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後的脫貧戶丨藉助種養產業,這個11個孩子的家庭走出困境

2020-12-22 澎湃新聞
【編者按】

貴州威寧縣村民李訓芬曾是扶貧幹部眼中最難啃的「硬骨頭」,此前她獨自帶著兩次婚姻中留下來的11個孩子,在貧困中艱難度日,但隨著村裡發展種養產業,她成了村裡變化最大的脫貧戶。

2020年是全面打贏脫貧攻堅戰的收官之年間。11月23日,我國832個國家級貧困縣已全部宣布脫貧摘帽,這一成績來之不易,仍有待檢驗和鞏固。

成績的背後,曾經的貧困地區如何引進產業解開貧困枷鎖,如何啃下最硬的骨頭,如何實現可持續發展防止返貧?澎湃新聞近日跨7省區走訪8縣,講述最後一批貧困戶擺脫貧困的故事。

李訓芬和孩子們。澎湃新聞記者 陳雷柱 圖

在第二任丈夫患上精神疾病接受強制治療後,李訓芬一度感覺自己活不下去了。這個大山裡的農村婦女獨自帶著兩次婚姻中留下來的11個孩子,靠著地裡的土豆和政府的低保艱難挺過了8年。

李訓芬居住的村子叫曙光村,位於貴州省威寧縣板底鄉,距離縣城約有一小時車程,沿途均是綿延的環山公路。在這條路修好之前,由於交通、經濟、教育和意識等多方面原因,這個約500戶的村子裡,最多時有272戶貧困戶,而李訓芬則是他們當中的「典型」。

曙光村。澎湃新聞記者 陳雷柱 圖

1974年出生的李訓芬身材瘦小,皮膚黝黑,看上去比實際年齡略顯蒼老。她告訴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自己19歲結婚,第二年就生下一女,受傳統觀念束縛,他與第一任丈夫一心想要個男孩,但一連4胎生下的全是女孩。2002年,前夫因病去世,她改嫁後,與同樣帶著4個女兒的第二任丈夫組建成一個十口之家。

二人婚後又生下三個孩子,終於在2011年有了一個兒子,但第二年,丈夫就因患上精神疾病被送往精神病院強制治療。李訓芬說,那時,她一個人帶著11個孩子,每過一天都要使出全身的力氣,「看不到希望,我得把這些孩子一個個都養活,只能咬牙撐著」。

李訓芬的情況很快引起了當地扶貧幹部的重視,在他們的幫扶下,這幾年,李訓芬家裡的情況逐漸有了好轉,不僅有了穩定收入,還住上了二層樓房,今年9月實現了徹底脫貧。她說,自己曾是扶貧幹部眼中最難啃的「硬骨頭」,現在成了村子裡變化最大的脫貧戶。

李訓芬女兒幫她做飯。澎湃新聞記者 陳雷柱 圖

超生致貧

李訓芬已記不清自己從什麼時候開始成了附近幾個村莊的名人,她的出名源於她一手帶著的11個孩子。她說,即便是在農村,家裡這麼多孩子也十分罕見,這使她成為一個「異類」,也是她多年貧困的重要原因之一。

另一重原因,是因為她是「單親媽媽」。

李訓芬1974年出生在貴州省畢節市赫章縣,19歲時,因為家裡貧困,為了給父母「減負」,她經人介紹嫁到了威寧縣板底鄉曙光村。李訓芬回憶稱,她的第一任丈夫是個孤兒,在上世紀九十年代,由於交通不便,曙光村鮮少有人走出大山外出務工,除了地裡種的土豆,唯一的掙錢方式就是去附近的礦洞裡背鐵礦。

「礦洞很小,背礦時要跪在地上往前爬。」李訓芬說,那時候村裡一些男人在農閒時會去礦洞背礦,丈夫也跟著去,從早到晚,一天爬兩個來回,能掙二十元左右,丈夫每天回家都是渾身泥汙,幾乎要累癱了,雖然辛苦,但日子也還過得去。

