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歲小夥隱居終南山,遭到父親嚴厲反對:不是每個人都是陶淵明!

2020-12-27 沉浮小記

一個人在現代化城市裡明明很有錢卻過著樸素的生活,對人謙恭有禮很低調,專注於自己的生活學問,就已經很有超然物外的感覺了。

說到隱居,我們會想到詩人、古代的文人墨客、畫家、藝術家或者看破紅塵的出家人。

其實不然,世事冗雜,人心急躁,在急速發展的今天,許多人想擁有一份寧靜,選擇避開繁雜的現實,默默的開始自己的隱居生活。

這樣一種淡然自若的生活態度,吸引著越來越多的人。畢竟,考慮到自身上有老下有小的家庭情況、穩定的工作環境等原因,都無法過令人嚮往的隱居生活。

有這樣一位年輕的男子獨自隱居在終南山,拋開世俗的眼光,過著連自己父母都無法理解的隱居生活。

終南山吸引不少隱居人

在我國西北部陝西省有一座大山,一直以來都因隱居被廣泛關注。很多詩人都對這個地方讚不絕口,去過這裡人也被它的美妙色彩深深吸引,它就是終南山。

終南山由於地質、氣候等特殊的環境因素變得神秘,站在山上觀賞不同的巧妙自然現象,讓人不由得感嘆,心曠神怡。

古代的不少文人學士選擇在那裡過著世外桃源的隱居生活,現如今的人們也漸漸對這種寧靜美好的舒適生活憧憬

年輕人衝動選擇隱居,遭到父親反對

不少富有的人群,都會將終南山選做本人的隱居之地。

長期在這裡隱居,成為有身份、有地位人群的一種攀比,也是證明自己很成功的不同炫富方式。

這些比較富足的人,通過隱居的方式開始「體驗生活」。

他們曾經日理萬機的忙於事業,失去了太多美好的時光,現在事業做得風生水起,擁有了自己的財富,選擇在終南山過沒有人打擾的安靜生活。

漸漸一種到終南山隱居的習尚便逐步構成,一些年輕人也想在那裡過悠然自得的生活,找到更真實的自己。

不過,理想是美好的,現實往往很殘酷。

要想在終南山長期隱居,必須有雄厚的資金支撐或者吃苦耐勞的品質,不然無法在這裡生存下去。

前幾年,有一位山東年輕小夥選擇去終南山隱居,卻遭到父親的嚴厲反對,最終被拉回到現實。

隱居需要強大的經濟後盾

隨著越來越多的人到終南山生活,也吸引著不少愛好攝影的背包客,用鏡頭拍下了這裡美好又神秘的生活,讓更多的人對這個地方充滿了好奇。

人多的地方就會有發展,來到終南山生活的人群不斷擴增,就要面對最現實的問題,那就是租房。

俗人在這裡生活,需要支付房租水電費、生活費,而人群的湧現,物價飛漲,所以,想要在這裡隱居下去,沒有強大的經濟作為後盾很難堅持。

終南山上還特意為隱居人士開設了學校,為沒有經驗的人指點迷津,但是高昂的學費不是一般人可以承擔起的。

隱居並不是逃避生活

很多人對隱居兩個字有錯誤的理解,覺得是把自己隱藏起來,逃避現實,開啟的一種新生活。

有的人一時衝動想逃避現實選擇來到這裡隱居,以為找到了更好的出路,卻沒能抗得過現實的壓力,就如這位山東小夥子。

這是一個名叫魏超的山東年輕人,在現實生活中沒有好的工作,生活也不順,跟父母在一起,讓他過煩了這種平淡的生活,從而想到了逃離現實,選擇去終南山隱居。

到了終南山,他父母看到的是一幅狼狽不堪的畫面,他租的房間一片凌亂,吃的飯菜、穿的衣服、用的生活用品都雜亂地放著。誰都無法想像,這就是讓他追求的「美好」生活。

其實,他已經失去了獨立生存的能力,當父母責問為什麼不去工作,不自己養活自己,他無言以對。

父母對他失望至極,把他帶回了家。

隱居並不是逃離現實生活,而是有足夠的能力負責自己的生活。沒有錢、沒有吃苦耐勞的毅力,就不要學陶淵明的世外桃源。

小結

古代人選擇隱居是非常安靜優雅,值得嚮往,但要結合自身的現實情況。

如果沒有真正的能力,沒有足夠的經濟基礎,在哪裡生活都是很難堅持的。寧靜而致遠,只有內心平靜成熟,才能走得更遠。

在陽光尚好,父母未老,我們應該拿出更多的時間去善待他們,而不是選擇逃避現實,提前養老。

年輕人為何出家?父母耗費20年精力養活孩子只是為了讓他成為一個出家人?先贍養老人、回報社會,把所得的一份先吐出來,之後才能隱居。

誠然,當今社會壓力大,可出家人修的就是個清靜,修的就是個不以物累,修的就是個與自然相容,因為壓力大而逃避反而不是修行。

出家、修行、遁入空門遠比賺錢、賺大錢困難。再者說,人生何處無道場?

老君曰:上士無爭,下士好爭;上德不德,下德執德。執著之者,不明道德。眾生所以不得真道者,為有妄心。既有妄心,即驚其神;既驚其神,即著萬物;既著萬物,即生貪求;既生貪求,即是煩惱;煩惱妄想,憂苦身心;但遭濁辱,流浪生死,常沉苦海,永失真道。真常之道,悟者自得,得悟道者,常清靜矣。——《太上老君說常清靜經》片段

