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幅漫畫打臉中國父母:什麼樣的家長,養出什麼樣的孩子

2021-02-16 國際志願者日


國外網站發布了一組父母不良教養方式的漫畫,刷爆了Facebook。

這10張漫畫戳中了許多中國父母面臨的親子關係痛點。

看過漫畫才知道,生活中孩子很多難以理解的行為背後,原來都有答案。

只是作為父母的我們,往往不自知:

孩子的問題,根源出在父母身上。

孩子的每一次打擾

是在呼喚你的愛

聽過這樣一句話:孩子的每一次打擾,都是在呼喚愛。

當你在忙著做自己的事,忽略了孩子,他就會在旁弄些小動靜來打斷你的工作。 

而父母的一句「走開,沒看到我正忙著嗎?每天什麼都不會,就只會搗亂!

硬生生地將孩子從自己身邊推開。

孩子的打擾只是在呼喚你的關注和關心,他們需要從你的關注中感受愛意。

請珍惜孩子的打擾,務必做到及時回應。

因為等他長大後什麼都會了,可以照顧好自己的時候,就不再那麼需要你了。

父母的有效期只有十年,請珍惜孩子需要你的每分每秒。

你不知道

愛撒謊的孩子心裡有多苦

當孩子犯錯時,為什麼會撒謊?

因為他知道一旦說出實話,將會面臨來自父母的吼叫,指責、甚至是打罵。

孩子為了逃避處罰,而說出謊話。

尹建莉在《好媽媽勝過好老師》一書中曾說到:

如果孩子跟你說謊,說明孩子沒有把你當做不幸的分擔者。

他們寧可自己承擔犯錯後的愧疚感,圓謊的心理壓力,也不惜對父母撒謊。

孩子錯了,可以改,而親子關係一旦產生隔閡,卻需要更多時間來治癒傷痕。

偽挫折教育

玩壞了孩子的自信心

中國式的打壓教育,向來崇尚讓一個孩子學會獨立堅強。

焦慮的父母認為孩子不學會「72」變,沒有人能來替他扛過「81」難。

事實是當父母試圖用打壓來增加孩子對挫折的「抵抗力」,往往用力過度,傷及無辜。

過多的插手和打壓,只會養育出一個自卑的孩子。

一個時常被父母打壓,未曾感受到認同的孩子,怎麼能自信起來呢?

試問,他從哪裡獲得自信呢?

孩子沒主見

是父母惹的禍

為什麼我勸你不要在公眾場合教訓孩子?

你以為你是在教孩子如何做人處事,卻讓他在眾人看熱鬧的曖昧眼光裡抬不起頭來。

孩子也要面子,孩子的面子父母需要去保護。

就算孩子真的做錯了,關起自家門開始教育,沒人說你半句不是。但在大街上對孩子罵罵咧咧,誰都看不過去。

父母的控制欲

是一個孩子的災難

很多父母對孩子有著很強烈的控制欲,父母用這種控制欲,來規範孩子人生道路。

小到孩子穿什麼衣服,買什麼玩具;大到孩子讀什麼學校,從事什麼工作。

這種建立在控制基礎上的愛對孩子來說,是前行路上沉重的枷鎖。

黃執中在節目《奇葩說》中說過一句話:

一個孩子完美的人生,是擁有選擇權。

一個能決定自己人生的孩子,是幸福的,因為他擁有了選擇自己人生的自由。

一個能讓孩子自己做選擇的父母,是明智的,因為他們放棄了自己的控制欲,敢於讓孩子過自己的人生。

無底線的溺愛

只會養出「巨嬰」

慣子如殺子,溺愛不是愛。

看過這樣一句話,愛的本質不僅僅是我對你好這麼簡單,而是我願意奉獻自己,讓你成為你自己。

為什麼說溺愛不是愛?

因為這種愛是偷懶的,沒有思考沒有斟酌,沒有動用到真心。

當你打著為孩子的名義,替孩子把所有事都給辦了,最終的結局是只養出一個終生依附父母、不能自己獨立生活的巨嬰。

嫉妒心重的孩子

背後一定站著愛比較的父母

每一個總愛在孩子耳邊提起「別人家孩子多優秀」的父母,本心一定是希望孩子能夠學習別人的優點。

父母認為自己是良苦用心,而孩子認為父母在貶低自己,否定自己。

孩子的嫉妒心後面藏著一句沒說的話:

