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星藝摘要】
上下分身的褲褂 上白下黑
長衫裡也是西褲 半中半西
影視劇裡大紅大紫的綢緞長衫很少有正經人穿
平金繡花的袍子 穿出去更是讓人笑話
聽彭坤講述
舊時光的著裝魅力
By彭坤
大家好 歡迎關注星藝雅集我是彭坤
今天我將繼續和大家分享這本有關老北京的書
閒雲潭影日悠悠 物轉星移幾度秋
隨時間變遷的 不僅是滄海桑田
也包括風土人情 風俗禮儀 生活習俗
《百年舊痕》由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出版
(本書由作者趙珩授權給星藝雅集)
聲音來源:彭 坤
央視新聞頻道 主播
點擊播放 GIF 0.0M
今天咱們繼續分享《趙珩談北京》第22部分
穿衣政治——陰丹士林的天下
點擊音頻 邊聽邊看
民國時期知識分子的著裝很有意思,在上海基本上是西裝革履,而北京的教授則有的穿西服,有的始終穿長衫,甚至也有穿袍子馬褂的,覺得這樣上課是對學生的尊重。
陳丹青油畫《國學研究院》,這幅畫反映了民國時期知識分子的著
裝特點:有人穿西裝,也有人穿長衫,甚至有人穿長袍馬褂
點擊音頻 邊聽邊看
陳丹青曾經有一幅畫,畫的是清華國學院的四大教授,他畫了五個人:梁啓超、王國維、陳寅恪、趙元任,還包括吳宓。實際上,清華國學院如果畫五個人的話,應該要畫上李濟。
這五人裡面穿得最洋氣的是趙元任,穿一身白西服,打著淺灰色的領帶,穿著皮鞋;梁啓超、王國維都是袍子馬褂,其中梁啓超的馬褂還是黑緞子團花的,王國維是雲紋灰綢長衫,外罩秋香色滾黑絲絨邊的馬褂,戴著緞子帽頭;陳寅恪和吳宓相對年輕些,陳寅恪是藏青色陰丹士林的棉袍,圍著毛圍巾,頭戴黑色羊羔皮筒帽;吳宓則是一襲咖色長衫,下著布履。
這幅畫從裝束上反映了同一時代的不同著裝的幾位教授。那時,教授還是穿長衫的比較多,穿袍子馬褂的是少數,但是也有個別的,像辜鴻銘不但永遠是袍子馬褂,還梳著辮子,什麼情況都有。胡適基本上是西服和長衫並穿,有的人則始終穿長衫而不穿西服,像魯迅就很少見穿西服。也有個別教授只穿西服不穿長衫,什麼情況都有。
當年陰丹士林布的幾則廣告
當年陰丹士林布的幾則廣告
點擊音頻 邊聽邊看
三十年代開始流行一種染料叫陰丹士林,是從英文Indanthrene音譯過來的,這種陰丹士林跟中國傳統染色是不一樣的。中國最好的印染業一開始是在山東,為什麼在山東呢?因為山東水質好,所以在山東膠東一帶的印染非常好,後來逐漸跟上海競爭,上海的印染業很多吸收了國外的印染技術,色更牢,花色更多,一些花色的東西印得更好。
快樂小姐,她何以充滿了愉快?
