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切|「過勞死」離你到底有多遠?

2021-02-23 新華社

新華社北京4月8日新媒體專電 據報導,3月24日一早,深圳36歲的IT男張斌被發現猝死在公司租住的酒店馬桶上。當日凌晨1點,他還發出了最後一封工作郵件。張斌是清華計算機碩士,生前在一家公司負責一個項目的軟體開發。據其妻子說,張斌經常加班到凌晨,有時甚至到早上五六點鐘,第二天上午又接著照常上班,「他為了這個項目把自己活活累死了」。


猝死於公司租住的酒店馬桶上,死亡的當天凌晨還發出一封工作郵件……清明節前所發生的這一幕,刺痛的恐怕不只是死者的家人。在當前這個快速運轉的社會,這樣一場猝不及防的死亡,想必會觸動不少人心中那根敏感的神經。如果從相關統計數據看,「過勞死」現象或許比我們不時在新聞中看見的極端案例要普遍得多。早在2012年,就有調查顯示,中國已超越日本成為「過勞死」大國,巨大的工作壓力導致我國每年過勞死亡的人數達60萬人。而有關醫學調查也表明,我國的亞健康人群比例高達70%。

面對發生在身邊的「過勞死」,旁觀者第一時間或許會下意識地反思自己的工作、生活方式,但從一個長遠的角度來看,包括所有的死者在內,其實絕大部分人都面臨不得不處於那樣一種「潛在危險」的困境之中。事實上,「過勞死」一詞源自於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的日本,它原本就不是一種臨床醫學上的概念,而是屬於社會學範疇。


具體到我們的社會背景下,經濟的發展在帶來物質繁榮的同時,也直接將所有人導入一種前所未有的競爭狀態。尤其是在「任勞任怨」「勤勞致富」等傳統觀念影響下,因競爭而忽視身體的隱疾,更成為一種不自知的常態。譬如張斌猝死之前,長期連續加班,但直到臨死都未引起任何警惕。也正因如此,當我們談論「過勞死」時,其實很少著眼於公共層面,而往往更多是止步於個人生活習性的反思上。個體之變當然非常必要,但離開特定的社會背景來談論如何避免「過勞死」,在很多時候或只能是徒有「身不由己」之嘆。

有必要提醒的是,尤其在經濟增長放緩與行業大轉型的當下,社會與行業的變遷傳導到個體身上,將引發更大的過勞壓力和精神上的焦慮。因此,呼籲強化對於「過勞死」的公共幹預,已經刻不容緩。

以日本為例,據相關資料顯示,為防止「過勞死」的蔓延,日本曾在立法中明確規定如果疲勞過度以及疲勞過度導致自殺被認定為勞動災害(相當於我們的工傷),可以提起勞災保險申請,從而能夠享受到療養補償、損害補償、遺屬補償等。近年來,日本開始修改「過勞死」認定標準,從只調查死亡之前一個星期內的工作狀況改為調查六個月內的情況,以掌握「疲勞積蓄度」,如出差的頻繁程度、工作環境等。這些都從強化後續救濟方面倒逼了用人單位弱化用人上的過勞局面。


但在我們這裡,對於「過勞死」,無論從醫學還是相關法律上,都尚缺乏清晰的定義。這既導致「過勞死」發生後死者難以獲得應有的權利賠償,也很難真正使得用人單位與相關部門成為化解「過勞死」的反思者與行動者。

不可否認,「過勞死」的出現有著很強的社會原因,包括社會的勞動文化、收入水平、社會保障等,可以說是諸多發展問題在人身上的「化學」反應。因此,要緩解與避免「過勞死」,很難通過某種措施達到立竿見影之效。但是,作為一種已經看得見的威脅,在公共層面重視「過勞死」現象,卻必須加速。至少在相關法律中,應該對之予以明確定義,進行責任的細分,一是提請關切,二是確保死亡權益的保障。

在一個轉型期社會,每個人都可能離「過勞死」只有一步之遙。紀伯倫說,希望是半個生命,淡漠是半個死亡。對應到「過勞死」上,公共層面的改進應該讓人看到緩解的希望與公共的溫情,而「淡漠」則無疑將讓每一個人都無限逼近下一個「過勞死」。不能對普遍性的死亡危機無動於衷,這應該是一個人本社會所必須兌現的公共底線。(記者 朱昌俊) (圖片來源於網絡)