「我沒有他們那麼好,那你是不是不愛我了? 」

一個優秀的孩子從來不是比出來的,而是用心養出來的。

關於這點,父母越早知道越好。

每個愛發脾氣的孩子

都在尋求你的關注

兒童心理學家通過多年研究發現,孩子需要從父母的關注中,獲得安全感和歸屬感。

孩子寧可被父母提醒、嘮叨、責罵也不想被父母忽視。

常常被父母忽視的孩子,不得不用錯誤的行為,快速引發父母的關注。

來證明自己是被父母所在乎的,是被父母所在意的。

你的修養

就是孩子的教養

你用命令的口吻指揮孩子做事情,那孩子自然有樣學樣。

孩子沒有從家長的身上學會尊重,自然不能明白如何尊重別人。

你什麼樣,孩子就什麼樣。

熊孩子不是橫空出世的,而是熊父母教出來的。

孩子的真心話

只說給懂的人聽

很多父母都會疑惑,什麼時候起孩子有了自己的小世界,父母被隔絕在外進不去。

孩子的喜好我們不知道,孩子談論的話題我們插不上嘴。

為何不反思一下自己,當孩子興致衝衝跟你分享自己喜歡的東西時,你是不是脫口而出一句:「怎麼都不好好學習,天天玩物喪志!」

孩子自然認為跟你說那麼多有用嗎,還不如不說,省得討罵。

糟糕父母群像可能有你有我,當這些問題已經發生,我們能做什麼?

不需要你的大徹大悟,只是從今天起你要開始學會自我反省。

教育是一場單程車票,失去了自省的機會,最終失去的是孩子的人生。

今生與孩子相遇一場,尋求的不止是相依相伴,還有彼此信任和良好合作。

願我們都能贏得孩子的合作,在這短暫一生中,與孩子攜手相伴,收穫幸福人生。

 

特此聲明:本期文章最終解釋權歸國際環保四聯漫畫大賽組委會所有!

長按二維碼,幫助重病兒童

捐贈人請在下邊的留言欄備註姓名

每周一公示上一周捐款名單

國際環保四聯漫畫大賽介紹

國際環保四聯漫畫大賽(英文名稱Four Comics Environmental Contest),全球規模最大的青少年公益環保四聯漫畫比賽活動。

大賽主要是以繪畫的手法,四聯漫畫的形式,再通過自己編寫的環保故事或者小創意,來表達全球少年兒童心中的公益夢想,激發全球少年兒童的創造力和幽默感,培養全球少年兒童樹立公益夢想,敢於擔當和勇於承擔保護地球家園的責任。

「國際環保四聯漫畫大賽全球總部組委會」(簡稱FCC INTL),組委會由每個參賽城市的代表(國際理事)組成。

截止2018年,大賽每年在全球有超過四十五萬少年兒童參加,會產生1幅「國際城市大獎」和12幅「國際城市佳作獎」。

大賽圍繞環境保護的內容,每年設定不同創作主題,圍繞核心思想,全球少年兒童積極動員起來,提出應對解決方案並通過比賽的形式展示出來。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

2017年9月24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代表巴哈努博士訪問了大連青促會並參加了第五屆國際環保四聯漫畫大賽的啟動揭牌儀式。同時接受了國際環保四聯漫畫大賽組委會榮譽顧問的稱號。

