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供「長輩模式」……消除老年人「數字鴻溝」這些部門準備這麼做

2020-12-22 新民網

  【新民晚報·新民網】近日,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於切實解決老年人運用智能技術困難的實施方案》,社會高度關注。國新辦今天上午舉行國務院政策例行吹風會,國家發改委、國務院辦公廳電子政務辦公室、工信部、交通運輸部、國家衛健委、人民銀行六部門介紹有關情況,回應社會關切。國務院辦公廳電子政務辦公室主任盧向東介紹,《方案》提出了到今年底、明年底、2022年底三年工作目標,到今年底對於老年人面臨智能技術的突出問題拿出解決措施,同時再經過兩年的努力,不斷完善智能化的技術服務,進一步完善傳統服務措施,逐步建立老年人面對「數字鴻溝」的長效機制。

  國家衛健委:保留掛號、繳費等人工服務窗口 方便老年人看病就醫

  「很多醫療衛生機構使用智能技術為患者提供掛號、繳費、列印檢查檢驗結果等服務提高了便捷性,也提高了服務效率和質量。但同時,也對一些不使用和不會使用智能技術的老年患者帶來很多的麻煩和困難。而我們絕不能讓一位老年人因為智能技術的運用而掛不上號、看不成病、辦不了事,要充分保障他們的合法權益,切實增強老年人的幸福感、獲得感和安全感。」國家衛健委老齡健康司司長王海東說。

  國家衛健委將從四方面開展工作:一是堅持傳統服務方式和創新服務方式「兩條腿」走路原則,在使用智能技術的同時,要求醫療衛生機構還要保留傳統的服務方式。二是暢通家人、親友或者家庭籤約醫生為老年患者代為掛號渠道,一定要保留這個渠道,還要暢通這個渠道。三是保留人工服務窗口。現場掛號、繳費、列印檢驗檢查結果等服務,一定要保留人工服務窗口,這是老年人熟悉的服務方式。同時,還要配有導醫、志願者、社工等現場為老年人服務。四是進一步簡化網上預約掛號、網上問診等智能技術,要能適合老年人的需要。同時,通過網際網路這個網上服務和醫院智能終端的連接,提供更加適合老年人的服務,還要提供語音諮詢、引導服務等,盡最大的力量方便老年人看病就醫。

  王海東還表示,國家衛健委多次發文強調,不得把「健康碼」作為出行的唯一憑證,要採取線上線下多種方式相結合手段,方便群眾出行。下一步,國家衛健委將協調相關部門,把有關的信息自動整合到「健康碼」,「讓電腦多費點事,讓老年人多省點事」。

  工信部:推動App適老化改造 鼓勵智能設備提供「老年模式」

  工信部信息通信管理局負責人隋靜表示,下一步將在智能化產品和服務應用上進一步加大工作力度,抓實抓細《實施方案》的各項措施落地。

  一是為老年人提供更優質的基礎電信服務。將持續推進行政村行動網路的深度覆蓋,保留並完善面對老年人傳統線下「面對面」電信營業廳服務模式,也引導基礎電信企業為老年人提供更大力度的資費優惠。二是要開展網際網路應用適老化改造專項行動。行動將聚焦老年人和殘疾人群體的特定需求,重點推動與老年人、殘疾人基本生活密切相關的網站、手機APP的適老化改造,同時也鼓勵企業在智能設備上提供「老年模式」、「長輩模式」等,使老年人更加方便、快捷地獲取信息和服務。三是將繼續擴大老年人智能終端產品的供給,將從技術創新、產品服務供給、應用試點示範等產業環節著力,積極扶持老年健康輔助器具研製,擴大老年人智能終端產品供給。

  人民銀行:將全面開展拒收現金集中整治和長效機制建設工作

  針對老年人運用智能技術困難的問題。中國人民銀行科技司司長李偉表示,人民銀行準備從三個方面採取措施,切實提升老年人日常金融服務的可得性和滿意度。

  在現金管理方面,針對現在出現的歧視、排斥使用現金等情況,將全面開展拒收現金集中整治和長效機制建設工作。在支付服務方面,針對部分老年人不會使用行動支付、日常消費不便的問題,將指導市場機構從界面、操作等方面入手,切實提升支付產品的便利性、便捷化程度,加強對老年人行動支付的知識宣傳、教育、普及推廣。對利用不正當競爭手段造成商家拒收銀行卡等歧視性支付行為、給老年人消費帶來不便的市場機構,人民銀行將開展查實處置工作,督促其落實整改。

