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獨症科普:2-10歲的高功能孤獨症與阿斯伯格孩子,發育特點有哪些...

2020-12-22 騰訊網

按照DSM-5的診斷標準,高功能孤獨症和阿斯伯格都被放在輕度孤獨症譜系障礙裡面。

二者智力、語言基本正常或者接近正常,相對於中重度譜系孩子,他們的社會適應性更強,在正確的教育下可以最大限度融入主流學校和主流社會。

但二者的發育過程和群體特點,也確實存在一些不同。中山大學的靜進教授對此頗有研究,以下摘自靜進教授的講義,供大家參考!

注意:上表中描述的是多數高功能孤獨症和阿斯伯格兒童的群體特點,並非每個高功能孤獨症兒童和每個阿斯伯格兒童都一定具有這樣的特點。

比如我家果兒,他在7個月時就伸出雙臂求抱抱、擺手示意再見,剛滿周歲時就會有意識地喊爸爸、媽媽、婆婆,想吃肉時指著肉說you you;2歲時會用口語或手勢表達吃喝拉撒睡的需求,還會磕磕巴巴地講繪本。

一直到3歲各方面的發育肉眼可見的正常,每次兒保結果都是「良」。但是3-4歲時,語言倒退;4歲時,因在幼兒園不聽指令、坐不住診斷為孤獨症。

果兒現在6歲,目前各方面的狀態都很好。近一年,被我成為「黃金年」,因為他剛好就是在近一年裡,語言能力得到飛躍發展,對話能力猛然提高;同時,社交能力和團體適應性也大幅度提高,在幼兒園成為了很受歡迎的孩子。

當然,他現在也增加了一些固執己見的表現。我了解這是他的發育特性,所以在教育他的時候,我的心理負擔減輕了,有了更細緻、周全的心思去尋找解決辦法。

也因此,他的固執通常會得到良好的轉化,他的刻板思維和行為顯得沒有那麼明顯。在我們持續的因材施教下,果兒正循序漸進地學著自己去變通。

到底孩子是高功能孤獨症還是阿斯伯格?這個問題本身的意義並不大,但我們家長可以據此參考孩子的發育特性,來給予孩子更恰當的支持,幫助孩子應對各方面的困難,讓孩子儘可能地得到更好的發展。

