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所熟知的道格拉斯·麥克阿瑟的父親,名叫阿瑟·麥克阿瑟,出生在1845年。17歲時就參加了那場標誌著美利堅帝國成型的南北戰爭。查塔努一戰,阿瑟所帥兵團在軍官只剩下他一人的時候,冒著槍林彈雨,將旗幟插在了米申奇山頂,從此一戰成名。戰爭結束後阿瑟晉升為上校,年僅19歲,這是美國聯邦軍隊最年輕的上校。
獨立後的美國,就把帝國擴張的第1刀,插向了"老矣朽矣"的老牌殖民國——西班牙。阿瑟被派往亞洲與西班牙爭奪菲律賓,從此,整個麥克阿瑟家族就與亞洲結下了不解之緣。戰後,菲律賓被美國奪去,老麥克阿瑟也因此成為了美國十二中將中的一員。他是家族的驕傲,但他絕對不是最出色的那一位,他的小兒子,那個"名滿世界"的道格拉斯·麥克阿瑟的榮譽,遠遠在父親之上。
被美國稱為"凱撒"、"腦後長反骨"的道格拉斯·麥克阿瑟,是個話題不斷的"天才",也是那個時代美國萬眾矚目的"明星"。1880年出生的他從小在軍營裡長大,父親潛移默化的影響,讓麥克阿瑟堅定不移地認為自己是一個軍事天才:
在我學會走路說話之前,我就學會了騎馬和打槍。
他的家庭環境以及他自認為的軍事天賦,讓他在未來從軍,成為了一件順理成章的事。19歲時,這個有個性的年輕人考入了美國的軍官搖籃——西點軍校。剛入學時,他就展現了自己與眾不同的一面。
西點曾經有個臭名昭著的惡習:每屆新生都會受到高年級學生特殊的"照顧"。一天,麥克阿瑟被勒令蹲在豎起的刺刀上,刺刀沒有支架,只能靠與臀部和地面接觸保持豎立。麥克阿瑟並沒有堅持多久,直接坐到了刺刀上面,場面慘不忍睹。麥克阿瑟老年回憶時,還對當時的場景記憶猶新,因為那是這位徵戰沙場幾十年的"老兵"第1次雙腿發抖。
這件事後來驚動了法院,調查組來西點審問麥克阿瑟,他把事情原委一五一十地說出來了。但當問到是誰強迫他時,他卻選擇了沉默。在筆者看來,麥克阿瑟當時或許因為害怕,但無論如何,這個做法也讓很多高年級學生對他另眼相看。他在西點的學習和生活,也因為這件事一路開了綠燈。
4年後,23歲的麥克阿瑟以總分98.14分跨出學校大門,這不但是西點建校25年來的最高學分,也是那所將星雲集的軍事名校時至今日都未能有人打破的紀錄。他用醒目的分數證明了自己就是一個不折不扣的軍事天才。1903年6月,在西點軍校畢業典禮上,麥克阿瑟高仰著頭,以第1名的身份第1個走上主席臺。在那之後的50年裡,他揚起的頭顱就從來都沒有低下過。
一出西點大門,小麥就追隨老麥的腳步來到菲律賓,初來乍到的他顯示出了精準的槍法,在一次戰鬥中擊斃了兩名菲律賓遊擊隊員。但是那時他還沒有正兒八經指揮戰爭。冥冥之中好像自有天意一樣,麥克阿瑟人生中指揮的第一仗,竟然是在中國。
沒過多久,老麥和小麥以觀察員的身份被派遣到日俄戰爭中。名為觀察員,實為間諜。這個年輕的軍官到任後,開始上上下下仔細地打量潛在的對手——日本。麥克阿瑟在寫給國內的匯報中,提出了自己對日本的看法:日本軍官冷酷無情,沉默寡言,信念堅定,士兵勇敢而無畏。並且他還闡明了自己對日本未來的預測:既然他們已經徵服了朝鮮,日後勢必會要控制太平洋,稱霸遠東。後來的事實也證明了麥克阿瑟當年的"高瞻遠矚"。