  在普惠金融方面,針對部分智能金融服務和產品主要對標青壯年客群、給老年人造成使用困難的問題,人民銀行將指導金融機構,聚焦老年人日常高頻金融場景,打造線上線下一體化、貼合老年人需要的「適老」金融服務。在線上,深挖人工智慧、大數據等技術優勢,因人而異打造一些大字版、語音版、民族語言版和簡潔版等智能金融APP,為廣大老年人提供定製化、有溫度、貼心的金融服務。

  近期,94歲老人被抬進銀行做人臉識別一事備受社會關注,李偉對此表示,「對行動不便的老年人,我們也將組織有關金融機構改進服務,運用一些行動裝置延伸我們的服務觸角,主動上門或者遠程辦理金融業務。」

  交通運輸部:保障老年人無健康碼也能出行 沒有手機也能打車

  交通運輸部新聞發言人蔡團結表示,將採取三方面措施保障老年人出行。

  一是優化健康碼查驗措施,保障老年人無健康碼也能出行。會同衛健委等部門指導各地落實健康碼分區分級查控措施。對新冠肺炎疫情低風險地區,除了機場、碼頭、長途汽車站等以外,其他場所一般不用查驗健康碼。比如現在的公交、地鐵,一般不用查驗健康碼。、同時,推動在有對外方式的客運場站,為不使用智慧型手機的老年人設立無健康碼通道,老年人沒有健康碼照樣可以保證出行。

  二是保持電召、揚召服務,保障老年人不會上網或者沒有手機也能打車。要求各地保持巡遊出租汽車揚召服務,充分發揮95128等電召服務的作用,為老年人提供電話預約或者即時叫車服務。同時,對有固定用車需求的老年人以及行動不便的老年人,在各地組織愛心車隊、雷鋒車隊等,提供一對一的結對保障服務。

  「我們在醫院等老年人出行集中的場所推動設置出租汽車停靠點、臨時候車點以及臨時叫車點。在一些地方設置人工按鍵,一鍵可以直接叫車,為老年人提供方便。同時,我們指導鼓勵網約車平臺,優化約車軟體,增強方便老年人使用的一鍵叫車功能,降低操作難度,讓老年人能用、會用、敢用、想用。」蔡團結說。

  三是強化傳統服務方式,保證老年人無憂乘坐公共運輸。目前,各地普遍實施了老年人免費或者優惠乘坐公交車的政策,我們鼓勵有條件的地區推進老年人直接憑身份證、老年卡、社保卡等證件乘坐城市公共運輸。同時,對公路、水運、軌道交通等客運場站及高速公路服務區、收費站等場所,要求保留人工服務窗口,鼓勵為老年人設立優先購票、專用候車區或者綠色通道,並在推進行動支付、電子客票、掃碼乘車等服務的同時,保留現金、紙質票據、憑證和證件的使用。(新民晚報駐京記者 潘子璇)

我要爆料 聯繫電話:021-22899999 新民網新聞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相關焦點