關注新華社發布微信公眾帳號

①點擊微信右上角的「+」,「添加朋友」中進入「查找公眾號」,輸入 「 新華社發布」或「xinhuashefabu1",搜索號碼關注。

②點擊文章右上角,查看公共帳號,添加關注

相關焦點

  • 健康 「30歲的人,60歲的心臟」,過勞死究竟離我們有多遠?
    而不管你是否願意,「過勞死」,這個上世紀80年代日本白領階層的現象已如瘟疫般,蔓延到你我身邊的每一個人。你要買車、供房、出國讀EMBA,你熬夜、加班、陪客戶吃飯,還不到三十歲,你已經有了將軍肚,開始脫髮早禿……人們都嚮往「高處」的美好風景,然而,隨著職位的升遷、存款數字的增多、事業的蒸蒸日上,健康卻一路負債,最終不堪重負,過早地停泊在人生的終點。「過勞死」,由於工作時間過長、勞動強度加重,以致筋疲力竭,突然引發身體潛藏的疾病急速惡化,救治不及而喪命。
  • 「過勞死」離你很遠?警惕那些「毫無徵兆」的危害
    據媒體報導,日本少女偶像團體「私立惠比壽中學」成員松野莉奈8日在家中昏迷,送往醫院後不久就不治身亡,年僅18歲,疑是因為平均每天只睡3小時的不正常作息、工作太過勞累導致的「過勞死」。  關注「過勞死」,宜早不宜遲  「過勞」後往往會出現頭暈,頭痛,不定向的肌肉疼痛或者關節疼痛,失眠多夢、記憶力減退,過於緊張或者焦慮等等。  從醫學上解釋,「過勞死」是因為工作時間太長,勞動強度增加,導致自身可能潛藏著的一些疾病急性惡化,往往這些疾病都是猝不及防,難以預料的,救治不及時就有可能會導致死亡。
  • 什麼是過勞死 過勞死的十大症狀
    現如今,不少大城市的白領都有「過勞死」的狀態。大城市的白領因為生活的壓力,腦力和體力時刻都在透支,同時生活不規範也會導致「過勞死」。今天小編就給大家講講「過老死」的十大症狀,下面一起來看看吧。  什麼是過勞死  「過勞死」是指在非生理的勞動過程中,勞動者的正常工作規律和生活規律遭到破壞,體內疲勞蓄積並向過勞狀態轉移,使血壓升高、動脈硬化加劇,進而出現致命的狀態。
  • 日本368起過勞死 過勞猝死急救流程步驟
    日本三菱電機近日被曝有5名男性員工曾因長時間勞動造成精神障礙或患腦部疾病,其中2人已因過重勞動而自殺。事件再次引發日本社會對過勞死的深入討論。「過勞死」問題在日本並不罕見,幾乎每年都有相關報導。日本政府長期犧牲員工福利,以企業和經濟利益為先的做法也長期遭到外界批評,但是過勞死的問題和根深蒂固的文化始終難以解決。  日本政府於2017年通過首部《預防過勞死等預防對策白皮書》。白皮書顯示,2010年至2015年,共368起(男性352人,女性16人)過勞死事件。其中40歲左右男性,29歲以下女性自殺比例最高。
  • 過勞症狀自測看你是否屬於過勞死高危人群
    目前,「過勞死」已越來越多地影響到白領一族的身心健康,要想防止「過勞死」,就必須了解身體為我們發出的「過勞死」信號。日本公眾衛生研究所的科研人員曾對日本「過勞死」高發現象做過詳細研究,從預防角度,他們列舉了27種過勞症狀和因素。研究者認為,在這27項症狀和因素中佔有7項以上,即是有過度疲勞危險者,佔10項以上就可能在任何時候發生「過勞死」。
  • 什麼是過勞死-過勞死信號—危險症狀一覽
    「過勞死」十大危險信號為:  一是「將軍肚」早現;  二是脫髮、斑禿、早禿;  三是頻頻去洗手間;  四是性能力下降;  易過勞死的危險症狀  研究者認為;在以下28項症狀和因素中佔有7項以上即是有過度疲勞危險者,佔10項以上就有可能在任何時候發生過勞死.同時在第1項-第9項中佔兩項以上.或者在第10項-18項中佔3項以上者.也要特別注意,這28項症狀和因素分別是:  1.經常感到疲倦,忘性大;  2.酒量突然下降,即使飲酒也不感到有滋味
  • 過勞死的症狀居然這麼多 你有過這樣的症狀嗎
    過勞死這個詞我想大家應該不陌生,我們在很多新聞報導中都聽過這個詞語。我們看到的過勞死都是突然的死亡,但是過勞死真的沒有任何預兆嗎?或許你也曾經有過這些症狀,只是你自己沒有注意過。下面就來細細數數有哪些預兆。第一,伴隨著壓力的長期失眠。
  • 越來越多的人過勞死?出現5種症狀別強撐,或說明你已經「過勞」
    著眼於微觀,我們的勞動者的工作壓力與強度也在不斷地加大,社會上關於「過勞死」的新聞越來越多。那麼,到底「過勞」的狀態是怎麼樣的呢?什麼時候說明自己已經處於過勞的狀態?一、記憶力顯著下降很多從事高強度腦力活動的工作者,比如科研人員、程式設計師、投行等精英人士。