相關焦點

  • 9個與孤獨症有關的術語
    在診斷過程中,為了讓家長與專業人員的溝通更清晰易懂,在2013年前,從業人員(醫生、治療師及特教)會使用「典型孤獨症」「高功能孤獨症」、「阿斯伯格症」等術語;然而,這些術語其實並不是真正的診斷,而只是一種描述,目的在於更準確描述孩子功能的情況。現今的孤獨症診斷標準2013年,第五版《精神障礙診斷與統計手冊(DSM-5)》出版。
  • 阿斯伯格綜合症你了解多少?
    什麼是阿斯伯格綜合症? 這是一種廣泛的神經發育障礙的一種類型,也是屬於孤獨症一種類型。以前將其和一般的孤獨症當作兩種疾病來對待,近年來這個概念叫孤獨症譜系障礙,像一般的孤獨症,以前的孤獨症和阿斯伯格綜合症都是孤獨症譜系障礙裡面的一種具體表現情況。
  • 高功能孤獨症兒童的社會交往訓練
    高功能孤獨症兒童的社會交往訓練 很多人認為孤獨症兒童是「星星的孩子」,因為大多數孤獨症兒童外表清秀、漂亮,但他們似乎對外面的一切漠不關心,終日沉浸在一個不為我們所知的封閉世界裡,不主動與人交往,游離於主流社會生活之外。
  • 無法治癒的阿斯伯格症候群主要病因有哪些?怎麼治療會更好?
    導語:阿斯伯格症候群這種疾病一說起來很多人都會覺得十分的陌生,其實這種疾病在中國兒童孤獨症譜系的患病概率是會在26.50/10 000的,阿斯伯格症候群患病概率大概是會在為14.00/10 000。這種疾病的男女患者比例是2.3∶1~6.5∶1,一般會在患者3歲之前起病。這種疾病的好發人群主要是0~6歲嬰幼兒以及男性發病率多於女性。
  • 「天才」阿斯伯格?把數學書當玩具的孤獨症孩子
    在前一篇裡,我講述了不少人對於孤獨症的一種理解傾向,「孩子是不是不說話啊,只活在自己的世界裡」,其實大多數孤獨症孩子,尤其是高功能患者,完全不是,很多反而是更加喧鬧、愛動、情緒激烈。今天我們說說第二種理解傾向,對於高功能孤獨症覺得是「天才啊、孩子愛鑽研、沉浸自己的興趣多好啊」的另一種極端思想。給一段對白:「你現在可以休息了,你去玩會吧?」「看數學書。」
  • 孤獨症科普:輕度、中度、重度孤獨症,如何判斷?
    按照現行的DSM-5診斷標準,孤獨症譜系障礙按照社交、溝通、行為的障礙程度,分為輕度、中度、重度這三級。 而由於孤獨症的症狀個體差異很大,每個孤獨症人士的特點都不一樣;因此,孤獨症的診斷,目前主要依賴於醫生的經驗。
  • 科普|家長如何早期識別阿斯伯格症候群
    「注意力不集中、多動、話多、課堂紀律差、做事我行我素」,這類孩子因為這些表現,很可能背上多動症的「罪名」,但其實他們很可能患了與多動症截然不同的病症——阿斯伯格症候群。阿斯伯格症候群在大眾認知裡總是被披著神秘的面紗,其實很多阿斯伯格症候群孩子自幼語言發育正常,有些甚至較早表現某些特殊的語言天賦,入學前社交困難和行為問題並不凸顯,加上很多家長也並不是很了解阿斯伯格症候群,因而早期也很難被家長發現,甚至很多是在青春期出現人際交往困難,或情緒、行為問題較為突出時才去就診。那麼,阿斯伯格究竟是什麼呢?
  • 孩子不愛說話就是孤獨症?不一定!這7點原因不容忽視,家長一定要知道
    2、孤獨症的患病風險 孤獨症的症狀通常見於3歲左右。某些患者自出生時就表現出孤獨症體徵,或者起初發育正常,直到 18~36 月齡時才突然出現症狀。 現在人們認識到,在環境要求超過患者能力之前,患者可能不會出現交流障礙的症狀。
  • 神奇的「天才病「,解密沒有智能障礙的自閉症——「阿斯伯格症候群」
    什麼是阿斯伯格症候群阿斯伯格症候群與孤獨症同屬於孤獨症譜系障礙的疾病亞型,是一種較常見的兒童發育行為疾病,其發病率高於典型孤獨症,是一種高端形式,屬於一種高功能的自閉症。阿斯伯格症候群的發病率要比自閉症高,大約每一萬名小孩裡就有7位阿斯伯格症候群患者。阿斯伯格症候群一般被定義為「沒有智能障礙的自閉症」。
  • 阿斯伯格症候群成年後就好了嗎 天才病是對孤獨症的誤解
    說到阿斯伯格症候群,可能很多人都聽過它的別稱「天才病」,或者「孤獨症」。這種病患在情感交流和社會交往中存在很大的困難,但也有人問阿斯伯格症候群成年後就好了嗎?患有阿斯伯格障礙的孩子通常會在特殊的領域和話題展現出驚人的天賦和興趣,不少父母因此而忽略了早期的引導和培養,天才病其實是對孤獨症的誤解。
  • 兒童出現性格孤僻,無法正常的社交,請家長警惕阿斯伯格症候群
    導語:阿斯伯格症候群好發人群在剛出生到六歲的嬰幼兒時期,大多數為男童。他們的臨床症狀表現在社會交往以及溝通障礙、興趣狹窄、動作和行為刻板,如果不及時治療發現很有可能由此引發的並發疾病有抑鬱症和多動症。這種精神疾病需要長時間持續治療才能痊癒,持續時間長久。就診常見檢查為阿斯伯格診斷量表和孤獨症譜系障礙篩查問卷或者兒童阿斯伯格症候群測試等等。一般使用藥品包含利培酮和舍曲林。
