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這一俗語在中國可謂家喻戶曉,婦孺皆知。但在以前科技還沒有現在這麼發達的時候,我們在日常生活中能夠經常接觸到的,也就是「木工、泥工」等等幾個行業而已。
我國古代有「三百六十行,無祖不立」的說法。開創、發展本行業在中國形成了行業祖師崇拜的民間文化,視祖師們為本行業的保護神。而魯班便是人們公認的木工祖師爺。
魯班,姬姓,公輸氏,名般。又稱公輸子、公輸盤、班輸、魯般。春秋時期魯國人。"般"和"班"同音,古時通用,故人們常稱他為魯班。
魯班生於公元前507年,出生時群鶴雲集,滿室異香,人們均感到非常的奇異,認為這是天上宿星來投胎之祥兆。魯班年幼時,不太愛舞文弄墨,對雕刻藝術等技藝興趣很高。
魯班到了十五歲時,突然覺悟:要做一番事業,必須有學問。於是拜孔子的學生端木子貢為師,沒想到不學則以,一學就成,幾個月後即能融會貫通。
在春秋末期,雖然已經開始展現出「禮崩樂壞」的苗頭,但是並沒有像戰國時期那樣爭鬥不休,大部分人都還是有著美好的理想。魯班也效仿孔子到各國遊說,希望他們尊重周天子,放棄紛爭,但是王侯們都不肯罷休,於是魯班遠離紛爭的塵世,歸隱到泰山南麓的〔小和山〕隱居十三年,一次偶然出門,正遇到世外高人鮑老。
兩人結成了忘年交,促膝長談,鮑老把他的本領毫無保留的傳授給魯班,這正好符合魯班的天性,啟悟了他的天資,自此魯班潛心鑽研木、石、雕刻等藝術,領悟了很多的妙法竅門,進行了許多的創作發明。
在有一次上山砍樹的時候,魯班被山上的一種樹葉割傷,他發現這個樹葉上面兩側有鋒利的齒,於是靈機一動,要是做一些有齒的工具,是不是伐木就更快了,於是鋸就這樣被他發明了,這一發明的出現,極大提升了工匠們的效率,成為不可缺少的工具。
除此之外,他還喜歡搞一些新奇的發明,為了測試兒子聰明發明魯班鎖;應楚王的要求,造出了最早的攻城雲梯;還有木工用的曲尺、墨斗等工具。關於魯班的發明太多,他的奇思妙想讓人嘖嘖稱奇。魯班死後留下了一本奇書《魯班書》,又名《缺一門》。正是這本書讓人們對他有了重新的認識。
相傳,有一天,魯班在外幹活兒,由於太想念妻子於是抬頭望著天空,這時有隻鳥兒從他的頭上飛過,他想:「也許這隻鳥兒能把我對妻子的思念帶去遠方給她。」這麼一想,魯班的臉上出現了幸福的笑容。魯班又想:「鳥兒會飛,真是大大節省了時間,如果我能造一種飛行工具,那麼我每次回家是不是方便得多了……」
這種想法讓魯班激動不已,於是便拿起工具就開始研究了起來。他按照鳥的形狀創造出了木鳶,騎上去之後又按照神人指點的咒語念了起來,果然這隻木鳶把他帶到了自己的家鄉。
回到家後,魯班將木鳶之事跟妻子詳說了一遍,妻子對木鳶非常好奇,自己從未嘗試飛翔的感覺,懷有身孕的她苦苦哀求,魯班最終敵不過妻子的請求便答應了。
魯班的妻子心情坐在木鳶上興奮極了,因為第一次與白雲離得那麼近,內心無比激動。然而樂極生悲,由於太激動動了胎氣,魯班的妻子見紅了,而木鳶乃是受神人點撥受不得人間「髒物」,遭受了玷汙的木鳶開始出現異常了,它失去了神力於是再也飛不起來,魯班的妻子以及肚子裡的孩子和木鳶一起從高空中墜落。
魯班遠遠地看見這一幕悲劇,心中悲痛萬分。由於木鳶造成了一屍兩命,讓魯班為自己創作的東西恨透了,於是他下了咒語:「學我技藝者必要有所覺悟,鰥、寡、孤、獨、殘必遭一樣方可傳授。」由於魯班的咒語,人們對《魯班書》敬而遠之,一本智慧的結晶就從此被歲月塵封。
在《魯班書》中,上卷所記載的是如何建造房屋以及器械,中卷便已經提到了一些類似於「九龍化骨水、五雷鎮宅符」之類的術法符咒,下卷便基本全都是「淨天地咒、縮地法」這樣的法咒了。
所以,《魯班書》的中、下兩卷也正是大家認為整本書詭譎莫測的原因所在,正是這些記載,讓人們不禁猜測魯班除了會木工技術外,難道還會陰陽術?
其實,以歷史的眼光來看,《魯班書》的中、下兩卷對工匠們來說是非常必要的。古代房屋大多是木結構的,所以書不僅要記載營造房屋的木工製作工藝,還要記載風水、符咒一類與建造有關的內容。
因為在古代,土木工匠們在進行作業的時候,有時會發生安全事故,也會碰到一些奇異事件。古人十分忌諱這一些,《魯班書》可以用於禳災祈福。同時貫穿了中國古代天人合一、陰陽五行的獨特造物思想。
《魯班書》的中、下兩卷也是工匠們保護自身的手段,對土木匠行業的發展具有積極意義。古代的匠人們地位低下,有時候一些富豪惡霸,會拖欠工錢,對工頭的威信以及工匠行業構成嚴重損害。《魯班書》中的整人方法,有助於懲惡揚善,保護自身利益。
《魯班書》中很多東西,深遠的影響了每一個世人的生活,他傳給人的鋸子、墨斗等多種工具沿用至今,所以中國曆朝歷代的城市、建築、門窗、家具都「圓規有矩」。
魯班公的理念貫穿了幾千年的中國建築史,比如說窗戶的高度,影響著人的感官體驗,屋內太暗,人就常感覺壓抑,時間久了,陽光也照射不進來,自然身心就出現了問題。所以說,魯班書裡面講的建築學,的確是一門很值得研究的學科。
同時,魯班公的理念讓我們每一個人住得安全、舒適,還一直在用這樣的人居環境潛移默化的教導世人做人做事的道理。他傳授給人的 「準繩」和「規矩」早已成為中華文化中道德水準的代名詞。
即使是《魯班書》下卷中的一些技藝至今也有人研究,我們不否定在古代有一些令人難以置信的奇怪事情,但也絕不能奇怪到離譜得讓人無法相信的地步。一些民間異人是存在的,一些古法也已經失傳,但若要認為其離譜到能搬山填海、移花接木、殺人無形、五鬼運財等「奇技」則是超過了人類認知的極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