挽回愛情中,你的患得患失其實是焦慮型依戀

2022-01-04 挽回你的愛情


作者:海靈| 心理諮詢師 | 愛情挽回師

微信公眾號,微博,喜馬拉雅FM  

搜索名稱

挽回你的愛情

患得患失的多見於女性身上,少數男人也有。

對方沒有及時回信息、生氣了沒有及時哄你、你在意對方打了多少電話、給了你多少suprise…

如果不是你所期望的,你就陷入了患得患失的怪圈,覺得對方不夠愛自己?

覺得感情不對等?

心理學有一條人際交往的黃金原則,只能以期望別人如何對待自己的去對待別人,而不能要求別人也如此對待自己。

愛情也無非是人際交往,雖然包含了更多自私的屬性,但回歸到本質還是一樣的。

就是很難要求別人,只能要求你自己。

每個人都有自己獨一無二的情緒體驗和心理機制,如果對方不根據你的心理機制去處理你們關係的問題,你就產生了「ta不夠愛我、我會不會失去ta」的患得患失心理,其實無異於自擾。

患得患失的心理對於挽回你們的愛情沒有過多的好處。

你想一想你是否也存在這樣的問題呢?

患得患失,得到後就開始腦補各種失去的場景,用佔有的方式去表達和理解愛;

依賴感強,想要跟戀人時刻保持聯繫,想知道ta在哪裡,在做什麼,跟誰在一起;

敏感多疑,總是覺得對方不夠愛自己,一句話沒說對就容易歇斯底裡;

喜歡試探感情,俗稱」作「,嚴重的甚至習慣於一有衝突就提分手,但目的不是為了分手,而是享受對方挽留自己慌亂的樣子;

習慣於犧牲式的付出,可這種付出往往是自我感動,而不能讓對方認可。

如果你滿足以上這些,那麼你就屬於焦慮型依賴人格。

 心理學上把人們在親密關係中的性格分為三種:安全型依賴人格,焦慮型依賴人格,迴避型依賴人格。

大概65%的人都屬於安全型依賴,在戀愛中會依賴對方但也會保持理性的部分。

而缺乏安全感的人往往是焦慮型依賴人格,對親密關係的依賴程度遠超常人,用情至深,態度會變得過於執著甚至偏執,心思會變得患得患失甚至脆弱。

如果你們還沒在一起,那麼必然會導致自我感動式的一味付出,渴求通過日復一日的追求去感動對方。

如果你們已經在一起,那麼必然會因為對這段關係的期待過高,依賴過深導致對方在這段關係裡疲憊不堪。

如果你們已經分開了,那麼你就像天塌了一樣,一會兒想著,我不能錯過對方,滿滿的勁頭兒去追,一會兒又覺得自己這樣付出不值得,翻來覆去,情緒反反覆覆。

良性的挽回關係是基於共性和吸引,雙方其實都會體會到輕鬆地愉悅,而壓迫,捆綁和一味付出只能讓這段關係喘不過氣來。

所謂情深不壽,大概如此。

心理學成因上,焦慮型依賴人格的人,面對親密關係呈現出的焦慮主要是源於對於被愛的不自信。

潛意識中是自卑的,覺得自己不值得被愛的,所以才會用盡各種方式去驗證對方的在乎,從而讓戀人疲憊不堪。

人的性格養成,多半是原生家庭影響,青春期父母的疏離或者苛刻,比如留守兒童家庭和對子女特別嚴苛的家庭,都容易衍生焦慮型依賴人格的孩子。

這種缺乏安全感的焦慮型表現,其實從幼兒時期就開始出現了。

 在戀愛中患得患失沒有安全感,不是女孩子的專利,事實上大量的男生也會因為太黏對方而被分手,在我的諮詢案例裡有大量這樣的案例。

在戀愛中「沒有安全感」通常指的是擔心被對方拋棄。

那沒有安全感的原因是什麼?為什麼有些人幾乎在任何親密關係中都會強烈的擔心被拋棄呢?

