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活呂布」,七降七叛,最後用一招免遭被康熙凌遲

2021-02-07 水煮歷史


來源 | 頭條號傾聽歷史觀


說起歷史上著名的叛將,多數人會想到呂布。


三姓家奴名頭實在響亮,坐實了第一叛將的名號。


「三姓家奴」其實是羅貫中杜撰,細究起來,呂布真正背叛的也就是丁原和董卓兩個人,其後他羽翼已豐,成為天下諸侯之一員,做得了自己的主人。


1400多年後,在明末清初,有這樣一號人物,人稱「活呂布」,周旋於農民軍、大明、大順、大清、吳周等勢力之間,一生投降與反叛的次數達到7次之多,最後還落了個全屍,家族也得到保全,可稱個不大不小奇蹟。


此人就是王輔臣。




王輔臣本姓李,山西大同人,出身寒微。時值明末天下大亂、民變四起,王輔臣也跟著姐夫隨大流加入了一股流寇。不過很快他就跟姐夫反目成仇,在將後者殺死後選擇了逃亡,並投靠了大同總兵官姜瓖。這是王輔臣的第一次背叛,不過由匪變兵,成為光榮的大明邊軍中的一員,也算是個不錯的結果。


據說王輔臣長身玉面、眉似臥蠶,大家都說他的長相酷似呂布,於是被姜瓖麾下一個叫王進朝的軍官看上了。因為老王生不出兒子,便認了王輔臣當義子,從此他就改姓了王。


王輔臣的綽號有兩個:馬鷂子和活呂布,都有贊其勇武之意


可惜新鮮出爐的王輔臣還沒來得及依靠乾爹的勢力升官發財,形勢就發生了巨變——崇禎十七年(公元1644年),天下最大的一股流寇在李自成的帶領下殺進了北京,皇帝朱由檢自縊煤山,大明的朝野上下頓時群龍無首,大都選擇了投降。


大同自然也不例外,在總兵官姜瓖的帶領下選擇在大順朝的旗幟下繼續當兵吃糧。可憐的王輔臣在上官的裹挾之下,官兵沒當上幾天就又成了流寇。


不過當時的局勢混亂至極,簡直令人目不暇給。沒幾天吳三桂又引清軍入關,還沒把紫禁城內那張龍椅坐熱乎的李自成瞬間一潰千裡。眼瞅著大順朝就要完犢子了,剛剛「棄暗投明」的姜瓖再次選擇站在了「正義」的一方,毅然率軍「反正」,於是王輔臣又稀裡糊塗的跟著變成了清兵。


明末朝廷中的忠臣義士是瀕危物種,多得是像姜瓖這樣擅長站隊的毫無節操者


不過在這讓人眼花繚亂的亂局中,像姜瓖這樣極其擅長站隊的前明或是前順的官員隊伍實在太過於龐大,所以老薑這般行雲流水的「反正」表演並沒有引起清廷足夠的重視。在預想中的升官發財、封妻蔭子遲遲得不到兌現的情況下,姜瓖的民族大義和愛國情操瞬間迸發了出來,自稱興漢大將軍,打起了反清復明的旗幟,決定跟滿洲人死磕到底。


清軍的報復很快到來,大同城下爆發了一場血戰。而正是在這場極其慘烈的戰事中,王輔臣終於憑藉其武勇一戰成名,「馬鷂子」的大名從此馳名遐邇:


「清兵之圍大同也,輔臣乘黃驃馬,時出剽掠,來則禽人以去,莫有攖其鋒者。清兵遠望黃驃馬騁而來,輒驚曰『馬鷂子至』,即披靡走。輔臣與白成功、葛秉貞三人更迭乘黃驃馬出,清兵亦不辨乘馬者之為誰也,見即走耳。城克,姜瓖降,八王子以輔臣為蝦,隨入都,都中滿漢,無不以一識馬鷂子為榮矣。」(《廣陽雜記·卷四》清·劉獻廷)

滿洲人是很敬佩勇士的。所以儘管他們在戰後惱羞成怒的大肆報復、製造了「大同之屠」,但卻沒有殺掉王輔臣。得聞大名的順治皇帝反而對其青眼有加,委以御前一等侍衛的要職。


清朝的御前一等侍衛可不是普通的衛兵,有很大的機會飛黃騰達


於是王輔臣在一叛流寇、二叛大明、三叛大順、四叛大清之後,再一次背叛了反清復明的大業,投靠了清廷。


如果說他的前4次背叛行徑中,起碼有3次是在被裹挾的情況下、隨波逐流的被動選擇,那麼這一次降清,則無論如何都是他主動的抉擇了。


起碼對於王輔臣的仕途來說,這次抉擇讓他走上了平步青雲之路。順治十年(公元1653年),王輔臣隨洪承疇出徵西南表現出色,小貳臣給老貳臣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於是保舉他當上了總兵官。而他的好運並未到此為止,很快又受到了吳三桂的青睞,並請旨將王輔臣調入麾下,一起出徵緬甸擒獲了南明末帝朱由榔。


