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塊石碑,中國稱之為「大清皇帝功德碑」,韓國則稱為「三田渡清太宗功德碑」,以地名簡稱,則稱為「三田渡碑」。
至於「國恥」,這就好比某甲暴揍了某乙,某乙不單要認某甲做大哥,還要自費立塊牌子,歌頌某甲的功德,牌子上記錄了自己被暴揍的全過程,而且還要掛在自家的牆上。
兩國對石碑的稱呼不同,做工也不同,國內的碑體雕刻大多比較精緻,而這塊碑則非常粗糙,這其中有工期的原因,也有對於這個被視為恥辱的石碑,朝鮮大概也不會認真打造的原因,實際上碑體安置沒幾天,其中一個就被破壞了。
這塊石碑可謂命運多舛,安置不久就被人為的破壞了一個,一八九五年還被丟入漢江,但十八年後又被打撈上岸,到了一九五六年,石碑再次遭難,被人埋入土中,但八年後被洪水衝出······
一六一九年,薩爾滸大戰爆發,楊鎬兵分四路向努爾哈赤老巢赫圖阿拉推進,最終的結果就是大敗虧輸,只有李如柏的軍隊見機較快得以保全,但主帥不堪輿論壓力,不久自殺謝罪。
朝鮮國王為了報答大明帝國曾經的抗倭援朝,同時也是藩屬國的義務,派出朝鮮軍隊參戰,可惜戰力如渣,實際上,清兵一個衝鋒,幾千人明軍殘餘勢力就或死或降失去戰鬥能力,朝鮮軍看到後尚未投入戰鬥便已繳械投降。
註:歷史上的這段場景的描述是被俘虜的朝鮮軍官敘述,未必真實,因為只有誇大清兵的戰力,才能給自己不戰而降找到合適的藉口。
雖然朝鮮軍隊並沒有如期發揮任何作用,但當時尚未被推舉繼位的皇太極卻看在眼中,毛文龍的皮島勢力尚且讓人不勝其煩,何況領土面積不小的朝鮮呢,自己逐漸逼近關內,而後背可是全部暴露給了朝鮮,一旦自己的主力在明邊戰事中陷於膠著狀態,而大明的部隊由天津或者山東直達朝鮮,聯合朝鮮部隊可能會讓老窩片瓦無存吶。
十幾年後的1636年,皇太極改號大清,完全平定蒙古後,為了讓朝鮮承認大清宗主國的地位,同時也是要對朝鮮小懲大誡,集結十萬大軍,針對朝鮮發動侵略戰爭,說是暴揍也成,因為朝鮮根本不具備抵抗能力,沒辦法,要不是為了保住腦袋,誰也不想投降大清,因為入關前的滿洲,文化水平很低,對此,朝鮮人是非常看不起的,但動刀也的確打不過,只能被迫接受這個現實。
朝鮮國王李倧最終在南漢山城投降,為此清軍特地舉行了受降儀式,地點就在三田渡渡口,為此朝鮮國王還製作了「大清皇帝功德碑」為皇太極歌功頌德,這也是三田渡碑名稱的由來,就是投降的地點。
石碑總體高5.23米,碑體高3.24米,寬1.47米,厚度39公分,正面以滿蒙兩種文字雕刻,而石碑的背面的有著900多個漢字,先是敘述了當年的戰爭情況,中間部分表明了大清攻打朝鮮有理有據,後面則是歌功頌德等等,因為其中詳細記述了朝鮮挨揍的全過程,所以這對朝鮮來說確是一種屈辱,這也是絕大多數人不想看到石碑的原因。
與其說是「皇帝功德碑」,不如說是一份控訴狀,直接記錄:
過程
大清崇德元年冬十二月,寬溫仁聖皇帝(皇太極尊號),以敗和自我始,赫然大怒,以武臨之直搗而東······