日俄戰爭的主戰場位於中國的東北,麥克阿瑟在一次戰鬥中親眼目睹了日軍向俄軍高地發起了6次衝鋒,但每輪攻勢都被擊退回來。麥克阿瑟心癢難耐,親自率領日軍,只發起一次進攻,就佔領了高地。這一戰也充分顯示出了他作為一名指揮官的勇猛和謀略。這也讓他的一生與亞洲緊緊聯繫在了一起,讓他年盛時期的光榮和垂暮時期的屈辱,都寫在了這片土地上。
一戰爆發後,1917年10月,麥克阿瑟以"彩虹師"參謀長的身份赴法國參戰。他渴望戰爭,因為他認為軍人的機會就是在戰場上。戰爭再一次點燃了他年輕的熱血,戰場上的麥克阿瑟身先士卒,衝鋒陷陣。這樣的英勇無畏,讓他的手下人人敬仰。
一戰後,他被升為師長,彩虹師的全體官兵特意送給他一個金煙盒,上面刻著:
"獻給勇敢的人們中最勇敢的人——全師贈"。
這種自娛自樂式的追捧,無疑讓麥克阿瑟受寵若驚。或許也就是在那時,他真正體會到了被眾星拱月的癮頭。
戰後,麥克阿瑟平步青雲,成為了西點軍校有史以來最年輕的校長。但麥克阿瑟並不甘於生涯止於"軍事教育家"之名。1925年,45歲的麥克阿瑟肩帶兩星,成為美國最年輕的陸軍少將。1930年,他終於如願以償的爬上了美國陸軍參謀長這一美國陸軍最高職位。軍銜上將,肩上又添了兩顆星,成為當時美國唯一的四星將軍。此時,他已經爬到了美國軍官的最高點。日後的美國名將如馬歇爾、巴頓、艾森豪、尼米茲等,無不是他的學生、下屬和副官。
不過,如履平地般的晉升,也為他的軍事生涯埋下了隱患。
1935年,他的參謀長任期進入了倒計時。眼看著已經沒有更高的職位讓他攀登了,而此時55歲的他,離65歲的退休年齡還有近10年。如果繼續留在軍隊,他只能屈尊降職。就在他進退維谷之際,即將就任菲律賓聯邦總統的奎松拉了他一把,這是麥克阿瑟當年在菲律賓執勤時結交的朋友。1935年,麥克阿瑟又跑到菲律賓去了。
奎松沒有想到的是,曾經患難與共的摯友,如今變成了眼裡只有榮譽的"老虎"。第2年,麥克阿瑟就脅迫奎松授予他菲律賓元帥,可笑的是,那時的菲律賓還沒有真正意義上的軍隊。為了這個虛無縹緲的榮譽,麥克阿瑟甚至直接宣布,退出自己為之奮鬥38年的美國陸軍。就這樣,1936年,麥克阿瑟不勞他人授銜,自己把自己抬上了"外國授予元帥的唯一美國人"這個美名上來。沒有在國內嘗到過元帥滋味的他,實實地在菲律賓過足了一把癮。殊不知,此時的美國人正在諷刺他為"呂宋的拿破崙","光杆司令"。
利慾薰心、愛慕虛榮,這是麥克阿瑟日後最致命的弱點。
接下來迎接麥克阿瑟的,就是他渴望已久的席捲全世界的風雲變幻。
1939年,日本的一條腿已經深陷在中國無法自拔,另一條腿剛剛邁入蘇聯,就遭到了朱可夫的迎頭痛擊。沒有辦法,日本只能將劍鋒指向太平洋。這是時任"菲律賓元帥"的麥克阿瑟沒有預料到的,他對東方的蔑視,讓他做出了日本根本不敢和美國抗衡的錯誤判斷。
可見,此時利慾薰心的麥克阿瑟已經沒有了當年的遠見卓識。不過好在,這個60歲的老人,再一次展現了他的卓越。
