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辰院士、高福院士等人聯名在柳葉刀雜誌發表文章評述新型冠狀...

2021-01-10 生物谷

2020年1月24日,王辰院士、高福院士等人聯名在柳葉刀雜誌(The Lancet)在線發表題為「A novel coronavirus outbreak of global health concern」的評論文章,系統總結新型冠狀病毒疫情的進展情況,同時指出將來臨床和基礎科學研究的方向。目前針對新型冠狀病毒,還有許多問題亟待回答。我們必須意識到新型冠狀病毒(2019-nCoV)給我們帶來極大的挑戰。了解和控制疫情,刻不容緩!

下面是評論文章的全文翻譯,供大家學習參考。

原文連結:https://doi.org/10.1016/ S0140-6736(20)30185-9

從2019年12月起,湖北省武漢市成為了不明原因肺炎疫情爆發的中心,受到國內外的廣泛關注。發現疫情之後,國家衛健委和疾控部門迅速響應,迅速進行現場調查研究,並採取系列措施了解疫情和控制疫情傳播,包括隔離疑似患者、觀察密切接觸者、啟動流行病學調查、採集臨床信息,攻關研發診斷試劑盒和抗病毒治療方案等。2020年1月7日,中國科學家成功從武漢的患者身上分離出一種新型冠狀病毒(命名為2019新型冠狀病毒,簡稱2019-nCoV),隨後完成基因組全長測序,並以此為基礎研發了2019-nCoV的基於螢光定量RT-PCR的診斷方法。目前,病毒基因組信息已經公布在GISAID平臺上(www.gisaid.org)。2019-nCoV感染病例早已不局限在武漢:截至目前,已有9例輸出病例在國外被發現(泰國、日本、韓國、美國、越南和新加坡),並且通過飛機很可能進一步傳播(譯者註:截至2019年1月24日24時,國外病例增加至18例,尼泊爾、法國也有新發病例報導 [1])。截至1月23日24時,我國共在32個省、自治區、直轄市、特別行政區(包括香港、澳門、臺灣)發現835例確診病例,其中25例死亡,93%的確診患者仍在住院治療中(譯者註:截至2019年1月24日24時,我國確診病例增至1287例,其中死亡41例,出院38例 [1])。由於已經出現大量武漢以外病例及家庭聚集發病 [2],以及有醫務人員感染報導,可以確定2019-nCoV已經具備人傳人能力,並且有更廣泛的病毒傳播的風險。

在本期柳葉刀(The Lancet)雜誌上,曹彬教授及王健偉教授團隊報導了首批41名因2019-nCoV感染轉入武漢定點醫院(譯者註:武漢金銀潭醫院,本文共同第一作者黃朝林教授來自金銀潭醫院)接受救治患者的臨床特點信息。這篇研究論文提供了本次疫情的第一手臨床資料。41名患者均被確診感染新型冠狀病毒,並在2020年1月2日之前轉入武漢金銀潭醫院,感染前驅症狀包括發熱、乾咳、全身無力等非特異表現。與其它人冠狀病毒感染(譯者註:SARS-CoV、MERS-CoV、HCoV-HKU1、HCoV-OC43、HCoV-NL63、HCoV-229E)相比,2019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上呼吸道症狀並不突出;此外,在SARS感染者中常見的腹瀉等胃腸道症狀在2019-nCoV感染者中也不顯著(但袁國勇教授團隊報導的6例病人中有2例出現 [2])。基於最初41例患者的數據,淋巴細胞減低是入院實驗室檢查的突出特點,胸部CT可見雙側磨玻璃影(GGO)或實變影。由於目前正處在冬季流感高發期,同時有其它呼吸道病毒流行,新型冠狀病毒的這些非特異臨床表現給疾病診斷帶來了很大的挑戰。在疫情開始的早期,華南海鮮市場的暴露史是診斷的非常重要的流行病學提示,但隨著更多二代三代病例的出現,具有海鮮市場暴露史的患者比例正逐漸下降。

