覺得文章太長? 請空降文末點擊「閱讀原文」查看多媒體交互呈現
12月2日,改編自真實歷史事件的電影《太平輪》正式上映,這部影片的定位是「戰爭題材災難大片」。隨著該片的上映,那段被大多數人選擇遺忘的歷史也逐漸浮出水面。真實比電影更慘烈,比電影更加直擊人心。
這艘名為「太平」卻並「不太平」的輪船,近千個中國家庭的命運因它而改變。——愛,或不愛,幸運,還是不幸,命運,哪裡說得清楚。
△太平輪復原模型
太平輪是怎樣一艘船?
1949年1月27日,農曆臘月二十八小年夜,太平輪從上海黃埔港起航,目的地是臺灣的基隆港。三天後,就是農曆春節。
當晚子夜,駛到舟山群島附近的太平輪,突然與滿載煤塊的建元輪迎面相撞。半小時後,太平輪沉沒在冰冷的海水中。全船近千名乘客遇難,獲救者僅有36名。
這最後一班沉沒的太平輪被稱為「東方泰坦尼克」。從1948年7月開始,在之前的35次航行中,大約有3萬人乘坐太平輪,航向臺灣。
3萬人的背後,是一場中國近現代史上最大規模的民族遷徙。
他們聽說,臺灣四季如春,物產豐隆,於是許多人變賣家產、攜帶家眷,擠上這艘船,尋找太平歲月。
可真正的太平遠未到來,他們航向臺灣的旅途就戛然而止,即便到了,也發現這並非是之前想像的太平歲月。
海運頻繁:運輸船改成商船
抗戰結束後,臺灣重歸於中華民國政府領土,於是大陸各商埠往來基隆、高雄間的客船、商船絡繹不絕。「太平輪」的主體是一艘鐵殼運輸船,起初是載貨用,後來才被改成商船。「太平輪」奔波於滬臺之間,直到1949年1月27日最後一班,一共開行了35個班次。
絕命之旅:超載嚴重悄然駛入深海
1949年1月27日是農曆小年,「太平輪」最後一次從上海起航。因為是年關前最後一班駛往臺灣的船,大家都爭相擠上船。
「太平輪」核載噸數是2050.775噸,但實際當日起航時載重已達2700多噸。因為吃水過深,以往需要踩梯子才能登上的船現在抬腳即上。16點半,「太平輪」才開航。
國共戰事緊張,淞滬警備司令部在1949年1月5日剛發布一條水上宵禁令:每日下午18時至翌日上午6時之前禁航。為了在此時間之前駛出吳淞口,「太平輪」開足馬力,加大航速。
1949年11月上海,帶著大包小包行李的難民擠在了一艘準備開往浙江寧波的船上。1949年前後,上海十六鋪碼頭永遠擠滿了離開、逃亡的人群。兩船相撞:終成無法彌補的悲劇
在黑黝黝的海面上,迎面開來了一艘從基隆駛出的滿載煤炭、木材的「建元輪」貨船。23點45分,在舟山群島附近海域北緯30.25度、東經122度處的白節山三角航道上,都是熄燈急駛的兩艘船呈丁字形碰撞。噸位較小的「建元輪」被攔腰一撞,5分鐘後即沉沒。
△當時手繪的海難事故地圖,從圖示來看,「太平號」從側面撞擊了「建元號」。
「太平輪」最初幾分鐘似乎安然無恙。可是沒過多久船體開始進水。據說船長立刻往岸邊駛去,可是還未及靠岸,船已下沉。許多尚在睡夢中的旅客,根本來不及反應,就命喪海底。
△1949年2月1日《大公報》公布的部分購票名單
在太平輪運行初期,通過太平輪往來上海與基隆的乘客主要是商人、遊客、眷屬和去臺灣的公務人員。
隨著國民黨軍隊的節節敗退和淮海戰役的失敗,作為商務船的太平輪開始成為逃難船。
臺灣著名主持人蔡康永,他的父親蔡天鐸是「太平輪」的船主。蔡康永在自己的文章中講到太平輪最後一批乘客的人員構成:「理所當然,這群太平輪的最後一批乘客裡,有當時上海最有錢有勢的一些人,也有爸爸最要好的朋友。他們有的用金條換艙位,硬是從原來的乘客手上,把位子買過來;有的靠關係,向爸爸或者船公司其他合伙人要到最後幾個位子。」
從上海檔案館的《中聯公司太平輪出口旅客名冊》、《被難家屬名冊》中,也可以看到若干在當時十分顯赫的名字。
山西省主席邱仰浚一家,同行的山西同鄉、遼寧省主席徐箴一家,蔣經國留俄同窗好友俞季虞,總統府機要室主任毛慶祥之子,臺灣清真寺創辦人常子春的家人,臺灣陸軍訓練部司令教官齊傑臣的家眷五口,袁世凱之孫袁家藝,國立音樂學院院長吳伯超,海南島代表國民政府接受日本投降的海南島司令王毅,天津市長之子,《時與潮》總編輯鄧蓮溪……
除了這些名流顯貴,船上還有許多當時公教單位遷臺洽公的公務員。另外還有許多往來兩岸的名人、商旅、眷屬,如李昌鈺之父、臺灣演員林月華之父、著名美籍華裔神探等等,都是早年成功的富商。香港已故女首富龔如心的父親,也因為乘坐太平輪去臺洽公,不幸離世。