無論此時的吳三桂是否有叛清之心,但同為漢人、同為叛臣而且勇冠三軍的王輔臣都是他極力拉攏的對象。於是在史料中,就出現了「平西之待輔臣,有加於子侄……有美食美衣器用之絕佳者,他人不得,必賜輔臣」(引用同上)這樣的記載。


吳三桂麾下無人可用,是他最終失敗的重要原因。若是王輔臣沒有出走,情況可能會好很多


在金庸先生的《鹿鼎記》中,我們知道了吳三桂有個成事不足、敗事有餘的蠢貨兒子吳應熊,其實他的另一個兒子吳應麒在坑爹程度上一點也不亞於其兄。本來以吳三桂對於王輔臣的籠絡,日後成為其叛清的得力臂助指日可待,結果卻全被吳應麒給攪和黃了。


這個自視甚高的蠢貨顯然對其父給予王輔臣的優待很是妒忌,於是尋找機會對其進行了侮辱,搞得雙方很不愉快。後來這件事情傳到了吳三桂的耳中,大概還是吳應麒添油加醋的改編版本,變成了王輔臣出言辱及老吳,結果使得吳王二人間出現了齷齪,王輔臣一氣之下找門路調離了吳三桂麾下,去甘肅固原當了提督。


後來吳三桂在三藩之亂的中後期一直受困於麾下無良將。若是王輔臣還在,即便不能扭轉敗局恐怕也不會打得那麼難看,起碼會給康熙皇帝玄燁增加許多壓力。可惜吳三桂的一片苦心毀於兒子的愚蠢和自己的輕信誤聽,也算是自作孽不可活。




清廷對於吳三桂、耿精忠、尚可喜、孔有德等手握重兵的前明叛臣其實並不信任,但苦於八旗兵力不足,只能將其藩鎮設在雲南、兩廣和福建等南方省份,以之為前驅對漢人反抗勢力和南明小朝廷進行剿殺。

三藩中,吳、耿叛清最終被斬草除根,尚可喜死活不肯叛,最終保全了家族


隨著朱由榔被殺、南明覆滅,清廷與三藩間的矛盾日漸突出,彼此間的明爭暗鬥日益激烈。起碼在剛剛親政的玄燁看來,三藩的問題最終還是要通過戰爭的手段來解決。


王輔臣的請調對於清廷來說是個削弱吳藩的意外之喜,但怎麼安頓他又成了個難題——直接砍死固不可取,不給兵權也肯定不現實,但無論扔在南方還是京畿,一旦三藩作亂這貨又可能成為隱患。所以最後權衡再三,玄燁還是把他打發到西北,先做平涼提督,後調任陝西提督,既利用王輔臣的勇武穩定西北,又使得他遠離吳三桂和中樞要地,即便作亂也不會禍及根本。


當然,在王輔臣上任之前,玄燁也沒忘了向吳三桂學習,好好籠絡一下這名性情多變的悍將之心——先是大加讚賞、恩賜,又將其抬入旗籍、以「不舍」為名屢次拖延他的行期,最後甚至連老爹的遺物都賜給了王輔臣:


「御座前有蟠龍豹尾槍一對,上指謂輔臣曰:『此槍先帝所遺以付朕者,朕每出必列此槍於馬前,以無忘先帝。汝,先帝之臣;朕,先帝之子。它物不足珍,其分此一槍以賜女(汝),女持此往鎮平涼,見此一槍如見朕,朕見此槍如見女矣。』」(引用同上)

可惜人心隔肚皮。王輔臣當面感激涕零、誓言忠誠,結果一轉頭就毫不客氣的一叛再叛,而且居然還成了決定三藩之役戰局走勢的關鍵人物。


年輕時的玄燁自然不會像後來那麼老道,比如處理三藩之亂就有些操之過急


康熙十二年(公元1673年),三藩之役爆發。一時間吳三桂殺進湖南、孫延齡叛於廣西、羅森等叛於四川、耿精忠叛於福建,鄭經也渡海來攻,整個南方一片糜爛。而清軍苦於戰爭準備和兵力不足,只能處於守勢,以扼守江防為要,嚴防戰火蔓延到北方,威脅到清廷統治的根本之地。


就在清廷大舉調兵南下之際,王輔臣突然在側後方捅了一刀,讓玄燁痛徹心扉,險些使得大局失控。


早在吳三桂起兵之初,就派汪士榮給王輔臣送去一封信,除了封官許願以外,還請他出兵策應。王輔臣倒是爽快,直接將汪士榮和招降信交給了玄燁。玄燁聞訊大喜,直接處死了汪士榮,還給王輔臣留在京中當人質的兒子王吉貞升了官。


