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368起過勞死 過勞猝死急救流程步驟

2021-01-17 99健康網

  9月28日電。日本三菱電機近日被曝有5名男性員工曾因長時間勞動造成精神障礙或患腦部疾病,其中2人已因過重勞動而自殺。事件再次引發日本社會對過勞死的深入討論。

  據朝日新聞報導,這5名男性員工皆為負責開發系統的技術人員或研究人員,他們相繼被認定為工傷。「過勞死」問題在日本並不罕見,幾乎每年都有相關報導。日本政府長期犧牲員工福利,以企業和經濟利益為先的做法也長期遭到外界批評,但是過勞死的問題和根深蒂固的文化始終難以解決。

  日本政府於2017年通過首部《預防過勞死等預防對策白皮書》。白皮書顯示,2010年至2015年,共368起(男性352人,女性16人)過勞死事件。其中40歲左右男性,29歲以下女性自殺比例最高。

  2016年因過勞死(包括自殺未遂)人數為191人。其中因腦、心臟疾病死亡107人,因精神疾病自殺(包括自殺未遂)84人。

  過勞自殺者多為男性。根據調查,「學術研究、專業技術服務業」死亡人數最多,「信息通信業」其次。

  過勞死到底是什麼

  「過勞死」,一般是指長時間處在勞累狀態,腦力和體力時刻都在透支,當超過身體最高承受能力的時候,心臟忽然停止跳動,而發生的意外死亡。通常過勞死會突然引發身體潛在的疾病急性變化,來不及救治而危及生命。

  據報導,過勞死的死者都是30到50歲的生活不規律者,死因多為心肌梗塞、腦溢血。

  由此可見網傳的過勞死十大危險信號並不完全可信,如頻繁的其洗手間和記憶力下降就很有可能是誘發其他疾病的因素。

  過勞死的早期典型症狀

  1.家族中有年輕的成員不明原因突然猝死;2.運動、情緒激動時有昏厥的狀況;3.運動時和生活中有不尋常的胸悶和氣喘;4.有心臟性疾病;5.體力或心理負荷過重引起不易解除的疲勞;6.沒有明確原因的肌無力;7.失眠、多夢、早醒;8.頭昏腦漲;9.注意力不集中記憶力減退;10.食欲不振;11.無風溼和外傷的情況下,肌肉和關節疼痛;12.心情抑鬱,有過多的焦慮緊張、恐懼的情緒;13.興趣減退或喪失;14.性功能的減退;15.低熱;16.咽部幹痛,喉部有緊縮感。

  過勞猝死急救流程

  猝死發生後,如果在2—4分鐘內沒有獲得有效的治療,大腦就會出現不可逆的損害,超過8分鐘人就死亡了。當發現有人突然意識喪失而倒地時,應立即使其平臥,拍擊其面頰並呼叫,同時用手觸摸其頸動脈部位以確定有無搏動,若無反應且沒有動脈搏動,就應立刻進行心肺復甦。

  具體步驟和方法:

  1、將患者平臥,背部墊一硬板,頸部上抬,頭頸微後仰,促使氣道通暢。

  2、施術者握拳,以患者的胸骨部下段,做一二次短促有力的叩擊。如無反應再重複一二次,經叩擊後,常可終止室速,室顫,恢復竇性心律。如無效做下軋步處理。

  3、立即做全外心臟按壓,左手掌置於患者胸骨下1/3處,右手壓在其上方,以每分鐘100次的速度,用力適度,反覆按壓,使胸廓上下活動程度3-4釐米,心內剩餘含氧血迅速排入動脈使心腦供血,胸廓下陷回彈時,有助於及通氣。按壓應用力均勻,輕柔,用力過猛,易引起肋骨,胸骨骨折,氣胸,血胸,心包積血,骨髓栓塞,內臟破裂等併發症。如無反應,同時進行下一步處理。

  4、人工口對口呼吸:一手捏住病人鼻孔,推開下頜,使其口張開,用力吸氣後患者口腔緊對密閉,將氣吹入患者口腔,以每分鐘16-18次的速度,反覆(吸,吹)進行。如能聽到患者呼氣聲最好。

(責任編輯:廖露)