婚後第二年,李訓芬生下一名女嬰。受傳統觀念束縛,他們一直想生個男孩,便婚後九年間陸續又生下5個孩子,儘管第四胎曾生下一名男嬰,但他出生後第六天就夭折了。

2002年,就在第五個孩子出生後不久,李訓芬的丈夫突發急性闌尾炎,因為醫療條件等諸多原因限制,最終丟下李訓芬和四個孩子撒手人寰。

李訓芬說,那時她獨自帶著4個孩子,其中最小的還不到一歲,她甚至顧不得悲傷,就被生計問題壓得喘不過氣,後經親友勸說,她與第二任丈夫重新組合家庭,「他跟我一樣,也帶了四個女兒,因為家裡太窮,妻子丟下他和孩子離家出走了」。

兩個破碎家庭重新組合後,李訓芬的日子過得也不輕鬆,她說,一個家十張嘴要吃飯,除了種地背礦,他們沒有其他收入來源。

此後的九年間,李訓芬又陸續生下三個孩子,在2011年生下一名男嬰,此時家裡已經有了11個孩子,「越生越窮」的窘境早已經形成;更讓她沒有想到的是,在兒子出生一年後,他的第二任丈夫突然患上精神疾病,整天胡言亂語,還有暴力傾向,被送往精神病院強制治療。

「我想他可能永遠都好不了,也回不來了。」李訓芬記得,丈夫被送走的那天,她坐在門外許久站不起來,聽著身邊孩子們的哭鬧聲,她第一次對未來感到無助和害怕,她不知道自己一個人能不能將孩子們養活。

李訓芬回憶起最初幾年帶著11個孩子艱難求生的日子時說,她過的每一天都要用盡全身的力氣,做家務、幹農活時總是抱一個孩子背一個孩子,其他孩子在身邊的要哄,上別處玩的怕丟,「最難的是,餵不飽12張嘴,我經常會覺得自己活不下去了,但我不敢死,為了孩子,我必須咬牙堅持」。

打破窮苦困境

和李訓芬一樣,32歲的周登文在曙光村也是典型的貧困戶。

周登文一家。澎湃新聞記者 陳雷柱 圖

據周登文介紹,他從小就和別的孩子不一樣,因父親年輕時修鐵路受傷致殘,失去了勞動力,直到41歲時才娶妻生子有了他。小時候,家裡沒有收入來源,周登文從小穿的用的,都是別人用過的,也從未有過任何一樣玩具,直到小學畢業輟學回家,他的舊書包也未曾換過。

幾十年過去了,周登文至今仍對上學時其他孩子在村子裡滾鐵環的場景念念不忘。他說,自己從沒有玩過鐵環,對於八零末出生的男孩來說,這算是一個遺憾。說到此處,他憨笑著撓撓頭說:「現在年齡大了,就算買得起,也不好意思玩了。」

因為父母年邁,身體又有殘疾,周登文從小聽過最多的一句話就是省吃儉用。他說,自己心裡一直有種強烈的失落感,「但家裡就是這樣的情況,父母能將我養大就已經很不容易了,我從不敢抱怨,也不敢開口要任何東西」。

小學畢業後,周登文一直在家幫父母務農。他回憶稱,儘管家裡只有十幾畝耕地,但因為沒有勞力,每到農忙時還是吃不消。通常村民們莊稼收完後,他們一家人還要在地裡繼續忙碌許多天,「那時天天盼著長大,想能幹重活兒,可真正長大了,其他年輕人都出去打工了,我卻不得不留在家裡照顧老人和莊稼」。

2013年,周登文在婚後與家人商議,由妻子照顧父母,自己外出務工補貼家用。他說,那段時間,他每個月有約3000元工資,眼看著日子有了起色,但不到一年時間,他的孩子出生,被查出先天性殘疾。無奈之下,周登文只能辭掉工作回家照顧老人和孩子。

上下兩代人均身患殘疾,這將剛剛對生活燃起希望的周登文再次「綁」在了曙光村,只能靠著十幾畝莊稼養活一家人,「突然覺得我可能註定一輩子都是窮苦命,挺絕望的」。

實際上,當時的曙光村包括李訓芬和周登文在內的貧困戶大約還有270戶,佔到全村總人口的一半以上。這個總面積約10平方公裡,平均海拔2100米,距縣城37公裡的山村,在過去數十年間,因地理環境封閉、道路交通不便,群眾意識偏低、收入結構單一等多方面原因,造成了長期貧困,許多村民一直面臨著住房、教育、醫療等多方面重壓,甚至還有人曾為吃飯問題發愁。

