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大屠殺與現在的我們有什麼關係,關於苦難我們又該如何面對?

2020-09-04 夏天的烏託邦

關於苦難,中國人好像一直以來都不太喜歡面對。

我們的文學作品也大多是大團圓的結局,電視劇更是如此。

在這裡可以舉一個很明顯的例子:那便是在12年賀歲檔上映的兩部電影,

一部是《泰囧》,另一部是馮小剛導演的《1942》。


由著名設計師黃海設計的海報,仔細想想,蝗蟲代表了什麼?


兩者的票房在當時有了非常奇妙的反差,

《泰囧》最終斬獲12.67億票房,順便還破了當時電影的最高票房記錄。

而《1942》則只有屈指可數的3.64億

據馮導說需要七億票房才盈利,所以算得上大虧。

與能夠從頭笑到尾的一部合格的爆米花電影相比,

大部分的觀眾當然不會選擇一部滿是荒涼和悲慘的逃荒片,尤其是在新年期間。

但是,很顯然《1942》有著更長的生命周期,

它時不時會再次出現在我們的視線裡,

因為它為那一段苦難做了一次很好的記錄,

在很多方面也都有著更高的價值。

而《泰囧》被記住的恐怕也只有當時的票房最高紀錄而已,

然後很快就被後來的電影所超越掩蓋。

被釘在十字架上的耶穌

那麼,關於如何面對苦難

在這裡,我想給大家介紹一個人,

她從小在美國長大,在畢業之後,就成為了自由撰稿人,

為《芝加哥論壇報》、《紐約時報》和美聯社撰寫稿件。

在當時的國際社會,人們都清楚的記得希特勒對猶太人實施的暴行,

可是卻不清楚1937年在中國南京到底發生了什麼,

也從來沒有人系統的研究過。

對此她感到困惑、不解,在不斷追問的過程,

逐漸認識了很多志同道合的朋友,她決心去寫一本書,

以此來揭露二戰時期日本軍隊給南京人民帶來的傷害。

撥開遮掩在上的雲霧,讓歷史的真相大白於天下。

在研究的過程中,她查閱了關於「南京大屠殺」的大量文獻資料,

那些禽獸般的行徑、泯滅人性的暴行、南京市民悲慘的遭遇,

都讓她深受折磨,但是她一直沒有放棄,

堅持用科學公正的態度去記錄這樣一段歷史。


《南京大屠殺》一書的作者——張純如


書寫完了,可是她所遭受的精神折磨不但沒有降低,

反而成幾何倍數的增加。

這本書一問世就引起轟動,在一個月內就打入美國最受重視的《紐約時報》暢銷書排行榜,

國際社會真正了解了1937年南京大屠殺下南京人民所遭受的苦難。

也因此她開始不斷受到日本右翼極端分子的威脅,

再加上工作勞累等因素使得她的精神逐漸崩潰。

最終在2004年十一月九號,這個曾為南京30萬冤魂奔走呼號的女子,

將自己的白色轎車停在一段荒僻的公路旁,然後掏出手槍,結束了自己年僅36歲的生命。

她就是張純如!!!

如果你覺得「南京大屠殺」跟現在的我們沒什麼關係,

可是又跟她有什麼關係呢?

她有著優渥的生活,美滿的家庭,蒸蒸日上的事業,

對「南京大屠殺」唯一的記憶也只不過是兒時父母的講述,

她完全可以不去在意這件事,也不會有任何人去責怪她。

但是,她沒有,她只是想還世界以真相,

讓後人明白在83年前的南京,中國人民曾經遭受過這樣的苦難,

她承受了這麼多,甚至獻出了自己的生命。


感興趣的朋友都可以去讀一下,尤其是在去過南京之後。


正如《華盛頓郵報》的專欄作家喬治.威爾所說:

「由於張純如」的這本書,「第二次南京大屠殺」為之終結。

張純如以自身的行動詮釋了她對於苦難的態度

就像她說的那句話一樣:

忘記歷史的人將重蹈歷史覆轍,只有吸取歷史教訓,才能有未來的和平

當然我們每個人不必像張純如這樣鞠躬盡瘁,

可是多一點對苦難的了解總是可以的吧。

如果我們總是站在高高的位置上,

認為那些人遭受苦難就是因為自己不夠努力,

不就成了「何不食肉糜」的蠢皇帝了嗎?