不過時年19歲的玄燁顯然有些得意忘形,居然輕率的任命大學士莫洛為山陝總督,有節制王輔臣之權,卻沒注意到兩人之間有過節。而且莫洛也非心胸開闊之人,到任後處處與王輔臣作對,陝西的形勢驟然變得緊張。


康熙十三年年底,二人間的關係徹底惡化,發生了火併,莫洛戰死。這下王輔臣沒了退路,於是致信吳三桂,表示願意追隨他反清。


王輔臣兩次叛清、兩次叛明,順、吳(三桂)、流寇各叛過一次


不過王輔臣並沒有按照吳三桂的意願東進或南下,而是掉頭向西進入隴右。他先後攻取沔縣、略陽、隴南、階州、清水、鞏昌、蘭州等要地,秦州、平涼、慶陽等地則紛紛歸附,到康熙十四年初,整個隴右已經盡入其手,王輔臣成了名副其實的「西北王」。


王輔臣出乎意料的舉動讓玄燁和吳三桂都有點懵圈,但很快都明白了王輔臣不甘為人下、有自立之心的用意。


於是兩人分別出招。


王輔臣名義上歸附了吳三桂,可是既不聽調也不聽宣,老吳還拿他沒辦法,只好破罐子破摔。一方面給老王官昇平遠大將軍、陝西東路總管,另一方面又怕老王嫌他封的官不值錢,乾脆砸下20萬兩真金白銀以示誠意。但同時,他又派出親信王屏藩、吳之茂率部大舉北上,名義上是打著支援王輔臣的旗號,實為給後者施加壓力。


玄燁則放掉了人質王吉貞,還讓他給王輔臣代話,希望他迷途知返,朝廷既往不咎。


有兒子當人質還敢反,說明王輔臣並不怎麼在意王吉貞的下場,所以玄燁放了他也沒什麼損失


王輔臣正春風得意,現在兒子又平安歸來,所以迷途知返啥的大可以放放再說。畢竟誰也沒有前後眼,說不定咱老王也能過把皇帝癮?所以他既沒有答應也沒有拒絕玄燁的好意,而是選擇了自行其是。


玄燁應對三藩之亂的基本策略就是按住吳三桂猛揍,完全不給他留任何後路。同時對其他的叛亂者則能招撫則儘量招撫,以便集中力量打擊吳藩。不過王輔臣在西北的叛亂以及招撫失敗,徹底打亂了他的布局,使得玄燁不得不推遲在南方的攻勢,轉過頭來先搞定側後方的隱患。


他先是任命豫親王多鐸的第七子、貝勒董額為定西大將軍,出兵隴右平叛。沒想到虎父出了犬子,董額到了西北一通亂打,除了喪師靡餉外幾乎毫無寸進。玄燁只得急招老將圖海出任撫遠大將軍,趕赴西北主持平叛。


圖海果然老辣,到任後並未急於進攻,而實現整頓軍紀,繼而採取攻心戰術使得平涼軍民人心渙散。之後出重兵強攻拿下城外要地虎山墩,從而可以居高臨下炮擊平涼城。至此平涼與外界的交通斷絕,城內糧草將盡,徹底陷入了絕境。


王輔臣徒有勇力而無戰略眼光,清、吳兩邊不靠的結果就是自陷死地


此時圖海又借與王輔臣有提攜之恩,遣參議道周昌(即周培公)入城勸降。


王輔臣由於出身和經歷的問題,不可能有什麼文化和見識,民族大義、氣節操守之類的東西更不會跟他產生任何聯繫,他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只能來源於他的生活閱歷和經驗。如果王輔臣的運氣好、遇到一位類似李世民那樣的「明主」,完全可能成為樊噲、尉遲恭或是常遇春這樣的猛將甚至是開國功臣。可是他遇到的,卻儘是帶他投奔流寇的姐夫以及目光短淺、裹挾著他一叛再叛的平庸小軍閥。


偏偏王輔臣還在這一次次的反覆中走了狗屎運,不但得到了榮華富貴,還成了坐鎮一方的主將。這個唯有在戰場上才能施展自己才華的莽夫,當他不得不獨自決定自己的命運時,王輔臣那可憐的智商所能給他提供的,似乎只能是從再一次的背叛中尋找機會。


而且他名義上是叛清附吳,實際上是兩邊不靠、當上了牆頭草。而他火併莫洛、叛走隴右更多的也是出於一時意氣,而非深思熟慮的結果,之所以最初能所向披靡、橫掃西北,也是在於清軍兵力捉襟見肘,被他打了個猝不及防。等到玄燁對他重視了,遣來了精兵強將進行剿殺時,他也就走向了末路。