在41例患者中,超過半數(55%)出現呼吸困難,接近1/3患者(32%)需要進入重症監護病房(ICU)治療,共有6例病例死亡(譯者註:隨訪觀察至1月23日)。在最初41例病人中,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死亡率約為14.6%;基於目前所有病例的病死率估計在3%左右(譯者註:詳見文章表格,數據截止至1月23日)。但需要注意,這兩個數字都只是目前對病死率的估計值,不是最終數字,因為並非所有患者都到達了臨床終點(治癒或死亡),並且真實的感染數字還不得而知(譯者註:可能存在無症狀感染者或未就醫感染者,未被統計在內),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整個疾病譜也尚不清楚。重要的是,在新發傳染病疫情的早期,由於病例選擇偏倚的存在(通常早期更關注病情較重的患者),病死率會被一定程度高估。隨著對新病原體的了解更加深入,可能會發現輕症或無症狀感染者(參考文獻 [2]),疾病死亡率也可能出現下降。然而,低死亡率並不意味著我們就能掉以輕心——以1918年大流感為例,雖然據估計當時的病死率只有不到5%,但由於傳播廣泛,疫情造成的影響是巨大的。

作為一種RNA病毒,2019新型冠狀病毒有著較高的突變率(但由於冠狀病毒基因組編碼了核酸外切酶,相比起其他種類的RNA病毒來說,突變率還是相對低一些[譯者註:其它RNA病毒如流感病毒])。由此可以推測,這株來自動物的全新病毒將有可能越發適應人際間的傳播,並有可能變得更加危險。

在此之前,本世紀已經有過兩次冠狀病毒爆發的疫情。與此前的嚴重急性呼吸症候群冠狀病毒(SARS-CoV)和中東呼吸症候群冠狀病毒(MERS-CoV)疫情相比,2019新型冠狀病毒(2019-nCoV)感染有許多相似之處(見文中表格)。目前的新型冠狀病毒疫情無疑讓許多人回憶起17年前SARS時期的場景。2002年11月,廣東省發現多例不明原因肺炎病例,也就是後來所說的「非典」。2003年「非典」(SARS)在中國和全球快速傳播,共造成8096人感染,其中774人死亡。十多年前,由於病毒傳播能力很強,加上當時並未做好充足的應對準備,導致「非典」在全球廣泛流行。如今,中國的公共衛生體系和科學研究能力相比2003年已經有了極大提升。中國已經建立起一個高效的應急機制來監控疫情發展並作出相應反應。2019新型冠狀病毒肺炎已經被納入國家法定傳染病名單(譯者註:乙類傳染病,按照甲類管理),國家和衛生部門對此均高度重視。

譯者註:文中的確診例數、死亡情況統計截至1月23日,目前數字已有更新

由於病例數目仍在不斷增加,感染範圍不斷擴大,人們對這次疫情的未來發展軌跡密切關注。正值中國農曆新年,正常情況下,春運客流預計可達到30億人次,其中武漢客流量1500萬人次。在節日期間,隨著大量人員流動,病毒可能進一步傳播到其他地方並引起流行,特別是如果它具備了有效的人際傳播能力的話。

因此,為了應對2019-nCoV疫情,政府採取了超乎尋常的公共衛生措施,以減少該病毒在中國和世界其他地方的進一步傳播。儘管世界衛生組織(WHO)目前還沒有任何國際旅行限制的建議,但武漢當地政府已於2020年1月23日宣布暫停公共運輸,並且關閉機場、火車站和高速公路,以預防疫情繼續播散。更多的旅行限制可能會接著出現(譯者註:目前湖北省多地已採取類似措施)。對新發病例的積極監測和對其接觸者的密切觀察也正在進行。為了提高檢測效率,除了地方的疾控中心外,建議前線的醫療單位也應配置經認證的即時診斷試劑盒。

及時的信息公開是疾病防控的重中之重。中國已建立每日疫情發布體系,以確保有力和高效的疫情信息公開。應面向旅行者開展教育活動以提高其防範意識,包括勤洗手、咳嗽禮儀,以及在公共場所使用個人防護裝備(如口罩)。此外,應鼓勵公眾主動上報發熱和2019-nCoV的其他危險因素,包括到感染地區的旅行史、與確診或疑似病例的密切接觸史等。

