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乃作者小哥哥說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
要寫好字,關鍵在於用筆,用筆的先決條件是先學會正確的執筆方法。我國的毛筆,是由筆管和筆毫兩部分組成的。筆管的材料是硬的竹木,筆毫的材料是具有彈性的獸毛(黃鼠狼毛、兔毛、羊毛等)。筆是用人的手來操作的,如果「執」的方法不正確,操作就會受到限制,因而也就達不到書法藝術所要求的效果。古人對於執筆的方法,說了許多,有的正確,有的錯誤,這裡不準備一分析辯駁,只提出個人長期實踐中行之有效的方法來介紹給初學寫字的同志參考。概括地說,正確的執筆法可以歸納為八個字,即:指實掌虛、平腕豎鋒。所謂指實,是說手指要執穩筆管。手指執住筆管以後,不許亂轉亂動,不要用手指去指揮筆管。
五個手指的執法,古人叫作撅(ye)、押、鉤、格、抵,分別解釋如下:撅大指的第一節緊貼著筆管。它的力量是由內向右外方。押食指的第一節緊貼著筆管。力量的方向是由外向內。鉤中指的第一節緊跟著食指鉤住筆管,以加強食指的力量。格無名指的指甲擋著筆管。力量是由內稍向。左外方推出, 抵小指緊靠著無名指,加強了無名指的力量。按照以上執法,五個手指的力量是從相對的方向發出來的,這就產生了一種均衡的力量,使筆管在手中保持穩定和垂直。五個手指的姿勢,從外面看上去,猶如一朵未開的荷花,從裡面看,好像一個圓形的帳篷,這就是所謂的「掌虛」。
如果五個手指過分收曲,掌心必然就不虛了。執管的高低,不必過於嚴格限制,可以根據字的大小和不同的書體而定。一般說來,寫小字要執得低一些,寫大字要執得高一些,寫行草書執得高一些,寫篆隸書執得低一些,總之以穩定垂直、能夠儘量發揮。手臂的力量、便於操縱為宜。「平腕」是說手指執住筆管以後,手腕不要太向兩側傾斜。如果手腕向左傾斜,筆管就會斜向右前方,如果手腕向右傾斜,筆管又會斜向左後方。準確地說,手腕是基本。上平著而稍稍向右側傾斜一點的。
「豎鋒」是說要把筆毫操縱得直起來,不可完全向一邊偃倒,否則寫出來的字就達不到「中鋒」的效果。當然,在寫的過程中,筆管和筆毫總會有一點傾斜,手腦也不可能是絕對平正的。對於「平腕豎鋒」,應該正確地去理解運用,不要拘泥在字面上。古人所謂「得心應手」、「神而明之」 ,這就在於各人去領悟與實踐了。
用筆是執住筆管以後怎樣去寫的問題。關於這個問題,古人說得更多,上至東漢蔡邕,下至近代的康有為等等,真是論著如林。前人對於「筆法」積累了不少寶貴的經驗,但有的說得簡單抽象,有的又說得複雜艱深,有的甚至說得光怪離奇,近乎神話了。根據我自己的體會,用筆的基本方法並不複雜神秘,但要運用嫻熟,卻需要長期勤學苦練,正如拉小提琴或彈鋼琴一樣,不論演奏多麼高深美妙的曲子,都是從最簡單的基本功當中得來的。正因為如此,所以許多大音樂家,每天仍然要練習基本功,寫字也不 例外。
也許有人會問:筆法有什麼重要?不懂筆法不也是能寫出各種書體來嗎?前面已經說過,不能。不按照筆法來寫,就寫不出優美的點畫來。這是能否寫好字的最關鍵的一環。宋代著名書畫家米芾曾說:「又得筆,則雖細如髭發,亦圓;不得筆,雖籬(ca)如椽,亦褊。」他所說的「得筆」,就是指要掌握了筆法,才能寫出好字來。元代趙孟頻也說過:「書法以用筆為上,而結字亦須用功。蓋結字因時相傳,用筆千古不易。」這就是說結字可以靈活變化,發展創新,而筆法則是不能任意改變的,因為它是經過長期實踐證明唯一正確的法則。古人曾經傳說過許多關於筆法的故事,如東漢蔡邕的神人傳授筆法,魏國鍾繇為了想獲得筆法的秘訣而去盜韋誕的棺材,唐朝顏真卿向張旭苦求傳授筆法,旭拂然而去,清代張照為了學筆法而躲在王鴻緒的樓上偷看他寫字等等。
唐代張彥遠《法書要錄》記載歷代傳授筆法人名,說神人傳給蔡邕,邕以下遞傳為:崔瑗、蔡文姬、鍾繇、衛夫人、王羲之、王獻之、羊欣、王僧虔、蕭子云、智永、虞世南、歐陽詢、陸柬之、陸彥遠、張旭、李陽冰、徐浩、顏真卿、鄔彤、韋玩、崔邈,凡二十三人,以後就失傳了。這些說法,可謂極盡神秘誇張,但也反映出歷代書法家對於筆法的重視和苦心探索的精神。
要用好筆,首先得練習把手臂懸空起來。前人相傳下來的有兩種方法:一種是手腕提起離開桌面,肘部支在桌面上,叫作「提腕法」;一種是整個手臂都懸空起來,叫作「懸腕法」。前一種方法寫一兩寸大的字還適宜,如果再寫大一些,活動範圍就會受到限制。後一種方法因為腕是虛懸空中,操縱極其靈活,活動範圍很大,而且通身的力量都能送到手臂上,注於毫端,所以,這是一種最正確最理想的方法。不過,要掌握這種方法,則需要較長時間勤學苦練,才能做到得心應手。一般初練習的時候,總會感到手臂顫抖發酸,不能成書,這是正常的現象。只要堅持下去,慢慢就會穩定下來的。
參考資料《中國書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