其實根本的原因在於:是你自己先有了想要離開對方的想法,所以才會沒有安全感。

一方面是你以己度人、你下意識的用自己的思維去衡量對方的思維時,會認為對方也是這樣想的;

另一方面是你擔心對方覺察到「你先想要離開他」,而離開你。

也就是說,那些沒有安全感的人本身並不想終結關係的,只是他們自己太痛苦了,所以才不得不終結關係。

但事實其實大多是:這些人本身已經決定終結關係了,就和所有感覺一段關係不合適而決定終結關係的人是一樣的。

只是他們對於關係的依賴、他們在關係中強調和表現的多麼在意對方,這洗腦了別人也洗腦了他們自己,好像他們真的多麼強烈的在意這段關係似的。

但真的關係結束了之後,他們往往可能會非常迅速的另覓新歡而完全把上一段關係拋之腦後。

即便是說他們並沒有馬上開始一段關係,他們在分手後很痛苦。

但那也更可能是因為:他們自己本身就一直很痛苦,戀愛關係只是用來緩解和替代這種痛苦的安慰劑。當沒有親密關係來填補時,他們也就必然的暴露於自身的痛苦之中了。

所以可以說,在戀愛關係中總是擔心被對方拋棄的人,他們的骨子裡本來就並不「忠誠」。

這種不忠並不是指一種具體的實際行為,而是一種態度層面上的意願。

多數人也都會在戀愛關係中偶爾對其他人有所幻想,但是,那種非常沒有安全感的人,則不僅是幻想那麼簡單,而是如果真的有一個所謂的更好的選擇擺在他面前的話,他很可能會毫不猶豫的拋棄現有的這段關係。

他潛意識裡自己對於戀愛關係就是不忠誠的,所以他根本沒有辦法相信別人會對他忠誠。

在這裡有一個矛盾的點,就是如果你是一個沒有安全感的人,那麼你會在戀愛關係中既「想」離開對方,又「不想」對方離開你。

你「想」離開對方通常有兩個原因,一個是你自己也覺察到了你們的確不合適;一個是你不願意承擔責任。

當在一段關係中,有一方開始沒有安全感的時候,這通常說明你們關係中的問題浮現出來了。

當然任何一段戀愛關係都會走到這個階段,都會出問題,都會有爭鬥和衝突,但有些問題是不可調和的,這就意味著這段關係不合適;有段關係是可調和的,這就意味著我們要為這段關係的發展背負上責任;

但問題在於,沒有安全感的人往往無法以一種負責任的態度來面對親密關係:當他們覺察到關係的不合適時,他們很難主動把自己的真實想法說出口;對於關係中的問題,他們也不願意去面對和處理。

一般在這個時候,沒有安全感的你就會特別難受,你擔心被拋棄,擔心關係出問題,對方的忽視令你異常悲傷,關係中的尷尬令你難以忍受。

你可能會忍不住的鬧,忍不住的和對方發脾氣,或者忍不住一次次的提分手,但是,你卻始終不明白,為什麼你們的關係會變成這個樣子?為什麼你總是沒辦法和別人好好相處呢?

 這就要談到前面提到的矛盾另一極,你為什麼「不想」對方離開你呢?

那是因為,其實對方是誰對你而言一點兒都不重要,你並沒有真的「愛上」這個人。

你只是需要一個「永遠不會離開你」的「客體」,這個客體能永遠的陪伴著你,好讓你不會再體驗到那種過去一次次被拋棄的痛苦。

問題在於,你所期盼的這個「客體」,通常是一個對你而言「完美」的「奴僕」。你希望對方完全的聽從你的命令,服從你的要求,沒有任何一點兒脾氣和個性。

所以唯一可惜的是,這樣一個完美的客體,在現實生活中根本不可能存在。

在戀愛關係中,你所遇到的每一個人你都會不自覺的試圖把他「改造」你所希望的那個完美客體,你也會下意識的按照你對完美客體的要求去要求對方。

不管你是通過對對方非常的好,不斷的發脾氣,留下博取同情的眼淚,大吵大鬧,拿分手作威脅等何種手段,可能你的目的僅僅只是為了令對方向你屈服。

在這裡可能有人會說,我所提到的這些,好像是多數戀愛中都會發生的事情啊,難道多數人都是想把另一半變成自己的完美奴僕嗎?