  • 調查丨新政出臺滿月,老年人面前的「數字鴻溝」消除了嗎
    如今,針對新政實施效果,北京商報記者深入調查了醫療健康、旅遊、電商等近10個與老年人日常生活息息相關的領域,了解當前各行業為老年群體到底做出了哪些調整,以及未來解決「數字鴻溝」問題的長效機制到底應如何建立。
  • 解決老年人面臨「數字鴻溝」問題的探討
    (二) 解決老年人「數字鴻溝」,對於傳承中華民族敬老、愛老、孝老文化,具有重要的歷史意義習近平強調,要適應時代要求創新思路,推動老齡工作向主動應對轉變,向統籌協調轉變,向加強人們全生命周期養老準備轉變,向注重老年人物質文化需求、全面提升老年人生活質量轉變。要保證城鄉社區老齡工作有人抓、老年人事情有人管、老年人困難有人幫。
  • 幫助老年人跨過「數字鴻溝」(來信與訪談)
    但與此同時,一部分老年人因為不會上網、不會使用智慧型手機被擋在了網際網路之外,不僅無法享受智能化服務帶來的便利,反而造成了一定困擾。如何幫助老年人跨越「數字鴻溝」,讓他們能夠跟大多數人一樣,充分享受信息技術帶來的便捷,是擺在有關部門、企業、社會面前的一道現實課題。
  • 智能服務「適老化」程度低 如何幫助老年人跨過數字鴻溝
    但與此同時,一部分老年人因為不會上網、不會使用智慧型手機被擋在了網際網路之外,不僅無法享受智能化服務帶來的便利,反而造成了一定困擾。如何幫助老年人跨越「數字鴻溝」,讓他們能夠跟大多數人一樣,充分享受信息技術帶來的便捷,是擺在有關部門、企業、社會面前的一道現實課題。
  • 幫助老年人跨越「數字鴻溝」vivo展示移動終端適老化最新應用
    (原標題:幫助老年人跨越「數字鴻溝」vivo展示移動終端適老化最新應用)
  • 貼心服務消除老年人乘車「數字鴻溝」
    圍繞老年人出行可能遇到的問題 提前預想 對工作人員進行專項培訓 耐心了解老年旅客乘車的需求
  • 數字鴻溝邊的呼聲,不可置若罔聞
    天氣這麼冷,子女又不在身邊,要不要為我們老年人考慮啊?希望晚報幫忙問問,為啥取消繳費網點?(詳見本報15日A11版報導)又見數字鴻溝典型案例,只是沒想到,這次就發生在我們身邊。作為已經習慣了手機交電費的人,筆者看了這篇報導才知道,城區現場繳納電費的網點只剩下3個了。整個城區3個網點,夠嗎?
  • 人民論壇網評 | 填平數字鴻溝,助力老年人樂享智能生活
    國家有責任幫助老年人跨越「數字鴻溝」,保障老年人的生活品質,解決老年人在民政服務中遇到的智能技術困難,讓老年人樂享數字生活。助老年人填平數字鴻溝,技術革新是前提。貼和老年人的需求加強技術創新,提供更多適合老年人的智能產品和服務,促進智能技術的有效應用,使老年人能夠使用它們、敢於使用它們。目前,老年人使用移動網際網路應用時存在諸多不便,例如圖片缺乏描述、操作困難、字體大小顏色不適等等。
  • 在評論「數字鴻溝」下面,帶上老人一起慢跑
    然而健康代碼只是當前數字生活的一個縮影。智能化時代,油鹽米麵送貨上門、精準導航、節能滴滴計程車服務、快捷高效的預約掛號等服務給我們的生活帶來了極大的便利,但這些服務只能通過APP智慧型手機實現,大多數需要這些便利服務的老年人沒有資格享受這些便利。
  • 高科技與老年人並非天然衝突 跨越數字鴻溝 老年人有多少潛能可挖
    中國青年報客戶端北京12月26日電(中青報·中青網記者吳曉東)時不時為家裡的電腦手機和各種智能家電換個代,或者網上搞定一次手續繁複的出境遊,就在大多數老年人被「數字鴻溝」擋在門外,還在為出行、繳費、看病等日常生活問題而犯愁的時候,73歲的陸願超(化名)的「數位化」生活已經達到新境界。
  • 消減老年人面臨的「數字鴻溝」 產業發展迎來巨大藍海
    在信息科技和智慧城市大力發展的同時,如何讓所有人都能享受到數位化帶來的好處,而不成為「被遺忘的角落」,這需要相關部門和產業界共同努力,尋求解決方案。11月24日晚,國務院緊急印發《關於切實解決老年人運用智能技術困難的實施方案》(下稱「方案」),重點解決部分老年人不會上網、不會使用智慧型手機,在出行、就醫以及消費等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難題。
  • 助老人跨過「數字鴻溝」