人民日報漫畫增刊《諷刺與幽默》報

2019年3月8日北京人民日報漫畫增刊《諷刺與幽默》報社正式籤約,成為國際環保四聯漫畫大賽的主辦單位。

相關焦點

  • 打臉中國父母的8幅漫畫:你什麼樣,孩子就什麼樣
    真的,孩子對你的所有嫌棄、疏遠、不合作,都必有原因。他們的思維特別簡單,會本能地去做自己喜歡的事,親近自己喜歡的人。所以,當你家孩子總是跟你不親近,總是羨慕別人的爸媽別人的家,總是不服從不配合不接受你的指令。請自省。別總是上來就給孩子定性「你怎麼這麼特殊」。99%的時候,不是孩子冷漠無情不知好歹,是你的教養方式出了問題。
  • 戳痛中國父母的8幅漫畫:你什麼樣,孩子就什麼樣
    自己不敢離就大方承認,別拉孩子背鍋。否則最後那句「還不是為了你」,也夠孩子受的。孩子何辜,小時候日子一團糟,長大了還得背著一身罪,招誰惹誰了? 熱愛養巨嬰,樂此不疲一般來說,西方父母會認為孩子18歲以後就是大人了。但中國父母永遠覺得自己的孩子長不大。所以事無巨細要照顧,大小要求要滿足,三四十歲的人了,打個噴嚏你還是立刻去給他找外套。
  • 為什麼中國家長總覺得養孩子很累?8幅漫畫告訴你原因!
    打臉中國父母的8幅漫畫你什麼樣,孩子就什麼樣   01 自己沒做好,拼命逼孩子為人父母,身教永遠比言傳重要。孩子都不傻,都能在冥冥之中明辨真偽。所以他們更傾向於模仿家長的行為,而非聽信他們口中的道理。中國父母就是忍不了跟孩子分離。可孩子必然得離開你,自己過日子啊。不分就會畸形。巨嬰很醜的。
  • 震驚父母的8幅漫畫:你什麼樣,孩子就什麼樣
    為人父母,身教永遠比言傳重要。孩子都不傻,都能在冥冥之中明辨真偽。所以他們更傾向於模仿家長的行為,而非聽信他們口中的道理。你懶惰浮躁毛毛草草,你希望孩子勤奮自律樣樣都好,怎麼可能?要求孩子之前,先做好你自己。
  • 如何斷絕父子關係:打臉中國父母的8幅漫畫
    99%的時候,不是孩子冷漠無情不知好歹,是你的教養方式出了問題。不賴孩子,就賴你。 自己哪兒都對,錯全是孩子的否則最後那句「還不是為了你」,也夠孩子受的。孩子何辜,小時候日子一團糟,長大了還得背著一身罪,招誰惹誰了? 熱愛養巨嬰,樂此不疲
  • 8幅漫畫告訴所有父母:你的孩子未來是什麼樣子,全在於自己
    為人父母,身教永遠比言傳重要。孩子都不傻,都能在冥冥之中明辨真偽。所以他們更傾向於模仿家長的行為,而非聽信他們口中的道理。你懶惰浮躁毛毛草草,你希望孩子勤奮自律樣樣都好,怎麼可能?要求孩子之前,先做好你自己。
  • 這8幅漫畫,打臉8種「中國式父母」
    一組多年前的漫畫組圖又重新在微博流行起來,組圖名稱為《如何斷絕父子關係》。作者用八個場景,描述了八種不同的父母形象,也許生活中的有些父母,一人會身兼好幾種,以致於很多網友驚呼:「這不就是我爸/我媽嗎?」沒錯,最讓人感覺悲涼的是,時隔多年,這樣的父母在生活中依然不少見。說好要鍛鍊的你,已經把健身器材扔在牆角長蜘蛛網了。
  • 4幅漫畫提醒中國父母:你有多不在乎孩子的感受?
    很多孩子的父母,他們看不見自己的發光點,也就看不到孩子的生命力。孩子長大後就會苦苦追尋 一種被看見、被接納的感覺。知乎有一個問題:跟父母無法溝通,你有多絕望?最高贊的回答說,當父母的話語讓她難受時,她會真實地表達自己的感受,這時父母會直接反駁:你想多了吧,至於嗎?她說當時的感受就是很絕望,不被理解,還被否定。如果給你這樣感受的人是朋友,不來往就好了;如果是男朋友,分手就行了;但是那個人是你的父母,這輩子都斷不開關係的人。
  • Anitama新聲:我們應該給孩子看什麼樣的漫畫?
    即使是一些在以往支持漫畫中的性描寫的人士,在這一次論戰中也站到了太田律師的一邊,批評日本漫畫中「幸運色狼」這一做法,是在用「偶然」做藉口,反覆對女性施加性騷擾,屬於對女性的性剝削。不過這期新聲倒不想過多探討這個問題,反正已經能預想到會有什麼樣的評論了。倒是有一些創作者,看到這一話題,聯想起了別的往事。
  • 一個家庭最大的悲哀,是養不出懂得感恩的孩子!家長們都該看看
