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法修行中最容易造業的行為,請善護身語意!

2021-02-13 密法之光

  密法中,對金剛兄弟之間關係的要求非常嚴格。凡是入密乘者,都稱為金剛兄弟。凡是金剛兄弟,就像燈油和燈芯那樣,是從獲得灌頂乃至菩提果之間永不分離的關係。

  大圓滿一代宗師阿瓊堪布:「對上師,金剛兄弟姐妹們看缺點、說壞話,用嫉妒和誹謗經常鬧矛盾....是墮落三惡道的因!

  現在是末法時代,在同一位上師、傳承下修法的有些人,對上師,金剛兄弟姐妹們看缺點、說壞話,用嫉妒和誹謗經常鬧矛盾,還要比學位、比世間財富和受用,並修持邪法來希望得到神通,成了名利地位等的皈依處,而且還認為自己是持戒者。這些破戒人,修的只是墮落三惡道的因!對於密乘行者來說,持清淨的三昧耶戒是最重要的。

  《寂靜本尊續》中說:「不離上師本尊師兄弟,清淨三昧耶戒最重要。

  金剛兄弟之間不和,將障礙上師的佛法事業.

  一個師父的弟子,一邊修法,一邊爭鬥,障礙上師的弘法事業,甚至影響上師的壽命。有的弟子爭鬥得厲害,也有讓上師生起厭煩心過早趨入涅磐的,這樣罪過更大!罪過最大的是在兩個金剛兄弟間挑撥是非。如果這兩個人一直不和,你業障一直增上。

  正確處理金剛兄弟之間的關係

  金剛兄弟,通常指同一壇城灌頂或同受一密法的道友。不僅是這個,我們從皈依的那一刻起,身份就已經不同了,我們成為佛的弟子,佛的家族裡的一員。佛弟子的關係就像一家人的兄弟姐妹一樣。有時候起一點爭執,凡夫人難免,懺悔懺悔。大家心量大一點,在一起做事情要好好商量。有一種情況很不好,別人做了很多好事,不說;有一件事做的不好,一直在背後說。金剛兄弟關係要好一點,不然其他不信佛的人會這樣看,他們學佛的人還這樣,煩惱這麼多,是非這麼多,別人不想跟著修。這都是修行不好的表現。修行中最重要的是什麼呢?是心。不是經文,持咒念多念少的問題。

  心清淨一點,持咒念的少也沒事。心清淨,不是坐在佛堂裡,這就是清淨。清淨是指你的心不要去想別人的過失,這個修得也不好,那個修得也不行,這樣念經雖然也有一點功德,但功德不大。心清淨一點!

  自己渾身都是泥巴,別人身上有一點點泥巴,馬上到處說,看,他有很大的泥巴。你自己滿身都是泥巴,一點都不看。

  藏地有這樣一種說法:一個只長了一隻眼的人,有一天他看到一個與他一樣只有一隻眼的人。回家後,他哈哈地笑得很厲害,家裡人問他怎麼了?他說,今天太可笑了,我看到一個非常可笑的人,他只長了一隻眼。你們看到別人這也不好,那也不好,其實不是別人真正不好,是你自己的問題。修行首先要知道不是外面的問題,是自己的問題。

  不是修別人,是修你自己的心。真心隨喜克服嫉妒心!自己修行不好,人家修得好,你也不要生煩惱。別人修得好,你隨喜他,功德和他一樣。隨喜有幾種:一種是看到別人修得好,自己嘴巴裡說,隨喜隨喜,其實心裡並不是這樣想的,只是嘴巴上說隨喜想讓他高興。讓眾生高興,這也不錯,但不是最好的隨喜。

  很多情況是這樣的:看到別人念經念得好、磕頭磕得好、修法修得好、他做什麼都好的時候,自己心裡不高興,嘴上說隨喜隨喜,其實這個沒什麼功德。因為你心裡不高興,有煩惱。你們心裡奇怪:人家修得好我為什麼會不高興?凡夫人有各種各樣的心態、各種各樣的煩惱。真正的想隨喜他,你嘴巴裡不用說,他沒聽見也不要緊,心裡想:「他這樣做真好,我隨喜他。」這是真正的隨喜!這有什麼功德?你獲得和他所做的一模一樣的功德。

