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傳統文化,書法與篆刻,怎樣用筆

2020-12-23 紅霞美妝秀

本文乃作者小哥哥說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

要寫好字,關鍵在於用筆,用筆的先決條件是先學會正確的執筆方法。我國的毛筆,是由筆管和筆毫兩部分組成的。筆管的材料是硬的竹木,筆毫的材料是具有彈性的獸毛(黃鼠狼毛、兔毛、羊毛等)。筆是用人的手來操作的,如果「」的方法不正確,操作就會受到限制,因而也就達不到書法藝術所要求的效果。古人對於執筆的方法,說了許多,有的正確,有的錯誤,這裡不準備一分析辯駁,只提出個人長期實踐中行之有效的方法來介紹給初學寫字的同志參考。概括地說,正確的執筆法可以歸納為八個字,即:指實掌虛、平腕豎鋒。所謂指實,是說手指要執穩筆管。手指執住筆管以後,不許亂轉亂動,不要用手指去指揮筆管。

指實掌虛

五個手指的執法,古人叫作撅(ye)、押、鉤、格、抵,分別解釋如下:撅大指的第一節緊貼著筆管。它的力量是由內向右外方。押食指的第一節緊貼著筆管。力量的方向是由外向內。鉤中指的第一節緊跟著食指鉤住筆管,以加強食指的力量。格無名指的指甲擋著筆管。力量是由內稍向。左外方推出, 抵小指緊靠著無名指,加強了無名指的力量。按照以上執法,五個手指的力量是從相對的方向發出來的,這就產生了一種均衡的力量,使筆管在手中保持穩定和垂直。五個手指的姿勢,從外面看上去,猶如一朵未開的荷花,從裡面看,好像一個圓形的帳篷,這就是所謂的「掌虛」。

正確的執筆姿勢

如果五個手指過分收曲,掌心必然就不虛了。執管的高低,不必過於嚴格限制,可以根據字的大小和不同的書體而定。一般說來,寫小字要執得低一些,寫大字要執得高一些,寫行草書執得高一些,寫篆隸書執得低一些,總之以穩定垂直、能夠儘量發揮。手臂的力量、便於操縱為宜。「平腕」是說手指執住筆管以後,手腕不要太向兩側傾斜。如果手腕向左傾斜,筆管就會斜向右前方,如果手腕向右傾斜,筆管又會斜向左後方。準確地說,手腕是基本。上平著而稍稍向右側傾斜一點的。

豎鋒」是說要把筆毫操縱得直起來,不可完全向一邊偃倒,否則寫出來的字就達不到「中鋒」的效果。當然,在寫的過程中,筆管和筆毫總會有一點傾斜,手腦也不可能是絕對平正的。對於「平腕豎鋒」,應該正確地去理解運用,不要拘泥在字面上。古人所謂「得心應手」、「神而明之」 ,這就在於各人去領悟與實踐了。

平腕豎鋒

用筆是執住筆管以後怎樣去寫的問題。關於這個問題,古人說得更多,上至東漢蔡邕,下至近代的康有為等等,真是論著如林。前人對於「筆法」積累了不少寶貴的經驗,但有的說得簡單抽象,有的又說得複雜艱深,有的甚至說得光怪離奇,近乎神話了。根據我自己的體會,用筆的基本方法並不複雜神秘,但要運用嫻熟,卻需要長期勤學苦練,正如拉小提琴或彈鋼琴一樣,不論演奏多麼高深美妙的曲子,都是從最簡單的基本功當中得來的。正因為如此,所以許多大音樂家,每天仍然要練習基本功,寫字也不 例外。