答案為:是。

是的,多數人都希望把另一半變成一個完全服從自己的奴僕,只有少數人才是真的尊重和愛自己的另一半。所以多數人的戀愛關係都是充滿了控制與被控制。

所以你對於一段關係的關注的重點根本不在於「怎樣把你們的關係經營的更好,怎樣更好的規劃你們的未來,怎樣探討出現問題時的解決方案等」這些地方上。

你只是滿腦子在想方設法的要把這個人緊緊地捆綁在你身邊,並儘可能的把他「改造」成你所渴望的那個完美奴隸。

該怎麼克服焦慮型依賴人格,其實說起來也非常簡單。

三個步驟。

第一:移情

除了戀愛之外,你必須要有自己獨立的世界,自己的愛好和自己的社交圈子。

一般而言感情會經歷四個時期:共存,反依賴,獨立,共生。

感情一定會在熱戀期之後經過」反依賴「期,感情穩定,一方會更想多一點獨立事件,安全感低的人就會覺得被冷落,拼命折騰,所以很多感情就在第二或者第三階段衰亡。

讓自己有更加獨立的精神世界,是為了避免在這兩個階段跟對方產生衝突。

到了共生期之後,雙方經過磨合找到了穩定的相處之道,可以互相扶持,共同成長。

第二:為你的戀愛關係負起責任來。

如果你已經認為這段關係不再合適,那麼主動和對方坦白並分開;

如果你們的關係中存在著很多的問題,那麼就像一個成年人一樣去解決問題。

關鍵在於,你要看到對方的獨特性,你要看到真實的TA,要意識到一段戀愛關係能否維持下去的關鍵在於你付出了什麼來經營你們的關係,而不是像個小孩子一樣不斷的試圖苦惱來令別人滿足你的要求。

這招已經不頂用了,因為你早就不再是一個小孩子,別人也沒有像你父母一樣照顧你的義務。

痛苦從來都不是問題,問題只在於你是否願意解放你自己。

第三:把談戀愛當成談戀愛,而不是「找媽」。

當我們在戀愛關係中試圖改造對方時,其實本質上就等同於要令對方變成那個你兒時最渴望的對你無微不至、全面呵護的完美的母親。

把對方當成「母親」,也就自然地意味著在你的潛意識裡你把自己當成了一個「嬰兒」。

嬰兒是不具備照顧自己的能力的,所以你當然會對對方有著強烈的渴望,對可能被拋棄有著強烈的恐懼。因為「嬰兒」如果被拋棄的話,就只會是死路一條。

所以「把談戀愛當成談戀愛」的意思就是,你是一個成年人,要像成年人一樣去和對方相處。你們的權利、地位等始終是對等的。

如果你總是將自己置於一個弱勢的、容易受傷的、像個小寶寶不斷向媽媽要親親要抱抱要舉高高的位置上的話,那可能你的多數痛苦的來源都是你自己。

因為你放棄了自己作為成年人的能力和權利。

 

挽回愛情,是愛的不夠深,還是對方太聽家裡話?

沒有愛情的挽回,該繼續下去嗎?

作者簡介:海靈,心理諮詢師,有著多年挽回愛情指導經驗,接觸過大量挽回案例,希望我的愛情挽回團隊可以幫你帶回來你的ta。愛情只有一次,錯過就是一輩子,不要輕易放棄,如果你都放棄了,那麼未來的路上風景還在,可是你偏偏弄丟了ta。

