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個隱居終南山的年輕人,怎麼樣了?

2020-12-24 騰訊網

很多人以為他住個一年半載,

就又回都市了。

他卻說,

有機會想搬到更深的山裡去。

「有人問我:你吃肉嗎?你讀經嗎?很多人會對我有一種符號化的想像,以為我需要燒柴、穿布衣,我覺得這種符號化是非常糟糕的,我不是去出家了,這也是為什麼現在很多人把隱居生活弄的很浮誇。」 2014年,因借山而居火爆網絡的青年詩人、畫家張二冬,在終南山的小院兒裡詩意地棲居七年了。為什麼借山而居的七年裡,張二冬把隱居變成了長居?近日,新聞晨報·周到記者聯繫到了張二冬,聊起了他在終南山的隱居生活。

鄉土情節

>>

山居的生活到底有什麼魅力?最初的新鮮感消失過後,又是什麼把這個正值青春熱血的85後青年留在了終南山?

2015年初,一篇《2014年借山而居》的帖子在微信朋友圈刷屏了,一天之間閱讀量就突破了10萬。

這篇帖子的主人公,就是張二冬。畢業於西安美術學院油畫系的他,在2013年的時候,花4000元在終南山租下一座使用權20年的小院,從此過著餵雞養狗,寫詩畫畫,種地曬太陽的詩意生活。

從他2013年底搬到終南山上,今年已經是他隱居的第七年了,這七年來,他不光沒有離開這座山居小院,還跟村民們交上了朋友,如果有事需要回老家住上幾天,就會特別想念山上的生活。

第一年上山的時候,這個小院兒還沒有怎麼拾掇,說是小院,其實就是村民遺棄的土坯房。山上的冬天,氣溫零下十幾度,房間裡也沒有暖爐,窗戶還是破的,漏風,那種刺骨的寒冷,張二冬現在還記憶猶新。

張二冬養了三條狗、五隻雞、三隻鵝,還有小鴨子,但小鴨子前幾天生病不在了。這些小動物,在日復一日的生活中,已經變成了家人般的存在。

一日三餐,張二冬的菜都是他自己種的,秋葵、絲瓜、豆角,他已經很長時間沒有買菜了,他記得秋天的時候,菜多的都拿去餵雞了,今年,張二冬還種了葡萄和櫻桃。如果要吃肉,朋友上來會幫忙帶,放冰箱存起來。

總有人問張二冬:「你一個人每天都在山上都幹嗎?不無聊嗎?」

他這樣回答:

我在買狗糧、取狗糧、搭狗窩、夏天除蟲、冬天防冷,餵鵝、趕鵝、撿鵝蛋、拾鴨蛋、給鴨子洗澡、換水、壘雞窩、追雞、餵糧食、取雞蛋、給花澆水、盆景換盆、剪枝、塑形、翻地、澆菜、除草、搭架子、扎籬笆、掃地、劈柴、做飯、洗衣服、曬被子、收床單、換被罩、鋪路、修水、換煤氣……」

和大多數年輕人一樣,張二冬買了冰箱、洗衣機,還買了投影儀看電影,「等天氣暖和了,我可以躺在院子裡在星空下看電影。」他想要的都有,不想要的要它也沒有用。

張二冬認為,在終南山隱居就是一種很日常的生活,正如人人都有一個鄉土田園的情節,這種情節是根植在我們骨子裡的,他大學剛畢業的時候,在西安租一間10平米的房子,都要好幾百,但是在山上,只需要200塊一年,就可以住到爽。

「在山上,你會覺得時間像翻書一樣的存在,你不斷的澆灌這顆種子,在你的身上發芽,所以我選擇在終南山隱居是一種綜合的因素。」

時間概念

>>

在永琴身上,是沒有時間概念的,比如說整個新冠疫情期間,我因為看手機,情緒上還會有大起大落,但是永琴卻一點也不知道這件事。

在山上住的時間長了,張二冬跟村裡的人也漸漸熟悉了起來。其中,永琴跟張二冬的來往最為密切。在《山居七年》中,張二冬把他和永琴的故事記錄了下來,這也是他第一次用長篇幅介紹自己在山裡遇見的那些人事。

永琴是張二冬的鄰居,一個大約60多歲的老太太,獨自一人住在山上的老房子裡。說大約,是因為沒有人知道永琴的年齡,連她自己也不知道,每次問她,她都笑眯眯地告訴你:「五十!」