而當地的扶貧工作,也一直沒有停止,並正在打破周登文家兩代人窮苦的困境。

脫貧摘帽

受多重客觀因素的影響和限制,脫貧對於曙光村這樣的山村來講並不容易,尤其是像李訓芬和周登文這樣的特殊家庭,更是難上加難。曙光村現任村主任李榮告訴澎湃新聞,經過幾任脫貧幹部的共同努力,從2014年開始到今年9月,曙光村272戶貧困戶已陸續全部實現脫貧,其中也包括李訓芬。

早在2012年,從李訓芬第二任丈夫患上精神疾病被送往醫院接受治療開始,扶貧幹部就已經開始關注這個特殊的家庭。據李榮介紹,板底鄉扶貧工作實行幫扶責任人分配製度,李訓芬家正是他的幫扶對象,第一次去李訓芬家時,他就被對方家裡的情況驚到,「他們一家人擠在兩間小平房裡,家裡來了人的話,連站的地方都沒有」。

通過與前任扶貧幹部溝通,李榮得知,李訓芬家早在2012年便被納入建檔立卡貧困戶,因為家裡人口多,他們每個月能領到約1700元低保。2017年,扶貧幹部曾對她家進行危房改造,花了三萬五千元修建了兩間平房。儘管這幾年隨著李訓芬的幾個女兒長大出嫁,家裡的人口減少,但在今年5月的「全排全查」工作中,扶貧幹部發現,李訓芬家仍然存在功能區分不全、人均住房面積過小等問題,經過上會商討,他們決定為李訓芬家加蓋二樓。

李榮記得,那天散會時已是傍晚,他第一時間前往李訓芬家中,將這個好消息告知對方。那時,李訓芬剛從地裡幹完農活回到家,得知家裡的住房問題終於能得到解決後,她臉上的疲憊一掃而光,激動得原地轉了幾個圈,「她說住房問題一直困擾她多年,但村上此前已經為她建過房,又送牛送羊,她不好意思再提要求,只能自己克服」。

僅一個月時間,在村民們幫助下,李訓芬家二樓幾間房就建成了。

李榮說,除了住房問題外,他們也想盡各種辦法,為李訓芬和周登文這樣的貧困家庭增收,除了低保外,還為他們家送去家畜搞養殖,安排公益性崗位讓他們當上了護林員,「現在李訓芬家的低保、護林員工資,加上種植和養殖,每年的總收入有7萬多元,在今年9月28日正式標註脫貧」。

周登文如今當上了護林員。澎湃新聞記者 陳雷柱 圖

9月28日,對曙光村的扶貧幹部來說是一個特殊的日子,在這一天,村裡包括李訓芬和周登文這樣「極端個例」在內的最後一批貧困戶,經過審核標註脫貧了。李榮說,近些年來,在縣鄉兩級政府的統籌和幫助下,他們通過產業增收、就業增收、林業增收等方式,使村民的收入結構逐漸多元化,收入也大幅提升,同時通過舊房改造、重建、異地搬遷,資助、補助等方式,為貧困戶補齊了來自住房、醫療和教育等方面短板。如今,曙光村的貧困發生率已從2014年的46.5%下降到0%,「現在,這些貧困戶家家有肉吃,有房住,有錢賺,相比5年前,已發生了巨大變化」。

山城巨變

提到村裡貧困戶的變化,李榮如數家珍。他說,從2014年開始,隨著扶貧工作的逐步深入,曙光村的脫貧人數也逐年遞增,從最初一年十幾戶,到2019年一年脫貧59戶,今年9月低,剩餘的30戶貧困戶也已全部脫貧,「最後這30戶是最難啃的『硬骨頭』,大多沒有勞動能力,或居住環境極度惡劣。我們是通過政府兜底保障、異地搬遷、發展產業脫貧等方式幫助他們擺脫貧困的。」