用筆

也許有人會問:筆法有什麼重要?不懂筆法不也是能寫出各種書體來嗎?前面已經說過,不能。不按照筆法來寫,就寫不出優美的點畫來。這是能否寫好字的最關鍵的一環。宋代著名書畫家米芾曾說:「又得筆,則雖細如髭發,亦圓;不得筆,雖籬(ca)如椽,亦褊。」他所說的「得筆」,就是指要掌握了筆法,才能寫出好字來。元代趙孟頻也說過:「書法以用筆為上,而結字亦須用功。蓋結字因時相傳,用筆千古不易。」這就是說結字可以靈活變化,發展創新,而筆法則是不能任意改變的,因為它是經過長期實踐證明唯一正確的法則。古人曾經傳說過許多關於筆法的故事,如東漢蔡邕的神人傳授筆法,魏國鍾繇為了想獲得筆法的秘訣而去盜韋誕的棺材,唐朝顏真卿向張旭苦求傳授筆法,旭拂然而去,清代張照為了學筆法而躲在王鴻緒的樓上偷看他寫字等等。

魏國鍾繇

唐代張彥遠《法書要錄》記載歷代傳授筆法人名,說神人傳給蔡邕,邕以下遞傳為:崔瑗、蔡文姬、鍾繇、衛夫人、王羲之、王獻之、羊欣、王僧虔、蕭子云、智永、虞世南、歐陽詢、陸柬之、陸彥遠、張旭、李陽冰、徐浩、顏真卿、鄔彤、韋玩、崔邈,凡二十三人,以後就失傳了。這些說法,可謂極盡神秘誇張,但也反映出歷代書法家對於筆法的重視和苦心探索的精神。

唐代張彥遠《法書要錄》

要用好筆,首先得練習把手臂懸空起來。前人相傳下來的有兩種方法:一種是手腕提起離開桌面,肘部支在桌面上,叫作「提腕法」;一種是整個手臂都懸空起來,叫作「懸腕法」。前一種方法寫一兩寸大的字還適宜,如果再寫大一些,活動範圍就會受到限制。後一種方法因為腕是虛懸空中,操縱極其靈活,活動範圍很大,而且通身的力量都能送到手臂上,注於毫端,所以,這是一種最正確最理想的方法。不過,要掌握這種方法,則需要較長時間勤學苦練,才能做到得心應手。一般初練習的時候,總會感到手臂顫抖發酸,不能成書,這是正常的現象。只要堅持下去,慢慢就會穩定下來的。