永琴的丈夫去世得早,她一個人把兒子拉扯大娶了媳婦,兒子成家後就搬到了山下住,因為兒媳婦不喜歡永琴,就把她一個人放在山上的老屋看糧食,說是看,其實穀倉已經上了鎖,永琴自己每次糧食吃完了,還得走兩個小時的山路去找兒媳婦拿鑰匙,很多時候,不光拿不到鑰匙,還會挨一頓臭罵回來。

村裡人看到永琴一個寡婦孤苦伶仃,不但不同情永琴,還經常欺負她,在生理和心理上,永琴都是這個村裡最底層的存在。永琴養的黑狗,也是村裡狗群中任狗欺負的那隻。

張二冬來山裡之後,機緣巧合和永琴做了鄰居,看她可憐,經常接濟她,給點糧食和零花錢什麼的。但永琴從不覺得自己可憐,可能在她的世界觀裡,沒有可憐的概念,她的記憶像金魚一樣,只有七秒,別人欺負她,她轉頭就忘了,村裡要是誰家開工蓋房子耕地,永琴絕對是第一個衝在前頭,幹活比誰都賣力。

有的人會覺得永琴是不是智力障礙。但跟永琴相處久了,會發現其實她挺正常的,只是一直生長在狹隘單一的環境裡,又沒有受過教育,所以感受不到那些潛在的社會規則對人的束縛,張二冬說,在某種程度上,永琴是最接近孩童的人,真摯單純,不會隱藏,喜怒哀樂都溢於言表。

變化

>>

在他的世界觀裡,只有自己喜歡的事情才是值得去做的,舒服應該是人生最大的標準。

在山裡已經住了七年了,終南山有什麼變化嗎?張二冬坦言,來終南山的人越來越多了,但是這種東西很難判斷它是好是壞,壞的層面是山裡的寧靜逐漸被打破,好的層面是給了更多人一個機會。

「我隱居的地方,很少有人會找到,它藏的比較深,我自己也會比較小心,讓自己的住所藏好。」

在張二冬看來,生活方式只是一種選擇,有人就是喜歡高樓大廈、車水馬龍,而他就喜歡清淨、喜歡自然、喜歡享受孤獨。

他選擇一個人到山上來住,是因為發現一個人的生活實在太過美好,如果在山下的城市中,每天上班下班、外賣地鐵,他根本沒有時間享受生活本身的美好。

也許有些人看到的只是吃飯睡覺,張二冬看到的卻是另一番天地。

因為住在山上,種菜就是必須掌握的技能。種菜看著簡單,其實是一門高深的學問,每一種菜的種植方法都不一樣,像冬瓜,就必須種在路邊,天天被人觀賞,看得人越多,冬瓜結的越大。要是種草莓,就要給它壘砌高高的土堆,把枝葉鋪展開,就能多結果子。

張二冬搬到山上好幾年以後,才漸漸掌握了種菜這門技術。而因為學會了種菜,他更能體會到天地自然背後的規律和意義。

有一天,張二冬下山玩,回來的路上,山裡下了一場雨,張二冬踩著泥濘的山路一步一滑地「爬」回了家,鞋子被泥水浸透了,好不狼狽。張二冬氣的不行,埋怨道:這雨是故意的吧?

可第二天起床,眼前的場景讓他驚呆了。

「抬頭看見門前黃花菜,葉子上水珠飽滿,一塵不染,院子裡所有的雜草、蔬菜也都是蔥蔥碧綠,盡興舒展。看著這滿目清新,突然就發現,我太自以為是了。這雨,本就是雲和草的對話,是給山裡這些植物下的,是山和它家草木之間的事,根本就不是給我下的。」

張二冬說,他搬到山上以後,三年就思考完了自己本來一生都會探索的問題。現在網絡時代的信息就像洪流,裹挾著人不停往前走,都沒有時間停下來想一想自己到底想要往哪裡走。之前沒有手機沒有書讀的年代,信息的飢餓感,反而造就了很多深刻的人。

這也是張二冬搬到山上住最大的原因。住在山上,時間都是自己的。有一天,張二冬在澆花,他突然覺得,不想畫畫 ,也不想寫作,此刻,他就想澆澆花。人生就是要有很多無聊的時間,才能去思考那些最重要的問題。因為世界讀書日,張二冬收到了編輯的約稿,才動手寫起了文章,有人建議他拍攝紀錄片,但他覺得太「傷眼」了。在他的世界觀裡,只有自己喜歡的事情才是值得去做的,舒服應該是人生最大的標準。

