帶著鄉愁奮鬥在他鄉,故土是一幅畫,故土是一首詩

2020-12-24 回到熟悉的曾經

帶著鄉愁奮鬥在他鄉,故土是一幅畫,故土是一首詩。

我思念故鄉的那條山路,蜿蜒曲折。

無論你身在何處,都能憑藉一抹溫馨的氣息,讓一顆疲憊的心回歸故裡,找到那一種久違的感動,投到故鄉溫暖的懷抱裡。

故鄉的味道,就是那嫋嫋的炊煙的味道。每當暮色向晚,那縷縷炊煙升騰在空中,瀰漫在黃昏的街頭,你深深地吸一口,眯起眼睛,你便會沉醉在這濃濃的鄉情裡。

故鄉的味道,還是那濃濃的鄉音。那一聲聲喊著我乳名的呼喚,總能喚醒我心底那一絲絲柔軟,那帶著泥土氣息的話語,是你走遍萬水千山也尋不到的最妥帖的安暖。

帶著鄉愁,帶著對故鄉的捲簾,踏上背井離鄉的奮鬥歷程,人到不惑之年,依舊竭盡全力奮鬥在自己的崗位上,是為父母,為子女,為家鄉的一片情,記憶不斷有畫面湧現在腦海裡。

很多事情都想追求完美,但是不可能都完美,如果完美,那麼也是一種遺憾,沒有遺憾,給你再多幸福也體會不到快樂,我做很多事都留有遺憾,所以我一直都能珍惜快樂的瞬間!不為遺憾而惋惜!

做每一個項目都交到一批朋友,也有不如意的地方,這是生活的常態,隨方就圓,生活的輪轂不會因為一些不如意而停滯不前,所有的經歷最終會形成個人的生活歷程,苦樂參半,或許許多年後回頭看看現在所經歷的些許點滴,會滿懷感激,光陰終究會回饋給我沉澱的回憶,當明天的黎明到來的時候,又會重新開始新的期待!

回不去的是故鄉,到不了的是遠方,城市縱容有著各種各樣的燈紅酒綠五彩斑斕,但是在一些夜深人靜的時候,我還是會想起,那久違的故鄉啊,那養育我們長大,承載了我們年少無知、懵懂時期的童年記憶的地方,但是隨著年齡的增長,對於故鄉可能慢慢就只存在於記憶中,淡忘於江湖!

工作和生活隨時間無縫交替著,記憶中很多難忘寶貴的畫面將陪伴著我在奮鬥的路上一路隨行。

記得有一年的春節後的一天早上很早起來了,可能是要掌外家的原因吧,有點興奮,等這一天等了一年,回來十天,見了幾個好久不見的同學,也有年前約好相聚但是又由於臨時變化沒能如願相見的同學,留個遺憾也好,不可能萬事如意,相聚必然就會有離別,每年回來的感覺都會有小小不同,但是面對離別帶來的情感觸動如往昔,或許這也只有成長的地方才能帶給我們獨有的情感,總有一些人不知何時才能相聚,總有一些事會從此放在心裡,帶著對未來生活的嚮往,朝清遠方向出發,家鄉,再見!這是對兩個家的眷戀。

對工作在項目上的美好回憶也有很多很多,美好片段組成奮鬥的歷程,這是工程人,也是奮鬥在他鄉遊子。

記得有一年年前放假前,先要收拾一下辦公室,整理一下年度報告,回去總部匯報工作,年底各個工地的負責人都要進行全面綜合的述職,這是公司的管理文化,這決定了個人是否合格,來年是否還有繼續使用價值,是考核一個工地屌絲的核心,決定了這個年是否能夠過得安心,這都不會影響當時我回家的溫情,家鄉那片天空,家鄉的那條小河,那條小路,那座山,都深深地吸引著我,迫切想回到村裡,看看家鄉的夜晚,聽聽夜晚的蛙聲,還有那熟悉的鄉音,工地這個江湖,來年再見!這個黃土地上的畫面,是一首詩,一份情。