李榮所說的產業脫貧,是曙光村在長期探索中總結出的「黨支部+龍頭企業+合作社+農戶」新模式。他說,近些年,曙光村黨支部已領辦合作社3個,其中肉牛養殖專業合作社、村集體養鵝專業合作社和蔬菜種植專業合作社各一個,目前合作社已有700餘頭肉牛、1200多隻鵝,馬鈴薯、蕎菜等種植業也搞得有聲有色。

「所有的收益35%作為合作社分紅,其餘65%都會給用來給貧困戶分紅。」李榮為澎湃新聞算了一筆帳稱,以李訓芬家為例,她家每年低保總額19000餘元,每天在林區負責看護防火、修剪樹木一年的工資有10000元,此外,通過產業脫貧,參與種植和養殖,她現在每年還能有約42000元收入,「這已經遠遠超出了脫貧標準。」

李訓芬是曙光村最後一批脫貧戶,也是變化最大的貧困戶。她說,自丈夫患病住院後,一直咬牙堅持,要將孩子們養大,後來溫飽問題解決了,她又怕他們自卑,一直期盼著他們能和其他孩子一樣,想為孩子們撕掉貧困的標籤,「現在日子越過越好,我再回想起以前的事,反倒沒那麼苦了」。

實際上,曙光村的脫貧工作,也是威寧縣的一個縮影。五年前,威寧縣曾是貴州省貧困人口最多、貧困程度最深、貧困發生率最高的國家級深度貧困縣,這個150餘萬人口的山城中,貧困人口佔到7.3萬戶34萬餘人。

威寧縣扶貧辦相關負責人介紹,經過5年努力,6.5萬餘人通過易地扶貧搬遷實現脫貧致富,建成的7萬畝的蔬菜基地解決了1萬名貧困人口的就業難題。此外,威寧縣在近幾年打造特色經果林和林下經濟,開發綠色食品,發展生態旅遊,使農村產業結構得到調整和重組,也為農民的脫貧增收提供了助力。

目前,威寧林下經濟產業綜合產值已達1.7億元,帶動了全縣5萬餘人實現增收致富。另一方面,一些農民通過易地移民搬遷,不僅成了「城裡人」也通過務工或經商有了穩定收入。據統計,目前威寧縣通過易地移民搬遷實現脫貧致富的已有6.5萬人。