  《極樂願文》裡說「若遇他人行善時,若舍嫉妒不喜心,誠心歡悅作隨喜,佛說同獲彼福德。」嫉妒是一種很不好的心態。各修各的,各念各的,他修得好,你為什麼不高興?你心裡不高興你有業障。

  釋迦牟尼佛住世時,有一個老太太看到大施主在供齋,她真心隨喜。老太太心裡想的好:自己上一世沒有積累大福報,無力供佛,但這個有錢人這樣供佛特別好。供齋結束,要念著當天那個城市裡功德最大的人的名字回向時,釋迦牟尼佛念著老太太的名字而不是念著大施主的名字回向。因為老太太真心隨喜,而且心特別清淨。

  修法其實是很簡單的事,心地善良,心要好,看到別人有什麼好東西,生活過得不錯,心裡想,願他過得更好;看到別人做什麼好事,有什麼功德,你做不來,心裡想,他這樣做真好,我隨喜他;

  你沒錢也不要緊,看見汽車、房子、草地上的花,心裡想,供養佛,供養上師三寶。你和真正拿這些實物供養一樣有功德。

  十四條根本戒裡,在上師和弟子之間,弟子和弟子之間製造矛盾,罪業很重。

  你們各有各的想法,各有各的脾氣性格,在一起做事難免起爭執,說話聲音大,但過後心裡都沒什麼壓力和怨恨,這個沒什麼業障,以後說話注意一點就是。

  可是,有的人嘴上不說,看上去很客氣,但心裡一直鬥,互相比,起煩惱,恨對方,心裡有壓力,悄悄地在心裡煩別人,背後一直說他的不好,很多人不了解,跟著說。還有的是中間有一個人一直把話倒過來,翻過去,在這個人面前說,他們說你什麼什麼壞話,又到另一邊的人跟前說,他的確不好,他這也不好、那也不好,這個人起的作用是最不好的。慢慢地把大家分成兩個團,互相看不慣。有的甚至上師去了這家,他不高興,鼓動別人也不要去見上師。上師到了他那裡,其它另一方面的人也都不來。這樣子業障太重,這些都是私下裡悄悄做成的。

  中間翻話的這個人有問題,生氣鬧矛盾的這些人也有問題。如果你聽見他翻攪一些是非,你這樣說:「是,我確實有些地方做的不好,謝謝他們幫我指出來,他們修得很好。」這樣說時,那個翻話的人不好意思,他也會跟著說:「是的,他們修的是不錯。」

  所以,心大些,發生任何問題,都是自己的問題。原來你們不懂,做錯了的現在要懺悔,要徹底改。修行過程中,有自己喜歡的人,也有自己看不慣的人。心大點,多看別人的優點,包容他人的缺點。別人做功德,要多幫忙,發自真心地隨喜。這點特別重要。就算你們發心向善,但自認為發心好就一定完全正確,以傲慢心對待別人,這會破壞別人的善根,也毀壞自己的善根,而且會使事情變得糟糕,影響也不好。」

  為了護持他人的善心、善念,成全他人的善行,不僅我們自己的意見、方式可以放棄,甚至我們所做的「善事」或「這件正確的事」本身都可以放棄,不必堅持事情一定要做到完美。

  確實看到過居士之間「拉幫結派」的情況,甚至把上師也划進派別,根本沒有將上師視為賜予自己解脫與成就的善知識恭敬對待,憑自己的分別念妄加評判。把不良習氣帶到學佛團體當中非常不應該,要想到有人也許會因此失去對佛法的信心。

  佛教徒之間鬧矛盾,無論是個人之間還是團體之間,不但自己要承受犯戒的果報,還會傷害佛教的形象,影響佛法的弘揚,這個業將有更大的果報,能夠不起矛盾的前提就是尊重和恭敬他人。別太拿自己當回事,人就不會那麼固執。

  所以說,對待金剛兄弟,要像對待自己的心一樣,一定要放寬心胸,多協商、多理解、多幫助,有什麼當面說清楚,說完了就放下,一定要團結。要經常串習,如果金剛兄弟之間能夠團結互助、清淨和合,經常集中共修,那就會有很好的緣起,彼此互相促進、快速提高,很容易感受到佛菩薩的殊勝加持,各種違緣障礙自然消失。可以說,歡喜和諧代表了最好的緣起。

