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殺年豬」一般是歲月進入臘月基本就開始了。各家無論誰家「殺年豬」都要宴請親朋好友以及老鄰舊居前來「吃豬肉」。說是吃豬肉,其實也不僅僅是吃豬肉,也就是自己找個理由在農閒時相互聚一聚,玩一玩,放鬆一下。熱鬧一番。基本就是這個初衷和習慣。這是一個延續多少年的風俗習慣。也呈現出一個地區的人情往來特點。
殺「年豬」在本村子中要排好班次,不能都趕在一起。殺豬師傅人數太少不好安排,宴請吃豬肉也不好排班兒。按事先安排約定好殺豬時間的時間,要提前一天通知準備宴請的客人。比較通用的請客人 「吃豬肉」的客氣話就是,「xx(按彼此的輩分的稱呼)明天別燒火了(「別做飯了」的意思),我家殺豬。都去嘗嘗豬血腸吧!」意思是全家都去參加。當然,這是不可能的。一般都是男主人參加。如果是年輕人或者彼此是平時的「牌友」,還可能追加一句,「吃完飯,整幾把!(玩幾把的意思)」吃完飯喝完酒,自然也就會組織起撲克或麻將局了。往往 一玩兒起來可能就通宵達旦了。
幾個必須具備的「菜」。首當其衝當然是風味獨特,極具地方特色的「殺豬菜」。「殺豬菜」用大鐵鍋慢火燉。燉菜過程中,也兼顧煮「豬血腸」和「豬血脖子」豬尾巴和豬「喉頭骨」。「豬喉頭骨」其實就是豬的頸骨。「豬血脖子」就是豬的脖頸部分的肉。
「豬血腸」在菜鍋裡煮熟後撈出,「豬血脖子」和豬尾巴,豬「喉頭骨」一併撈出備用。然後把豬血腸切片或者切成一小段兒一小段,豬血脖子切塊或者稍微厚一點兒的片兒,再一起下鍋和原來的「菜」一起慢火燉。蔬菜有用東北的酸菜的,也有用幹白菜的。這樣燉出來的殺豬菜才是真正意義上的傳統的「殺豬菜」!自然特別好吃!
第二道必備的「菜」當然就是「豬血腸」了。豬血腸切片沾蒜泥。也有直接用手掰成一小段一線段的,直接裝盤上桌。這樣吃起來更「解饞」。用手掰,也得劃破外表的腸衣才能掰開。
第三道必備菜,酸菜炒豬裡脊肉。
第四道菜,紅燒肉燉粉條。
再配合其它菜品,基本就得安排滿滿一大桌子的菜餚。吃飯的座位安排,基本就是年長者和輩分大的坐在大炕上的八仙桌,一般都是兩個八仙桌對齊合成一桌,不然滿桌子的菜也放不下。其他人就得坐地桌了。年輕人其實更願意坐在地桌。炕上要盤腿坐,一般年輕人也不習慣。大炕因為要吃飯的人多,燒火就多,自然特別熱。主人就事先在炕席下鋪上木板,然後再鋪上羊毛氈。
前文提到的豬血脖子,主要用於燉「殺豬菜」,除此而外,還有一個用途。那就是切成方塊準備和「殺豬菜」一起送給因故不能參加的年長親戚和鄰居中的長者。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環節。一般有主人家的稍年長的孩子或者晚輩等親自送到。禮尚往來,家家如此。也是表現對長者的尊重。
「豬喉頭骨」在殺豬宴請客人時不能吃的。這個有講究和說道,那就是,這個部位要必須留給「餵豬的人」吃!是「餵豬人」的「福利待遇」。這個習俗或者說習慣其實還是源於過去困難時期,本來肉就少得可憐。即使能殺「年豬」,也沒有現在的一口豬能有幾百斤。而且女主人一般照顧客人,更是「趕在前頭,吃在後頭」。為防止等到女主人吃飯時,已經沒有什麼肉可以吃了。所以,就用這個理由能讓辛苦一年的女主人也能「心安理得」的吃上自己親自餵養了一年的「年豬」。延續到現今,即使把「豬喉頭骨」留下來,也不可能是女主人自己一個人吃了。肉多了,當然也就沒有這個必要了。
豬尾巴,要給殺豬師傅帶走。也有的殺豬師傅就在吃飯時吃掉了。意義和給「餵豬的人」留「豬喉頭骨」是一樣的。照顧殺豬師傅的辛苦,找個合適理由讓殺豬師傅多吃一點兒豬肉而已。說是豬尾巴,其實是圍著豬尾巴附近要連帶在豬尾巴上「切下來很大一塊圓形的肥膘肉 」。一般,一個人是一頓吃不完一個這樣的「豬尾巴」的。所以,常常是吃完飯連同「殺豬菜」可能還會有一小塊豬血腸一起給殺豬師傅帶走。
豬血腸,一般不會有剩下。能在酒席上「夠吃」就不錯了。吃完飯,喝完酒,一些年輕人還會組織玩麻將、撲克牌等等。
這些流傳多年的習慣、或者說習俗有著它深厚的地方文化基礎。對於親戚以及鄰裡關係的和諧都是起到了一定程度的促進作用。所以在一些地區至今還在傳承。只是形式表現不同。仍然是人們相互交往,守望相助的一種感情表現形式。
(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