我們在這裡幫你

訂閱微信公眾號:挽回你的愛情 

可以加nianrendexiaoyao250直接和海靈老師一對一微信諮詢

-END

據說訂閱我們的人

都會挽回本該屬於你的愛情

相關焦點

  • 在愛情中不要患得患失(在愛情中患得患失不是你的錯)
    這類人所擁有的依戀類型為迴避型依戀。當焦慮型依戀風格遇上迴避型依戀風格,痛苦的一定是焦慮型依戀風格的人,因為迴避行為會讓焦慮型戀人會非常的沒有安全感,進而尋求更多的親密感,而這卻會讓迴避型戀人感到不勝其煩,最終退回到自己的世界中去。
  • 焦慮型如何挽回迴避型愛人
    宸哥一邊吃著瓜一邊忍不住用自己專業的情感諮詢師的角度在想,傻姑娘這不就是焦慮型依戀撞上了迴避型依戀嗎?可能很多被分手和被挽回的對象都是這兩種,之所以你們一開始找不到挽回的下手點,就是因為對於自己跟被挽回的對象處於沒有一個正確認知的問題。今天宸哥就給大家分析一下什麼是迴避型依戀跟焦慮型依戀。
  • 焦慮型依戀——我要你反覆證明愛我
    之前我有講過關於焦慮型依戀人格在親密關係中的表現以及該如何自救,但是如果你發現自己的伴侶是焦慮型依戀人格,那麼你該如何與他相處呢? 其實很多人都有這個困惑,有時候你會發現伴侶時好時壞,時而對你體貼有加時而無理取鬧,也有些情侶因為無法容忍對方的作鬧最終選擇了分手。
  • 深度解析焦慮型依戀行為,正確面對與處理焦慮型依戀
    非常擔心對方不喜歡自己,卻又難以承認以上所有引號中的內容,都是這一特徵的間接證明。在上面所有描述中,可以觀察到的是,焦慮型依戀因為自身的心理特點及行為特徵,注意力更多的是保持在對方的身上,而不是關注自己。
  • 焦慮型依戀和迴避型依戀,不會有好結果?
    讓孩子從小就得不到回應,沒有安全感,得不到被愛被關注的感覺,在成長過程中,就會對依戀關係沒有信心,為了保護自己,迴避型往往會把自己封閉起來,獨自美麗。 當迴避型遇上一個激進的焦慮型時,往往是一邊享受「被關注」「被拯救」的感覺,但一邊又會因為焦慮型帶來的情緒壓力而感到壓抑。於是往往在與焦慮型的相處中,對親密關係更加迴避。
  • 分手後,如何挽回焦慮型、迴避型依戀者?
    事實上,最佳的挽回時間=你們的情緒濃度最為相似的時候(圖中挽回曲線和被挽回曲線情緒濃度的交匯點)。但有一個底線是,儘量不要斷聯超過30天,超過30天之後,ta基本熬過了分手後最難的戒斷期,跟你相處的習慣已經逐漸被新生活取代了,這時候再想挽回,難度會更大,等於重新把對方再追求一次了。
  • 患得患失
    這類人,是焦慮型依戀的人。    焦慮型依戀的人,成長過程中至少經歷過一次超出自己當時承受範圍的創傷,比如嬰兒階段經歷過哭到聲嘶力竭絕望了也沒人理的情況,或者是兒童階段某天親人突然去世或拋棄了自己。  這種經歷,導致焦慮型依戀的人始終擔心,自己重視的人可能又會突然離開自己。 就跟被遺棄過的流浪貓流浪狗一樣,有被遺棄經歷的寵物,一開始對新主人的戒備心都會很強,顯得很高冷。
  • 怎樣挽回一個迴避型依戀的愛人
    戀愛中,你有沒有過這種感覺:這個男人就像一個捂不熱的冰塊,永遠也不會在意我的感受。那麼你大概率是遇到了一個迴避型依戀的人。迴避型依戀的人有什麼特點呢?最重要的是,在產生衝突時,要麼迴避問題,要麼一點就炸"你懂什麼,別說了我不想聽了!"你以為他不是真的愛你,但其實這是迴避型依戀的防禦機制在運行。
  • 挽回中教你重建信任感——四種依戀模式的分析與指導
    相信彼此並不意味著你要犧牲自己的需求,這樣容易造成失衡的親密關係。相信彼此是通過適當改變自己,來增加對方的利益,同時自己也覺得幸福。如果你能理解我上述的內容,就能明白,挽回感情,其實就是通過改變自己,修復你們的信任感,重新建立新的愛情紐帶。
  • 焦慮型依戀和迴避型依戀該如何相處?
    我是一個治癒好的焦慮型依戀者,而我的伴侶則是一個同樣也治癒好的迴避型依戀者。 所以針對這兩個依戀類型還是比較了解的 ,今天來跟大家剖析一下。說實話迴避依戀的人不在少數,想要和他們建立關係就要知道他們心理的真實想法和他們一貫的思維方式才可以 。
  • 「依戀人格衝突」