參考資料《中國書法》

相關焦點

  • 駱芃芃——中國傳統文化的守望者!構建中國篆刻書法藝術與中國茶文化交流的彩虹之橋!
    用傳統文化構建中外文明互鑑的橋梁《中華茶人》對話篆刻家駱芃芃 文 | 李倩駱芃芃,著名篆刻書法家,中國藝術研究院篆刻院院長、中國藝術研究院創作(學位)委員會委員、博士生導師,中國共產黨第十八次全國代表大會代表,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十三屆全國委員會委員,國家藝術基金專家委員會委員,文化部優秀專家,
  • 電影海報中的書法篆刻元素研究
    摘 要:書法、篆刻是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大力弘揚傳統文化特別是文化走出去的大背景下,越來越多的電影海報吸收使用了書法篆刻元素,以漢字書法獨有的「形」和「意」作為電影海報片名字體傳播的載體,不僅使得電影海報獨具設計之美,同時收到了灼灼奪目的宣傳效果。
  • 臺灣百位書法篆刻家漢字文化藝術節展現非凡活力
    華夏經緯網9月27日訊:據臺灣「中國時報」報導,臺灣書法界、篆刻界活力十足,一次大型民間展演活動,就能淋漓盡致地展現。9月中旬前後登場的漢字文化藝術節,可謂精銳盡出,臺灣最知名的百位書法家、篆刻家共襄盛舉,紛紛向大眾展現書篆藝術的豐富與精彩。
  • 上海市第十一屆書法篆刻大展作品展示
    03年左右用半年時間悟得黃山谷行書筆意,即得以通臨山谷經波神祠行書卷,筆機通泰。而後喜倪元璐,駭然以為神明,百思不得其解,又思之三年,乃得一筆耳,僅得仿佛,甚為苦惱,因十餘年漸悟思之。16年後返而攻習黃山谷諸上座草帖有得,進入大草創作期。諸障既破,終略出小趣之積習,近常揮灑臨倪公之書入神。
  • 「藝遊方寸間」主題篆刻文化進軍營活動
    印章古稱璽,是一種憑信工具,同時也是書法與雕刻相結合的一門藝術。為進一步豐富軍營業餘生活,提升官兵文化修養,加強軍地溝通聯合,近日,白銀市會寧縣博物館的篆刻老師走進武警甘肅省總隊白銀支隊會寧中隊,組織「藝遊方寸間」主題篆刻文化進軍營活動。
  • 大鵬教育書法學院,助力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播
    書法,是中國及深受中國文化影響過的周邊國家和地區特有的一種文字美的藝術表現形式。在全世界浩瀚的文字海洋中,漢字書法是獨具一格的藝術瑰寶,被譽為:無言的詩,無行的舞;無圖的畫,無聲的樂。書法藝術內涵豐富、博大精深,數千年來一直深受人們喜愛。
  • 書法篆刻藝術家薛平南翰墨舞霞天
    華夏經緯網6月1日訊:據臺灣「中國時報」報導,薛平南晚號「霞翁」,近期在臺北中山畫廊舉辦《翰墨舞霞天》大展,滿壁連屏書法頗見恢弘氣象,滿櫃印石篆刻極盡博雅精美,古詩「莫道桑榆晚,為霞尚滿天」,恰可形容其書印展品之豐美、藝事成就之輝煌。
  • 陳晨晨 | 華東師範大學美術學院2020屆書法篆刻專業研究生個人畢業作品選展
    展覽:周慧珺杯·上海市中青年冊頁書法大賽作品展書學之路·中國高等書法教育教學成果展「孫詒讓獎」溫州書法篆刻大賽溫州女書家優秀作品展彤管風雅·女生書法篆刻展永和風流·晉磚題跋展科研與活動:為《甌風》雜誌刊刻「甌風」。
  • 中國法院博物館資深攝影師張大俠和他的「魅態書法」
    不一定,這是張大俠的魅態書法」,所謂「魅態書法」就是在傳統書法的基礎上,打破常人對傳統書法的欣賞習慣與表現力,運用中國漢字,點、劃、線的特點,以中國甲骨鐘鼎、真草隸篆之字形為依據,通過字態的形狀變化,形成了頗具禪家意味書法形式。張大俠原名張維克,號:大俠、字:雲來、又號:白字先生、堂號:善忘齋。現就職最高人民法院,為中國法院博物館資深攝影師。
  • 群鴻戲海 橫峰側嶺 ——路鴻峰書法篆刻作品欣賞
    群鴻戲海 橫峰側嶺 ——路鴻峰書法篆刻作品欣賞 2020-07-27 11:0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山川異域,風月同天」,那些美好的句子成了篆刻書法藝術作品,正在...
    【風月同天之疫情篇】已於4月5日發布,師村妙石用手中筆桿與刻刀,鼓勵士氣,來傳達自己最真摯的情感,用金石書畫連接起千千萬萬個在逆境中的人。【風月同天之自作篇】將於4月15日發布,師村妙石希望通過此次展覽能進一步挖掘和詮釋以漢字為載體的中國文化對東亞文明乃至世界文明的影響,加深中日雙方的相互了解,促進兩國間的文化和學術交流。