相關焦點

  • 山東26歲小夥辭職歸隱終南山,被親爹踹回現實:沒錢,別學陶淵明
    開荒南野際,守拙歸園田——陶淵明《歸田園居》。陶淵明自幼修習儒家經典,喜愛清淨,雖然有志向,但不隨大流,在那個老莊盛行的年代,陶淵明又受道家思想薰陶,常有隱居的想法,二十歲時,陶淵明入朝為官,雖然想要一展宏圖,但出仕後,依舊眷戀田園,他常念道:「目倦川途異,心念山澤居」。
  • 對許多人隱居終南山有什麼看法?贊同或者反對,請說出觀點?
    我尊重每個人的人生選擇,只要它是合法的。隱居終南山也是一種活法,沒有什麼對與錯之分。順治皇帝拋棄帝位也要出家(電視裡說的),是對是錯?李娜微微一笑回答:「我不是出家,我是—回家—了!」一句「回家了」道出了李娜最終找到了自己的人生歸屬。我們要尊重她的選擇,並祝福她能過上自己想要的生活。人生不易,或許我們經歷了生活的坎坷,才能真心領悟到「出家人」的那種看破紅塵,無欲無求,遠離塵世的人生境界有多麼「崇高」!
  • 終南山隱士:萬人「隱居」的背後是逃避工作,一場大雪就原形畢露!
    亂世中當豪傑、盛世中得功名,這些都是很多人所追求的。但中國在千萬年的歷史發展中,總會有不少人不堪忍受世俗的紛擾,或是只想研究學問,從而隱居於深山之中。他們中有不少人是想尋求心中的一方寧靜,一些人則是想治學,尋得自己的大道。成為隱士有各種各樣的理由,但無一例外都有無比強韌的心志,有獨立的人格,耐得住寂寞,追求思想境界的提升。
  • 他天天清水白菜,隱居終南山30多年,初衷竟是外國人寫書「蠱惑」
    中歲頗好道,晚家南山陲。興來每獨往,勝事空自知。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偶然值林叟,談笑無還期。 ——王維自古以來,很多的詩人、名人為了躲避世間紅塵,選擇歸隱,比如王維、孟浩然、陶淵明等等。直到現在,也仍有那麼一群人,選擇隱居終南山,把燈紅酒綠化作松濤白雲。終南山的隱居傳統,從隋唐以來就從未斷絕。二十年前,這裡就住著幾百位隱士,據說現在已經增長到了五千多人,而侯大師便是其中的一員。有「終南山第一隱士」稱號的侯大師,已經在終南山隱居30多年,每天都是清水白菜,現如今的他已經不被親人所認識。
  • 李菁丨隱居在終南山的璧人
    隱居在終南山的璧人文丨李菁—1—隱居終南    心有蓮花清晨,終南山被掩在一片雲霧中,氤氳山氣如流蘇,恍若與天相接,空氣中四處漫溢著洋槐花的清香。認識她的人都喚她如是,她是一個已近不惑之年的女人,可是初見她的人都會覺得她還似一個女童,天真喜樂,眼裡有一片清澈的湖泊。她與丈夫梵山、小女兒子蘭一起隱居在終南山,他們的家坐落在翠華西岔半山腰上,是一個租來的院子。院子別致獨特,是她與丈夫初來時一起改造的。門是她親自砌的,牌匾是梵山撿回的木板,她找朋友題字塗鴉,寫上「如是醫庵」四個字。
  • 那個隱居終南山的年輕人,怎麼樣了?
    很多人會對我有一種符號化的想像,以為我需要燒柴、穿布衣,我覺得這種符號化是非常糟糕的,我不是去出家了,這也是為什麼現在很多人把隱居生活弄的很浮誇。」 2014年,因借山而居火爆網絡的青年詩人、畫家張二冬,在終南山的小院兒裡詩意地棲居七年了。為什麼借山而居的七年裡,張二冬把隱居變成了長居?近日,新聞晨報·周到記者聯繫到了張二冬,聊起了他在終南山的隱居生活。
