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班仙師,姬姓,公輸氏,諱名班。因魯定公封他為太師,賜以國名故稱魯班。又因其神工鬼斧、獨具匠心的木工才能,土木行業奉為祖師,道教尊為巧聖仙師。
據《事物紺珠》、《物原》、《古史考》等記載,木工工具如刨子、鑽子、鋸子、鏟子、鑿頭、斧刀、規角尺、墨斗、魯班尺等都是魯班仙師發明;石、礱、磨、碾、鏟、畚箕等農家常用器也都是魯班仙師發明。另外,傳說船家的櫓槳、攻城的雲梯、木鳶、木人車、雨傘等都是出自魯班仙師。
民間以及道教宮觀一般以農曆六月十三作為魯班仙師的聖誕,另外也有五月初七和臘月二十的說法。
魯班仙師神像
魯班仙師發明的諸多工具中,尤以「魯班尺」為特色。魯班尺以「生、老、病、死、苦」作基數,每個字一寸四分長,為人建築房屋時,以不碰到死、苦為原則,至今仍為很多木工、裝潢人員使用。魯班尺作為木工行業丈量和畫線的工具,不僅是行業內「立規矩」、「校方圓」、「定準繩」、「測直平」的工具,更衍化成人的處世標準和道德準繩。比如「七尺男兒」、「不以規矩,不能成方圓」等都與規矩、方圓有關。
魯班仙師發明的很多工具都有神異的描述。據《墨子》記載:「公輸子削竹木以為鵲,成而飛之,三日不下。」就是說魯班仙師製作的木鳥,能乘風力飛上高空,三天不降落。
魯班尺
《述異記》載,魯班仙師曾造出了木蘭舟、木鶴、九洲圖、大石龜,而且言明這四件寶物分別在七裡洲、北山西峰、洛城石室山和東北巖海畔。此四樣寶物都為榫卯結構。榫卯結構由魯班發明,拼插器具內部的凹凸部分(即榫卯結構)嚙合,從外觀看是嚴絲合縫的十字立方體木質構造。
榫卯結構不僅廣泛用於家具,更在建築行業使用廣泛。其中,楔釘榫、夾頭榫、雲型插肩榫、粽角榫、圓柱丁字結合榫等傳統技藝,不用釘子、膠水,不但可以承受較大的荷載,而且允許產生一定的變形,在地震荷載下通過變形抵消一定的地震能量,減小結構的地震響應。比如,紫禁城、天壇祈年殿、山西懸空寺等都是典型的榫卯結構。
榫卯結構
魯班仙師的巧奪天工,造福萬民,使得民間和道教對其的紀念和祭祀有著悠久的歷史。既有盛大的祖廟祭祀,也有木匠家庭祭祀,道教宮觀中也有很多祭祀活動。
上海浦東龍王廟每年都有魯班廟會。1992年,經原川沙縣人民政府批准,香港魯班殿移厝龍王廟,建立了浦東魯班殿。從1993年起,每年農曆六月十三,香港和上海建築、房地產、家具等同仁在此舉行紀念活動,朝拜魯班先師。2003年經新區民族和宗教辦批准,建立了「浦東龍王廟道觀魯班基金」, 開展了對魯班文化與浦東營造的研究,加強了對外交流活動。
龍王廟魯班廟會
港臺地區的魯班信仰極為興盛。香港魯班先師廟,被列入香港一級歷史建築,每年都會舉辦魯班節祭祀活動。前面正門上額石刻「魯班先師廟」,左右的石刻對聯為「東魯繩規遠垂萬世,北城俎豆永薦千秋」。此廟是香港三行為紀念祖師之恩德及建樹而興建的。香港泥水、木工、搭棚三行工人把農曆六月十三定為「魯班節」。在臺灣也有巧聖仙師廟。每年魯班誕辰,分布在臺灣臺中、臺南、宜蘭等縣的四十多處魯班仙師廟、祠、殿等都舉行隆重的祭祀活動,為魯班仙師上香上供,叩頭祭拜。
香港魯班先師廟
藝冠華夏,巧奪天工;至智至慧,至巧至靈。魯班文化及信仰作為道教和傳統文化的精髓將一直得到傳承和弘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