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5年張國燾一聲令下,紅四方面軍八萬人向西南挺近,在分為兩個縱隊之後挺過夾金山,翻過向蘆山朝著寶興進軍,中途遇到了川軍阻擋,但是紅軍將士的戰鬥力卻十分強悍,迅速將圍過來的川軍擊潰,十幾天的時間,殲滅敵人五千多人。
紅四方面軍接下來計劃南下成都,但雅安到成都的必經之路百丈關卻被敵軍把手,於是紅四方面軍迅速集中了15個團,攻佔了這個軍事要地。但川軍總指揮劉湘也知道百丈關的重要性,為了阻止紅軍依靠這個據點繼續南下,一時之間糾結了十幾個旅的兵力向紅軍圍攻而來,從東北南三個方向向紅軍發起全面進攻,百丈關血戰迅速打響。川軍和薛嶽領導的國民黨軍想要將紅四方面軍圍起來,連綿不絕的敵軍烏壓壓向百丈關湧來,激烈的戰鬥打了七日後,紅軍傷亡很大,為避免更大的傷亡,紅四方面就決定放棄南下的計劃,實行戰略性撤退。
百丈關血戰中雖然敵軍損失也不小,但紅軍也傷亡將近一萬多人,在之後的逃亡中更是與薛嶽的部隊多次發生小規模戰鬥。紅軍被迫撤退到了天權寶興一帶,但是敵人並未放棄這個將紅四方面就一網打盡的機會,很快就找到了紅軍據點,紅軍被迫開始第二次轉移,在之後的撤退中又進行了一系列戰役,紅四方面傷亡慘重。到了1936年南下的紅四方面軍由當初的八萬人最後只剩下了四萬人。
百丈關的失敗,讓紅軍損失十分的慘重,在後來的對這次戰鬥的回憶中,徐向前元帥指出三個缺點:第一、低估對手,沒有對敵我雙方作出正確的判斷,認為川軍的戰鬥力比較低,我軍可以輕鬆擊退;第二、我軍戰力分散,經調查劉湘的兵力達到80個團,敵眾我寡的情況下,沒有集中兵力打擊。第三、地形限制,百丈關缺少遮擋,部隊無法隱蔽,我軍又面臨軍力缺少的狀況,導致我軍快速潰散。
這次戰鬥的失敗,說明了張國燾的軍事指揮能力是不高的,在這南下的關鍵性戰鬥沒有做到靈活對敵,也再一次證明了南下是一個錯誤的選擇,唯有北上到國民黨軍隊控制薄弱的地方才有利於我軍的發展壯大,如果這支部隊能夠保存下來,對我軍的發展將是更有利的,軍中的紅軍幹部就可以成為我軍後續發展的骨幹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