1941年12月7日,日軍出人意料地偷襲了珍珠港,與此同時,麥克阿瑟在菲律賓的空軍勢力也被日本的炮彈,狠狠地按在了機場上。緊接著他的海仗也打得一塌糊塗,菲律賓的島嶼在他手上接二連三地被日軍佔領。麥克阿瑟被日軍圍困在巴丹半島,此時他破釜沉舟,頑強抵禦住了一輪又一輪日軍的攻勢。而反觀陰雲慘澹的美國太平洋戰場,麥克阿瑟在巴丹島的表現,竟然成為了當時唯一的亮點。麥克阿瑟本應該為整個事件負責,但是卻一因此又得到了美國人民的追捧。為了避免這個"巴丹英雄"被俘,羅斯福命令他撤出菲律賓。在離開菲律賓時,麥克阿瑟一定沒想到,自己說出了一句在幾十年後中國動漫領域紅極一時的梗:
我一定會回來的。
麥克阿瑟自己都想不到他的失敗,竟然讓他成為了眾星拱月般的人物。一夜之間,他的聲望又達到了頂峰,甚至美國民眾還要求他競選總統。
死裡逃生的麥克阿瑟被任命為西南太平洋盟軍總司令,此時風詭雲譎的太平洋戰場又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轉變。美國對日本情報的成功破譯,讓日本在中途島上遭遇到了一場前所未有的慘敗。美國趁機反攻,麥克阿瑟玩起了蛙跳戰術和兩棲登陸作戰。他在太平洋戰場上攻城掠地,所向披靡。他的軍事天才,再一次大放異彩。
1944年10月20日拂曉,滿面紅光的麥克阿瑟戲劇性地返回了菲律賓,兌現了自己三年前的承諾。
1945年9月2日,在密蘇裡戰艦上,麥克阿瑟代表美國主持了日本的投降儀式,從此他又跨入了自己人生的新時代——在日本的獨裁。
駐日期間,他的榮耀已經完全壓蓋了日本天皇。此時的麥克阿瑟,才算真正走到了人生巔峰,哪怕美國總統的寶座給他,他也不稀罕。軍事專家李峰曾評價過韓戰前的麥克阿瑟:
上帝是老大,麥克阿瑟是老二。如果你用這種話恭維麥克阿瑟,他會憤怒的。因為他認為這個次序應該顛倒過來……當麥克阿瑟需要的時候,他可以毫不猶豫地說出太陽是方形的這一類話。
中國有句古話:物極必反。接下來,他就遇到了人生中第一個也是唯一一個,讓他低下高傲頭顱的人。
1950年,70歲的麥克阿瑟乘軍事之餘勇,下了一場戰爭的賭注——他擔任由16國組成的"聯合國軍"總司令。這無疑又一次滿足了他極度膨脹的虛榮心。因為在這顆星球上,已經沒有比這再高的軍銜了,如果月亮上有一個更高的軍銜等著他,他可能就會義無反顧地衝向月球。麥克阿瑟帶領美軍出其不意地在"仁川"——這個最不適合登陸的港口——登陸了。朝鮮人民軍被攔腰截斷,潰不成軍。"仁川登陸"也成為了這位軍事家最後一幅天才般的創作。因為這位"神",馬上就要重重地摔在地上了。
隨著無數的炮彈落下丹東,第七艦隊在我國海域橫插一槓,杜魯門也開始憂心忡忡地就"中國能否出兵"這一問題,向麥克阿瑟做出詢問。麥克阿瑟的回答也成為了他日後的一個笑柄:中國人不會出兵,也沒有膽量出兵,中國的警告不過就是虛張聲勢之舉。我將在感恩節前結束戰爭。
沒過多久,一位農民出身名叫彭德懷的將軍,讓麥克阿瑟一生的榮耀蕩然無存。
1950年11月19日,中國志願軍悄然跨過鴨綠江。10月25日,志願軍發動第1次戰役。東西兩線全面配合,殲滅了多支南朝鮮部隊。志願軍已經出兵好幾天了,但是麥克阿瑟此時仍然認為南朝鮮軍隊是敗於北朝鮮的人民軍。甚至就連退下來的軍人向他報告說中國已經出兵了,他都不以為然。他寧可相信自己的偵察機,也不願相信南朝鮮軍人的眼睛和他們身上赫然的傷痕。
直到11月1日的雲山戰役,美國160年無敗績的王牌騎一師,被殲滅了1800多人後,麥克阿瑟才有所警覺。此時右翼南朝鮮部隊已經潰敗,麥克阿瑟害怕被包餃子,就於11月3日撤退至清川江以南。
