三位是張藝謀、陳凱歌、馮小剛。
2012年,《黃金大劫案》上映,寧浩靠著自己電影獨特的幽默氣質,天馬星空的想像力,荒誕而又不是真的風格,獨自開創這屬於自己的類型片。
2013年,他推出犯罪題材電影《無人區》。這是一部非常好看的西部電影、公路電影,可惜的是上面沒給上映的機會。
2014年,《心花路放》上映,這是一部笑料十足的喜劇電影。顯而易懂的笑料,正符合年青一代人的口味,電影不炫技,不矯情,不埋汰觀眾,是一部優秀的喜劇片。
2019年,期待已久的瘋狂系列最後一部上映,《瘋狂的外星人》是對劉慈欣的科幻短篇《鄉村教師》大刀闊斧改編的結果,這是「瘋狂三部曲」中評分最低的一部。
寧浩已經不再瘋狂,不知是否廉頗老矣,江郎才盡?
要是按照年齡來算的話,四十多歲的寧浩正值創作的強盛時期,在電影的創作中他擁有著更多的資源和自由。
不知接下的電影生涯中,除了扶持新人導演以外,寧浩的電影創作會不會出現如《瘋狂的石頭》那樣驚人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