碉堡了,一個網絡詞彙,就是屌爆了的意思。今兒咱們就奔真碉堡玩玩去,真的是「碉堡了」。
想要上戰場?您肯定說那不可能的事,這和平年代又沒仗可打,除非去敘利亞找叛軍兄弟混幾天,否則哪兒找戰場去啊。在影視劇中我們常見的戰爭場景,大多數都是在影視城或是劇組臨時制景中完成的,那些都太假了沒意思。
就在北京郊區的某座山頭上,今天仍舊保留著一處真實的戰場遺蹟!前線指揮所、碉堡群、地道、戰壕等全套的防禦陣地工事應有盡有,而且全都是當年原封原樣兒一點不帶變的!部隊早就撤走了,但是陣地沒丟,還在那兒呢!帶您到那裡走上一圈,絕對讓您有穿越回當年那個槍林彈雨歲月的感覺。。。
行至門頭溝圈門村,開始上山走京西古道,半山腰有個叫天橋浮的村子,雖已拆遷夷為了平地,但至今還可以在地圖上找到其方位,回溯到1947年底,國共兩方的軍隊在這裡曾發生了著名的「天橋浮戰鬥」。
順盤山的防火道走到此處,請脫離主路,右拐向北走野路上山
走上古道約400米遠,便可見遺棄的過街樓一座
說是過街樓,也可以稱之為關卡或城關,當年走古道(也就是官道)必經此地,所以踞守此關卡可起到扼敵之作用,此為西面的洞口處
關卡下的甕洞
關卡東面,當年的正門位置,想通此關,如不接受盤查或留下點買路錢,一槍乾死你太容易了!
門額上依稀留有「天橋浮」的時刻,證明此處正是天橋浮關卡
甕洞口的拴馬石
甕洞為山石發券而建,約十米長,四米寬
甕洞口留有門軸孔和門栓插口,這證明原先關卡處是設有城門的
如您在洞中留意洞頂的石板,細尋可發現一處傳說中驚世駭俗的遺蹟---三國時期張飛留下的腳印
張飛的腳印?這尼瑪不是開玩笑呢嘛!是啊,我不是說了嗎,這是個傳說而已。不過由此接下來要向您介紹一處與張飛有關的遺蹟,就是關卡上面過街樓位置原有的建築----三義廟。
天橋浮關卡處於兩山之間,地處險要,關隘易守難攻 ,過街樓如同連接兩山的天橋,甕洞上說是過街樓,實際原建有三義廟一座,當年有可能是京西古道上運煤的馬幫休息落腳的場所,亦或是守此關口收過路稅官員辦公之地。
天橋浮的三義廟始建於明代萬曆年間,廟內供奉有三國時期「桃園三結義」之劉備、關羽、張飛三兄弟塑像。三義廟坐北朝南,正殿、配殿、禪房、山門一應俱全。由於過街樓上廟宇院落較多,當地百姓都說:「人在橋上走,過橋不見橋」,只可惜三義廟現在只剩殘垣斷壁了。
從關卡西門南側可以上到甕洞上的過街樓,也就是原三義廟遺址
奇怪的是,我們這次在三義廟發現了一處新挖的大坑,不知用意何在
回去翻看這張於2012年拍的照片,發現今日大坑處原立有夾杆石墩,看來這帶有花紋雕工的夾杆石定是近期被歹人盜走了!
在這裡不得不說,散落在山間的荒野文物,國家要想保存起來是很不容易的,目前最好的保存方式便是讓它們靜靜地躺在原地。前些年賊人偷的都是大件精美的石刻雕件,例如石碑贔屓等。但近年來偷盜之風愈發猖獗,但凡是帶點花紋雕工的石頭,只要相關圖片發到網上,很快便會被賊盯上,過不了多久肯定會被盜走。
《Go野》在創辦之初也曾經頗為此問題擔憂,如將行走所攝的照片發表於世,無異於是給賊人們提供偷盜的線索,完全是在替不法分子提前踩點去了啊。但轉念再想,這些精美的荒野文物如不拍照整理留存,那後人很可能就再也無法欣賞到那些珍貴的石刻了。同時也想藉此雜誌來呼籲相關文保部門提高警惕,引起社會大眾的重視,及早將文物收歸妥存。
三義廟遺址,完全是殘垣斷壁一片荒涼,早年間在瓦礫中還存有幾通石碑,也早已被盜淨了
殘磚爛瓦中的古槐樹,應該已是枯死了,反正每次來都是一個慘樣,從沒見其長出過新葉
從三義廟俯瞰關卡東門外的古道
天橋浮這個地方,現在來看荒涼至極,在這古道關卡處呆上一天也見不到半個人影。但在門頭溝的歷史中,此處曾是政治文化活動中心,衙門監獄茶樓戲館買賣街一片熱鬧的景象!由於是去往山西古官道上的必經之處,所以也是兵家必爭之地。
我軍北嶽軍分區獨立團為配合解放軍攻打南口,牽制在門頭溝地區駐防的國民黨軍隊不去增援,於1948年1月13日發起了攻打天橋浮的戰鬥。在附近村莊人民群眾及民兵的支援下,激戰一夜,成功完成牽制任務,殲滅國軍130餘人,我軍傷亡近百人。
以上是我軍對「天橋浮戰鬥」的官方戰報,但當年的戰鬥究竟是打成什麼樣子,只能是憑你我的想像,並通過故地重遊的方式在腦海中重新描繪了。個人認為我方的記載不可信,因為僅憑我軍北嶽分軍區獨立團這支雜牌隊伍外加民兵和老百姓,是根本無法與扼守要隘的國軍正規軍抗衡的,況且駐守在天橋浮的是國民黨青年軍208師,屬國軍王牌部隊,怎麼可能出現我方傷亡要小於敵方的勝局場面呢?所以對於此次英雄般的戰鬥記錄,您只能當故事聽聽罷了,不必深究。
然而神秘的國民黨青年軍到底是支什麼樣的隊伍,無論是歷史資料還是影視劇中都很少會被提及,其實這是一股幾近被遺忘的抗日力量!