因為我所穿的是陰丹士林色布所做。
每碼都印有這樣的「陰丹士林」布邊印記。這是「陰丹士林」早起投放的廣告
陰丹士林是一種進口的蘭色染色,染了以後,不管怎麼洗,不容易褪色,既美觀,又經濟,能穿很長時間,染出來都是一種純藍的顏色,樸素大方。陰丹士林的藍布長衫,顏色是很莊重的,而且明快漂亮,所以一時之間無論是教授、學生都是穿陰丹士林,甚至女生冬天的棉袍都是陰丹士林布,陰丹士林在大學裡面應該是一統天下的。
當年陰丹士林布的幾則廣告
點擊音頻 邊聽邊看
除了旗袍、長衫、西服這些之外,也有比較新潮的人,穿一些特別歐化的服裝。比方說在三十年代末,有的時髦女子喜歡穿長褲,穿接近於男性化的西式襯衫,長褲是非常寬大的,把襯衫扎在長褲裡面,長褲是一側或是兩側側開的。在三四十年代,男的流行一種燈籠褲,這種褲子長度僅到膝蓋以下一寸多,比較肥大,褲腿下端有一寬邊,有扣子能扣住。下面必須穿白色的長筒線襪,腳上穿皮鞋或運動鞋,燈籠褲一般都是用粗花呢的英國料子,這在當時是非常時髦的,打高爾夫球時也是必備的裝束。
民國20年,光華機器染織廠率先用龍船牌商標生產此產品,並按德孚洋行規定貼上「陰丹士林190號藍布」和「晴雨」標貼,以此識別產品的真偽。因其鮮豔度、光澤度優於本光190號,再配以廣告宣傳,產品一問世,銷量迅速擴大。
夏天的短褲也一般會穿白色的長筒線襪。但這是少數,而且僅限於年輕人,30歲以上的人穿這個,人家就覺得很不好了。清華大學的馬約翰教授是個特例,他畢業於上海的聖約翰大學,兩次去美國的春田學院進修,他從清華出國預科時代到清華大學時期,在清華任教體育52年,直到1966年「文革」。
1950年代,清華大學馬約翰教授在上體育課,穿的是很典型的西歐式燈籠褲。
點擊音頻 邊聽邊看
他是個極其洋派的人物,他穿西服永遠是打領結的,平時是黑色的緞子領結,遇到喜慶,必是打玫瑰紅的領結。他在清華體育教學時,春秋是穿燈籠褲,長筒白襪;夏天是短褲長襪。成為了清華一景和他本人的標誌,甚至被稱為是「馬約翰式」的服裝。
民國時期婚禮服裝的變化是很大的,初期無論男女都是舊式的中式服裝,比較華貴的是男子著長衫,外罩本色團花緞子馬褂。與常禮服沒有什麼太大的區別。而新娘則開始戴白色紗巾頭飾,這也是西化的開始。
1940年代,一個東北富裕家庭的結婚全家福
東北的結婚照片通常以全家福的形式出現,顯示家族觀念的濃厚
點擊音頻 邊聽邊看
至於新娘的禮服,還是長到膝關節處的緞子對襟長禮服,下著到腳面的長裙或是馬面裙。但是服裝的繡飾顯然比平常的衣服要講究得多了。有錢人家的新娘這種裙、襖會到蘇州找繡娘定製。窮人則會到租賃婚禮服裝的店裡臨時租用。到了三十年代時,開始有了純西式的婚禮服裝,男的是整身的燕尾服,高筒的大禮帽,大禮帽和一雙白汗布手套並不戴,而是託在手上,煞有介事的樣子。
1936年,南京市政府舉行新生活運動的集團結婚儀式。
民國初期,西式大禮服和白色婚紗雖已傳入中國,但實際並不普遍。1927年12月,蔣介石、宋美齡在上海舉行的婚禮,真正使白色婚紗風靡全國。
那時有種牙膏,叫「黑人牙膏」,上面畫的就是一位黑人穿著這樣的大禮服形象,因此大家戲稱這種服裝叫「黑人牙膏」。新娘的服裝從三十年代末也開始了完全西化的白色晚禮服,袒肩露背的。曳地長裙必須由人拉起(一般是兩個男女孩子拉紗)才能走路,這種婚禮禮服一直流行到四十年代末期。
點擊音頻 邊聽邊看
1948年,上海,黑人牙膏的廣告牌。
點擊播放 GIF 0.0M
老北京的服飾還有哪些有趣的故事?
這期先到這兒!咱們下期不見不散
( ̄(エ) ̄)
點擊播放 GIF 0.0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