工作地點隨著項目漂泊,但我愛這份工作。

選擇了這個行業就要承受工作需要帶來的漂泊,無論人在哪裡,心始終都系家裡,我熱愛工作,也熱愛生活,無論工作和生活中發生什麼,都會用良好心態去面對,盡心盡責,問心無愧,能夠安心上床睡覺的一個人!,因為我總是竭盡全力。

記得有一次回到村裡,把小時候常玩的地方走一走,拍拍照片,看到的滿滿都是童年的回憶,內心無比敬畏這片土地,記憶永存,歲月無情,從小玩到大的夥伴一起的據點,雖然總會有長大後各自為了生活而分開一天,但是還是能夠值得深情一次,雖然深情最終會帶來離別的傷感,但是那屬於無暇的年代,單純而快樂,屬於回不去的昨天,人總要不斷向前,不斷努力奮鬥,為了有一天可以再次回到家鄉慢慢回憶曾經生活過的地方所經歷的一切,無關悲傷,我熱愛老家的土地!

相關焦點

  • 詩歌《故土人間》:回不去故土,道不完情愁
    故土,顧名思義,也叫故鄉,是指人土生土長的地方。說到故土,古今往昔,不乏一些仁人志士在上面做文章,他們跟隨時代的變遷與文明一起進步,這其中,有自小時就遠離家鄉外出求學的遊子,有身在異鄉為國謀發展的「他鄉之客」,最後,當這場旅行停止時,故土定是那心靈落腳的最後一站,一草,一木、一語、一話、 滿滿的都是故事。有人說,故土最有味道的是在舊時,那時時間慢,樹木的一葉紋理都看在眼裡,從小到大,生長的還是死亡的都各有形態,現代的文明社會呢?
  • 客家圍屋,守住惠陽的故土鄉愁
    ,幾多鄉愁。集客家建築藝術之大成的碧灩樓,吟詠著著名華僑領袖「吉隆坡之父」葉亞來的鄉愁四韻。在這座建築的背後,濃縮了客家人下南洋打拼奮鬥的歷史,沉澱了深厚的客家文化底蘊。 惠陽客家圍屋是凝聚人心所向、守住故土鄉愁的實物。
  • 他鄉遇故吃:食物一旦離開故土就失去靈魂
    得出了這個結論——大概可能也許就是:食物一旦離開故土就失去靈魂。味覺記憶是立體的體驗記錄,並非簡簡單單是味蕾的責任。吃某一種食物需要當地的天氣,陽光和雨露帶來的「天氣的氣味」,說不定那個時候還有家鄉的炊煙的氣息,燒木頭時最先冒出來的那股暗沉又清透的味道,不嗆人但很辛辣。
  • 《天堂電影院》:故土情深還是詩和遠方,你會如何選擇?
    故土情深偏僻的義大利小鎮上,人們的生活平靜而清貧。鎮上那家名為「天堂」的小電影院幾乎是人們唯一的娛樂場所。電影放映員艾弗特的人品和技術都很好。後來,他沒讓所有人失望,在外奮鬥多年的他逐漸成為了一名出色的導演,名揚四海。只是為情所傷的他再也沒有回過故鄉,而艾弗特和多多的母親也絲毫沒有責怪他,多多看似無情的堅決正是他們所期待的。
  • 楊坤《流浪狗也有鄉愁》MV發布 聚焦異鄉追夢人
    近日,楊坤全新專輯第一主打曲《流浪狗也有鄉愁》MV終於在千呼萬喚中發布。
  • 原創對聯61幅,滿船明月漁鄉畫,兩耳清風子夜歌
    繪畫作品:吳冠中原創對聯61幅1. 滿船明月漁鄉畫;兩耳清風子夜歌(艾曉東)2. 滿船明月漁鄉畫;萬點星辰水底天(鄧元發)3. 滿船明月漁鄉畫;一曲清簫江上秋(花花)4. 滿船明月漁鄉畫;一水長天野渡秋(鄭玉玲)5. 滿船明月漁鄉畫;一串駝鈴瀚海琴(陽春巴人)6.
  • 李紹祥丨詩心故土訴衷腸