相關焦點

  • 27歲國美電器員工年會期間猝死,家屬:法醫鑑定為過勞死
    痛心,19日,傳來兩家明星公司員工猝死的消息。12月4日,國美電器福州分公司一名27歲員工在年終誓師大會期間猝死,家屬稱法醫鑑定為過勞死,事件發生已十多天,但公司不主動協商、逃避責任。另外,近日上海,商湯科技員工上班時不幸猝死。據了解,該員工從健身房出來後,暈倒在門外的沙發椅上。
  • 關切|「過勞死」離你到底有多遠?
    如果從相關統計數據看,「過勞死」現象或許比我們不時在新聞中看見的極端案例要普遍得多。早在2012年,就有調查顯示,中國已超越日本成為「過勞死」大國,巨大的工作壓力導致我國每年過勞死亡的人數達60萬人。而有關醫學調查也表明,我國的亞健康人群比例高達70%。
  • 日本三成公務員每月加班超80小時 預防「過勞死」應該怎麼做?
    日本人工作嚴謹且拼命,幾乎是全球公認的事情。近日,日本官方公布了公務員工作時間調查顯示,該國有三成20多歲的公務員每月加班時間超過80個小時,已突破「過勞死」線。工作壓力大、加班時間長這些問題在我國也普遍存在,「996」甚至是「007」的工作模式正在加劇「過勞死」。
  • 日本過勞啟示錄
    那個研究「過勞死」的人,過勞死了。文丨華商韜略 楊 凱在過勞大國日本,關於過勞及其應對舉措的探討,已經有數十年的歷史。【1】2015年12月25日,高橋茉莉從電通女員工宿舍四樓一躍而下,結束了她24年的短暫人生。
  • 具備「過勞死」的3個徵兆
    對此,生命時報的一篇文章就介紹了「過勞死」十大信號、6個加重疲勞的壞習慣以及緩解疲勞的四個實用建議,希望對你能有幫助。 據了解,「過勞死」的說法最早來自日本。上世紀60年代,日本工業迅速發展,由於工作時間長、勞動強度加重、心理壓力過大,發生大量猝死案例。
  • 36歲技術大神因頸椎病猝死?年輕人,你更應該關注「過勞死」
    讓我們回到一個既熟悉又陌生的話題 ——「過勞死」 除了頸椎病,過勞死也是不少網友猜疑的對象。在沒有得到專業醫療機構的信息公布之前,我們不該過度揣測逝者的死因,但過勞死確實是「嫌疑犯」之一!
  • 什麼是過勞死 過勞死的十大症狀
    現如今,不少大城市的白領都有「過勞死」的狀態。大城市的白領因為生活的壓力,腦力和體力時刻都在透支,同時生活不規範也會導致「過勞死」。今天小編就給大家講講「過老死」的十大症狀,下面一起來看看吧。  什麼是過勞死  「過勞死」是指在非生理的勞動過程中,勞動者的正常工作規律和生活規律遭到破壞,體內疲勞蓄積並向過勞狀態轉移,使血壓升高、動脈硬化加劇,進而出現致命的狀態。
  • 幾種暗示過勞死的徵兆
    過勞的話,很容易導致直接猝死。下面尋醫問藥網中醫頻道就來為大家介紹幾種暗示過勞死的徵兆。 過勞死 在這27項症狀和因素中佔有7項以上,即是有過度疲勞危險者,佔10項以上就可能在任何時候發生「過勞死」。
  • 網傳「過勞死八大訊號」 醫生闢謠稱是「亞健康」
    溫州網訊 深圳36歲IT男坐馬桶上猝死、杭州26歲麻醉規培醫生猝死……日前,一份關於「過勞死八大訊號」的帖子進入網絡熱門話題榜,有人對號入座引發忐忑。然而,臨床心內科專家卻表示,年輕人猝死事件的主因並非過勞,而是心臟或血管方面的基礎性疾病所致,「過勞死八大訊號」是身體「亞健康」的表現,只說明身體疲勞了。
  • 過勞時代:「人肉乾電池」的宿命?
    森岡孝二被稱為「過勞死問題研究第一人」,一生為解決過勞問題而奔波。他很年輕的時候就知道自己有心臟疾病,但為了研究過勞,自己也成了工作狂,常常深夜兩三點還在回覆郵件,最後,連他自己也死於嚴重過勞。在過勞死的學術研究上,日本當然處於絕對的領先地位,但韓國和中國的成果也越來越多。就像成都肛腸醫院發達一樣,這可不是什麼好事。
  • 病態的加班文化:還有多少人要「過勞死」?
    「過勞死」(Karoshi),這是一個日本術語,字面意思是「死於過度勞動」(death from overwork)。事實上,1969年就有了第一例過勞死的案例,此後此類受害者的數量也在增加。據《華盛頓郵報》報導,2015年有189人被判定為過勞死,不過分析家認為真正的受害人數更高。 雖然日本的政治家們已經通過了一些立法,旨在防止更多的過勞死,但專家告訴我們,日本有毒的工作文化讓這個問題更加棘手。 日本法律規定,員工每周只應工作40小時。
  • 過勞症狀自測看你是否屬於過勞死高危人群