  • 孤獨症兒童康復和教育水平如何提升?國內外專家蒞臨德州分享交流
    近年來,孤獨症的發病率逐年增加,孤獨症兒童的數量日益增多。此次公益論壇主要目的就是增加全社會對孤獨症人士的關注度,為孤獨症人士及其家庭提供更高效、更優質、更專業的康復服務。「目前我國視力、聽力殘疾兒童逐漸減少,而孤獨症及智力障礙類兒童則呈現不斷增加的趨勢。
  • 世界孤獨症關注日:北大六院賈美香醫生等10位專家「硬核」支援孤獨...
    因孤獨症病因不明,一直以來都有孤獨症與營養代謝有關的探討。作為國內權威的遺傳代謝與營養代謝專家,楊豔玲教授表示,孤獨症樣症狀是遺傳代謝病的表現之一,與營養代謝等有一定關聯。如有營養代謝病症的孩子,常表現出類似孤獨症的症狀或其他的神經發育障礙表現;且研究發現若維生素D長期供給不足,鉛、汞含量過高干擾神經遞質的正常代謝,均有可能導致孤獨症樣的症狀。
  • 孩子不愛說話,弄不好是個天才吧 —— 學者症候群與孤獨症
    就是說一個小孩,3,4歲,到了該跟別人交流的時候,結果別人罵他他不理,邀他共謀大業他也沒反應,噤若寒蟬,一臉茫然,一天到晚就跟那盯著自己手掌看,不光看,還前後搖晃,搖晃的幅度還都一樣,一晃晃一天,數學做不出,貓狗分不清,那這就有很高風險是患有孤獨症了。
  • 一文讀懂阿斯伯格綜合症——天才在左,自閉在右?
    某種腦功能失調會產生一種特殊的精神狀態,而這種狀態通常與藝術和科學成就聯繫在一起,它就是阿斯伯格綜合症(AS)。阿斯伯格綜合症(AS)是一種廣泛性發育障礙的綜合症,通常與社交障礙、運動笨拙和溝通能力受損等症狀有關。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DSM-V把阿斯伯格症候群(AS)與自閉症譜系障礙(ASD)歸於同一類別。
  • 孤獨症兒童需要更多關愛和包容
    他們興趣狹窄,行為刻板,卻有一個浪漫的名字——「星星的孩子」,而他們其實只是有神經發育障礙的孤獨症患者。北京大學第六醫院主任醫師、北京市孤獨症兒童康復協會會長賈美香30多年來一直在竭盡全力幫助這些患有孤獨症的孩子。對中國孤獨症兒童的現狀、康復困境和出路,賈美香有著深刻的體會和見解。
  • 乖巧賢來襲,木10劇《Good Doctor》了解一下~
    劇《Good Doctor好醫生》於7月12日播出,初回平均收視率達11.5%。因為這部劇目前娘娘目前只更新到第二集,但是娘娘發現山崎賢人的顏非常能打,演技也相對於《狼王子》時期是有進步的。但該劇主角的設定是具有阿斯伯格症候群的屬性的自閉症,沒有智力上的障礙。那麼問題來了:什麼是阿斯伯格症候群?阿斯伯格症候群(AS)屬於孤獨症譜系障礙(ASD)或廣泛性發育障礙(PDD),具有與孤獨症同樣的社會交往障礙,局限的興趣和重複、刻板的活動方式。
  • 來自星星的孩子——記中南大學湘雅二醫院兒童孤獨症培訓中心
    各種遺傳學研究包括家系研究、雙生子研究、細胞遺傳學、分子遺傳學及表觀遺傳學等均顯示孤獨症與遺傳因素關係密切。2%-5%的孤獨症患兒的同胞也患有孤獨症。儘管目前已經發現有數百個基因與孤獨症相關,這些基因主要與腦發育有關,但其對孤獨症發病作用不大。另外,還發現有200個左右突變基因與孤獨症相關,且其致病效應較強。
  • 值得阿斯伯格家庭閱讀和學習的書
    孤獨症相關與孤獨症孩子相處,了解他的思維特點,行為原因是極其重要的,否則就是雞同鴨講,或者對孩子的第二次傷害。所以,作為父母,一定要閱讀描述孤獨症孩子視角和行為原因的書本。《社交潛規則》,這本書是專門對於孤獨症在社交時,會有怎樣的理解和顧慮,我們可以給予孩子一些共鳴以及技能,或者說孩子長大之後,他們自己也可以通過此書進行消化理解,調整自己。裡面也順帶講了一些孤獨症相關的知識,比如分類和天賦等。
  • 不看人,愛轉圈玩會是孤獨症嗎?如何識別早期孤獨症
    他們反映,一歲四個月的寶貝不看人,不會說話,愛看廣告,愛自己轉圈玩,醫生給出診斷是孤獨症傾向。家長無助而彷徨,幾經輾轉,來到我們行為矯正中心進行幹預訓練。自寶貝降生之日起,初為人父母的喜悅溢於言表,全家人全身心地關注著寶貝的成長,點點滴滴,絲毫不敢放鬆。那麼,上述這位寶貝緣何去醫院診斷呢?什麼是孤獨症呢?早期哪些症狀代表寶貝患有孤獨症傾向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