  有些弟子嫉妒心強,這也是矛盾的來源。那怎樣對治呢?上師的事業其實是大家共同的事業,所有弟子都有義務和責任,發揮各自的長處,好好地護持和幫忙。別人做得好,其實是好事,因為對上師的事業有幫助,自己真心真意地隨喜對方,也能得到相同的功德。實際上,並不需要執著自己的功德,只要上師的事業圓滿,只要能夠幫助到眾生與金剛兄弟,這樣就足夠了。如果大家都有如此清淨的發心,那麼上師的度生事業就一定廣大無邊,所有弟子的福慧資糧就一定會圓滿,大家都能真正受益。

  有些弟子做了很多好事,也歡喜他們的虔誠心。但是,應該明白,你們幫忙的其實是三寶的事業。不要用世間的想法,好像公司的員工為老闆打工那樣,認為自己是在為上師做事,為了滿足上師的生活需要,那是錯誤的。我們一起做那麼多事情,其實都是為了弘揚三寶事業,都是為了利益眾生解脫。我們要好好了解一下歷史上的具德上師是怎樣做的,清淨的修行人是怎樣發心的,好好學習,好好發心,如理如法地護持上師的事業。

  又有人認為,為了避免產生矛盾,那不如獨自一人修行好了。這也是不適當的想法。太過疏遠,長時間離開金剛兄弟,那就可能懈怠或者走彎路,遇到疑問得不到正確的引導,也容易遇到更多的違緣障礙。當然,跟亂七八糟的人在一起散亂,那也是不好的。最好是跟清淨的人一起學習,一起共修,那樣進步最快。金剛兄弟之間一定要團結,搞小圈子、拉幫結派等行為是不好的。

  團結不好的話,上師的事業和壽命都會受影響,佛菩薩度化眾生的利益都會受到影響。另外,有些弟子隨意引用上師的說話,不管上師是否真的這樣說,就到處宣揚,這樣也是不好的。要好好地思維上師的說話,不要片面理解上師的說話,更加不要歪曲上師的意思。

  如果在金剛兄弟之間挑撥是非,造成彼此之間矛盾,從密宗的角度來講,會有破壞密宗大僧團的嚴重過患;如果金剛兄弟之間生嗔而吵架、打架、打罵,則違犯密乘第三條根本戒。如不及時虔誠懺悔,死後當墮金剛地獄。如果犯戒之後沒有及時懺悔,過了三年後,再懺悔的話,就不能完全清淨。即便過了三年後依靠金剛薩垛的修法等懺悔方式懺悔的話,也許以後不會墮地獄,但他就已成為犯了密乘戒,成為嚴重的破誓言者,這一世就沒法再受密乘戒,不能再參加任何灌頂,如果他人不知道,自己就去參加的話,這個灌頂對自己不但沒有好處,而且又造了一個很嚴重的盜法罪。也間接損害了根本上師。

  所以,金剛兄弟需要相互恭敬,團結和合,不能出現矛盾,相互嫉妒和傷害。要時時觀其功德,沒有他們我也不能成佛;更要觀清淨心。

  請多多思維無常、苦、無我。

  願我乃至生生世世中,

  獲得具足七德之善趣;

  願我出生立即遇正法,

  具有如理修持之自由;

  願我能令上師生歡喜,

  日日夜夜之中行正法;

  願我悟法後修精華義,

  彼生越過三有之大海;

  願我能為眾生傳妙法,

  成辦他利無有厭倦心;

