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有國法家有家規,各行各業都有自己的門規。別小瞧這些規定,裡面都有不少大道理。
就拿木匠行來說吧,拜魯班為祖師爺,千百年來講究口傳心授,一脈相傳,不管是往上數師傅,還是往下算徒弟,那都是門清的很,淵源傳承清晰,沒有半點含糊。
不管什麼時候,木匠都是絕對準手藝人,所謂「一日為師終身為父」,把師承看得比天還大。
徒弟從進門拜師到學成出師,都有一套嚴格規範的流程。該邁哪只腳,該燒什麼香,早就安排的明明白白。
#民間故事#襄陽府有個名叫黃華的小木匠,天賦異稟,別看讀書寫字不如其他人,但心靈手巧,什麼東西一看就會。
黃華小的時候,鄰居家有一個老木匠,每天在家裡幹木工活。黃華只要沒事,就會跑到老木匠家看他做木工活。
按規矩,木匠幹活不允許其他人偷看,這是犯忌的事。可老木匠心眼好,覺得黃華不過一個小孩子,能看懂啥,二來也是鄰居,幹活也就沒避諱。遇到高興的時候,還會吹噓一下,這活怎麼做,難在什麼地方,巧在什麼地方。
黃華記憶好,把一切看在眼裡記在心裡,在老木匠這裡剽學到手藝,回家偷偷摸摸也模仿著做。
時間一長,黃華自學成才,但凡老木匠會的他都會。哪怕給他一塊木頭疙瘩,只要他想做,沒有他做不出來的東西。
老木匠得知黃華偷師學手藝,壞了行業規矩,急火攻心,一病不起,沒過多久就病死了。
黃華沒在意,繼續鑽研木匠活,手藝越來越嫻熟,但門規行例卻是一點不懂,不知道謙虛謹慎,總想著壓別人一頭,證明自己的手藝最高,心胸越來越狹窄。
這一天,黃華聽說保康大山裡有個姓郭的木匠,手藝巧奪天工,是祖師爺魯班的嫡傳後人,能夠做天下各種東西,技藝一流。人稱「郭魯班」。
黃華心裡不服,想找「郭魯班」比個高低,讓他知道自己這個野路子比嫡傳一派更加厲害。
黃華跋山涉水找到了郭魯班家。不巧的是郭魯班不在家。
聽說黃華要打家具,郭魯班的徒弟熱情接待,問他要做多大尺寸,以及花樣。
黃華指著屋子裡的一個小桌子,挑釁說道:「別慌,你得讓我看看你有什麼本事,能不能勝過我。」
說著,黃華在桌子上撒了一碗水,然後隨手拿起一個錛,把桌子上的水錛得乾乾淨淨,但桌面上的漆毫髮無損。
小徒弟看得的是目瞪口呆,自己沒這本事,不知如何是好。
說來也巧,就在這時候,郭魯班回來了,看見黃華一副趾高氣揚的樣子,心想:好個不知天高地厚的小子,光有精湛手藝又如何,沒有寬厚匠心早晚毀了自己。
郭魯班決定教訓教訓黃華,至於能不能點化他,就看他自己的造化。
郭魯班指著一段木頭說:「咱倆用它各做一隻木鳥吧。」
說著,郭魯班連鋸子也不用,就用魯班尺比劃了幾下,雙手一劈木頭一分為二,切口比鋸還齊。
黃華也不甘示弱,也忙活起來。
沒多大一會兒功夫,兩人都做好了木鳥。和活鳥一般大小,歪著腦袋,斜著眼還翹著尾巴,活靈活現。
郭魯班在木鳥尾巴上按了一下,木鳥立刻活了過來,又蹦又跳,還嘰嘰喳喳叫了起來。
黃華傻了眼,老木匠沒教過他,他還真做不出來呀!
黃華的臉一陣兒白,一陣紅,最後終於下定決心,跪倒在郭魯班的面前:「我黃華班門弄斧,自不量力,請您不要見怪,收下我這個徒弟吧!」
郭魯班本來就覺得黃華是個可造之材,微微頷首點頭答應了。
在端茶磕頭等繁瑣儀式之後,郭魯班正式收黃華為弟子,可整整五年的時間,就只是讓黃華給其他師兄打下手,磨鍊他的心智。直到確定黃華不再心浮氣躁,心智穩定之後,這才把自己的絕技傾囊相授。
黃華最後也成為一名德藝雙馨的老木匠。同樣定下五年學做人的規矩。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規矩的意義在於先做人後做事。連人都不會做,事也是幹不成的。
做人少一點浮躁,多一點踏實。尤其是當下社會。讀讀國學總是沒壞處的。
如果對民間故事感興趣,不如買一套書慢慢品讀,民間故事蘊藏的人生大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