    他倆三天一小吵五天一大吵時不時就搞冷戰,相愛相殺,互相折磨,分手複合,複合分手,短短兩年時間就把我閨蜜折磨得不成人形,足足瘦了20斤,性格也由之前的活潑樂觀自信變成了患得患失、疑神疑鬼,低自尊,幾近抑鬱。 這樣的愛情,不分手還留著過年嗎?
  • 迴避型依戀:我不敢要你的愛
    他經常沒時間,不屑於依戀和「需要感」,外表也較為冷漠和疏離,十分強調關係中的界限感,比如他不喜歡你看他的手機,或者不停地過問他的行蹤,討厭隱私被侵犯。最重要的是,在產生衝突時,要麼迴避問題,要麼一點就炸。「你懂什麼,別說了我不想聽了!」你以為他不是真的愛你,但其實這是迴避型依戀的防禦機制在運行。
  • 焦慮型依戀者:我們該如何在感情中自處?
    焦慮型依戀者「從何而來」?探究焦慮型依戀,最早可以追溯到嬰兒對母親的依戀。嬰幼兒時期,你沒有獨立生存的能力,所有的安全感都來源於餵養者——母親。也就是說,有些焦慮型依戀者已經意識到了自己的問題,但卻控制不住自己。焦慮型依戀,有哪幾種特徵?1)粘人,怕被拋棄焦慮型依戀的人,常常會希望對方時保聯。如果一會兒不回消息,就感到不安和焦慮。甚至往往一個人能輕鬆完成的事,也希望兩個人共同完成。
  • 認識你的戀愛人格——安全型、焦慮型、迴避型
    三種戀愛人格,在處理親密關係的方式上,有著天差地別的不同,每一個行為細節,都能反映出他們對於愛情的真實畫像。一、 安全型依戀人格 · 理想型安全型依戀人格可以說是人群中最常見的存在。每當你們爭吵,你總是感到非常疲憊,因為他幾乎無法正常與你溝通,隨時處於歇斯底裡的狀態,他的情緒就像炸藥桶,害得雙方遍體鱗傷。和焦慮型依戀人格的相處,就像兩隻刺蝟依偎取暖,一個不小心,就會刺痛對方,也就是心理學上的「刺蝟效應」。之所以會形成焦慮型依戀人格,主要與原生家庭缺愛有關。
  • 「沉浸於有人關注的快樂, 無法忍受一個人的獨處」 | 你是焦慮型依戀者嗎?
    而這些表現,就是典型的「焦慮型依戀」(三種依戀類型,在《婚姻中的3種"親密關係", 看你屬於哪一種?》有介紹)。 你也是「焦慮型依戀」的人嗎? 如果你也有以上這些想法和行為,那麼你有可能也是焦慮型依戀。 因為童年缺乏陪伴感和良好的親密感受,從未見過真正「愛」的模樣,因此長大後極度渴望與人親密,卻總懷疑和恐懼對方並不想達到同等的親密。
  • 為什麼迴避型依戀的人,不那麼容易動情?
    你以為他不是真的愛你,但其實這是迴避型依戀的防禦機制在運行。 ◆不會愛人的迴避型,善於向外歸因 出現感情問題之後,焦慮型依戀容易向內歸因,認為是自己做的不夠好對方才會生氣,但是迴避型就不這麼認為。
  • 愛情依戀理論給你答案!
    這是紊亂型的孩子,比較少中,主要是前三種。孩子的依戀對象會隨著年齡的增長從父母轉向同伴、普通朋友或戀人,這樣,成人的愛情過程就可以看作是幼兒依戀過程的再現。後來,社會學家布倫南在此基礎上,提出成年人的愛情依戀理論。他認為,早期依戀體驗會嚴重影響成年人用什麼方式來維繫親密關係。由此,他把成人的依戀風格也分為安全型、迴避型和焦慮型。
  • 性格不合,是最荒誕的分手理由丨愛情依戀類型測試
    原來小米其實也想周末跟男朋友穿著情侶裝,一起去壓馬路,拍很多的照片,也想在人頭攢動的廣場和男朋友手拖手,一起大口吃著美食,玩著你畫我猜的遊戲。  在心理學家Bowlby提出的依戀理論認為,戀人之間的依戀類型可以分為安全型、疏離型、糾結矛盾型和焦慮型。
  • 寶寶的依戀類型,決定一生幸福感,看看你家娃是哪一種?
    其實,這只能說明寶寶是焦慮矛盾型依戀。 文 | 邵一傑 迴避型依戀,在人群中約佔20%。 焦慮矛盾型依戀,在人群中約佔10%。 混亂型依戀,在人群中所佔比例不足5%。 除了第一種安全型依戀之外,其餘三種統稱為非安全型依戀。
  • 「歡喜冤家」——焦慮型遇上迴避型
    因為想要改變依戀風格是很難的,如果你們之間也有以下情況,不要以為他會回心轉意,而是難纏的依戀風格在作怪,一種「刻在骨子」裡的東西。,面對焦慮型人的「高冷」會不知所措,焦慮、憂傷、不能專注於做自己的事情; 迴避型的人喜歡「若有若無」的關係,既想有個對象解決想要親密的需求,又想保持獨立,似乎是一種「單身」的狀態,只是區別於海王,到處撩的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