△《太平輪被難家屬名冊》第四組
△1949年2月1日《大公報》公布的36名倖存者名單
他叫葉明倫,「太平輪」倖存者之一,香港籍,現居福州;六十多年來他一直用它自己的方式——長跑,來紀念當年死難的朋友;他也是香港最年長的馬拉松長跑選手,在香港頗具知名度,拍攝過許多公益廣告。
她叫王兆蘭,是太平輪三十六位生還者中最年輕的一位,也是僅有的兩名女性之一;船難中,她失去了母親、弟弟和妹妹;王兆蘭的人生應了古人說——大難不死必有後福,她被父親接到了臺灣,她說她慶幸的是好好念了十年書;王兆蘭在臺灣的人生順利平穩,如今她在臺北生活,過著含飴弄孫的退休生活。
他叫葛克,在太平輪海難中失去妻兒,剛被救活的葛克,眼神渙散,只剩下空洞的軀殼;當年剛從北平輔仁大學畢業的袁家姞,因為兄長在船上,而急忙趕到上海,第一次在醫院見到葛克,兩人因為太平輪結緣;次年葛克和袁家姞結婚。
【壹】
1927年出生的李國深原本是太平輪的船客,可是因為時間倉促,沒能搭上輪船,倖免一劫。後來,他因為在佛教上的造詣,以「星雲大師」之名而聞名。與太平輪的擦肩而過,他看作是「因緣」。
【貳】
他吐奶,沒上太平輪,救了全家。
這個當初吐奶的人是香港城市大學學者鄭培凱。他家裡買不到飛機票到臺灣,母親好不容易搶到1月27日太平輪的船票,可是自己吐奶讓母親大傷腦筋,上船前恰好有人給他們買到了飛機票,就把太平輪的票退了。
到了臺灣,母親對鄭培凱特殊得好,常常念叨「幸好你吐奶,救了一家人」。心煩的時候,母親也會嗔怪,「都是你,如果當初坐了太平輪,現在一了百了!」
【弎】
黃似蘭本是家境優渥深得父母寵愛的小公主,然而「太平輪事件」使8歲的她從天堂墜入地獄。母親陸淑影是東南貿易公司負責人,先是含淚將女兒送到臺北親戚家,只待自己搭乘「太平輪」到臺團聚,孰料最終在事故中喪生。
失去母親的黃似蘭於是瞬間成了臺北的灰姑娘:洗尿片、做家事、睡走廊、挨巴掌、罰下跪……為了爭奪黃似蘭母親的遺產,親人們決定將她迎回大陸。舅舅在廣東山區的火車站謀得一個站務員工作,月薪29元人民幣,就帶著她與外公外婆一起遷居上任。舅舅在山區的小火車站賣票、看鐵路信號燈,她則負責到江邊挑水煮飯,到小山岡撿柴……
黃似蘭如今定居於澳門。
【肆】
如今大名鼎鼎的刑事鑑識專家李昌鈺,其父親在1949年就因太平輪的沉沒而遇難。
曾經煊赫一時的李家就此敗落,只留下年過五十的李王氏獨自撫養12個兒女。
在李昌鈺的記憶中,為了省錢,全家兄弟姐妹都是在一張圓桌子上寫功課,時間一到,大家一起關燈,絕不浪費電。自從父親死後,李昌鈺很久都沒有新鞋穿,母親想盡辦法給他買了一雙新鞋,為了保護它,李昌鈺上學時幾乎一路提著鞋子走路,到了校門口,才把鞋穿在腳上走進校門。李昌鈺考大學時本來考上了海洋大學,此時卻發現中央警官學校在招生,學費全免且工作生活都有保障,於是決定報考,成為中央警官學校第一批對外招生的24名學員之一。
李昌鈺後來常常這樣感慨:「如果不是『太平輪事件』,父親過世,我後來就不會去念警校,也不會走上刑事鑑識這條路,也許就與父親一樣選擇當一名商人吧!」
【伍】
倖存者之一葉倫明已經90歲了。死裡逃生之後,葉倫明與妻子失去聯繫幾十年,直到1980年代,他去香港定居,才聯繫到臺灣的家人,得知妻子已經改嫁,傷心不已,孤老一生。
在葉倫明的福州老家,他的家人竟拿出一張葉太太的照片。實際上,葉倫明的太太還是很掛念他。1990年代,她還回過福州,與葉倫明的親屬合影。「葉太太」苦心不止如此,海難之後,她認為丈夫已經遇難才改嫁,她不願葉家無後,在給第一個孩子登記時,父親一欄,寫的是「葉倫明」。
愛,或不愛,幸運,還是不幸,命運,哪裡說得清楚。
△葉明倫在侄女葉秀華的陪伴下參加海祭遠眺白節山
資料引自《太平輪1949》一書
作者:張典婉,三聯書店出版
圖片來自網絡
音樂:鄧紫棋《後會無期》
文字整理:陳鴝臻、劉洋、施遙
微信編輯:施遙、劉洋、陳鴝臻
製圖:施遙
中 | 青 | 國 | 際 | 出 | 品
(ID:zqguoji)
看世界,也看自己
- The World Through Young Eye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