上述扶貧辦負責人稱,如今,威寧的貧困人口已從五年前的34萬人下降到3.8萬人,今年年底將實現全部脫貧,「那個『威寧哥哥下山來,麻布衣裳破草鞋』的時代將徹底成為歷史」。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北流 農業示範區帶動1.26萬脫貧戶增收
    近年來,北流市將現代特色農業示範區創建與精準脫貧工作進行深度融合,大力推進「5+2」特色產業,實現覆蓋脫貧戶1.26萬戶,覆蓋率達93.37%。在新榮鎮扶中村,北流市以廣西北流偉民米業有限公司為龍頭,按「公司+示範區+農戶」模式,發展富硒水稻產業,創建了廣西四星級現代特色農業核心示範區北流市富硒水稻核心示範區。目前富硒水稻核心示範區總面積達2.72萬畝,數以萬計的農戶種植富硒水稻,戶年均增收約5000元,1949戶脫貧戶入股示範區共獲分紅1400萬元。
  • 少年》看走出困境
    這部影片記錄了一群特殊少年通過打棒球「改變命運」的經歷,充滿著走出困境的鬥志和無聲湧動的溫暖。藉助棒球讓少年們走出困境的故事很快在朋友圈刷屏,網友評價這是「2020最值得帶孩子去看的電影」。在人們眼中,棒球很難與孤兒、貧困兒童等聯繫在一起。
  • 天涯區抱龍村脫貧戶洪於念好「產業經」 開起「脫貧號」
    近幾年,洪於家的喜事接連而來:先是2014年底脫貧過上溫飽生活,在精準扶貧和脫貧攻堅的號角下,從2018年起家庭自身發展動力越來越大,家庭人均純收入年年大幅增長,為便於產業發展和提高家庭生活質量,2020年4月購買一輛近13萬元的吉利牌越野轎車,同年11月榮獲海南省「省級脫貧光榮戶」稱號。
  • 脫貧戶邢永強:從心出發 「醉酒漢」終成致富帶頭人
    人民網樂東1月11日電(樊歡迪)「沒有縣鎮村幹部的幫扶,就沒有現在的我。」樂東黎族自治縣萬衝鎮南班村村民邢永強想起之前喝酒睡覺頹廢的日子,十分感慨。在村民眼裡,以前的邢永強是個好吃懶做的人,家裡15畝坡地都撂荒,靠著打零工換酒喝,日子過得很是頹廢,2013年家庭年人均收入僅1053元。
  • 覃塘區:愛心企業幫扶脫貧戶
    本報貴港訊 近日,在貴港市覃塘區樟木鎮羅柴村,一家企業工作人員將一罐罐奶粉分發到脫貧戶手上,共為樟木鎮中團村、鄧保村、羅柴村27戶脫貧戶捐贈價值5萬多元的羊奶粉。「大家記得一定按照說明給小寶寶科學服用,尤其注意在保質期內食用。」
  • 給脫貧戶的新年禮物:一張「遲到」的婚紗照
    拍照的主人公是橫江村的脫貧戶林英茂夫妻倆,而攝影師則是當地政府請來的,專門為村裡的脫貧戶免費拍一組婚紗照。化妝、拍照、現場洗印,忙碌了四十多分鐘,一張美美的婚紗照閃亮出場。林英茂是2014年建檔立卡貧困戶,在政府的扶持下,通過種植高產油茶、毛竹、楊梅等產業,2016年就順利脫貧。脫貧當年,還享受了危房改造資金,拆舊建新建起了一棟小洋樓。
  • 育才生態區抱安村脫貧戶張國輝:用雙手「釀」出甜日子
    育才生態區抱安村脫貧戶張國輝:用雙手「釀」出甜日子張國輝為檳榔打藥。「政策幫扶,讓咱們老百姓有底氣,勤勞才能過上好日子。家人患病陷「困境」「今年檳榔的價格很高,因為管理得不錯,有了不錯的收入。」今年56歲的張國輝是育才生態區抱安村的脫貧戶,說起今年的收入,他笑盈盈地告訴記者,因為有檳榔這一項收入,一年來家庭總收入達22.2萬元,家庭人均純收入有20144元,而這以前是他想都不敢想的。
  • 清水縣黨政代表團赴廣河縣考察學習糧改飼、種養循環產業發展工作
    11月27日,縣委副書記、縣長馬越垠帶領清水縣黨政代表團赴臨夏州廣河縣考察糧改飼、種養循環產業發展等工作,學習借鑑兄弟縣區先進經驗,助推清水農業結構調整,產業升級。副縣長馬小平、18鄉鎮長、飼草料加工及養殖企業代表參加考察活動,廣河縣委副書記沙明文、副縣長馬權宏陪同考察。
  • 正雄種養專業合作社:花椒香滿山 致富有奔頭
    花垣縣正雄種養專業合作社花椒種植基地 「我這裡是2018年在花垣鎮老王寨村村支兩委和後盾幫扶單位縣道路運輸服務中心的支持下成立的花垣縣正雄種養專業合作社
  • 廣西南寧市:上林縣澄泰鄉高頂村帶動貧困戶發展漁業走出特色致富路