第1次戰役結束後,麥克阿瑟的軍隊沒了1.5萬人。但此時他還沒有清醒過來。
彭德懷為了不暴露實力,命令部隊全線後撤,一路丟下機槍、彈藥和軍服。他正在給這位鼻子已經頂上天的美軍上將,織一張巨大的網。
雖然麥克阿瑟此時已經確定中國軍隊來了,但彭德懷的做法讓他認為志願軍實力空虛,於是大搖大擺地向前冒進。第2次戰役前,麥克阿瑟還信誓旦旦的承諾:
我會在聖誕節前把孩子們帶回國。
面對他這種盲目樂觀,馬歇爾曾勸過他:"中國自鴉片戰爭以後,打了100多年仗,地面作戰經驗豐富,萬萬不可掉以輕心。"這句忠實的勸誡,絲毫動搖不了這個70多歲的老頑固。
剛剛吃完一次大敗仗,還能剛愎自用到這種程度,實在令人難以置信。而彭德懷正是利用了他這一致命弱點,再加上精妙的戰術指揮,讓第2次戰役成為了美軍1百多年來損失最大的一場戰役。
"兵者,詭道也。"戰略戰術是武器裝備的潤滑劑。精妙的戰術能夠以弱勝強,愚蠢的戰術只能白白葬送優勢。彭老總的這一招欲擒故縱,讓麥克阿瑟頭一次領略了兵學聖人"孫武"家鄉的中國人,有別於他國的用兵之道。
1950年11月25日,就在麥克阿瑟在廣播裡宣布,要回去過聖誕的時候。隱藏在深山密林和雪地中的數10萬志願軍一躍而起。中國人用幾千年來摸索出的古老戰法,在200多裡寬的戰線上大顯神威。志願軍將美軍部隊攔腰截斷,此時麥克阿瑟,這個擁有50年指揮履歷的軍事家,在與彭德懷交手一個月後,才做出了唯一一次正確的判斷:
中國人要把我的部隊全部殲滅。
11月29日,美軍憑藉著現代化的汽車、坦克以及飛機的掩護,向南全面撤退。這一逃就是400多公裡。時任美國國務卿的艾奇遜說:
麥克阿瑟一下子從樂觀的頂點墜入到了沮喪的深淵,這時美國歷史上,路程最長的退卻。
第2次戰役結束後,志願軍收復了三八線以北大部分地區,扭轉了整個朝鮮戰局。這場失敗讓麥克阿瑟輝煌的軍事生涯,慘澹落幕。氣急敗壞的他,叫囂著不惜以引起第3次世界大戰為代價,動用核武器。
面對這個瘋子,不把他關閉起來,已經沒有什麼更好的辦法了。1951年4月11日,杜魯門下令撤了麥克阿瑟的軍職。這個不可一世的軍官灰溜溜地結束了自己的軍事生涯。而就在被撤職時,他還不知道打敗他的那個人叫"彭德懷"。
1964年4月5日,麥克阿瑟因急性腎炎和肝炎離世,終年84歲。
客觀的說,從麥克阿瑟的履歷來看,他年輕時確實擁有極高的軍事天賦,並且還有著軍人所應具備的驍勇善戰,以及作為一個軍事家的遠見卓識。英國元帥蒙哥馬利,以及同樣不可一世的美國上將巴頓,無不對麥克阿瑟的軍事天賦敬佩不已。不過,身為一個軍人,渴望榮譽並沒有什麼過錯,但是他的失敗根源就在於他把榮譽無限放大,來滿足自己的私慾。以至於晚年過於盲目,讓他榮耀的一生最終以一敗塗地而收場。
中國幾千年厚重的文化歷史,早已經闡明了"驕兵必敗"的道理。這不是那些生活在不足200年歷史的,像暴發戶一般的國家的人,所能明白的道理。麥克阿瑟肯定不是一個絕對意義上的成功將領,但是這也有著他自己的無奈。因為他是在美國的制度和文化中,所能培養出的最優秀的軍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