畢竟,你要知道,

並不是所有人都擁有你所擁有的東西。

他們只是活著就已經耗費了全部力氣,

有些時候,只需要我們多一點點了解就可以。


日軍將砍下的中國人頭顱放在路障上,嘴裡塞進半截香菸,以此取樂。


南京大屠殺」中有著很多這樣的場景,這還只是冰山一角。

有些人可能會問了:「他們為什麼不反抗呢?,

明明他們的人數是日本人的好幾倍,當時的人就這麼軟弱嗎?」

事實並非如此,之所以會如此發問,

正是說明了它缺乏對當時情況的了解。

當人在面臨生命威脅的時候,最先想到的並不是反抗,

更多的是恐懼造成的逆來順受,

更何況是在當時的社會環境下,民眾大多還處於渾渾噩噩的狀態,

尤其當時日本人還欺騙他們,讓他們誤以為日本人真的會優待他們。

也正是由於這些多方面的因素綜合到一起,

才使得當時的中國人像蝗蟲一樣被日本軍人蹂躪,

在他們眼裡,中國人的命甚至還不如牲畜。


「南京大屠殺」是這樣,有些人看待窮人時也是這樣。

我說這麼多話,目的並不在於讓我們記住過去的仇恨,

也不在於掀起不同階層之間的矛盾,

而在於讓看到這篇文章的人,能夠對那些與我們相距遙遠的人所遭受的苦難有更深的了解。

很多時候,我們對一件事不理解並為此爭吵,

只是因為彼此之間的差距實在太過遙遠。

我想,每個人只是多了解一點點,對我們的影響也是難以估量的,

更遑論對於我們生活的社會。

你說是嗎?