  • 終南山「隱士」多達上萬,是真的看破紅塵,還是譁眾取寵?
    受到玄學思想的影響,有很多人都具備著「隱士情結」。希望能夠像陶淵明,劉伶一般沉飲頌酒,悠然見南山,超脫於塵世之外。 到了現代,人們對於隱居的生活其實更加嚮往。古時候的百姓雖然嚮往隱居,但是畢竟還沒擺脫衣食溫飽的限制,戰亂,疫病,莊稼,賦稅都是人們肩頭擺脫不了的負擔。
  • 冬子:隱居終南山裡的大V
    這兩天他發在朋友圈的,上午是在吊床上晃著,終南山是他的後花園。下午是在草地裡找到一窩蛋,屬於某隻小母雞的秘密基地。山靜日長,到晚上9點,炒一盤蒜泥茄子配饅頭,悠然地吃完晚飯,更新下公號。我忍不住問:「山裡有網嗎?有基站嗎?」「朋友給了個1G的無線網卡,微信和寫點字是夠了。」「隱居山裡,卻有網絡,是不是失去了隱居的意義?」
  • 「陸地神仙」張至順:隱居終南山70年,曾預言自己仙逝日期
    道教一直以來是很多文人雅士所追捧的,因為道教講究的隱居生活。在深山中獨自承受孤單跟寂寞,從自然中去感悟簡單的生活,甚至在寂靜中去靜下來,認真地思考生命的真諦,這才是道教的精髓。安靜能夠使人思考,也能讓我們對內心深處的疑惑精心一次了解,這就是人們在面對疾苦的時候,從來都是冷靜的原因。
  • 張至順:隱居終南山70年,預言自己仙逝日,被稱為「陸地神仙」
    從古至今,無數名人大家都對於隱居生活十分嚮往,隱居可以遠離世俗的喧囂,同時也可以靜下心來好好思考人生。不過在面對世俗的誘惑時,真正能做到虛懷若谷的人少之又少。學完醫之後,張至順就來到了終南山,在那裡他隱居了70年之久。在終南山期間,他潛心研究道學。真正的道人是孤獨的,他隱居山上,和張真人在群山之中,褪去塵世的外衣,尋求初心。
  • 仙翁洩天機:探秘終南山隱士,深入最神秘群體的,隱居生活與傳統
    比如說淨土宗隱士,通常會終生隱藏在山裡,專注於修為與境界的提升,而禪宗隱士,通常可能只會隱居幾年或幾個月,他們更多的只是在山裡待到見道或者見性為止,然後他們就下山回到寺廟或者紅塵中繼續修行了。離群索居者,不是猛獸,便是神靈。
  • 「陸地神仙」張至順:隱居終南山長達70年,104歲羽化登仙
    桃花流水窅然去,別有天地非人間"都市的嘈雜讓越來越多的人選擇遠離,回歸最真實最淳樸的自然。有一位104歲"陸地神仙"張至順選擇隱居終南山長達70年,一生所學全部用來造福百姓。 看著一些雖然奇奇怪怪但是面容和藹的老人,張至順鼓起勇氣和他們聊天,但卻沒人搭理他。對張至順來說這並不算什麼,自己兒時乞討經常"熱臉貼個冷屁股",但這一次的相遇讓張至順與"出家"再次有了密切接觸。 年僅十二歲的他開始跟隨這一眾弟子學藝,因為不是正式弟子,還要負責做一些雜役的體力活。
  • 舒淇和黎明在一起,遭到黎明父親反對…舒淇和王力宏在一起,遭到王力宏母親反對…
    上滑查看 ↑舒淇和黎明在一起,遭到黎明父親反對。舒淇和王力宏在一起,遭到王力宏母親反對。舒淇和張震在一起,遭到張震父親反對。舒淇和黎明因拍攝電影《玻璃之城》相識,隨後擦出了愛情的火花,很多人認為這段七年的戀情會修成正果的,沒想到黎明父親說:"我們黎家永遠不會娶舒淇這樣的女人",自此,兩人7年情斷。
