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爸從老家快遞了一些食物,有我最喜歡的韭菜木耳雞蛋餡兒的蒸包、茴香豬肉蒸包,買了縣裡有名的孫樹強醬豬蹄和餚雞給我,不忘又炒了一瓶蝦醬。
食物還是老樣子,樸實無華,口味宜人,我很愛吃。但是總覺得吃完之後,少了一些什麼。
於是,我在空盤前思考了一下。得出了這個結論——大概可能也許就是:食物一旦離開故土就失去靈魂。
味覺記憶是立體的體驗記錄,並非簡簡單單是味蕾的責任。
吃某一種食物需要當地的天氣,陽光和雨露帶來的「天氣的氣味」,說不定那個時候還有家鄉的炊煙的氣息,燒木頭時最先冒出來的那股暗沉又清透的味道,不嗆人但很辛辣。
食物還跟當地的人、鄉音有關聯,它們伴隨著進食,是味覺記憶的一部分。甚至還有土地,雨後、午後、日曬、陰天,土地散發出來的氣息也是不同的,它形成了一個穹頂,扣在了生活的天空之上,是專屬某一片大地的味道。
吃故鄉的食物,總是要在故土。一旦離開了那個大環境,離開了那個穹頂,一切都不同了。我恍然大悟那種不同,是一種「震驚」,你的肉身借著食物打開了一扇門,你以為邁進去是那個齊魯平原黃河之濱的小縣城,睜開眼發現並非如此,依然楊柳依依,卻是小橋流水的姑蘇。這種斷層帶來的震動,就是敲醒夢中人,你的立體的味覺鏈條斷掉了,當然味道的還原度也就打了折扣。
還有就是,這些食物不是天天吃,它太不日常,反而像一個尊貴的賓客。你的接待就充滿了一種陌生、間隔,距離就是這樣產生的。食物的魂魄還留在那塊土地上,它被送達的,只是肉身。
故鄉的食物只是拼圖裡的一小片,哪怕這一小片完整,它也不能表達出自己本應具備的美和味。它需要那一大片圖景烘託出來。所有言情小說和世俗電視劇裡提及的「得到了他的人得不到他的心」,說的也是作客他鄉的故吃。那心就是一整個完整的拼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