相關焦點

  • 南京大屠殺,和我們有什麼關係?
    南京大屠殺,和我們有什麼關係?知乎上有一個熱門帖子被認為是年輕一代牢記歷史的方式全文如下:「南京大屠殺和我有什麼關係?」這是你的自由但是南京大屠殺和她又有什麼關係
  • 南京大屠殺和我們有什麼關係?
    回答如下:「南京大屠殺和我有什麼關係?」回答:客觀上,沒關係。你是一個獨立的人,獨立的個體。沒有任何人有權力可以把你與這類歷史事件綁架在一起,你完全可以選擇不關注,並發表自己的意見。這是你的自由。可是,南京大屠殺又和她有什麼關係呢?很漂亮吧。她是個美籍華裔。家庭美滿,婚姻幸福。89年從美國的伊利諾伊大學畢業,後來又在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獲得寫作碩士學位。她的第一本書《蠶絲——中國飛彈之父錢學森》廣受好評,贏得了美國麥克阿瑟基金會「和平與國際合作計劃獎」。前途一片光明。
  • 南京大屠殺和我有什麼關係?
    回答如下:「南京大屠殺和我有什麼關係?」回答:客觀上,沒關係。你是一個獨立的人,獨立的個體。沒有任何人有權力可以把你與這類歷史事件綁架在一起,你完全可以選擇不關注,並發表自己的意見。這是你的自由。可是,南京大屠殺又和她有什麼關係呢?很漂亮吧。她是個美籍華裔。家庭美滿,婚姻幸福。89年從美國的伊利諾伊大學畢業,後來又在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獲得寫作碩士學位。她的第一本書《蠶絲——中國飛彈之父錢學森》廣受好評,贏得了美國麥克阿瑟基金會「和平與國際合作計劃獎」。前途一片光明。
  • 南京大屠殺80周年 | 我們當如何記住南京大屠殺?
    由於種種原因,從上世紀80年代最早研究南京大屠殺的大陸學者高興祖開始,關於大屠殺的研究和記憶長期在抽象層面進行,學者張連紅認為,這些研究雖然有較高的價值,但光靠這些顯然不能構成關於南京大屠殺的完整記憶。為了不讓南京大屠殺的記憶被各種數字的抽象所淹沒,在舒衡哲看來,應該嘗試在一點一滴中顯現大屠殺,即在一個又一個的故事,一段又一段的記憶中去直面那段歷史。
  • 「南京大屠殺和我有什麼關係?」這個網友的回答亮了…
    網上曾有人問:南京大屠殺和我有什麼關係?有知乎網友給出了這樣的一個答案。  客觀上,沒關係。  你是一個獨立的人,獨立的個體。沒有任何人有權力可以把你與這類歷史事件綁架在一起,你完全可以選擇不關注,並發表自己的意見。這是你的自由。  但是,南京大屠殺和她又有什麼關係?
  • 南京大屠殺和我有什麼關係?答案值得每一個中國人深思
    在中國,對於年輕一代來說,戰爭和死亡,我們都沒有經歷過。 因此,在知乎上,曾有這麼一個提問:我們總說要勿忘國恥,可「南京大屠殺」和我們有什麼關係嗎? 有一條回答,被贊了近兩萬次。這可能是年輕一代牢記歷史,最深刻的方式之一了。
  • 南京大屠殺和你我有什麼關係?
    他們知道奧斯維辛集中營,知道被納粹屠殺的百萬猶太人、波蘭人、蘇聯人、吉普賽人、德國人,但是他們並不知道,二戰期間,日軍在南京犯下了怎樣的暴行。 張純如的《南京大屠殺》一書中,有這樣的片段:在他的前面兩排俘虜中,有一位孕婦開始為自己的生命抗爭,她拼命的抓打那個試圖將她拖出去強姦的士兵,拼命反抗。
  • 這些關於南京大屠殺的電影,是對歷史真切的銘記與見證
    今年是南京大屠殺80周年,倖存者登記在冊者僅剩100位,而其中最年長的倖存者管光鏡,也於12月10日與世長辭!「現在的日子真是太好了!」,南京大屠殺倖存者夏淑琴說!是的,我們出生在幸福和平的時代!但我們依舊要銘記歷史!
  • 南京大屠殺為什麼和你有關係!
    這是永富角戶,曾經的一名日本士兵的原話。張純如在寫《南京大屠殺》時,不過二十幾歲的年紀。很難想像,她做了多少努力,才有力量支撐自己在人生最美好的年紀,每天與南京大屠殺那段殘忍血腥的歷史為伴。南京大屠殺於她,是一種生命的連接。
  • 「南京大屠殺和你我有什麼關係?」這個震驚全美的華裔女子用生命書寫的真相絕不能被忘記
    網絡上開始出現這樣一種聲音:「南京大屠殺和我有什麼關係?」2020年12月13日,也就是今天,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儀式在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舉行。主頁君想為大家介紹一名華裔女子的故事,她的一生,幾乎都是為了這個問題給出一個屬於她的答案。
  • 南京大屠殺時,蔣介石在幹什麼?
    1937年12月13日,日軍佔領南京後,日軍當局在指揮十多萬日軍血腥屠城的同時,還對南京實施了嚴密的新聞封鎖。直到1937年12月15日,戰時留駐南京、目睹日軍大屠殺的五位美、英記者得以離開南京,前往上海,寫成關於日軍在南京大屠殺的新聞電訊稿發表,傳遍了全世界,條件極其艱苦的中國各新聞傳媒,才輾轉從這些報導中,得到關於日軍在南京大屠殺的比較準確的信息。
