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熹19歲中進士,任後宮大姨媽總管,開封扒灰刺史等職。朱熹有四子,朱熹扒灰傳入朝堂,皇上御封朱熹為【一品扒灰四媳高手】。
朱熹大兒媳潘金金,曾是朱熹的女學生,被朱熹以補課為名,扒灰九次,後來娶為兒媳,明修棧道暗度陳倉,扒灰一輩子。
二兒媳杜三娘,杜十娘的三姐,朱熹一首關關雎鳩在河之洲,迎得了三娘的芳心,朱熹的二兒子說話結吧,杜三娘向朱熹提出條件,先扒灰49次才肯嫁進朱家,朱熹滿口答應,又多扒灰12次,杜三娘歡天喜地嫁到朱熹家。
三兒媳秦香香,秦香蓮的親妹,自從姐姐秦香蓮嫁給那個沒良心的陳世美,就對愛情失去信心,一心要找個愛扒灰的公公。當時秦香香在自家門口貼出上聯,凡能對出下聯者,不要彩禮,免費出嫁。上聯【公公睡了嘛?給你泡腳】,半年沒有一人能對。一日,朱熹從門前經過,提筆寫出下聯【媳婦洗了嘛?和你扒灰】。秦香香一見下聯,知道正是自己夢寐以求的公公來了。當時與朱熹在大門外的石頭上扒灰三次,發誓非朱門不嫁。
四兒媳陳曉圓,陳圓圓的姐姐,陳曉圓早就聽說朱熹愛扒灰,一心暗戀上朱熹,並和自己的閨蜜李師師說,不嫁這樣的公公,寧可出家做尼姑。陳曉圓私信朱熹,我和你老婆同時掉河裡,你先扒誰?
南宋寧宗慶元二年,一代大儒朱熹在一夜之間被整得斯文掃地,聲名狼藉。身處罵名的朱老夫子沒過幾年就在一片「納尼為妾」、「偽君子」、「假道學」的唾罵聲中,悲愴地與世長辭。朱熹是宋朝著名的理學家、思想家、哲學家、教育家、詩人,閩學派的代表人物,儒學集大成者,世尊稱為朱子。朱熹是唯一非孔子親傳弟子而享祀孔廟,位列大成殿十二哲者中,受儒教祭祀。朱熹是「二程」(程顥、程頤)的三傳弟子李侗的學生,與二程合稱「程朱學派」。朱熹作為一個思想家,名聲大噪,不過讓他出名的卻是他的個人生活作風問題。作為儒學大師,道德模範,朱熹被沈繼祖指責說他不孝順母親,虐待自己的老娘,不給她吃好米。儒家普遍認為人和禽獸的區別就是懂不懂得孝順父母,朱熹虐待母親,有人就說了:大儒的名頭真是名不副實。
《宋史》卷三十七有載:「監察御史沈繼祖劾朱熹,詔落熹秘閣修撰,罷宮觀。」。即指南宋寧宗慶元二年十二月(公元1196年),監察御史沈繼祖彈劾朱熹十大罪狀,如「不敬於君」、「不忠於國」、「玩侮朝廷」、「為害風教」 、「私故人財」等等,其中還包括「誘引尼姑二人以為寵妾,每之官則與之偕行」,「家婦不夫而孕」。意思是說朱熹曾引誘兩個尼姑作侍妾,出去做官時還帶在身邊招搖過市;朱熹家中的兒媳則在丈夫死後還懷上了孕……最後,主張將朱熹斬首,以絕「朱學」。這便是歷史上著名的「慶元黨案」,也就是說所謂「納尼為妾」並非空穴來風
朱熹像
後來,又傳出了朱熹的一條緋聞:在台州為官的時候,因為妓女嚴蕊,跟唐仲友爭風吃醋。朱熹打翻了醋罈子,連著打了六份報告,說唐仲友跟三陪女嚴蕊有不正當男女關係,行為不檢,傷風敗俗。據說朱熹還把嚴蕊抓起來,逼她承認跟唐仲友有姦情,但嚴蕊誓死不從,最後連宋孝宗都看不下去了,派嶽飛的兒子嶽霖調查,出面放了兩人,還斥責了朱熹。不過,對朱熹形象造成負面效應最大的應該是他的「扒灰」傳聞,他兒子死後,兒媳婦居然不明不白地大了肚子。這條在現代都能稱為驚天大爆款的猛料,將朱熹的形象徹底黑到嶽不群的地步。俗話說得好,三人成虎,傳聞傳得多了,大家就公認為「事實」了。於是,朱熹從道德模範、儒學大師成了眾人眼中滿口仁義道德、背地齷齪不堪的偽君子。
但是,同時期形象很正面的辛棄疾不相信,後來的明太祖朱元璋甚至主動想給朱熹做孫子。康熙皇帝甚至評價朱熹:「集大成而緒千百年絕傳之學,開愚蒙而立億萬世一定之規。」這句評語可謂霸氣,直接將朱熹奉在了『神』的位置上!」莫非,這些人都沒有人民群眾的眼睛雪亮?朱熹為什麼招黑?如果上述黑料是真的,那麼朱熹再被封為聖人,豈不是太諷刺了。所以,事情沒有那麼簡單。當時浙東發生大饑荒,朱熹被朝廷委派去賑災,有人向朱熹舉報台州知府唐仲友貪汙受賄,朱熹便搜集罪證準備上奏。但唐仲友仗著有宰相王淮撐腰,根本不把朱熹放在眼裡,反而當著他的面狎妓,嘲笑他的理學。
因王淮從中作梗,朱熹多次彈劾唐仲友,京中卻一直未有音訊,唐仲友反而指使一幫流氓闖進司理院鬧事,並打傷了朱熹的手下。朱熹氣得將王淮一併彈劾,宋孝宗查問,王淮說朱熹素與朝臣不睦,實屬公報私仇。結果,唐仲友不但沒有被停職查辦,反而還升遷為江西提刑。