  • 2020年度上海市書法家協會書法篆刻考級即將開始報名▸...
    3、考級時間:第一批,2021年1月下旬,開考科目為軟筆書法(少兒)1-7級;第二批,2021年3月下旬,開考科目為軟筆書法(少兒)8-9級、軟筆書法(成人)、硬筆書法及篆刻。具體考級日期、時間、地點以準考證為準。
  • 人物 | 李世偉 · 開關東大地篆刻新風
    伯父李鴻藻善書法,在其薰陶下,少年李世偉即步入書法篆刻藝術之路。李世偉的書法師從傳統,先摹寫小篆,再旁涉石鼓文、詔版、泉幣、瓦當等古文字,問津於晉唐書翰,浸淫六朝書法正脈。在印學上,他深得秦漢遺韻,由戰國秦漢璽印入手,遍撫三代精華,養成深厚的師古基礎,廣學經典,潛心鑽研明清各篆刻藝術流派,師法吳謙之、吳昌碩、黃士陵及近世鄧散木等諸名家。
  • 骨法用筆:黃賓虹書法
    黃賓虹甚至把傳統士大夫「三不朽」的概念賦予中國畫:「中國畫有三不朽:一,用墨不朽也;二,詩、書、畫合一不朽也;三、能遠取其勢、近取其質不朽也。」(王伯敏編《黃賓虹畫語錄》)黃賓虹臨《蘇軾 黃州寒食帖》中國繪畫書畫同源而互補互融的傳統不絕如縷,對於古人來說,這應該是一個不容置疑的事。
  • 胡倫光來甬舉辦書法篆刻展
    本報訊(記者 俞素梅) 昨天下午,「與古為徒——胡倫光書法篆刻展」在天一閣雲在樓開展,現場雲集浙江和江蘇兩地書家,胡倫光向天一閣捐贈了一方印章「南國書城」和一副書法作品「前朝司馬藏書館 文採風流到耳孫」。
  • 第12屆臺積電青年書法暨篆刻大賽佳作頻出 首獎實至名歸
    第12屆臺積電青年書法暨篆刻大賽,24日舉行頒獎典禮,獲得篆刻組首獎、臺南市長興小學美術老師餘侑恩表示,篆刻和晶片的共同點,就是都需要精緻細膩的操作,期許熱愛書篆藝術的朋友繼續努力精進,維繫熱情。第12屆篆刻組首獎餘侑恩(右)與篆隸楷組首獎王思勻(左)合影。
  • 中國傳統文化,書法文化的制度,書家身份的分解與轉換(1)
    傳統社會形態發展變化複雜,過去有一種「三教九流"的說法,概括了整個社會中所劃分出的各種「等級」。在身份轉變因素中,科舉實乃書法發展變化的分水嶺,書法史據此可大致分為前科舉時代、科舉時代和後科舉時代。書法最初與祭祀、典禮和喪葬等制度、風俗相關,隋代科舉出現,書法始與功名掛鈎,科舉被取締之後,加上行業分工,使用範圍縮小。就書家身份而言,人文教育佔主導地位的傳統模式下,書法家是讀書人,是詩人,也是文人,本質上皆為「士」。
  • 五蓮縣青年書法家王波作品入展「全國第五屆青年書法篆刻作品展」
    中國民生新聞網12月28日訊 (記者 王建衛)日前,從中國書法家協會傳來喜訊,我縣青年書法家協會會長、縣第一中學書法教師王波創作的書法作品在中國書協舉辦的「第五屆全國青年書法篆刻展」中入展。「全國青年展」是僅次於「全國書法蘭亭展」「全國書法屆展」的一類書法賽事,全國高手盡出角逐,競爭激烈,能夠入圍此展實屬不易,堪稱是實力的較量和象徵。2020年12月21至24日,歷時四天的「全國第五屆青年書法篆刻作品展覽」評審工作在遼寧省瀋陽市圓滿結束。 本次大展共收到12117件投稿作品,經評審,僅304件作品入展,山東省入展25件,王波為我縣唯一入展作者。
  • 方寸華章:篆刻藝術的起源與流變
    大體觀之,中國篆刻藝術發展史以材料為據、元明為界劃分為兩大階段。書法處於最「上遊」,它是繪畫和篆刻藝術的審美欣賞基礎,直接為篆刻藝術提供了養分,故而篆刻亦被人稱為「用鐵筆創作的書法」;繪畫處於「中遊」,它同樣為篆刻提供了審美借鑑和創新靈感(如圖畫章等);如此一來,篆刻藝術便只能處於「下遊」。不過,這門「處於最下遊的藝術」從另一個角度看,也可以理解為「最高級的」,因為想要精通篆刻藝術,不僅需要卓越的書法理解力,還要有繪畫鑑賞力的加持。
  • 篆刻印章,於方寸之間顯氣象萬千
    篆刻印章簡介:篆刻是中國傳統藝術之一,指雕刻印章的藝術。因刻印時先在印材上作篆字,再加鍥刻,故稱篆刻。印章,信也,權也。古往今來,印章是權力、身份的象徵;是責任、信用的體現方式,更是文人雅士把玩的心愛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