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苦難,中國人好像一直以來都不太喜歡面對。
我們的文學作品也大多是大團圓的結局,電視劇更是如此。
在這裡可以舉一個很明顯的例子:那便是在12年賀歲檔上映的兩部電影,
一部是《泰囧》,另一部是馮小剛導演的《1942》。
由著名設計師黃海設計的海報,仔細想想,蝗蟲代表了什麼?
兩者的票房在當時有了非常奇妙的反差,
《泰囧》最終斬獲12.67億票房,順便還破了當時電影的最高票房記錄。
而《1942》則只有屈指可數的3.64億,
據馮導說需要七億票房才盈利,所以算得上大虧。
與能夠從頭笑到尾的一部合格的爆米花電影相比,
大部分的觀眾當然不會選擇一部滿是荒涼和悲慘的逃荒片,尤其是在新年期間。
但是,很顯然《1942》有著更長的生命周期,
它時不時會再次出現在我們的視線裡,
因為它為那一段苦難做了一次很好的記錄,
在很多方面也都有著更高的價值。
而《泰囧》被記住的恐怕也只有當時的票房最高紀錄而已,
然後很快就被後來的電影所超越掩蓋。
被釘在十字架上的耶穌
那麼,關於如何面對苦難,
在這裡,我想給大家介紹一個人,
她從小在美國長大,在畢業之後,就成為了自由撰稿人,
為《芝加哥論壇報》、《紐約時報》和美聯社撰寫稿件。
在當時的國際社會,人們都清楚的記得希特勒對猶太人實施的暴行,
可是卻不清楚1937年在中國南京到底發生了什麼,
也從來沒有人系統的研究過。
對此她感到困惑、不解,在不斷追問的過程,
逐漸認識了很多志同道合的朋友,她決心去寫一本書,
以此來揭露二戰時期日本軍隊給南京人民帶來的傷害。
撥開遮掩在上的雲霧,讓歷史的真相大白於天下。
在研究的過程中,她查閱了關於「南京大屠殺」的大量文獻資料,
那些禽獸般的行徑、泯滅人性的暴行、南京市民悲慘的遭遇,
都讓她深受折磨,但是她一直沒有放棄,
堅持用科學公正的態度去記錄這樣一段歷史。
《南京大屠殺》一書的作者——張純如
書寫完了,可是她所遭受的精神折磨不但沒有降低,
反而成幾何倍數的增加。
這本書一問世就引起轟動,在一個月內就打入美國最受重視的《紐約時報》暢銷書排行榜,
國際社會真正了解了1937年南京大屠殺下南京人民所遭受的苦難。
也因此她開始不斷受到日本右翼極端分子的威脅,
再加上工作勞累等因素使得她的精神逐漸崩潰。
最終在2004年十一月九號,這個曾為南京30萬冤魂奔走呼號的女子,
將自己的白色轎車停在一段荒僻的公路旁,然後掏出手槍,結束了自己年僅36歲的生命。
她就是張純如!!!
如果你覺得「南京大屠殺」跟現在的我們沒什麼關係,
可是又跟她有什麼關係呢?
她有著優渥的生活,美滿的家庭,蒸蒸日上的事業,
對「南京大屠殺」唯一的記憶也只不過是兒時父母的講述,
她完全可以不去在意這件事,也不會有任何人去責怪她。
但是,她沒有,她只是想還世界以真相,
讓後人明白在83年前的南京,中國人民曾經遭受過這樣的苦難,
她承受了這麼多,甚至獻出了自己的生命。
感興趣的朋友都可以去讀一下,尤其是在去過南京之後。
正如《華盛頓郵報》的專欄作家喬治.威爾所說:
「由於張純如」的這本書,「第二次南京大屠殺」為之終結。
張純如以自身的行動詮釋了她對於苦難的態度
就像她說的那句話一樣:
「忘記歷史的人將重蹈歷史覆轍,只有吸取歷史教訓,才能有未來的和平」
當然我們每個人不必像張純如這樣鞠躬盡瘁,
可是多一點對苦難的了解總是可以的吧。
如果我們總是站在高高的位置上,
認為那些人遭受苦難就是因為自己不夠努力,
不就成了「何不食肉糜」的蠢皇帝了嗎?
畢竟,你要知道,
並不是所有人都擁有你所擁有的東西。
他們只是活著就已經耗費了全部力氣,
有些時候,只需要我們多一點點了解就可以。
日軍將砍下的中國人頭顱放在路障上,嘴裡塞進半截香菸,以此取樂。
「南京大屠殺」中有著很多這樣的場景,這還只是冰山一角。
有些人可能會問了:「他們為什麼不反抗呢?,
明明他們的人數是日本人的好幾倍,當時的人就這麼軟弱嗎?」
事實並非如此,之所以會如此發問,
正是說明了它缺乏對當時情況的了解。
當人在面臨生命威脅的時候,最先想到的並不是反抗,
更多的是恐懼造成的逆來順受,
更何況是在當時的社會環境下,民眾大多還處於渾渾噩噩的狀態,
尤其當時日本人還欺騙他們,讓他們誤以為日本人真的會優待他們。
也正是由於這些多方面的因素綜合到一起,
才使得當時的中國人像蝗蟲一樣被日本軍人蹂躪,
在他們眼裡,中國人的命甚至還不如牲畜。
「南京大屠殺」是這樣,有些人看待窮人時也是這樣。
我說這麼多話,目的並不在於讓我們記住過去的仇恨,
也不在於掀起不同階層之間的矛盾,
而在於讓看到這篇文章的人,能夠對那些與我們相距遙遠的人所遭受的苦難有更深的了解。
很多時候,我們對一件事不理解並為此爭吵,
只是因為彼此之間的差距實在太過遙遠。
我想,每個人只是多了解一點點,對我們的影響也是難以估量的,
更遑論對於我們生活的社會。
你說是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