  • 關於日軍侵華大屠殺,我們遺漏了什麼
    「不許可」的理由是「不得刊登對我軍不利的、有殘虐場景的照片」。 本報資料圖12月13日,第二個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與去年不同的是,今年的紀念可能更有國際性——就在兩個月前,南京大屠殺檔案被列入《世界記憶名錄》,從中華民族記憶上升為世界記憶的一部分。然而,日本侵略者當年在中國製造的慘案,絕不僅僅只有一個南京大屠殺。我們需要銘記和紀念的慘案也不止這一個。
  • 《四十九日祭》直面南京大屠殺 歷史是殘酷的,我們永遠不能忘記
    對比電影和電視劇兩個版本,張黎認為最大的區別是篇幅,「因為電視劇篇幅更長,我們有更大的空間去塑造人物,豐富人物關係。」同時《四十九日祭》不再局限於孟書娟這個敘述者的視角,妓女、女學生、教堂神職人員、戴濤等堅持抗戰的軍人等,他們的個人命運都成為主創團隊還原南京大屠殺真相的線索——群像化的人物塑造,正是張黎所擅長的。  角色是虛構的,故事卻架構在真實的歷史之上。
  • CG技術還原南京大屠殺現場,這部紀錄片你該看看
    日本士兵承認南京大屠殺,CG技術還原槍殺現場5月14日,日本電視臺(NTV)播出了時長約45分鐘的南京大屠殺調查紀錄片。該片以製作組花費近四年時間從中日兩國搜集到的一手歷史資料為基礎,駁斥了試圖否認或篡改大屠殺史實的歷史修正主義。紀錄片中,日本士兵描述了在1937年12月16、17日是如何殺害中國俘虜的事實,承認當時殺死數萬中國人。
  • 南京大屠殺跟我有什麼關係?侵略者才不會管你窮人富人!
    作者丨汪言芝很久以前有一個同學問我:「你知道南京大屠殺嗎?我看過電影,死的人真多,日本鬼子真不是人,還好我活在現在,屠殺跟我沒啥關係。」當時的我不懂,因為我沒看過南京大屠殺的相關電影,我也不知道他說的跟我有什麼聯繫,我只當做是一次同學間的普通聊天,一次鞏固關係的日常
  • 一部關於南京大屠殺的動畫,一段鮮為人知的故事
    作者/ Bobe Lennon「儘管作品都沒能完成,但我們足以從楊德昌生前的畫稿,以及史實記錄中深刻感受這段苦難的民族記憶。」2019年12月13日,是第6個國家公祭日。82年前的今天,侵華日軍攻陷南京,30多萬中國軍民慘遭殺戮,山河破碎,生靈塗炭。
  • 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不忘苦難記憶,砥礪復興之志
    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設立以來,對30萬遇難同胞的深切緬懷和對那段災難歷史的深刻反思,正成為國人傳承歷史記憶的自覺追求,化作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不竭動力。牢記民族苦難冬天的「哭牆」前,有無盡的哀思。11月25日,南京大屠殺倖存者夏淑琴、葛道榮、石秀英、馬庭寶、路洪才、艾義英、餘昌祥,以及部分去世倖存者家屬,齊聚在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以下簡稱「紀念館」)內的遇難者名單牆前,再一次為逝去的親人送上鮮花,留下無盡的哀思。「只要身體允許,我就要來。不來我心裡難安啊!」家中9口人有7人被殺害,夏淑琴老人蹣跚的身影,幾成每年家祭日「標誌」。
  • 為了共同的記憶,華僑華人共祭南京大屠殺80周年
    在全國各地為30萬遇難同胞舉行隆重的悼念活動的同時,海外華僑華人也在以他們的方式緬懷歷史,用聲音、文字和行動傳播真相、呼喚正義,推動國際社會正視歷史。在世界各地華僑華人的共同努力下,南京大屠殺已經不再是中華民族無言的痛,而是成為了世界苦難記憶的一部分。
  • 對張純如《南京大屠殺》的批評
    大屠殺派認為這本書硬傷太多,要出版的話可以不作修改,但必須和他們修訂的一本小冊子捆綁銷售,但張純如不依啊,她書裡序章就寫在日本研究大屠殺是要掉腦袋的(可見弱智到什麼程度),大屠殺派在她眼裡就是掛羊頭賣狗肉,說來說去還是軍國分子,什麼硬傷太多,不就是想否定南京大屠殺?當下斷然拒絕,於是日本又給國內的FQ們撈到把柄了。
  • 五本講述南京大屠殺的書,可能這輩子都沒有勇氣翻開
    《拉貝日記》是作者親身目擊南京大屠殺後所作的真實記錄,被公認為是研究南京大屠殺事件數量最多、保存最為完整的史料,對研究南京大屠殺這段歷史有相當的參考價值。本書以歷史為經,以不同的媒介場景為緯,深入探究南京大屠殺創傷建構與記憶形塑的過程。兩位作者從媒介的角度切入,以文化創傷理論作為核心分析框架,試圖理解在各類媒介場景和媒介生產過程與表意實踐中,南京大屠殺如何被建構為文化創傷,創傷記憶又如何被再生產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