  • 又一個辭職去深山「隱居」的姑娘,回來了!
    必須承認,不管是隱居還是回歸田園,都不是一件壞事,追求歲月靜好也是人生的一種選擇,只是大多數人的離開,卻是建立在「隱居可解百憂」的思想上。創業失敗,戀情受挫,工作壓力大,心情煩躁.....所有的糟心事,好像逃進深山田野,便可煙消雲散,原地頓悟。是不管不顧的一時興起,是未曾經歷過的突發奇想。01隱居之前,我們先來談談錢。
  • 終南山,每年都有上萬人前來隱居,隱居者一天只吃一頓素餐
    相信對於很多人來說,對於那些古人在遇到了一些事情的挫折之後,選擇隱居早已經是見怪不怪的事情了,但是對於那些古人他們到底去了哪裡隱居很多人都並不知道,可是我下面要給大家介紹的這個地方,就有很多的人選擇隱居避世,最好的去處就是終南山。
  • 你知道唐詩裡的「高調隱居,實為低調炒作」嗎?崔九歸隱是哪種?
    不知從何時開始,隱居成了世間的一種"潮流"。在古代也同樣不例外,隱居之於政治失意、仕途不順的文人騷客,那就是一個擺脫官場、輕鬆自在的出口。擺脫塵世喧囂,尋得一方寧靜,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一瓢飲一簞食,葛布麻衣,清風朗月,青山綠水。一如陶淵明的"曖曖遠人村,依依墟裡煙。
  • 終南山上的「隱士」為何越來越多?老道士:大多「心中有鬼」
    陶淵明的"飲酒",因其隱居田園的逍遙心態而流傳千年,成為眾多文人的嚮往。21世紀的今天,忙碌的生活、喧囂的塵世、世俗的壓力與挫折,讓一些人厭倦了都市的繁華,他們開始逃離,想要尋找陶淵明筆下的世外桃源,過一種隱士般的生活。而這些人,不約而同地選擇了終南山,這個金庸筆下的武俠之地,這個充滿道教傳奇的地方,讓無數懷著歸隱之心的人接踵而至。
  • 他被稱作「終南山第一隱士」,在山裡生活30多年,家人相見不相識
    他被稱作「終南山第一隱士」,在山裡生活30多年,家人相見不相識隨著現在社會的不停發展,越來越多的人對於快節奏的生活都有了自己的一些看法,大家都喜歡通過旅遊來緩解自己的生活壓力,或者說是工作壓力,順便還能一睹自己喜歡的風景,但是有一些年輕人卻有自己的想法,他們覺得現在的生活並不適合自己,他們需要找一個安靜環境來讓自己度過餘生,這就導致了終南山上有非常多的隱居的人。
  • 5萬假道士橫行終南山,工作人員無奈漲房租,反倒逼走真道士
    說到隱居,從古至今去深山野林隱居的例子不在少數。古有陶淵明南山下採菊,鋤禾種地,過著無憂無慮的日子;今有李子柒居於鄉野,養花種地,過著怡然自得的生活。 他們選擇隱居的原因大多是想要躲避凡塵世俗,過上自己想要的生活,不被外界困擾。
  • 4000元盤下終南山小院20年,隱居7年,他還要搬到更深的山中去
    畢業於西安美術學院油畫系的他,靠《2014借山而居》一文走紅網絡,引發千萬人追捧,數百家媒體報導,10億次瀏覽閱讀。他在終南山下村子租下一間院子,取名沐暄堂,過上他人眼中世外桃源般的生活。總有人問張二冬什麼時候下山?以為他也就是隱居個一年半載,體驗下生活就回來了。誰知,這一晃,如今他已上山7年。這七年來,二冬鮮少下山,一個月支出也就五六百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