  願我能以無偏大事業,

  令諸有情一同成正覺。

相關焦點

  • 千年密法重回祖庭 寬旭法師再續真言
    2016年5月,唐密祖庭青龍寺住持、大興善寺方丈寬旭法師東渡日本,成功接續法脈,使千年密法重回祖庭。「我自從到青龍寺就發願學習密法、回傳中華」,在「近現代中國密宗文化學術座談會」上,寬旭法師娓娓道來迎回漢傳密宗的因緣。
  • ——我對修學密法的建議
    當然,你若對密宗沒信心、沒興趣,那就另當別論了;但如果對這方面有興趣,我本人只要對你們承諾了,沒有特殊情況就不會改變。常言道:「君子一言,駟馬難追。」儘管我不是君子,但是,小人一言,也是四牛難追(眾笑)。你們得到這些教言和竅訣後,就要長期地修行,不能在誓言不清淨、見解不正當、行為不如法的人面前隨意宣揚。當今時代,密宗非常適合大多數人。
  • 身口意三業是造業的根本(淨空老和尚開示)
  • 末法時代修行的「三階佛法」普敬、認惡與空觀?
    在漢地佛教文獻裡,末法思想最早可能在陳朝慧思(515~577)的《南嶽思大禪師立誓願文》中出現。到了隋代,信行法師(540~594)提倡三階教。信行法師曾撰述《對根起行三階集錄》、《三階佛法》等多種著作詮述教義。法師認為眾生根性因時代而有所不同,化度眾生時,也必須因應不同根性授以修行法門。
  • 如何修行善法,培植福報,佛說了四句偈語,受益匪淺!
    而這些文化都是歷經幾千年歷史文化傳承,如儒釋道三家文化中的佛家文化,雖然是古印度傳入我國,但是在古聖賢者的精進努力下,與我國的儒道思想結合,也被稱為中國化後的佛教。佛教文化,倡導人們以「諸惡莫作,眾善奉行」的思想,以自利利他為的因果觀,留給我們更多的善愛思想,真正是利益眾生。佛家說從善積德有福報,福報人人本有,就看我們如何去把握當下,培植福報。
  • 男_女雙.修"歡喜禪":密!密!密!密到地獄裡去了 (宣化上人)
    令真修行,總為魔眷。命終之後,必為魔民。失正遍知,墮無間獄……   可怕!男_女雙.修「歡喜禪」密!密!密!密到地獄裡去了!宣化上人  ①……在佛教界裡,本想脫輪迴,但一不小心,很容易掉入迷魂陣。若不善用擇法眼,被邪知邪見所蠱惑,而做出不可告人的事情。
  • 密法中有哪些鏡壇法
    《顯密圓通成佛心要集》中早就有提到曾經有人對鏡壇修法有非議,認為是外道修法,關於此點,道大師曾解釋:「今有寡見聞者迷於密教見用鏡壇卻生毀謗
  • 《百法明門論》中關於善的內容
    善法在百法中屬於五十一心所中的第三位。主要包括十一項內容,十分的詳盡,在此我們學習一下,以糾正修行中的一個主觀的認知。它包括:信、慚、愧、無貪、無嗔、無痴、精進、輕安、不放逸、行舍及不害。有人粗一看,會說為什麼慚愧還算善法呢?且為何分開來講,這不是一個詞嘛。
  • 儒法,不被氣運壓制之法
    儒是人道的法,教你做人的法,在人間這個世界中,做人做不好,命運就會制裁你,讓你運氣下降,讓你好好反省哪方面是不是做得太過了,造業太多了。換種說法,這情況叫作「天妒英才」。這時,這些有智慧但狂妄之人,急需躲避天道的制裁,否則永無出頭之日,那麼學儒法,學做人法就是在人道環境中最先需要選擇的。
  • 男_女雙*修"歡喜禪":密!密!密!密到地獄裡去了 (宣化上人)
    若不善用擇法眼,被邪知邪見所蠱惑,而做出不可告人的事情。譬如,本來想離苦得樂,可是卻一失足而鑽到地獄門頭去,還有更壞的事情,就是密宗裡教人的雙_修法,說念什麼密咒,男*女互修「歡喜禪」,無以上之啦!不但能解決慾念,又能即身成佛。成佛哪有那麼容易!既不斷淫,又可成佛,那是絕不可能的事,天下間無此道理。
  • 男女雙修"歡喜禪":密!密!密!密到地獄裡去了 (宣化上人)
    若不善用擇法眼,被邪知邪見所蠱惑,而做出不可告人的事情。譬如,本來想離苦得樂,可是卻一失足而鑽到地獄門頭去,還有更壞的事情,就是密宗裡教人的雙修法,說念什麼密咒,男女互修「歡喜禪」,無以上之啦!不但能解決慾念,又能即身成佛。成佛哪有那麼容易!既不斷淫,又可成佛,那是絕不可能的事,天下間無此道理。
