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提琴演奏《大海啊故鄉》
《大海啊故鄉》是影片《大海在呼喚》中的插曲。創作於1983年,由東方歌舞團著名歌唱家朱明瑛首唱至今,王立平詞曲。
這首曲子表現了主人公對大海、故鄉和祖國母親深摯的感情。
因為大海,讓我想起了故鄉
作者:梅言中
寧靜的半島漁港,遠處漁民在海上勞作,撒網收網,波光粼粼裡漁船穿梭在光陰交織的海面上,踏浪追魚,嬉魚而收。海浪不大,平緩地拍岸,能聽到遠處漁船傳來的機器聲。我走在海邊石路上,腳步聲聲踩在拍岸的浪花裡,心中的記憶隨著海浪波波湧來。因為大海,讓我想起了故鄉,這海裡有多少是來自我家鄉的水? 曾經,故鄉有一條河,沒有海的寬廣,也沒有海的碧藍,但都盛放來自天上的水。村邊的小河連著運河,跟運河如同母子關係,終年流水,沒有汙染,清徹見底。 小河裡遊著我養的魚。 養魚的本事是父親教的,養魚是業餘的,當時上學的同學們大都是還要負責家裡的養殖,上學之餘必須要做好自己的副業,補貼家用及自己上學的費用。 春天,跟著父親去買魚苗,肩上擔著一對叫糞桶的大木桶,空桶有十多斤重,魚苗在三裡地外。清晨,迎著剛出的朝陽跟著父親走在草路上,半黃的枯草皮上還有霜凍,滑滑的,冰涼冰涼,走起來吱吱地響。走著走著肩膀開始痛了,父親就對我說:挑擔要讓肩上的擔子與你同步,腳步與擔子的上下要相順相隨,不能頂,要懂擔子,就要讓擔子懂你,它就會跟著你走,做什麼事都要用心去做。 簡單的道理多年後才真的明白。 在體會中趕路,去晚了好苗都給別人搶走了,我只有跟緊了。 買到魚苗,速度回家,時間一長魚苗會缺氧。肩上的擔子一下重了,水在桶中濺起,魚苗也濺到了地上,父親從地上拉了一把青草放入桶中,水面上的草能起到平和的作用,現在想來是加了共震波的吸收點,果然好多了,不怎麼濺了。走著走著,越來越沉,肩上生痛,想看看是不是出血了,我求休息,父親說裝魚苗的桶不能停,停下水就不動了,魚會缺氧,他看了我的肩膀,從草叢裡釆了幾片寬葉搓出了汁水貼在我肩膀上,涼快傳來,很靈,不怎麼痛了,可能是消炎類的草吧,不去多想,咬牙堅持,第一次任務在我快要昏死過去時完成了,我學會了挑擔。 晚上,父親讓我喝下了人生第一杯酒,他說我學會了挑擔,是個男人了,是男人就要學會喝酒。一團火入口,心中衝滿了豪氣,從此,我與酒結下不解之緣。也懂得了做男人的不易。父親教我的第一堂課就是男人的肩膀。
那時養魚沒飼料,全是吃草,每天一擔草是最低要求,魚不像豬餓了會叫,但不吃是不會長大的。 鮮嫩的青草在早晨,葉子毛的草,魚才要吃,公雞打鳴天亮了,魚在等我,青草在等我,學校也在等我。那時候的草可不好找,一擔青草二三裡地是常事。管不了溼溼的露水,管不了身上的汗水,有草的地方就是我的戰場。我揮刀收割的是我的時間,是希望,是上學的錢。慢慢地,我瘦弱的身軀長出了肌肉,二百斤的擔子也能擔,兩碗毛碗飯吃了還沒飽。母親說等賣了魚,買點肉給我䃼身子,聽得我感動了好多天。 餵完魚,跳進河裡,喝二口河水,遊到村裡的河灘石旁,看著村裡的女人們洗衣服,女人們常常說笑著找對象的事,逗得姑娘們紅紅的臉,潑我一臉的水,嬉戲聲響徹村裡,快樂就如開花的河水,流進村裡每一個角落。時常我還會得到山芋之類的食物,村裡的女人們對我很好。 農忙季節,父親教我用母親縫衣的針,火上燒一下彎個勾串上線去釣魚,釣上來的往往是鯿魚,母親燒得噴香,她總捨不得吃,只吃一點點魚尾巴,讓我多喝魚湯,肉讓父親下酒。魚湯的味道喝得神仙也會打架。後來才知道營養都在湯裡。母親瘦弱的身軀裝著一顆偉岸的心。 收穫的季節總會到來,捕魚時村民們都會來幫忙,冬天起網收起了一尾尾鮮活的大魚,還在活蹦亂跳時,父親就串起一串串的,每家每戶的送上門,祝福大家年年有餘。過年魚是必須品,祖宗們也要嘗個鮮。鄉村活躍在節日裡。 多下來的魚要拿到街上去賣,補貼家用。父親不會算,總是讓客人自己算,認識的人就送上一條,回家來一細算少賣了不少錢,母親就會跟他吵,父親呵呵地笑,從不還嘴。母親問他肉怎麼沒買回家,父親說忘了,然後點個黃煙抽去了,不吭聲。其實,父親怎會忘了啊,那時真的是只有一個字:窮。 父親不單單是窮,還有質樸。 養魚很累,但很快樂,肩頭擔著沉重,腳步才會堅定。小河的水終究會流到大海,小村裡的我一樣來到了大海邊。 望著無邊的大海,這裡可能是我新的徵程,養什麼不重要,重要的是把自己融入大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