宋朝自王安石與司馬光開啟了黨爭之後,朝廷的治國理念也在實用主義與復古主義間搖擺。實用主義主張增加稅收,實現富國強兵;復古主義認為儘量不要擾民,關心百姓福祉才是最重要。實用主義的老大是當時把持朝政的外戚韓侂胄,復古主義則以宰相趙汝愚為代表,而朱熹與趙汝愚的關係一向交好。唐仲友等人,屬於浙東的「永康學派」,主張經世致用,甚至重商主義,這片土地日後產生了溫州商人,他們是屬於實用主義無疑。
趙汝愚是朱熹學術的支持者,也是他政治上的同盟軍,正是由於趙汝愚的舉薦,朱熹得以帝王師的身份立於朝廷,開啟了他政治生涯中最輝煌的46天。
公元1196年,監察御史沈繼祖彈劾朱熹,細數了朱熹的十大罪狀,還附有一些莫須有的罪名,也就是上文提到的種種黑料。
雖然這些指控都非常荒謬,但是寧宗皇帝卻相信了,其實真的假的他並不關心,他早就看朱熹不順眼,乾脆趁這個機會,讓朱熹遠離自己。最後,宰相趙汝愚被貶謫到永州,朱熹被彈劾告老還鄉。有趣的是,之後韓侂胄牽頭的北伐失敗,讓南宋皇室開始意識到實用主義的麻煩。
要發動這麼一場聲勢浩大的權力鬥爭,輿論的鋪墊是必要的手段,故此便有了史沈繼祖彈劾朱熹十大罪狀一事,也才有了朱熹「扒灰」的惡名。因宋朝御史有「風聞彈事」權,就是可以找一些捕風捉影的事來彈劾官員,也就是說,御史無須證據,就可根據民間謠言來彈劾官員,彈劾錯了,也不追責。因此,所謂「扒灰」之說,或許是這種制度下的產物,其真實程度,值得懷疑。加上宋朝處理官員,往往以貶官了事,所以也沒有人去查找「扒灰」的證據,這就更可能是「假新聞」了這是南宋不得已的選擇,但也不是朱熹想要的結果。
因為朱熹寫過:「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他是希望各種學說碰撞辯論的,可是南宋官方將理學定為主基調,卻又扼殺了這種希望。再後來,明朝把理學奉為官方學術,朱熹地位雖然一再被拔高,但理學的本質卻發生了扭曲。
被誤讀的朱熹
朱熹思想中最具爭議的是「存天理,滅人慾」這句話。咦,消滅人慾?難道是典型的禁欲主義?從字面意義上來看,朱熹強調天理的重要性,而提倡消滅人的欲望,儼然是一副將要得道成仙的標準!
人的七情六慾是本性,是生物本能,怎能說抹滅就抹滅呢?更何況,有些欲望,比如我想賺錢、我想青史留名、我想為國為民做大官,這還是促進社會進步的直接動力。其實,一直以來大家都對「存天理,滅人慾」存在著錯誤的認知,而且它也不是朱熹提出來的,而是朱熹發揚光大的。這一概念最先記載於《禮記·樂記》:「人化物也者,滅天理而窮人慾者也。」正確解讀方式:不能泯滅天性而做出超出人的基本需求欲望的事。即人的欲望必須要有一個限度,所以朱熹消滅的是過度的欲望,是為所欲為,而不是正常的欲!
關於朱熹反對女子改嫁,後人也誤讀了。
這其實要結合當時的背景,因為宋代經濟雖然發達,但沒有社會保障體系,女子改嫁後,留下公婆和孩子沒人撫養,整個家庭就會陷入困境,造成社會問題。所以,朱子在做地方官的時候明確規定,寡婦可以改嫁,但絕不可以帶走夫家的財產。這個思想從理學代表人物程顥和程頤而來,但理學從沒有強迫人不能改嫁,宋代也並不歧視再嫁婦李清照改嫁張汝舟、唐婉再嫁趙士誠,程頤自己的妹妹也改嫁。但到明朝,理學卻鼓勵「三從四德」、「貞潔烈婦」,完全變了味道。朱熹還在上表認罪時承認自己「私故人財」、「納其尼女」等等數條,說「深省昨非,細尋今是」,表示要悔過自新.於是,他自己承認了!但是這是否出於被迫,就不好說了。問題在於,如果此事本屬無中生有、捕風捉影,你朱老夫子為何自己上表承認「納尼為妾」?你這不是自己朝自己的頭上扣「屎盆子」嗎!如果是為保住一條老命而作妥協,又似乎與夫子往昔的秉性大相逕庭。而這份認罪表,也一直成為後世攻訐朱熹「偽君子」的主要話柄。
理學與心學,孰優孰劣?
王陽明主張「存天理,去人慾」,他的天理就是自己的「良知」,只要是按照良知做事,就是存天理,良知不允許做的不去做,就是去人慾。
推薦閱讀:
辛亥革命為什麼失敗
清朝為了防止皇帝縱慾過度,做出一規定,讓人哭笑不得
最無聊的小遊戲,你小時候一定玩過!超過88888分,有驚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