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班,雙姓公輸,名般,戰國時魯國人,「般」與「班」同音,後來人們就叫他魯班。據說他首創了攻城的雲梯和磨粉的磑,又發明和改進了許多木作工具,於是他就被公認為中國水木作業的祖師爺。
△ 魯班畫像
日常生活中離不開水木作業,水木作業也是各行各業中佔有人數最大的隊伍之一,所以,中國的許多城鎮都有魯班廟,有的地方還先後或同時建有幾個魯班廟。據筆者所知,近代以後上海至少有五六處魯班廟(殿)。隨著虹口市政的發展和城市人口的增長,人們把現在大名路橋以南的虹口港稱之「外虹口」,把長治路橋以南稱「中虹口」,把「漢陽路橋」以南稱之「裡虹口」,把餘杭路橋以南稱之「新虹口」,以北和以西稱之「西虹口」。
△ 1884年《上海縣城廂租界全圖》中虹口一帶
這個區域地名一直沿用到50年代,直到今天當地人仍習慣把大名路橋、長治路橋、漢陽路橋叫做外虹橋、中虹橋、裡虹橋(漢陽路最早的路名叫做「裡虹橋路」)。
△ 20世紀70年代虹口鳥瞰
《同治上海縣誌》中記載:「魯班閣,又稱公輸子廟,在裡虹口,不詳何時建。」這裡講的「裡虹口」應該就是指今漢陽路橋附近的區域。裡虹口的魯班廟原來是廣東紅木作木匠的同業議事團體。近代以前,廣州是中國惟一對外開放的港口城市,外國的木帆船經過長期的海上航運到了廣州,進港後就得大修或小修,於是,廣州形成了一支龐大的外國木帆船的修理隊伍。近代以後,中國的外貿中心向上海轉移,大批的廣東西洋船修理工進入上海,他們主要工作和居住在碼頭集中的虹口一帶。約鹹豐年間就在「裡虹口」建了一個魯班廟,作為同行酬神和議事的場所。19世紀50年代後,火輪船逐漸替代了木帆船,廣東幫船舶修造業衰落,於是這個魯班廟開始衰落了。1896年,廣東巨商徐潤(雨之)在裡虹口的魯班廟邊上購地創辦景倫衫襪紡織廠(即後來西安路78號的景倫針織廠,它是我國創辦最早的針織廠),於是,附近地區的市容發生了較大的變化。
△ 徐潤(1838-1911),近代中國著名的買辦、商人、民族實業家
△ 景倫衫襪紡織廠股票憑證
魯班廟附近的土地也被房地產商建為民房,我以前的家在虹口港邊上,我們把西安路28弄叫做「獅子弄」,不過誰也不知道,這「獅子弄」是什麼意思,它是否是正確的寫法。
△ 地圖上虹口西安路下面的小弄堂即「獅子弄」應該是「(公)輸子弄」
裡虹口橋的公輸子廟一直沿續到解放初,1960年景倫針織廠擴建而將其翻建為成品倉庫。20世紀30年代上海通志館前輩蒯世勳著《上海公共租界史稿》(1984年上海人民出版社重版)中說:
1899年上海道臺同意公共租界擴張,但協定又規定,新擴張的租界內有天后宮、魯班廟、靜修庵等幾處屬中國的官產或廟產,它們永遠屬於中國產業,租界不得侵犯。
蒯世勳還標明了上述幾處的位置或地點,其中把魯班廟標出為「梧州路」。梧州路的魯班廟原址是東餘杭路245號,廟門朝南。1928年,這裡發生了一次重大火災,梧州路至商丘路的東餘杭路段被燒為廢墟,這個魯班廟離火災現場較遠而得以倖存。不久,魯班廟將廟門開在交通方便的梧州路上,門牌號是94號。這個魯班廟也叫做「公輸子廟」,它的建造年代不詳,在1909年出版的《上海指南》中有這個廟的記錄,估計它建於本世紀初或更早一些時候。
△ 梧州路東餘杭路轉角的公輸子廟,即魯班廟
這個廟是浙江寧波的輪船木業公所建的,原來廟門朝南開在東餘杭路上,廟門很小,僅類似上海的「石庫門」住宅。公所還在廟的北面建立了「上海浙寧輪船木業子弟小學」。解放後小學改名「勞動小學」,後又改名「梧州路第一小學」,廟產也全部歸學校使用。我家離這個魯班廟很近,我也無數次去過魯班廟,進門後是一個大天井,再進去即是正殿,正殿供魯班先師,兩廂陳放十八般兵器及木工工具模型。「文革」時小學撤銷,改為北虹中學的校辦工廠場地,1992年拆除。我聞訊後即趕往現場,從原石礎的樣式分析,這個廟建於清末是不成問題的。據拆房的虹口區房修隊工人講,在壁內發現一塊刻有文字的碑記,也隨建築垃圾被運走,實在是太可惜了。鴉片戰爭後,上海市政建設步伐加快,以上海本地(包括川沙縣)和南匯縣的本幫水木作隊伍發展很快,於是他們也購城內「二十五保五圖得字圩三十二號」地9.5畝建立同業的議事機構,併集資建造供祖師爺的魯班殿。這個魯班殿事實上就成為以本幫為主體的水木業同業公所。