幸福的定義

>>

在他身後,越來越多的人意識到,那些工業化城市化虛構起來的「城市夢」,再美也美不過自己擁有的那片土地。

從年前到現在,張二冬已經有三四個月沒有下山了。在山上的他,沒有受到新冠疫情的任何影響。

「有人問我:你吃肉嗎?你讀經嗎?很多人會對我有一種符號化的想像,以為我需要燒柴、布衣,我覺得這種符號是非常糟糕的,不是去出家了。這也是為什麼現在很多人把隱居生活弄的很浮誇。」

而最令張二冬哭笑不得的是,很多人把他的隱居生活符號化、標籤化了。一提到隱居,大家往往會出現一些刻板的印象:布衣草鞋、粗茶淡飯、誦經打坐,但其實並不然。

張二冬說:

不是每個人都愛把「一花一世界,一葉一菩提」掛在嘴邊,把「格物」掛在書房嗎?但卻沒有一個人對這些道理身體力行的。而這幾年,我從翻地,到埋下種子、菜苗,到發芽,成活,到結果子,到結的果子吃不完,到一聲鳥啼,一場雨,一個有蟲鳴的夏夜,帶給我的新鮮,和豐滿,遠遠比我在哪些個城市跑了一圈更震撼。

2017年,李子柒橫空出世,這位90後的小姑娘因為拍攝唯美的中國山村生活而爆紅網絡,被稱為「第一網紅」,她的一條視頻在微博上觀看量超過千萬,繼而引發了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回到家鄉,尋找都市外的另一種生活方式。

張二冬的生活,其實是這個時代的前奏曲,在他身後,越來越多的人意識到,那些工業化城市化虛構起來的「城市夢」,再美也也美不過自己擁有的那片土地。

「很多網紅其實都是資本的產物,他們像是精緻的廣告片,壞的一面就是讓我們的隱居生活變得越來越商業化了,好的一面就是給人精神慰藉,他們的產出讓人有愉悅感,可以符合一些用戶的想像。」

很多人說張二冬是沒有濾鏡的李子柒。

張二冬提到了自己的家人,

我媽上山來看我,住著都不想走了,說她老了想在這裡養老。我爸媽是那種從小生活在農村的底層,有天生自卑感的人群,他們小時候就對大城市有著美好的想像,後來給我哥在城裡買了房子,但他們住了一兩年還是不習慣 ,最後還是回到了農村。

隱居會成為奢侈品嗎?

>>

所謂的世俗,是你認識的人對你的解讀,很多人遠離不了他們,但當你住到山裡的時候,就會發現所謂的世俗已經被拋諸腦後。

隱居會是一種奢侈品嗎?張二冬認為,恰恰不是這樣的。

為什麼我的故事可以傳播的這麼廣,就是因為我過著一種平凡的生活,我剛上山那兩年,一個月五十塊也花不完,其他人隱居可能是一件奢侈品,像我這樣的生活誰都可以過。

理想的生活是沒有標準的,是我們把它理想化了。張二冬走紅以後,社會上也有很多人開始去模仿他。

「我的建議是隱居要趁早,就拿辭職這件事來說吧,一個剛畢業的大學生,工作一年半載,說辭職就辭職了,但是如果你連續工作15年了,那就不好辭職了。所以如果有這個想法,可以去山上待上一兩年。」

雖然現在寫書給張二冬帶來了一筆不菲的收入,但張二冬表示,他在沒有書寫的時候也照樣在山上待了幾年,沒有寫書也不會影響他的生活,可能就是冰箱暫時不用了,那他就挖個地窖 ,生活品質不同而已。

「任何一個人都應該有一個院子,院子裡有一棵樹,目前我的生活就是以寫作為主,我沒有太考慮未來的生活,我即便沒有在寫作,朋友圈賣個土雞蛋,也能過這樣的日子 。」

中國文人自古就有桃花源情節,張二冬對現在的隱居生活很滿意,他覺得他找到了屬於自己的那片桃花源,只是覺得時間過的太快了,希望時間可以流的慢一點 。

「你會看到花謝花開 ,樹不斷的在長。就會覺得時間過得很快。」

張二冬認為,田園一直都在,從來沒有斷過。但如何把生活過成一首詩,取決於人,如果你是個詩人,那麼你的生活處處都是詩。

所謂的世俗,是你認識的人對你的解讀,很多人遠離不了他們,但當你住到山裡的時候,就會發現所謂的世俗已經被拋諸腦後。」

有人說他是一個悲觀的理想主義者,他認為,他的悲觀在於,認為人性是不變的,人性變好的時候很難,而他的理想就是在這些悲觀裡面。

張二冬的新書《山居七年》,選擇了與中信出版社合作,他形容作者和策劃的關係,就像藝人和經紀人的關係,一本書的誕生,從立項、到校對、審批、設計、排版、裝幀、印刷、宣發,前前後後有小半年的奔走努力。