    李紹祥的詩歌,多寫故土,非常真誠,尤為深情。李紹祥的詩,在不事喧譁中潛伏著一種現實主義和難以捉摸的沉重感,顯示出一曲不同凡響的心靈樂章。李紹祥的詩,來自於絕不袖手旁觀當下的場景與內心審視以及對故土的眷戀和尋找。李紹祥寫故鄉的詩,在當下越來越具有母題的意味,有效地抵禦著一些無根的虛無寫作,跳出了大眾的視角,寫出了新意。
  • 回歸故土——樓蘭
    人們也了解到了這個物產豐富的小國飽受匈奴的掠奪之苦,最後不得不放棄他們的故土,在大漢的保護下南遷建設新國。國都新址取名「鄯善」,在他們的意思裡,就是「新水」的意思。 儘管樓蘭人有千萬個不願意,但是迫於匈奴的長期欺壓,不得不舉國搬遷,離開樓蘭,離開羅布泊,至此樓蘭就不存在了,最後被黃沙淹沒。
  • 這位愛國老人葬在臺北,生前盼祖國統一重回故土
    原標題:這位愛國老人葬在臺北,生前盼祖國統一重回故土那次到臺北北投,順著溪邊小道,來到了梅庭。朋友說這裡是于右任先生當年的避暑之所。大陸的許多人,了解先生都是從那首《望大陸》的詩開始的。那近乎悲鳴的「葬我於高山之上兮」,撥動了兩岸無數人的心弦。順著先生遙望故土的目光,我們知道了先生原來是位多麼偉大的人物。先生是堅定的革命者,早期加入孫中山先生的同盟會誓死推翻腐朽的滿清政權。先生是優秀的教育家,參加創辦過中國公學、上海大學。
  • 賈樟柯、故土與一個屬於電影人的國際電影節
    猶如他的那些電影一樣,本土與全球,故土與他鄉,鄉愁與變遷,真實與仿真,現實與超現實,紀實與虛構,主流與底層,時代與個體,世界與生命,僭越與傳統,批判與自省,還有電影與觀眾,多元的場域意義交融匯合。他用自己「無情慈悲」的藝術境界,令所有觀者「悲喜交集」。
  • 王維的一首五言詩,語言清麗,詩畫結合,更令人如臨其境
    唐詩是中華文明的瑰寶,唐代湧現了一大批傑出的詩人,也為後世留下了無數膾炙人口的名篇。在那個人才輩出的時代,能有一首好詩被人讚賞就實屬不易,何況有些詩人卻有很多作品入選《全唐詩》。詩佛之所以能在群星璀璨的大唐詩壇產生較大影響,都因為他的作品意新語工,不僅情景交融、含蓄雋永,而且詩畫結合,經常給人一種美的享受。下面介紹王維的一首五言詩,語言清麗,詩畫結合,更令人如臨其境。曉行巴峽唐代:王維際曉投巴峽,餘春憶帝京。
  • 《復興的氣韻》表達對故土的懷戀 紀錄片《朱德群》12月全國首演
    圖說:抽象畫巨作《復興的氣韻》 網絡圖每個走進上海大劇院大廳的人,抬頭就能看見懸掛在大堂正對正門的那副抽象畫巨作《復興的氣韻》。此畫出自法籍華裔藝術家朱德群的手筆,畫於2003年——上海大劇院建院5周年之際。
  • 這首現代人寫的詩,就算一千年以後,依然會被人牢牢記住,為什麼
    第一個原因,《鄉愁》這首詩所表現的,是人類歷史上最具有普遍意義的母題之一:思鄉。所謂母題,就是人類共有的,古今中外都適用的一種文學主題,或者說情感方式。在古代,由於交通不發達,通訊不發達,思鄉的主題表現得尤為強烈。一旦出門在外,就很不容易與家裡取得聯繫,很不容易回到家鄉。所以就特別思念家鄉,思念家鄉的親人。
  • 松雪 琴韻與鄉愁
    你在故鄉牽掛,我在他鄉思念。春風熙陽,暖融融的。一人、一椅、一盞茶,閉目聆聽小提琴家呂思清演奏的《思鄉曲》,琴聲幽婉、低嗚、惆悵,根根琴弦撥動著人的心弦;個個音符傾訴著遊子對故土、家鄉、親人的思念,演繹了唯美而又悽婉的《琴韻與鄉愁》。我的鄉愁是一杯茶,苦澀中帶著那麼一點點甘甜。