  • 知名美女模特高鐵猝死,死亡離我們有多遠
    再不關注我,我就飛走了哦 知名美女模特高鐵猝死,死亡離我們有多遠 數據統計 這些因為猝死而離開我們的人,大多數都是因為熬夜、過勞、生活不規律導致的。你可能覺得猝死離你很遠,可是這些不良的生活習慣離你真的遠嗎?
  • 我不是社畜,不想難逃過勞死的命運,所以我開除了黑心公司
    同事因工作極端忙碌,最後勞累過度而死。據說,他的手機經常接到工作相關的電話,上司還常對他說:「不拿下這單就扣你錢,不加班就扣你錢,甚至手機鈴響三聲不接,就扣你錢。」但同事最終被認定為過勞死了嗎?公司要負責任的嗎?顯然沒有。
  • 過勞死的早期症狀及預防辦法
    過勞死是指工作人員的正常工作規律和合生活規律遭到了破壞,進而產生了致命的危險。隨著工作壓力的越來越大,過勞死已經成為了現如今的重點問題,接下來就一起跟隨小編去看看過勞死的症狀和預防吧。
  • 專注於「過勞死」的日本教授,卻因過度工作而倒下!
    專注於「過勞死」的日本教授,卻因為過度工作倒下,究竟怎麼定義過勞死 當你遇到一個生命和工作抉擇的問題必定毫不猶豫選擇生命,活著才有機會去賺錢,但是很多人不知道的面對壓迫是一個什麼樣的心態,大部分的人無法將自己的想法融入世界的發展當中。
  • 【疾病科普】「焦慮」離焦慮症,到底有多遠?
    「焦慮」離焦慮症,到底有多遠? 你會經常感到焦慮嗎?有沒有曾因為這些事而感到焦慮? 那麼當代年輕人到底在焦慮什麼?
  • 幾種暗示過勞死的徵兆
    下面尋醫問藥網中醫頻道就來為大家介紹幾種暗示過勞死的徵兆。 過勞死 在這27項症狀和因素中佔有7項以上,即是有過度疲勞危險者,佔10項以上就可能在任何時候發生「過勞死」。同時,第1項到第9項中佔兩項以上或者第10項到18項中佔3項以上者也要特別注意。
  • 具備「過勞死」的3個徵兆
    對此,生命時報的一篇文章就介紹了「過勞死」十大信號、6個加重疲勞的壞習慣以及緩解疲勞的四個實用建議,希望對你能有幫助。 據了解,「過勞死」的說法最早來自日本。上世紀60年代,日本工業迅速發展,由於工作時間長、勞動強度加重、心理壓力過大,發生大量猝死案例。
  • 你離安全隱患有多遠?
    你離安全隱患有多遠?但有小夥伴表示自己洗了十幾年都沒事可幾乎每年都能看到的洗衣機洗羽絨服爆炸新聞又讓人疑惑究竟是我的羽絨服不夠騷還是你的洗衣機太飄了呢?爆炸的原因知道了,那到底能不能用洗衣機洗羽絨服呢?又該怎麼預防爆炸呢?看標籤!!不是所有的羽絨服都適合洗衣機洗,建議在清洗時看看衣服的標籤,嚴格按照洗滌指示來哦~
  • 日本過勞啟示錄
    那個研究「過勞死」的人,過勞死了。文丨華商韜略 楊 凱在過勞大國日本,關於過勞及其應對舉措的探討,已經有數十年的歷史。【1】2015年12月25日,高橋茉莉從電通女員工宿舍四樓一躍而下,結束了她24年的短暫人生。
  • 又見過勞死!年底了,打工人「保命過年」
    但是人的身體總有吃不消的一天,這個12月已經接連發生兩起網際網路打工人猝死的事件了,又見過勞死,實在令人惋惜!一名27歲的員工在年終誓師大會期間猝死,27歲是人生最好的一段時光,或可成家立業、創就人生新篇章,但是他卻離世間而去。
  • 病態的加班文化:還有多少人要「過勞死」?
    過去十年裡,每年都有數百人 「過勞死」。 佐渡美和就是這眾多受害者之一。她在2013年因單月加班超過150小時而死亡。 事實上,1969年就有了第一例過勞死的案例,此後此類受害者的數量也在增加。據《華盛頓郵報》報導,2015年有189人被判定為過勞死,不過分析家認為真正的受害人數更高。 雖然日本的政治家們已經通過了一些立法,旨在防止更多的過勞死,但專家告訴我們,日本有毒的工作文化讓這個問題更加棘手。 日本法律規定,員工每周只應工作40小時。
  • 反轉的新聞離事實有多遠?聒噪的說者離覺者有多遠?
    你會是哪一位?你離事實有多遠?你離覺者有多遠?「聽」,因為內心早有一個結論 /一個富二代小子,經常與貧窮的生父吵架,在一個晚上,他們再次大吵,而那天夜裡,這個父親死了。這麼多人證、物證,所有人都說富二代「有罪」,這時,你有結論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