「我還是蠻喜歡自己的新書,和前面兩本放在一起像是三部曲了。」

關於寫作,張二冬表示,下一本不會寫生活隨筆了,或許他會去寫一棵樹,一條小路、或者就寫一個西紅柿,這樣可以深挖出很多故事。

採訪的最後,晨報記者問到張二冬一個經典的問題:如果把你丟在一座荒島上,只能讓你帶三樣東西,你的選擇是什麼?二冬想了很久後回答:

「我會帶一條狗、火、還有古琴。」

【記者手記】

當我們討論張二冬,我們在討論什麼?

我想,應該是別人的生活方式。在這個時代,想通過各種方式博眼球、求出位的網紅數不勝數,但像張二冬這樣還能秉持純粹的人並不多了,張二冬覺得採訪太過於正式了,就朋友之間的聊聊天敘敘舊就好。我佩服的不只是他的勇氣,更是他的行動力,想到什麼就去做,而不是像我們身邊一一些人,一邊做著精緻的Excel表格,一邊幻想著田園嚮往的生活。

有時候,換一種生活方式或許真的不難,如果我們真想那樣去做了,反而沒有那麼多的阻力。但是轉念一想,每個人的生活方式都是不可複製的,豐子愷曾經說過:萬般滋味,皆是生活。是啊,我們不必去羨慕任何人,誰都可以把生活過成一首詩。