  • 獻禮地球日,故土原聲上線網易雲音樂
    在故土這個開放廣袤的世界裡,每一秒都具有不確定性,而整張專輯涵蓋的多元風格曲目,恰好能幫助你認識這個全新世界。「Varkundi」,意為「喚醒」,簡約而美妙的鋼琴和聲引入,伴隨著大提琴溫柔親切的低語,緩緩揭開了Nostos故事的序幕。那優美的旋律、靈動的木管、縱橫交織的弦樂、夢幻般的電子音色,都恰如其分地展示在其中。「Lunaosta」,意為「自然狀態」。
  • 一周一詩:《聽蜀僧彈琴》
    我在音樂的領域裡,連幼稚園小班都上不了,哪懂什麼琴譜,他說是給每把古琴配一首或一本古手抄的琴曲詩詞,什麼字體都可以。哦,滿雅趣的事呢,雖說音樂不會,我會寫字啊,我顛顛地答應了。得閒,查閱古琴曲和相關詩詞的資料,查到「綠綺」,有遇知音的感覺。且不說綠綺是西漢司馬相如一曲《鳳求凰》偷得卓文君美人心的著名作案工具,就只這「綠綺」二字看著就心思兒漣漪圈圈的。
  • 鄉愁是一首憂傷的歌
    梁實秋評價他,說他「右手寫詩,左手寫散文,成就之高,一時無兩」。但我們最熟悉他的,是那首直擊人心的詩歌《鄉愁》。「小時候/鄉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我在這頭/母親在那頭‖長大後/鄉愁是一張窄窄的船票/我在這頭/新娘在那頭‖後來啊/鄉愁是一方矮矮的墳墓/我在外頭/母親在裡頭‖而現在/鄉愁是一灣淺淺的海峽/我在這頭/大陸在那頭」余光中的鄉愁是深情款款、洶湧澎湃、一瀉千裡的。
  • 每一首古詩都是一幅畫,思維導圖讓這幅畫變得更加生動
    這是一周讚嘆畫作逼真,畫者技藝高超的詩歌,同時也可以當作是一個謎語來解讀。都說中國古代的詩歌好像是一幅幅的畫作,而王維的這首《畫》本身描述的就是一幅畫,山水花鳥無一不在,可謂是文中有文,畫中有畫了。王維的許多詩作如同這首詩一般有著鮮活的畫面,讀起來眼前仿佛就會呈現出一幅畫,也難怪宋朝的蘇東坡曾用「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觀摩詰之畫,畫中有詩。」來讚譽這位唐朝的前輩了。
  • 故鄉,是生命裡一首流淚的詩
    那散發著泥土氣息的土坯房,灶臺旁母親祥和的目光;土炕上那散發著幽香的一壺老酒,那就是家的味道,悠遠而流長!站在都市的角落,心裡有抹不去的憂傷。回望遠方的故鄉,每次都會熱淚盈眶。那是我的出處啊,怎敢輕易相忘。在異鄉,每當深夜就會以流閃不息的思念,懷想起親人、朋友、就會在寂寞中思念故土。
  • 雷佳 一曲《鄉愁》喚遊子
    專題 不一樣的鄉愁   編者:   「遊子你可記得土地的芳香,媽媽你可知道兒女的心腸」,一曲《鄉愁》在2015年的新春喚起遊子對故土的眷戀和對親人的惦念。於是,在這個草長鶯飛、萬物復甦的季節裡,人們再提「鄉愁」。當年,鄉愁是余光中詩歌的一嘆三疊;而今,鄉愁成為離家在外努力生存、追尋夢想的人心頭最柔軟的情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