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日,李子柒發布新視頻「紫米南瓜的一生」,視頻中農村秋日美景和自製的秋收家宴引發不少網友的羨慕。
不可否認要過上李子柒這般的田園生活,必定會付出無數辛勤勞作的汗水,在李子柒的視頻中也不乏農耕勞作的鏡頭。但真正的農村生活不只有無休止的勞作,也會有閒暇時悠然的詩意。與其說李子柒的視頻美化了農村,不如說其恰好展現了農村生活美好動人的一面。
農村擺脫「髒亂差」
以往提到農村,很多人第一時間會聯想到「髒亂差」。而如今,距離2005年國家首次提出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已經過去了15年,中國農村面貌早已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不僅農村環境得到巨大改變,農村經濟也在不斷發展,農民生活質量日益提高。
在李子柒的視頻中,也可以瞥見農村日益發展的印記。最新一期的視頻中,自動收割機收割稻米的畫面讓人印象深刻,雖然仍需要自己親自參與耕耘播種,但機器的使用仍帶來了巨大的便利,這也側面印證了我國農機普及率和農業機械化水平的不斷提升。
除此之外,李子柒視頻中如詩如畫的農村生活,也是當下美麗鄉村的真實寫照。在她的視頻中,一幀一畫都是農村自然的美景,日復一日的農村生活也可以變得像古人謳歌的那般詩情畫意。
重塑新農村故事
李子柒的視頻,讓一些從未去過農村的年輕人開始關注起中國的農村生活。他們對食物的由來感到好奇,也為農作物自然生長的力量而驚嘆。在海外視頻平臺上,也有不少外國觀眾表示在李子柒的視頻裡重新認識了中國農村。
正如央視新聞曾點評李子柒「沒有一個字誇中國好,但講好了中國故事」一般,李子柒的視頻一定程度上改變了國內以及海外對中國農村的刻板印象,並將美麗的新農村形象不斷傳遞給觀眾。
與此同時,在農村經濟發展的大環境下,也有更多年輕人開始重新考慮城市與農村之間的選擇。一些網友表示,李子柒的視頻讓他更加堅定了回到農村陪伴家人的決心。而在相關的報導中,也可以窺見不少返鄉創業年輕人的身影。
以農村生活為內容根基的李子柒,通過自己的影響力讓中國新農村生活再次被大眾關注。在傳遞傳統田園文化的同時,讓越來越多人關注到農村的變遷與發展,也為農村與城市間的抉擇帶來了更多可能與啟發。
前不久,第三屆中國農民豐收節主場活動在山西運城舉行,李子柒以首批「中國農民豐收節推廣大使」的身份出現在活動現場,同時獲得這一稱號的還有袁隆平、申紀蘭、馮鞏、海霞、馮驥才5人。
袁隆平研發出雜交水稻,為世界糧食安全做出了巨大貢獻;申紀蘭帶領群眾艱苦奮鬥發展農業和農村集體經濟;馮鞏、海霞、馮驥才亦在文藝領域為農村文化的傳播發展做出貢獻。
李子柒作為短視頻創作者,也在自己的領域為推廣農村生活和文化默默耕耘。他們雖不盡相同,卻都為農村的發展與推廣做出了相應的貢獻。
科技與文化,從來都是相輔相成。中國「三農」事業的發展,需要用科技力量改變農業發展的袁隆平,需要身體力行帶領發展農村經濟的申紀蘭,也需要推廣農村文化的馮鞏、海霞、馮驥才、李子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