來源|新聞晨報·周到 記者 牛強

編輯|羅霜

▼推薦閱讀▼

願疫情早日結束,點個「在看」

相關焦點

  • 26歲小夥隱居終南山,遭到父親嚴厲反對:不是每個人都是陶淵明!
    終南山吸引不少隱居人在我國西北部陝西省有一座大山,一直以來都因隱居被廣泛關注。很多詩人都對這個地方讚不絕口,去過這裡人也被它的美妙色彩深深吸引,它就是終南山。年輕人衝動選擇隱居,遭到父親反對不少富有的人群,都會將終南山選做本人的隱居之地。長期在這裡隱居,成為有身份、有地位人群的一種攀比,也是證明自己很成功的不同炫富方式。這些比較富足的人,通過隱居的方式開始「體驗生活」。
  • 他天天清水白菜,隱居終南山30多年,初衷竟是外國人寫書「蠱惑」
    直到現在,也仍有那麼一群人,選擇隱居終南山,把燈紅酒綠化作松濤白雲。終南山的隱居傳統,從隋唐以來就從未斷絕。二十年前,這裡就住著幾百位隱士,據說現在已經增長到了五千多人,而侯大師便是其中的一員。有「終南山第一隱士」稱號的侯大師,已經在終南山隱居30多年,每天都是清水白菜,現如今的他已經不被親人所認識。
  • 冬子:隱居終南山裡的大V
    這兩天他發在朋友圈的,上午是在吊床上晃著,終南山是他的後花園。下午是在草地裡找到一窩蛋,屬於某隻小母雞的秘密基地。山靜日長,到晚上9點,炒一盤蒜泥茄子配饅頭,悠然地吃完晚飯,更新下公號。我忍不住問:「山裡有網嗎?有基站嗎?」「朋友給了個1G的無線網卡,微信和寫點字是夠了。」「隱居山裡,卻有網絡,是不是失去了隱居的意義?」
  • 終南山隱士:萬人「隱居」的背後是逃避工作,一場大雪就原形畢露!
    但中國在千萬年的歷史發展中,總會有不少人不堪忍受世俗的紛擾,或是只想研究學問,從而隱居於深山之中。他們中有不少人是想尋求心中的一方寧靜,一些人則是想治學,尋得自己的大道。成為隱士有各種各樣的理由,但無一例外都有無比強韌的心志,有獨立的人格,耐得住寂寞,追求思想境界的提升。自古以來,人們認可的隱士都有著寧折不屈、不趨炎附勢、且擁有傑出的才華和學識之人。
  • 仙翁洩天機:探秘終南山隱士,深入最神秘群體的,隱居生活與傳統
    《後漢書》裡是這樣講隱士的:「或隱居以求其志,或曲避以全其道,或靜己以鎮其躁,或去危以圖其安,或垢俗以動其概,或疵物以激其清。」而隱士們最嚮往和青睞的地方,便是「修行聖地」終南山了。終南山裡的隱士傳統,至少已經延續了三千年了,但是隱士有幾種:道教隱士、佛教隱士和知識分子隱士。
  • 張至順:隱居終南山70年,預言自己仙逝日,被稱為「陸地神仙」
    從古至今,無數名人大家都對於隱居生活十分嚮往,隱居可以遠離世俗的喧囂,同時也可以靜下心來好好思考人生。不過在面對世俗的誘惑時,真正能做到虛懷若谷的人少之又少。學完醫之後,張至順就來到了終南山,在那裡他隱居了70年之久。在終南山期間,他潛心研究道學。真正的道人是孤獨的,他隱居山上,和張真人在群山之中,褪去塵世的外衣,尋求初心。
  • 「陸地神仙」張至順:隱居終南山70年,曾預言自己仙逝日期
    道教一直以來是很多文人雅士所追捧的,因為道教講究的隱居生活。在深山中獨自承受孤單跟寂寞,從自然中去感悟簡單的生活,甚至在寂靜中去靜下來,認真地思考生命的真諦,這才是道教的精髓。安靜能夠使人思考,也能讓我們對內心深處的疑惑精心一次了解,這就是人們在面對疾苦的時候,從來都是冷靜的原因。
  • 李菁丨隱居在終南山的璧人
    隱居在終南山的璧人文丨李菁—1—隱居終南    心有蓮花清晨,終南山被掩在一片雲霧中,氤氳山氣如流蘇,恍若與天相接,空氣中四處漫溢著洋槐花的清香。她與丈夫梵山、小女兒子蘭一起隱居在終南山,他們的家坐落在翠華西岔半山腰上,是一個租來的院子。院子別致獨特,是她與丈夫初來時一起改造的。門是她親自砌的,牌匾是梵山撿回的木板,她找朋友題字塗鴉,寫上「如是醫庵」四個字。她精通中醫,時常有病人從遠方來此地看病。丈夫用廢棄的瓦片在院子裡鋪了一條小路,她在小路兩旁種了山丹丹、含羞草、海棠、紅豆杉、百日紅、石榴、玉簪、梅花。
  • 終南山,每年都有上萬人前來隱居,隱居者一天只吃一頓素餐
    相信對於很多人來說,對於那些古人在遇到了一些事情的挫折之後,選擇隱居早已經是見怪不怪的事情了,但是對於那些古人他們到底去了哪裡隱居很多人都並不知道,可是我下面要給大家介紹的這個地方,就有很多的人選擇隱居避世,最好的去處就是終南山。
  • 他被稱作「終南山第一隱士」,在山裡生活30多年,家人相見不相識
    他被稱作「終南山第一隱士」,在山裡生活30多年,家人相見不相識隨著現在社會的不停發展,越來越多的人對於快節奏的生活都有了自己的一些看法,大家都喜歡通過旅遊來緩解自己的生活壓力,或者說是工作壓力,順便還能一睹自己喜歡的風景,但是有一些年輕人卻有自己的想法,他們覺得現在的生活並不適合自己,他們需要找一個安靜環境來讓自己度過餘生,這就導致了終南山上有非常多的隱居的人。