考慮到大量的SARS和MERS患者是在醫療機構中所感染的,(我們)需要採取預防措施來防止病毒的院內傳播。不幸的是,目前已有16名醫護人員被證實感染2019-nCoV,其中的一些曾在同一病房工作。傳播途徑和是否存在所謂「超級傳播者」仍不清楚。(我們)需要進行流行病學研究以評估醫護人員感染的危險因素,並對潛在的無症狀感染進行排查。值得注意的是,SARS的傳播最後是通過包括消除院內感染在內的手段而得到了終止。我們需要警惕當前的爆發轉變為持續性流行,乃至於全世界流行的可能。

獲取2019-nCoV的基因組序列以及初步的流行病學和臨床數據,僅僅是科學研究的第一步。許多重要的問題仍然沒有答案,包括病毒的起源,在人群中的傳播程度和持續時間,感染其他動物宿主的能力,感染人體後疾病譜(譯者註:疾病表現的完整範圍)和發病機理等。從連續多代感染病例中分析病毒株的變化將是更新診斷方法和評估病毒進化的關鍵。除了支持性治療外,目前尚沒有確證有效的抗冠狀病毒的治療方法或疫苗,即便針對MERS-CoV的治療方法和疫苗也都處在臨床試驗階段。目前,一項針對2019-nCoV治療的臨床試驗已經啟動,研究洛匹那韋(lopinavir)/利託那韋(ritonavir)療法是否有效(ChiCTR2000029308)。未來的動物研究和臨床研究應著力於評估有臨床前景的抗病毒藥物、單克隆和多克隆中和抗體產品,以及針對宿主免疫病理反應療法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我們必須認識到,2019新型冠狀病毒正在給人類共同體帶來極大挑戰。必須竭盡全力,了解和控制疾病,刻不容緩!

參考資料

[1]衛健委截至1月24日24時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最新情況

http://www.nhc.gov.cn/xcs/yqfkdt/202001/a7cf0437d1324aed9cc1b890b8ee29e6.shtml

[2] 在本期柳葉刀雜誌上,香港大學深圳醫院袁國勇教授團隊報導了一個家庭聚集發病的案例報導(https://doi.org/10.1016/ S0140-6736(20)30154-9 )。