當時,我朝鮮國王在南漢山城躲避了五旬(實際上是45天),整日擔驚受怕如履薄冰,當時山城被圍,四方勤王部隊欲救不能,全部被清兵擊潰,清兵迫近山城,他們的威勢好像霜風捲起的秋籜,好似爐火烤鴻毛般輕鬆,皇帝(皇太極)表示要以德服人,投降,我放過你,抗拒只會換來屠城。
朝鮮國王召來諸位大臣做了深刻反省和自我檢討,由於我的昏聵,遭受天罰,致使百姓任人魚肉,罪過全在我一人。皇太極說他不想屠城,他這麼說,我怎麼敢拒絕,為了宗室社稷,也為朝鮮子民不受塗炭,我決定投降。
大臣們都同意,幾十人騎馬陪著皇帝到皇太極軍前乞降。皇太極以禮待之,言談間推心置腹,所有人都得到了賞賜。投降後,朝鮮國王回到了都城,集結軍隊,一路向西,安撫民眾恢復生產,有因戰爭逃難的民眾也勸回老家,安居樂業,不幸中的大幸吧。
論罪
薩爾滸大戰,朝鮮軍元帥姜弘立助陣大明,兵敗被擒,努爾哈赤只留下姜弘立等數人,其餘近萬人全部釋放,對你們朝鮮的恩情很大。(但皇太極對此表示理解,因為抗倭援朝的時候畢竟明朝幫過你朝鮮,你朝鮮想報恩這沒有錯,當時出兵也是你藩屬國的義務,你無法拒絕。)大清俘獲朝鮮後宮妃嬪王子和大臣們的眷屬,特地交代好生看護,並無騷擾,也算對你們仁至義盡。
但朝鮮在大清與大明兩大勢力間反覆,對大清來說這種降而復叛的行為毫無信義可言,雖然你們不大聽話,我們卻屢次放過你們,所以作為報恩,你們要在三田渡立碑紀念,彰顯皇太極的功勞和德行。
後面就是歌功頌德之類,但相對來說大清對朝鮮確實比較仁慈,不似對大明的殺伐果斷。
歸根結底,大清與朝鮮關係惡化,最終導致大清出兵討伐的原因是朝鮮對大明的忠誠度過高,始終不願意上皇太極這條船,皇太極認為朝鮮的行為是純粹的挑釁,是把大明的災禍轉移到朝鮮自己身上。
第一個發現「大清皇帝功德碑」的西方人是一名海軍中尉,1884年向美國匯報了此事,並將碑文拓片提供給美國的漢學家。
美國的漢學家們以文獻、報告、論文的形式發布他們的研究成果,受到了廣泛的讚揚,也對「太宗實錄」進行相應的勘誤,在漢語言的環境下能取得如此成就,身處美國的漢學家們備受追捧。
這件事的意義在於,當時的美國人獲取了碑文的拓片,致使後續韓國專家曲解碑文慘遭打臉。
對石碑的損壞從未停止,厭棄程度更是與日俱增,石碑樹立不久就被朝鮮人破壞,他們不願接受這個屈辱的標誌,當時的朝鮮一直是中國忠實的藩屬國,他們崇尚歷史悠久的中原文明,事無巨細無一不在模仿著中國,即使大明國滅,他們也還沿襲著崇禎的年號紀年。
2007年,三田渡碑被人噴上紅色油漆,「」(韓文「撤」)、「370」,背面「」(韓文「去」)、「」(韓文「丙子」),當事人被抓,油漆被洗去,當時韓國人的意識形態已經改變,這種行為不再與大明有關,而是純粹的洩憤行為。韓國的專家們,也刻意曲解了碑文的意思。
其實,韓國政府的意思很明確,雖然沒有幹預專家不負責任的言論和充斥著鴕鳥精神的洗白,但他們通過實際行動表達出來的意思就是尊重歷史,尊重文物,不忘國恥,奮發自強,相對來說政府的態度比所謂的專家們要負責任的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