    廣西南寧市:上林縣澄泰鄉高頂村帶動貧困戶發展漁業走出特色致富路2020-07-17 13:54:00  水產養殖網通過利用科技手段,漁業成為目前高頂村的一項特色產業,自然水資源得到充分利用,生產效率、質量更高,群眾也從中受益。「別看水槽小,裡面都是魚。」說話間,高頂村池塘內循環流水養殖項目工人,同時也是高頂村脫貧戶的韋建幸拿起網兜往水槽裡隨手一撈,就撈起了數條肥美的鮮魚遞到記者面前。
  • 脫貧故事丨陳光榮「花樣種養」脫貧記
    記者見到陳光榮時,他正在柑橘樹下種蒜,頭頂樹上,一個個綠色的橘子壓彎了枝頭。看到記者,陳光榮立即放下手中的活,笑著請我們參觀他的新居。「幹活的時候弄髒了,回到家就要換身乾淨衣服,免得把屋裡整髒了。」雖然種類繁多,但他對待每一個種養項目都很用心。看到他現在精力充沛的樣子,老伴鍾銀華感慨曾經的不容易。2014年以前,陳光榮和老伴一直在西安務工,每年能掙6萬多元。經過8年省吃儉用,他們存了不少錢,打算回家修新房,但這一切隨著兒子患肺癌化為泡影。2013年底,即使家裡的錢全部用於治療,年僅23歲的兒子還是去世了。
  • 一枚商標帶旺一方產業
    為鞏固脫貧攻堅成效,提高農副產品的競爭力,北海市在全國首創商標品牌「一村一品」全覆蓋產業幫扶,全市市場監管系統34個黨支部開展「機關支部進鄉村 商標標準品牌行」產業扶貧行動,對79個昔日貧困村的394個產業實施商標品牌培育工作,使一枚商標帶旺一方產業。截至目前,幫扶的79個村新註冊商標119件,註冊類別總量142件,有效推進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有機銜接。
  • 家長要知道,孩子「情緒總是低落」的五個原因,幫他們走出困境
    二、孩子情緒低落的五個原因第一、孩子缺乏安全感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他們很容易因為一些小事而變得敏感自卑,有時候明明是一件看似很不起眼的事,都能讓他們難過失落好久,其實這是孩子缺乏安全感的表現,他們總覺得自己所處的環境不是安全的,對待所有的人都拿出了自己的戒心
  • 特別之年·特別豐收丨撈蝦捕蟹趕鴨子,通河生態稻立體種養「一水雙...
    特別之年·特別豐收丨撈蝦捕蟹趕鴨子,通河生態稻立體種養「一水雙收」 2020-10-04 00:0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江西安福:「最美脫貧戶」上了「笑臉牆」
    12月6日,江西省吉安市安福縣寮塘鄉黨建館來了幾位特殊的參觀者,他們是專程來看自己照片的「最美脫貧戶」。走在前面的龍佳村村民楊長生一眼就看到自己的照片掛在「笑臉牆」正中央,不由得驚叫起來。「你們看,我的也有,掛在最上面。」凍邊村貧困戶李香寶也在「笑臉牆」上找到自己的照片,非常開心。
  • 心願認領、線上募捐,朝陽助力對口扶貧婦女兒童家庭走出困境
    疫情之下,為幫助更多貧困地區的婦女兒童及家庭走出困境,6月29日,朝陽區婦聯開展2020年第四屆微心願認領助力打贏脫貧攻堅活動,開通線上募捐通道。圍繞「愛心助學」「花漾健康包」「愛心助困」「媽媽廚房」四個項目內容,面向新疆墨玉縣,內蒙古卓資縣,河北康保縣、陽原縣、唐縣的貧困婦女兒童及家庭,讓朝陽人參與對其進行對口幫扶。「微心願認領及募款活動為期一個月,朝陽群眾可掃碼進行線上捐助。」
  • 我省稻漁綜合種養主體在全國性評比推介活動中再創佳績!
    12月5日,第四屆全國稻漁綜合種養模式創新大賽暨2020年優質漁米評比推介活動在安徽合肥舉行。本屆活動由農業農村部漁業漁政管理局、全國水產技術推廣總站、中國水產學會等共同指導,中國稻漁綜合種養產業協同創新平臺主辦。
  • 香港如何走出困境,代表委員有話說
    (兩會綜述)香港如何走出困境,代表委員有話說中新社北京5月26電 (記者 陳小願)受修例風波和新冠肺炎疫情疊加影響,香港正面臨嚴峻挑戰。東方之珠如何走出困境再現輝煌,成為今年全國兩會港區全國人大代表和政協委員熱議的話題。
  • 區農業農村局:著力將石塘村稻蝦生態種養示範基地打造成我區美麗...
    石塘村稻蝦生態種養示範基地是區裡重點打造的特色優質農產品供應基地。為確保基地建設順利推進,區農業農村局全程提供項目支持和技術指導,著力將基地打造成為我區美麗鄉村新名片。石塘村稻蝦生態種養示範基地位於婁星區萬寶鎮石塘村,佔地160餘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