譯者介紹

三位譯者均為清華大學醫學院八年制臨床醫學專業博士在讀學生,曾赴美國匹茲堡大學或澳大利亞墨爾本大學進行兩年科研訓練,目前在北京協和醫院臨床實習。

徐九洋

陳浩

陳奕均


相關焦點

  • 劉如謙、莊小威、李飛飛、王辰等當選美國醫學科學院院士
    此前我國科學家陳竺、高福、曹雪濤等曾當選美國國家醫學科學院外籍院士。此次新增院士中,莊小威、劉如謙、李飛飛、宋紅軍等多位華人學者當選,其中王辰院士當選外籍院士。莊小威他為破解人腦皮質中語音的功能藍圖,率先開發出先進的人腦圖譜臨床方法,並率先為癱瘓的患者提供新型的轉化神經修復技術。Wendy K. Chung
  • 5位華人當選美國國家醫學科學院院士,王辰當選外籍院士!
    2020年10月19日,美國國家醫學科學院(National Academy ofMedicine,NAM)公布了2020年新當選的院士名單,梁錦榮、李飛飛、劉汝謙、送紅軍、莊小威當選,王辰院士當選外籍院士。祝賀他們!
  • 新冠病毒命名含有SARS 石正麗、高福發文反對
    2月18日,中科院武漢病毒所研究員石正麗、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主任高福、復旦大學教授姜世勃等人在柳葉刀官網發表題為《A distinct name is needed for the new coronavirus(新冠病毒需要一個不同的命名)》的文章,文章指出,新冠病毒可能會演變成一種低致病性但高傳染性的冠狀病毒,這種病毒可能每年冬天都會復發,就像引起季節性流感的病毒一樣,因此建議將新冠病毒命名為人類冠狀病毒
  • 5月1日,《柳葉刀》總編理察·霍頓接受中央電視臺《新聞1+1...
    在這次抗擊疫情中,《柳葉刀》作為最權威的醫學期刊之一,以科學嚴謹的治學精神、客觀認真的科研態度,向世界傳遞抗擊病毒的真相與科學研究進展。  今年1月最後一周,《柳葉刀》發表了5篇文章,向西方國家詳細描述了過去幾個月的疫情傳播情況,描述了這種新型病毒的特徵以及使用防護措施的重要性,提到了要使用病毒檢測、接觸者追蹤等措施,同時發出了病毒會造成疫情大暴發的提醒。
  • 拽天之聲| 劍橋論文已經世人共知;再次質疑高福、石正麗!
    我也是看到一位邊防老兵寫的文章,直接署名質疑石正麗的:石正麗年紀輕輕為什麼獲得美國院士稱號?這是做了多大的貢獻了!這貢獻有沒有損害,我們中國的國家安全和人民的生體健康? 如果不是此次疫情爆發,中國公眾尚不知道自己國家的疾控與病毒、基因研究界,竟然與美國有著如此超乎尋常的緊密聯繫。
  • 曹雪濤院士在《自然綜述-免疫學》發表評論 介紹新冠肺炎免疫病理...
    南開新聞網訊 日前,曹雪濤院士應邀在《自然綜述-免疫學》(Nature Reviews Immunology)發表題為「新冠肺炎的免疫病理及其對於治療的啟示」的評論文章,介紹了新冠肺炎病毒感染與新冠肺炎患者的免疫病理特徵及其對於臨床治療的啟示,針對新冠肺炎免疫藥物的研發與潛在新靶點的發現與應用進行了總結與展望。
  • 今晚19點看直播丨王辰院士:肺癌的早診早治現狀與未來——多維度...
    肺癌的早期表現是肺結節,11月18日(周三)晚19:00開始,在《呼吸界》「多維度甄別肺結節」的直播講座中,王辰院士將繼續圍繞肺結節這個話題,談談肺癌早診早篩早治的現狀與未來。  王辰  呼吸病學與危重症醫學專家。主任醫師,教授,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工程院副院長,中國醫學科學院北京協和醫學院院校長。
  • 王辰院士向全球發邀請:百餘個職位虛位以待,求天下賢才良醫
    12月22日,中國醫學科學院北京協和醫學院(以下簡稱:院校)院校長王辰院士攜核心團隊在北京協和大禮堂舉行人才交流活動並向全球發出邀請,求天下賢才良醫,加入中國醫學科學院北京協和醫學院,加盟中國醫學。王辰強調,院校求良醫,而不一定是名醫。據王辰介紹,此次全球招聘,院校首批開放100餘個職位,廣納學術水平與業務能力達到同學科國際一流的科研教學人員加盟。招聘崗位包含教授、長聘和準聘副教授、助理教授等,這些崗位長期動態招聘,可隨時申報。
  • 高福和施一公院士同年當選院士,卻一個畢業於985一個畢業於2本
    說到院士在我國還是一個十分少見的群體,院士從目前來看截止到去年年底的時候共有1755人,但是時間來到了今年的3月已經又有多人去世,而從每2年一次的增選院士年可以看到每次也不過幾十人多的規模甚至還包含了不少的外籍院士,在我國院士隊伍當中年齡超過70歲以上的不在少數,但也存在了一些年輕群體
  • 王辰院士:吸菸會平均降低十年壽命,吸菸時間越長問題越突出