    目前,「過勞死」已越來越多地影響到白領一族的身心健康,要想防止「過勞死」,就必須了解身體為我們發出的「過勞死」信號。日本公眾衛生研究所的科研人員曾對日本「過勞死」高發現象做過詳細研究,從預防角度,他們列舉了27種過勞症狀和因素。研究者認為,在這27項症狀和因素中佔有7項以上,即是有過度疲勞危險者,佔10項以上就可能在任何時候發生「過勞死」。
  • 什麼是過勞死-過勞死信號—危險症狀一覽
    「過勞死」十大危險信號為:  一是「將軍肚」早現;  二是脫髮、斑禿、早禿;  三是頻頻去洗手間;  四是性能力下降;  易過勞死的危險症狀  研究者認為;在以下28項症狀和因素中佔有7項以上即是有過度疲勞危險者,佔10項以上就有可能在任何時候發生過勞死.同時在第1項-第9項中佔兩項以上.或者在第10項-18項中佔3項以上者.也要特別注意,這28項症狀和因素分別是:  1.經常感到疲倦,忘性大;  2.酒量突然下降,即使飲酒也不感到有滋味
  • 專注於「過勞死」的日本教授,卻因過度工作而倒下!
    專注於「過勞死」的日本教授,卻因為過度工作倒下,究竟怎麼定義過勞死 當你遇到一個生命和工作抉擇的問題必定毫不猶豫選擇生命,活著才有機會去賺錢,但是很多人不知道的面對壓迫是一個什麼樣的心態,大部分的人無法將自己的想法融入世界的發展當中。
  • 過勞死的早期症狀及預防辦法
    過勞死是指工作人員的正常工作規律和合生活規律遭到了破壞,進而產生了致命的危險。隨著工作壓力的越來越大,過勞死已經成為了現如今的重點問題,接下來就一起跟隨小編去看看過勞死的症狀和預防吧。
  • 日本女記者過勞死細節3年後曝光 連續兩月加班
    圖片來自網絡  多家日本主流媒體10月4日報導,日本放送協會(NHK)近日披露了一起社內職員過勞死事件。根據披露的信息顯示,這名31歲的女記者在死前一個月內曾加班長達159個小時。  2013年7月,一位受僱於NHK的名叫佐戶未和(Miwa Sado)的女記者在家身亡。次年5月,東京都澀谷勞動標準監督署通過調查認定,她的死因系過重勞動引發的充血性心衰。
  • 健康 「30歲的人,60歲的心臟」,過勞死究竟離我們有多遠?
    近年來,多起白領猝死事件頻繁發生,身體和生存,成為了生活互相抵銷的對立物,不禁引人深思。而不管你是否願意,「過勞死」,這個上世紀80年代日本白領階層的現象已如瘟疫般,蔓延到你我身邊的每一個人。「過勞死」,由於工作時間過長、勞動強度加重,以致筋疲力竭,突然引發身體潛藏的疾病急速惡化,救治不及而喪命。與一般猝死幾乎沒什麼不同,但「過勞死」隱蔽性較強,先兆不明顯。>>殺手一:腦子24小時運轉 為工作透支生命24歲的楊先生在中關村一家IT公司做程式設計師,一看就是典型的IT青年。「做我們這行特別費腦子,普遍說法是,一個人最多做十年就不能再做了。」
  • 盤點那些過勞死的名人明星,實在令人惋惜
    在高負荷的創作演出中,休息時間很有限,因此出現健康問題或者過勞死的大有人在。華語樂壇的一代傳奇,心目中永遠的女神,1995年5月8日,鄧麗君在泰國清邁哮喘突發導致急性心臟病猝逝,享年四十二歲,一代歌后就這樣香消玉殞!從小就是聽著她的歌長大的我,竟不敢相信她會以這樣一種方式離開人世。Ps:她的弟弟也是因工作過勞離世。
  • 過勞時代:白領職場也淪為「血汗工廠」
    過度勞動致死最早出現在日本,二戰後重建的負擔沉重地壓在每個日本青年身上。對於過勞死,法律對人權的保障似乎總是敵不過所謂經濟發展的需要;但不得不說,挫傷經濟發展的中流砥柱年輕人們,對於未來的經濟發展又有什麼好處呢?要人命的工作重壓何時才能停止害人?
  • 【新聞縱深】「過勞死」維權叩問法律難題 從事這十大行業的是「高危」人群!
    「過勞死」維權的法律困境  困境一:「過勞死」難以認定工傷  我國《工傷保險條例》第十四條規定的七種應當認定為工傷的情形中無一提及「過勞死」。而《工傷保險條例》第十五條規定:「在工作時間和工作崗位,突發疾病死亡或者在 48小時內經搶救無效死亡的」視同工傷,看似為「過勞死」在法律規定上找到了安放之處,但從實踐來看,一方面,很多「過勞死」的勞動者是因為長時間過度勞累所致,其損害結果未必都發生在工作時間和工作崗位,很可能因勞累在家休息時死亡,而這並不符合視為工傷的認定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