△ 在硝皮弄的水木工業公所
隨著上海經濟地位的繼續上升,以浙江寧波、紹興和江蘇蘇州來上海的水木業隊伍也逐漸壯大,他們不甘心受制於本幫的同行,於是群起而攻之,要求改組原來的水木業公所。各幫爭鬥不休,一度使這個公所處於癱瘓境地,終於在同治七年(1868)由上海知縣出面調停,並由上海縣政府派官匠朱炳石作為魯班殿的主持,上海和寧(波)紹(興)幫、蘇州洞庭山幫輪流主持工作,並訂立了同行操業和收費標準。無論如何,上海魯班殿的建立為平息同行爭鬥、協調同行關係中起了積極的作用,同時也為近代上海的城市建設和發展起了作用。
△ 石匠公所在城隍廟魯班殿
上海人大都知道楊斯盛是近代上海水木業的領袖。楊斯盛,號錦春,今川沙縣青墩人。父親早逝,家境貧窮,13歲來上海做泥水木匠,他刻苦耐勞,聰明好學,於是名聲鵲起,地位逐漸上升。
△ 楊斯盛(1851-1908)
1891年,外灘江海北關建築拆除重建,聘外國工程師設計。這是一幢純西洋式的建築,工藝要求極高,所以上海的許多營造商不敢招標承建,而楊斯盛在此之前已承建過多幢西洋建築,於是他投標中標。在建造過程中,楊斯盛不僅按時保質完成營建,還多次向外國工程師指出圖紙中的錯誤以及不合理的地方,他的坦率和智慧也受到中外人士讚賞。從此,楊斯盛的名氣和地位節節上升,被公認為是上海營造業之巨擘。
△ 拆除前的舊江海北關
△ 楊斯盛的營造廠承建的江海北關建築
△ 外灘海關的房子經過3次興建,今海關大樓是1927年建成的
光緒二十三年(1897),楊斯盛號召將魯班殿的同業團體改組為上海水木業公所,統一領導上海各幫的水木業和營造廠,憑楊斯盛的地位名聲以及他的為人態度,各幫水木業也不便和不敢反對。公所剛建立不久,部分幫派出於對上海本幫一統天下的不滿,暗中串聯,抵制公所的決議,於是這個公所剛建立不久就宣告解散了。1907年,楊斯盛經過細緻的調查和耐心工作,終於說服了紹興幫同行,並在魯班殿成立「滬紹水木業公所」。
△ 滬紹水木業公所在城隍廟東硝皮弄
這個魯班殿在城內硝皮路弄95號,與「上邑洋廣衣業軒轅殿」相鄰,60年代被拆除翻建為五層公房。
△ 硝皮弄95號魯班殿
今天的盧家灣也有一條「魯班路」。這裡以前是否也有過魯班廟或類似的建築呢?老上海們知道,與魯班路相通的重慶南路在租界時期叫做「呂班路」,「呂班」、「魯班」,一字之差,而且讀音十分相近,它們之間是否有什麼關係?這裡我們得先介紹上海的山東會館。上海的山東會館名義上是山東省同鄉在上海設立的會館,而實際上只是山東沿海城市及濟南等大城市商人在上海建立的同鄉人團體。山東濱海,早在清初已有商人通過海上航運進入上海,他們將山東以及遼東的大豆、花生、食油、豆餅(即榨豆油存下的渣,一般壓製成餅狀,故名,可以作為飼料,上海種植棉花,豆餅也是棉花上佳的肥料)運入上海,再把上海的棉花、棉布、糧食運往北方。由於食油、豆餅在上海的銷路很好,於是山東來上海的商人日益增加。據記載,清順治初年,旅滬的山東和關東(合稱「關山東」)兩幫就集資購進上海縣城西土地50餘畝,建立了「關山東公所義冢」,安厝客死上海的同鄉人。據目前所知的資料表明,這是外幫商人團體在上海設立的第一個義冢。由於關山東商人經營的貨物品種基本一致,而同業中已有同業公所存在,所以關山東公所的存在已屬多餘。約在道光年間,關山東公所的義冢事實上荒廢。
△ 1842年前在上海建成的各類會館、公所凡42家,關山東公所是第一家 (資料見上海會館史陳列館)
△ 關山東公所義冢地四至碑(資料見上海會館史陳列館)