  • 隱士深居躲債,道士心懷鬼胎,終南山還是那個「天下修道之冠」?
    終南山上有什麼?有古墓,有小龍女。相信很多人都和我一樣,如果沒有金庸的武俠小說,根本不知道世界上還有一座山,叫終南山。瓶中鄠縣酒,牆上終南山。」由可以此猜測,終南山的風景,一定是天下一絕。說到終南山,它可是中華宗教文化中濃墨重彩的一筆,「天下修道,終南為冠」,古時候老子,姜子牙,張良,王維,王陽明這樣的歷史人物都曾經在終南山隱居過。同時,它又是道家文化,佛家文化以及孝文化與壽文化的發源地。人文氣息非常的濃鬱,稱其為天下第一山也不為過!
  • 又一個辭職去深山「隱居」的姑娘,回來了!
    共青團中央有態度 有溫度 全網青年都在關注不知從何時開始,「隱居」成為一種潮流。日日穿梭在都市的車水馬龍中,為富貴權名折腰,實在太俗。倒不如脫去一身西裝,換上粗布麻衣,古風長袍,回歸自然田園,與清風明月相伴,悠然自得,豈不愜意。「紅塵俗世今看透。」「此間一別,終南山見。」
  • 「陸地神仙」張至順:隱居終南山長達70年,104歲羽化登仙
    有一位104歲"陸地神仙"張至順選擇隱居終南山長達70年,一生所學全部用來造福百姓。 潛心修煉,以自身微薄之力為國家祈願 此後,他在終南山上隱居修煉,一待就是七十年之久。
  • 4000元盤下終南山小院20年,隱居7年,他還要搬到更深的山中去
    她的一條視頻在微博上觀看量超過千萬,繼而引發了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對詩酒田園生活的嚮往,成為了尋找都市外的另一種生活方式。而張二冬的生活,其實是這個時代的前奏曲。畢業於西安美術學院油畫系的他,靠《2014借山而居》一文走紅網絡,引發千萬人追捧,數百家媒體報導,10億次瀏覽閱讀。他在終南山下村子租下一間院子,取名沐暄堂,過上他人眼中世外桃源般的生活。
  • 婚姻樹洞:老公百萬投資失敗,打算去終南山過男耕女織的隱居生活
    衝動買房後,才發現那個地方經濟不發達,特別不好出租,租金1500元,現在兩年過去那兒的房子單價還不到8千,還特別不好賣,由於只付了首付款,所以算上貸款利息什麼的現在已經直接血虧40%。本來我們計劃持有滿兩年價格漲上來後就賣掉賺上一筆錢再換輛車的,現在看來是賣也賣不掉,拿在手上又像個燙手山芋,還貸壓力也大。
  • 貧道此生清寒,不過在終南山上有套房
    終南山的修行人。圖/比爾·波特「終南山租金猛漲,3000修行人士不堪重負,很多人已經下山回家。」最近,一篇標題為《那個辭職隱居終南山的姑娘,付不起房租又回來了》刷爆了朋友圈。終南山上的修行者,懷揣一顆不為五鬥米折腰的修仙之心,卻被房租逼得重新墮入凡塵......原來,俗世阿堵才是修仙路上要渡的第一大劫。
  • 終南山「隱士」多達上萬,是真的看破紅塵,還是譁眾取寵?
    到了現代,人們對於隱居的生活其實更加嚮往。古時候的百姓雖然嚮往隱居,但是畢竟還沒擺脫衣食溫飽的限制,戰亂,疫病,莊稼,賦稅都是人們肩頭擺脫不了的負擔。 ——《終南望餘雪》祖詠 希望隱居的人多,中國名山大川也有不少,而人們熱衷的修行「聖地」卻只有一個——終南山。人們集體選擇終南山作為隱居之地,並不是什麼不約而同突發的奇想,而是因為這座山有著足夠的宗教和文化的底蘊。 終南山地帶作為十三朝古都京畿,是儒釋道的發展和合的天然的環境。
  • 104歲「陸地神仙」:隱居終南山70年,預言仙逝日,一生所學造福百姓
    他就是著名的終南山隱者,隱居修行70年,並且預言自己將於104歲時羽化離世的張至順道長。道長的成就登峰造極,讓人望其項背,可要談到他的少年生活,卻很不幸。開始祖上還留了許多家產,後來不知道發生什麼變故,突然就窮困潦倒,家徒四壁,只能要飯。在別的村子裡要飯過程中,有一次趕上唱大戲,演的是《湘子傳》,裡面講了韓湘子出家成道的故事。從那以後,張至順便有了出家的念頭。
  • 5萬假道士橫行終南山,工作人員無奈漲房租,反倒逼走真道士
    說到隱居,從古至今去深山野林隱居的例子不在少數。古有陶淵明南山下採菊,鋤禾種地,過著無憂無慮的日子;今有李子柒居於鄉野,養花種地,過著怡然自得的生活。 他們選擇隱居的原因大多是想要躲避凡塵世俗,過上自己想要的生活,不被外界困擾。
  • 終南山隱士日漸增多,每日只吃一頓素餐,為何當地居民卻賺翻了?
    終南山隱士日漸增多,每日只吃一頓素餐,為何當地居民卻賺翻了?我想很多人看過金庸的武俠小說《神鵰俠侶》,在這部小說中,小龍女生活的終南山一直是神秘的存在,從電視劇來看,這個地方也適合隱居,小龍女和楊過在這裡安度餘生,但是,實際上,在我們現實的世界裡,也有很多人像小龍女一樣去了南山,成為了隱士,遠離城市的喧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