    「母慈子孝」的場景是很多父母一直渴望的,然而現實生活中,真正能做到這樣的人卻不多。很多父母,從小就把子女捧在手心裡,含在嘴裡,可最終卻養出了一個不懂感恩的孩子,真是太悲哀了。 王先生家中經濟條件不錯,因此,從小他就非常注重兒子的培養。兒子的天賦也不錯,從小學到大學,學習成績一直都名列前茅。
  • 被物質「窮養」的男孩長大後什麼樣?父母遵循四點,才是養兒真諦
    執筆:明珠定稿:蘇子後儘管「窮養兒,富養女」的育兒經被流傳至今,可是多數父母依舊搞不清楚「窮養」和「富養」的真正含義,尤其是男孩,將來肩上的擔子和責任更重,如果被正確窮養,則會成為一個有責任有擔當的男子漢,反之,則是傷害明顯,後遺症如影隨形。
  • 易怒父母養出來的孩子,是什麼樣的?你的情緒,決定孩子一生的性格
    之前,網上曾有一則話題#易怒父母養出來的孩子#刷屏了。 想想看,如果父母情緒脆弱,一點小事就會開始波動,那麼孩子成長之後會變成什麼樣? 在這樣原生家庭長大的孩子,心靈該有多敏感而脆弱啊?
  • 什麼樣的孩子今後能夠成為科學家?楊振寧的一席話,值得家長一聽
    但是似乎家長們都在為了孩子的考試分數奔波於各大補習班,卻很少關注孩子的精神世界,保護他們的求知慾好奇心,漸漸地,我們就快遺忘他們童年的夢想……然而小時候的理想夢想都是說說而已嗎?什麼樣的孩子今後能夠成為科學家呢?
  • 別忘了:你是什麼樣,孩子就是什麼樣
    這兩位媽媽之所以讓我感到憤怒,不只是因為她們做了違法的事情,還因為她給孩子做出了糟糕的榜樣。別忘了,你是什麼樣,孩子就是什麼樣。我能夠接納孩子不夠聰明、以後沒有什麼大成就,但我不能容忍他做出這樣的事情。為人基本的道德和教養,他必須要具備。
  • 12歲男孩網課後跳樓:什麼樣的父母,能養出優秀健康的孩子?
    3月3日,在河北石家莊某小區,五年級男孩早上僅僅沒有準時起來上網課,遭到家長訓斥,「在家不好好學習,上網課不積極……」誰想到孩子便不顧一切跳下了樓。「你當然可以生氣,但請好好生氣」在疫情期間,一些孩子上網課後的確會給父母帶來一些困擾,這樣就會導致孩子聽不進去,焦躁的情況,父母也會深受影響,造成了惡性循環。孩子心中也會有陰影,備受打擊。
  • 溼疹是什麼樣子的,嬰幼兒溼疹怎樣好得快,家長不可不知
    因溼疹反覆發作、瘙癢難忍,使天使寶寶哭鬧不安,備受折磨,「搞垮」了不少年輕父母。那麼溼疹是什麼樣子的,溼疹怎樣好得快,作為家長不可不知。溼疹是什麼樣子的?典型表現。溼疹是什麼樣子的?首先溼疹容易對稱出現在面頰、額部、眉間、頭部。溼疹是什麼樣子的?溼疹會非常癢,甚至癢到影響睡眠,導致寶寶哭鬧不止和睡眠不安。溼疹是什麼樣子的?溼疹長得很難看。
  • 經常發脾氣的父母,將收穫一個什麼樣的孩子?後悔看晚了
    這是一個父親教孩子不發脾氣的故事。同樣,也適用於父母。作為父母我們更應該反省:我們到底用言語給孩子造成了怎麼樣的傷口,應該嗎?值得嗎?你想要孩子成為一個脾氣溫和的人,是不是先應該戒掉自己的壞脾氣? 生活中,父母衝著孩子發脾氣更是常有的事。
  • 10歲男孩「毒打」母親:家長的這3種行為,無異於在養白眼狼
    中國許多家庭屬於獨生子女家庭,因此父母就會對於家中僅有的一個孩子倍加疼愛,甚至可以毫不誇張的說達到溺愛的程度。在一般情況下,家中所有的大人的生活重心都在孩子一個人身上,對孩子的要求可謂是有求必應,這就造成很多孩子從小就養成嬌縱蠻橫的性格,變成令人討厭的熊孩子。
  • 學霸父母的孩子什麼樣?如果不出意外,他們終將平凡
    」 本以為令人敬仰的學霸父母們,可以憑藉著強大的基因優勢,坐享孩子在學業上的步步高升。 可萬萬沒想到,很多學霸父母的孩子,不僅資質平平,有些甚至還成為了父母都拯救不了的學渣。
  • 什麼樣的父母容易養出白眼狼?棍棒底下出孝子的教育方法能丟嗎?
    曾經我看到一些公知這麼說過,我國教育從古代就出了問題,什麼棍棒底下出孝子,那些都是一些糟粕,害人的糟粕,看看人家西方,從小對孩子鼓勵,哪怕做錯事,會舉例教育孩子,從來不打孩子。順便極力地誇耀西方的教育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