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說一年之計在於春,一天之計在於晨,一座雄偉壯觀的大廈也需要一個不肯露面的地基。所以我們要從頭說起從根嘮起,拳擊技術的根就要從實戰姿勢開始,首先要說的是一切的技術動作都是在基本技術上建立的,因為基礎穩定不怕樓有多高,根紮實了不怕風大。你自己想想是嗎?實戰就是檢驗這一切最好的答案。
實戰姿勢分為左右勢,這個要看練習者自己的個人習慣,比如大部分慣用手為右手所以會把右手作為我們拳擊的後手,同時也可以去分析自己的那隻手更有力量 是否協調 舒服等,找到自己合適的一側,當然後期可以左右轉換的,但是大部分人都會有一個較為舒服與合適的一側,因為在動作的協調性 舒展度 速度都會有一些影響。
實戰姿勢動作要領:雙腳前後距離可大可小,左右距離建議不小於肩的距離,前腳尖為0-15度之間與後腳尖為45-90度之間,雙膝與髖微屈自然放鬆,膝關節注意與腳尖對齊,微微收腹下沉放鬆,手心向對握拳大拇指在中指上,後手靠近我們身體拳保護我們的臉頰肘保護我們的肋部,前手與我們的眼睛保持20釐米左右的距離(根據不同風格打法可以調整),注意高度不要擋住我們的眼睛,雙肩自然放鬆不要聳肩,眼睛看著你的目標。
有人問為什麼標準是這樣的,百因必有果。
1.前腳尖的朝向?
答:前腳尖朝向參考為15度左右,前腳尖角度過度超前會讓力量支持不足,過度內扣會讓後手拳發力時導致前腳整體彆扭以及膝關節橫切力過大,所以根據膝關節解剖與發力角度綜合考慮選擇。
2.後腳的腳跟落地還是不落地?
答:後腳腳跟著地會讓重心更穩定身體會更輕鬆舒服,腳後跟不落地移動會更靈活以及反應與啟動快,所以目的不一樣訓練與表現的細節也就不一樣。
3.腳與腳之間站的間距?
答:腳之間的距離大會讓你穩定性強,但是移動會有所減速,會更適合中近距離的對抗。腳之間的距離小會讓你靈活性強,但是穩定性與對抗性相對於會下降,會更適合打「遊擊戰」時,所以說間距的目的性是要具有穩定性與靈活性,穩定性與靈活性的佔比找到合適自己的為佳。
4.膝關節與髖關節的彎曲的幅度?
答:首先你可以感受一下重心高度在高低中給你帶來的變化,過低彎曲的話腿部肌肉力量和體能會過多消耗,過高的話在拳的發力和對抗性會有影響。
5.為什麼建議要收腹?
答:其實就是讓你的腹部狀態隨時準備要受到重擊,這樣你會下意識地保持良好的腹壓,更好地保護自己。
6.為什麼建議要收下頜?
答:減少可能被擊打面積,同時也是讓你有一定意識對抗讓頸椎保持良好的位置,防止在被擊打後出現過度頸伸的角度導致受傷。
7.手靠近身體?
答:更好地保護自己的身體部位,同時手靠近身體會讓出拳力量更大,好比投擲選手在拋鉛球一樣,同時它也是你的最後一個「保鏢」了,所以後手拳幾乎沒有遠離身體很遠的。但是前手有緊貼下頜或者在遠離身體的位置,這個沒有對錯因為在根據體能 距離 打法 優劣勢會有不同的表現。
總結拳擊實戰姿勢沒有百分百的標準,因為不同身體條件 打法風格 實際情況都會在動作細節的變化不一樣,所以有很多比賽中的實戰姿勢可以說是非常特別的,也有很多人一時高興去模仿,當然不能說一定是錯了。請記住他是他 你是你,很多姿勢是根據自己身體情況設定的,因為他有自己的訓練體系和多年的實戰經驗與比賽經歷,是通過了思考 檢驗 總結的過程,才擁有自己的風格。或許有些拳手是在進入職業拳壇逐步凸顯了某個特點,為了給自己帶來更多的流量與關注度。其實你在看比賽時發現實戰姿勢不是那麼標準,也許是體能下降 手臂耐力不足,當然也許是戰術 能力強 反應快等原因。
也許通過自己的嘗試就發現了某些東西是否合適自己,找到合適自己的不是那麼容易因為這需要一個過程,這個過程沒有絕對的時間限定,看每個人的目標了,因為目標不一樣所以在計劃與執行就不一樣了,還有就是每個人的學習時長與學習能力不一樣,是否會自己會去主動總結問題,同時會去與他人交談後得到反饋。不要著急,一步一步來,時間會證明一切的。因為你的大腦和肌肉都需要記憶,記住拳擊技術不能脫離了實戰!
這是我通過個人從運動員到現在的教學經驗給大家的分享,希望你們可以看得懂 學得會 更實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