國民黨青年軍第208整編師師長吳嘯亞中將
青年軍第208師師長吳嘯亞屬抗日名將 ,1939年之崑崙關戰役,其率官兵奮勇拼殺,先後攻佔多處戰略要地,為最終攻克崑崙關奠定了基礎。此役歷時50多天,是武漢失守以來中國軍隊取得的一次重大勝利,殲滅日軍達8000多人,時稱之為「崑崙關大捷」。吳嘯亞率領擔任主攻任務的第一師,戰前全師整編官兵達1.3萬人,此役結束後僅餘700餘人。
在此,向保家衛國的抗日國軍英烈致敬!你們的歷史功勳誰也無法抹殺!
國民黨青年軍第208師盾牌徽章
駐守在天橋浮的青年軍208師是抗戰後期為相應國府「一寸山河一寸血, 十萬青年十萬軍」的號召而組建的部隊,全美械裝備,戰鬥力十分強悍。團一級單位均配有多名美軍教官,長官多出自知識青年,士兵軍事素質過硬。與當時認為只有去延安才是救過之道的愛國青年不同,國民黨青年軍十分信仰三民主義,且多數出身自豪門富甲之家,完全忠誠於蔣總裁。
在關卡上三義廟的南側,至今保留有完好的多功能作戰指揮所一座,其建築主體分為兩層,上層為陣地指揮所,下層為暗堡設計
指揮所遺址
整體建築保存的非常完好,暗堡工程修建的極其堅固,看來陣地的工事真是馬虎不得
仔細數了一下,下層暗堡共有五處機槍射孔
只剩下一半的牌匾,上刻:天橋浮,民國三十七年三月
從樓上指揮所外樓梯可進入樓下的暗堡
暗堡入口處,也留有機槍孔射位
暗堡內部最大的一處機槍射擊位
暗堡內靠暗道相連
內部分為四間獨立的戰鬥房間,以及兩間過廳及一處彈藥庫
暗堡內最內部的房間有暗道通往上層的指揮所(前幾年去的時候還可以爬上去,如今已被封死)
屋頂的通風口,由此也可以上到指揮所門口的平臺處,整座暗堡設計的很機密!
仔細看,牆壁上還留有一些彈孔的痕跡
關卡正上方的三義廟遺址,從這兩座殿宇中間的過道穿過,即是過了所謂的橋,可到達對面山頭
回望三義廟,看規模確實是不小,據傳馬翰林(馬相如)辭官回鄉,曾在此興辦過學堂,只是本社目前還未找到相關的歷史資料
在北面的山頭上,發現了第一座碉堡
這是北山的第二座碉堡,照片中可見這兩座碉堡均屬中等大小,應為碉堡群中的子堡,兩堡內為戰壕相連
碉堡的內部空間
每個射位均配有兩個收納彈藥的孔窗
從機槍孔向外探去,想必當年的天橋浮戰鬥中,應從這裡射出過上千發子彈吧,肯定非常的過癮
從兩處子堡向下眺望關卡處的三義廟以及指揮所和暗堡。注意看對面山頂處還築有一座碉堡
碉堡的入口處
其建築材料裡面含有鋼筋,怪不得經歷這麼多年依舊堅而不催呢,裡面裝的不是豆腐啊!
照片中左側堡外部的高度分明顯高於右側內戰壕
兩座碉堡之間也是通過戰壕相連接的
兩堡相距25米左右
從這兩座子堡繼續向北的山頭山,還有一座更大的碉堡,
在北上的山路上可見一處巨大的壕溝,通過痕跡可以判定為人工開挖的戰壕,一直通往山下,想必是可以起到戰鬥人員快速增援或撤退之用吧
山頂矗立的碉堡,明顯要大於剛剛看到的兩座,應為此碉堡群的主堡
主堡的射擊方位與子堡不同,其主要射位是面向西面的,而兩座子堡是面向東面
主堡的射孔
山頭的碉堡,視界良好,配以環形戰壕設計,堡內3挺機槍齊射,戰壕內再配置一個排的兵力,窩在山下的我軍兄弟想攻上來,還真不是件易事
下山再看看殘破的三義廟,一堆山石殘磚,已經尋不到任何有收藏價值的「紀念品」了
遙想當年這裡發生過的戰鬥,是不是三義廟就是毀於那場戰火呢?
帶您逛了一圈陣地,感覺如何?如此大全套的防禦工事,足以在您面前展現出生動的戰爭畫面了吧?在目前《Go野》去過的所有戰爭遺址中,天橋浮這裡是保存最完好,配套最齊全,也是最有看頭的一處,即使在全國範圍內,恐怕也算得上是純自然留存遺址中最真實最大的了。如您感興趣的話,趁早來走一遭吧,不久的將來,此地必將會被開發的,到那時候您玩的看的可就不再是原汁原味的啦!
衛星地圖示意
注意事項:
1.從圈門村走防火道西行上山,見本文第一張照片處改為土路向北
2.鑽行暗堡內地道請隨身攜帶頭燈等設備
3.三義廟遺址處有隨時坍塌的危險,請倍加小心
4.請愛護文物遺址,不要隨意隨地釋放
如果喜歡此篇文章,請別忘記與他人一起分享
喜歡《Go野》微雜誌,請您添加公眾訂閱號:
GoyeChina (長按紅色字即可複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