    記者走訪昆明市部分醫療機構、銀行、超市、機場車站發現,這些地方雖為老年群體設立了專門的人工通道,但通道有限,且有的服務仍需要在線上平臺辦理。年輕人使用手機、電腦快速完成的事情,老人們往往要在線下經過長時間等待才能辦好。讓生活更加便捷的智能化、數位化怎麼就成了老年人難以逾越的「數字鴻溝」?
  • 如何助「老」跨越數字鴻溝
    這進一步導致老年人的移動生活需求不能得到滿足。三是老年人的身體機能有所下降,如眼睛老花、聽力下降以及手指靈活性降低等。就像我們小時候很難理解爺爺奶奶為什麼走路這麼慢、說話為什麼這麼大聲那樣,相關設計師一開始就缺乏對情景的包容性設計。
  • 如何幫助老年人逾越「數字鴻溝」成考題
    新冠肺炎疫情突然來襲,老年人面臨的掃碼難、就醫難、支付難等問題被置於「放大鏡」下,考驗著老年人持續學習能力的同時,如何幫助老年人逾越「數字鴻溝」成為當下社會的一道考題。今年9月,中國網際網路信息中心發布的第46次《中國網際網路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20年6月,我國網民規模達9.4億,其中,60歲以上的網民群體僅佔10.3%。
  • 國家出手了:數字時代請等一等老年人!便民服務保留線下辦理渠道,鼓勵智能設備提供老年模式
    (央視財經《經濟信息聯播》)在26日國務院新聞辦政策吹風會上,國家發改委等部門解讀了《關於切實解決老年人運用智能技術困難的實施方案》。,要不斷優化傳統服務方式,同時提供更多的適老化智能產品和服務,讓老年人能用、會用、敢用、想用智能化產品。
  • 面對「數字鴻溝」,老年人希望分享智慧社會紅利,技術創新更需向善
    中國網:近期,相繼發生了老人無法出示健康碼進站遭拒、94歲老人被抬進銀行做人臉識別、老人不會使用手機支付無法繳醫保等多起老年人面臨「數字鴻溝」的問題,引發社會高度關注。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於切實解決老年人運用智能技術困難的實施方案》(以下簡稱《實施方案》),顯現出黨中央、國務院對人口老齡化工作的高度重視和積極應對。
  • 安徽信息通信行業助力老年人跨越「數字鴻溝」
    營業廳配備工作人員幫助老年人完成健康碼查詢,並設立「無健康碼」登記服務綠色通道,採取憑有效身份證件登記等多種方式作為輔助行程證明的替代措施;服務專員貼心引導。營業廳組織助老手機演示操作培訓,教授老年用戶手機設置、常用軟體的使用方法,幫助周邊社區老年人調試解決手機問題。廳內做好老年用戶的諮詢、引導、解釋工作,幫助其操作自助設備,提供代客取號、代打詳單服務;豐富業務辦理模式。
  • 「現金排斥」問題仍存 如何助老年人跨越「數字鴻溝」
    如何助老年人跨越「數字鴻溝」?老年人去交醫保卻被告知「不收現金只能手機支付」、個別商鋪掛出「不收現金」標識牌……日前網絡上曝出的這些信息,再次引發社會關注「數字鴻溝」問題。記者在北京走訪多個老年人高頻消費場所後發現,目前,醫院、大型商超、地鐵、公交車均支持現金支付;菜市場、便利店等小型商鋪更偏好行動支付,甚至有拒收現金的現象,但多為「沒零錢可找」的無奈之舉。
  • 科技賦能,讓老年人樂享數字生活(記者觀察)
    該項目於2020年招募了200名55歲以上、熟練掌握數字技能的老年人擔任志願者,幫助其他老年人學習使用智慧型手機。這些志願者被派往類似木洞老人福利文化中心等基層老人福利機構,開展線上線下教學,並根據學員水平提供個性化教學服務。當前,由於智慧型手機通信費較高,韓國部分老年人不得不放棄使用智慧型手機。
  • 國家圖書館:填補「數字鴻溝」 讓老年人樂
    近日,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於切實解決老年人運用智能技術困難實施方案的通知》,推動切實解決老年人在運用智能技術方面遇到的突出困難,為老年人提供更周全、更貼心、更直接的便利化服務。很快,文化和旅遊部、國家文物局印發通知推進貫徹落實,推動解決文化和旅遊、文物領域老年人運用智能技術困難問題,保障老年人基本文化權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