  • 眾生造業,各有因果報應,誦經、念佛能代嗎?
    認真的學習經教,依教修行,勇猛精進,不懈怠,以這個功德回向給苦難眾生,這裡頭自利利他全有了,統統具足。即自利,又把自利的功德回向給法界苦難眾生,不是自已修行都為自己,而是自己修行為他人、為眾生。攝受眾生供養,更進一步,攝受是教導眾生,這是什麼?這是跟你有緣的,利益眾生是大眾,是於自己不相識的人,他有災難,他造惡業,我修行回向給他、供養給他。
  • 密乘十四條根本戒釋
    《別解脫經》亦云:「戒為趨善趣,渡河之橋梁,趨入解脫域,戒如階梯也。」由此可見,持戒乃成就解脫之基石。在諸乘戒律中,違犯別解脫戒固然有過失,但是與違犯菩薩戒相比,則顯得微不足道;如是違犯菩薩戒,已有極大過咎,然若與違犯密乘戒相比,亦不足掛齒。故密乘戒(諸宗均以密乘十四條根本戒為共同誓言)乃三戒之中最嚴厲的戒律,萬不可掉以輕心,應嚴格守持。
  • 普賢菩薩善德心經
    >諸此禍根是我執,我執不破枉勞神我執不破貪為首,求貪無舍缺善源修行根本是善德,沒有善德無功果僅憑嘴皮念經咒,一毛不拔缺善德無善無德賣假貨,空口白話修啥佛修佛條件善唯一,善德廣施積功果修行僅憑一張嘴,讀經背咒瞎忙活讀學不用是妄語,妄語犯戒修啥佛善事不為沒作惡,無有善行無功德
  • 最簡易的修行方法,將一切法歸納為一法而修持
    首先,如果未以聞法斷除增益,則不會懂得修行。如頌云:「無聞之修行,如斷臂攀巖。」所謂的以聞法斷除增益是指不必對浩瀚無垠、種類眾多的一切所知法全部了知,於五濁惡世短暫的一生也不可能了知這一切所知法,但我們對自己所修正法的初、中、後的所有修法要無誤了知,並通過思考斷除所有的增益。
  • 淨界法師 : 《大乘百法明門論直解》03
    『我名主宰』,能夠不受因緣的控制、能夠主宰萬法,這才叫「我」﹔當然這樣的「我」是不存在的。 『今既言一切法無我,須徧於一切法中通達二無我義也。』它能夠把我們的行為,不管是外在身體、口的行為,或是內心的活動,把它保存起來,依著身心相續而延續不壞,但是阿賴耶識本身不造業。 我們可以把八種心識,簡單分成二類:「前七識」是造業的,它能夠造作善業、惡業、有漏業、無漏業。而這個「第八識」它本身不造業,它是一種很微細的心識流動,非常微細。它不造業,它的功能是什麼呢?
  • 四種賢善男子,難陀非為女人修行的故事,世間三種最勝香
    在正法時代,有四種賢善男子存於世間。哪四種賢善男子呢?第一種賢善男子聽說「有人因疾病困苦,甚而死亡」,聽到老、病、死苦之事,即心生怖畏,依正法思惟,如理精進用功,如同良馬顧影即能調伏,這就是第一賢善男子,於正法中得善自調伏。
  • 原來,倒果為因,是密中之密
    讓我又一次走進心經,走進導師,走進聖賢。潘麟導師的《心經》直解,見聞解脫,其中倒果為因,讓我體悟並知覺到很多以往生活中的小碎片。記得25歲時,我認識了現在的先生,當我確定他是我生命中的另一半時,有點壓力。
  • 修行的密秘!如何徹底的解脫? | 獅子吼
    這種標準是人道中最低層次的標準,是自私自利、我執深重的表現,是偏知邪見,尚不夠做人的標準。 對於修行人來說,如果不放下我執,何談修行?很可能就因這一個小理不通就障礙延誤你一輩子的修行良機,那才真是可悲、可嘆。因而,此理不可不明。
  • 親近善知識最重要的十二條
    如果沒有弟子相,善知識就不會現身,因為他出現了也沒有用。如果我們不知道親近善知識的禮儀和修法所應該具備的態度,就會對師、對法都產生輕慢、甚至毀損,反而增加了我們造惡業的機會。所以永嘉大師花了很長的篇幅,一步一步地來教我們如何具備弟子相。前八條是教給我們應有的禮儀,後面四條是我們應該具備的志向和修行態度,只要修行人內心生起了這兩種應有的素質,那善知識肯定會現身說法,我們也不會為找不到善知識而難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