    在5月31日的世界無菸日活動中,中國工程院副院長、中國醫學科學院北京協和醫學院院校長王辰院士再次提出菸草對於人體健康的損害。王辰院士表示,我國在控煙方面的一個突出問題就是過去四十年間整體吸菸率下降了10%,但是青少年和女性的吸菸率在近年卻有上升的趨勢,這是最需要關注的一個不良趨勢。「這次的新冠肺炎和(非典期間的)SARS都是呼吸道感染,吸菸會降低呼吸道的免疫功能,也使病人容易感染,在重症和危重症的新冠肺炎與SARS病人當中,吸菸者的比例尤其高。」
  • 高福院士的採訪視頻全程流利英文,後悔自己當初沒學好英語
    前段時間,中國國際電臺對高福院士進行了採訪,事情的起因在於網上有消息稱,高福院士曾說過,此次新型冠狀病毒並未存在人傳人情況。一時之間引發了大家的熱議,畢竟當前情況感染人數已經激增,人傳人現象也是有目共睹的,因此,倘若高福院士真的說過這句話的話,對於他目前在學術界的身份地位一定是有不利影響的。
  • 院士「大咖」把脈海南發展
    王辰、李蘭娟、張伯禮、駱清銘等院士出席會議,為海南發展建言獻策。 會議上,中國工程院院士張伯禮宣讀中國工程院海南省人民政府合作委員會(以下簡稱「合作委員會」)名單、中國工程院海南省人民政府學術委員會(以下簡稱「學術委員會委員」)名單、 中國工程科技發展戰略海南研究院(以下簡稱「海南研究院」)負責人名單。其中,張伯禮任學術委員會主任、合作委員會副主任。
  • 王辰院士:願天下賢才在此得其所|協和|中國醫學科學院|人才|英國|...
    中國工程院副院長、中國醫學科學院北京協和醫學院院校長王辰院士介紹,1957年,中國醫學科學院與北京協和醫學院院校合一。校為院之肇始,院為校之依託。以院保持校之科技前沿性,以校保持院之學術傳承性。院校研究領域覆蓋人口健康科技創新全鏈條,擁有23名兩院院士和500餘名高層次人才,12個學科ESI排名進入世界前1%,2個學科世界排名進入1‰,6個學科獲評教育部A類學科;擁有6個國家重點實驗室、5個國家臨床研究中心、12個其他國家級科研基地,總量居國內醫學高校之首。「過往鴻儒,今來俊傑,共襄盛業。」王辰院士如此說道。他介紹,人才的工作目標是領軍醫界、推動發展。
  • 《柳葉刀》發表首個新冠病毒疫苗人體試驗,安全並能誘導快速免疫應答
    《柳葉刀》(The Lancet)於5月22日在線發表的一項在108名成人中進行的研究表明,首個SARS-CoV-2疫苗的1期臨床試驗發現:該疫苗是安全的,具有良好的耐受性,並能在人體內誘導產生針對SARS-CoV-2的免疫應答,
  • 屠呦呦評不上院士,顏寧也不夠格,院士評選標準是不是該改改了?
    近日,屠呦呦再次落選中科院院士,成為大家熱議的話題,院士是我國學術領域的最高榮譽。大眾比較疑惑的地方在於,屠呦呦憑藉創製新型抗瘧藥青蒿素和雙氫青蒿素,挽救了全球數百萬人的生命,為發展中醫藥事業、造福人類健康作出了巨大貢獻。
  • 20位學者聯名在Protein Cell發表否定NgAgo基因編輯文章
    雙11晚上Cell Research那篇在斑馬魚裡否定NgAgo基因編輯功能的文章發表才四天,國內另一份期刊Protein Cell(該雜誌由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北京生科院和中國生物物理學會聯合創辦,中科院生物物理所饒子和院士擔任主編
  • 從漢口追到漢陽 武漢醫生易凡面謝王辰院士救命之恩
    易凡(右)向王辰院士獻花聽說救命恩人王辰院士來武漢考察,他專程從漢口追到漢陽,眼含淚光向他道謝。楚天都市報記者劉迅攝楚天都市報記者 劉迅「謝謝您的救命之恩,當面說一聲感謝,也想讓您看看,我現在恢復得還不錯。」昨日下午,曾因一張面容變黑的照片令全國網友牽掛的易凡醫生,手捧鮮花從漢口追到漢陽,獻給救命恩人王辰院士。
  • 陳凱先院士陳紅專教授在重要英文期刊發表...
    解放日報·上觀新聞記者22日獲悉,中科院院士、上海中醫藥大學終身教授陳凱先和教授陳紅專,受邀共同撰寫《中醫藥防治COVID-19》(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for combating COVID-19)的社論,近日在《醫學前沿(Frontiers of Medicine)》在線發表。
  • 新型冠狀病毒肺炎名稱又變了,新的英文名字竟然是這個!會是最終...
    2月22日,國家衛生健康委將「新型冠狀病毒肺炎」英文名稱正式修訂為「COVID-19」,與世界衛生組織命名保持一致,中文名稱保持不變。 此前,我國將新冠肺炎全稱命名為「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簡稱「新冠肺炎」,英文全稱「Novel Coronavirus Pneumonia」,縮寫為「NC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