關山東商人除開展與上海的埠際貿易外,因山東地方靠近朝鮮半島,所以,山東與朝鮮貿易的數量為最大。1894年中日爆發甲午戰爭,戰爭以大清戰敗而告結束,中國對朝鮮的控制權被日本政府所奪。這樣,原來主要經營對朝鮮海上貿易的山東商人紛紛轉向上海,使進入上海的山東籍商人的數量暴增,「既稔知來者之多,與旅居之不易,每思闢地為館,以合生群之力而聯散渙之情」(《創修山東會館碑記》)。旅居上海的山東人迫切希望有一個自己的會館以保護商業利益。1901年,「正黃旗蒙古都統,外務部尚書,會辦大臣」山東東萊人呂海寰從海外訪問歸國,又奉命以商務大臣銜駐上海。而山東歷城人汪懋琨(字瑤庭)當時正任上海知縣,於是呂海寰與汪懋琨合議,聯合上海的山東商人組織山東會館。
△ 呂海寰(1842-1927)
前面已經講過,順治年間以山東、關東兩幫組織的關山東公所已在上海城西購地50餘畝建立義家,由於長期無人管理,這裡已是一片荒蕪景象,不少地塊已被居民佔用。於是汪懋琨派人到實地調查,發現那塊土地的界石還在,遂動用政府力量下今已搬人那裡的居民限期遷出。
△ 關山東公所界石碑殘件 (收藏於上海會館史陳列館)
從1903年4月破土動工,於1906年冬竣工,歷時兩年半,耗資數百萬,呂海寰親自撰《創修山東會館碑記》。山東會館佔地50餘畝,可以講是上海縣城周邊地區佔地面積最大的會館。
△ 上海的「山東會館」 (「武訓學校」校長李士釗拍攝)
當宣統三年(1911),上海的寧波幫水木作業決心與滬紹水木業公所分道揚德時,就決定租借山東會館的部分空地建造會館。寧波幫的水木業公所還建了一個魯班廟,而魯班本來就是山東人,也是山東人的祖先神,於是水木業的祖師爺和山東人的老祖宗不謀而合,所以山東會館也被叫作「魯班廟」。
△ 1918年地圖上標註的山東會館和水木公所
1914年上海的法租界擴張成功,山東會館的全部面積也划進了法租界。1914年後,法租界開始大規模市政工程,山東會館佔地很大,於是會館的部分土地被徵用(實際上是收買)築成馬路,會館也被道路分成幾塊。其中呂班路是以1893年法國駐上海總領事呂班命名的,它也是穿越山東會館的主要馬路。
△ 山東會館在呂班路
原位於「打鐵浜」的魯班廟也被迫拆除,原址在今太倉路重慶中路附近,據講魯班廟就遷到了魯班路(筆者未查到有關資料,僅根據傳說),魯班路就是由此而得名的。另外一塊地產被教會收買建為仁愛醫院,即今盧灣區中心醫院址,不過一直到解放初,山東會館還在今自忠路重慶南路東保存一塊地產,作為會館和會館辦的齊魯中小學的用地。
△ 1947年地圖上的山東會館和齊魯中小學
我以前工作的單位有一位老師傅,長我約30歲,山東人,家住魯班路,他告訴我,魯班路一帶有許多山東人,山東人賣拳頭,一到晚上,這裡「摜摔跤」形成風氣。還有一種說法,魯班路向南到底就是江南造船廠,廠裡多木工,於是,這裡也有魯班廟,魯班路是以這個魯班廟而得名。也許這個魯班廟太小了,我沒有找到相關的資料,有待考證吧。
作者簡介
薛理勇,1947年9月出生於上海,1981年大學畢業後即入上海市文物管理委員會,參加籌建今上海市歷史博物館。上海市歷史博物館研究員,從事上海歷史、中華文化風俗歷史研究。現任上海市規劃委員會諮詢委員會委員、上海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委員會委員等。出版著作有《外灘的歷史與建築》《上海租界史話》《上海洋場》、「薛理勇說老上海叢書」等約六十餘本;主編《上海文化源流詞典》《上海掌故大詞典》等。
往期精選
屋頂上為什麼要放置鴟吻和戧獸?
黃浦江是怎樣取代吳淞江,成為上海第一大河流的
中國最好的公寓:上海黑石公寓的故事
上海交大建築文化遺產保護國際研究中心
一支聯合國內外多學科方向 較早從事建築遺產保護的產學研團隊
/ 建築遺產保護理論研究 / 安全監測
/ 病症勘察 / 修復技術 / 傳統建築再創作點擊左下角
閱讀原文將轉至上海交大建築文化遺產保護國際研究中心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