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DSM-5的診斷標準,高功能孤獨症和阿斯伯格都被放在輕度孤獨症譜系障礙裡面。
二者智力、語言基本正常或者接近正常,相對於中重度譜系孩子,他們的社會適應性更強,在正確的教育下可以最大限度融入主流學校和主流社會。
但二者的發育過程和群體特點,也確實存在一些不同。中山大學的靜進教授對此頗有研究,以下摘自靜進教授的講義,供大家參考!
注意:上表中描述的是多數高功能孤獨症和阿斯伯格兒童的群體特點,並非每個高功能孤獨症兒童和每個阿斯伯格兒童都一定具有這樣的特點。
比如我家果兒,他在7個月時就伸出雙臂求抱抱、擺手示意再見,剛滿周歲時就會有意識地喊爸爸、媽媽、婆婆,想吃肉時指著肉說you you;2歲時會用口語或手勢表達吃喝拉撒睡的需求,還會磕磕巴巴地講繪本。
一直到3歲各方面的發育肉眼可見的正常,每次兒保結果都是「良」。但是3-4歲時,語言倒退;4歲時,因在幼兒園不聽指令、坐不住診斷為孤獨症。
果兒現在6歲,目前各方面的狀態都很好。近一年,被我成為「黃金年」,因為他剛好就是在近一年裡,語言能力得到飛躍發展,對話能力猛然提高;同時,社交能力和團體適應性也大幅度提高,在幼兒園成為了很受歡迎的孩子。
當然,他現在也增加了一些固執己見的表現。我了解這是他的發育特性,所以在教育他的時候,我的心理負擔減輕了,有了更細緻、周全的心思去尋找解決辦法。
也因此,他的固執通常會得到良好的轉化,他的刻板思維和行為顯得沒有那麼明顯。在我們持續的因材施教下,果兒正循序漸進地學著自己去變通。
到底孩子是高功能孤獨症還是阿斯伯格?這個問題本身的意義並不大,但我們家長可以據此參考孩子的發育特性,來給予孩子更恰當的支持,幫助孩子應對各方面的困難,讓孩子儘可能地得到更好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