徒有勇力而缺乏政治頭腦的武夫,最好是因人成事,一旦成了一方霸主,下場往往都很不好


於是面對周昌的勸降,王輔臣只能接受。而出於穩定大局的考慮,玄燁暫時踐行了既往不咎的承諾,仍任命他為平涼提督,並加太子太保銜。


沒了王輔臣這個肘腋之患,玄燁終於可以集中全力收拾吳三桂。於是三藩之役的局勢很快向清軍有利的方向發展——各路反叛勢力或降或散,只剩下吳三桂負隅頑抗,但也是大勢已去。




三藩之亂中各路叛軍的結局,只能用一個慘字來形容。


吳三桂在走投無路之下匆忙稱帝、過了把皇帝癮之後便一病嗚呼,繼承了他「大業」的嫡長孫吳世藩,最終的命運也只能是以自殺告終。三藩中的另兩藩,耿精忠在投降後被玄燁秋後算帳,最終落了個凌遲處死的下場;尚可喜倒是寧死不叛清,危急時刻甚至欲以死明志。老尚的「英明舉動」不但保住了全家老小的性命,甚至連榮華富貴都沒丟掉,只有一心一意追隨吳三桂的長子尚之信後來被玄燁找了個藉口弄死了。其餘的叛清附吳勢力如孫延齡眼見大事不妙打算投降,結果被吳世琮所殺,吳之茂被俘後押赴北京斬首,張國柱投降後也被砍死,李本深則被「磔於市,親屬坐斬」。


戰時說既往不咎,戰後斬草除根,還沒地方說理去


反正只要等到平藩之役大局已定之後,凡是還活著不肯去死的反叛者,玄燁一個都不放過。


在這一點上,王輔臣表現出了他一生中罕見的智慧,看得很清楚。


所以在他第七次、也是最後一次投降後不久,王輔臣就曾自殺過一次,不過圖海看得很緊,他沒死成。這件事情也引起了玄燁的重視,他專門下詔給圖海,下令對王輔臣嚴防死守,絕對不能讓他死掉。


玄燁這麼做的主要原因在於當時的平藩之役正處於戰事焦灼的狀態,除了吳三桂對清軍死打硬抗以外,其餘各路反叛勢力都是首鼠兩端,隨時可能見風使舵,清廷正在大力對其分化、招撫。在這種情況下一旦王輔臣意外死亡,甭管是自殺還是他殺,都會對清廷的招撫工作造成負面影響,讓耿精忠、孫延齡等人產生兔死狐悲的情緒。


玄燁此時不想讓王輔臣死掉,不代表將來還想讓他活著。想清楚了這一點的老王,開始全力以赴的推進自己的尋死大業。


他先是想辦法轉移圖海的注意力,然後將新娶的夫人逐出了家門,又盡散家財分發給部下,最後才飲下毒酒一杯,結束了自己的性命。


玄燁得知王輔臣的死訊後,默然良久,終於沒有株連他的家人和部屬,只是將王吉貞革職了事。


從玄燁最終對王輔臣的處理來看,或許還不至於非得弄死他不可?


王輔臣的一生可以說是明末清初這段歷史的代表人物。他的經歷雖然悲劇,卻也可稱傳奇,這正是朝代更替幾十年間,各方勢力角逐之見證。


七降七叛,看起來不可思議,由王輔臣身上折射出的,是當時時局之混亂。王輔臣七度反叛,可稱前無古人後無來者。事實上在明末清初幾十年裡,王輔臣的反叛次數雖然首屈一指,但同樣多次改換門庭的人也為數不少。如姜瓖,先叛明再叛順再叛清;金聲桓,先叛流寇再叛明再叛清;白廣恩,先叛流寇再叛明再叛流寇。


熙熙攘攘,投降的路上擁擠不堪。


但或許,這就是最真實的人性。


相比起傳統舊王朝末路,新王朝新興。新勢力摧枯拉朽般橫掃千軍,明君名將雲集,後世史家一片歌功頌德。


由於歷史的原因,從明末到清初這幾十年,被人遺忘的這個角落,這個時期在正史中處境尷尬,反而顯得更加真實,時代的印記投射到到王輔臣身上,就成為七降七叛。




相關焦點

  • 「活呂布」王輔臣,七降七叛甩呂布十條街,用一招免遭被康熙凌遲
    1400多年後,在明末清初,有這樣一號人物,人稱「活呂布」,周旋於農民軍、大明、大順、大清、吳周等勢力之間,一生投降與反叛的次數達到7次之多,最後還落了個全屍,家族也得到保全,可稱個不大不小奇蹟。此人就是王輔臣。王輔臣,本姓李,山西大同人,本是明朝一官宦人家僕傭的孩子。他「活呂布」綽號開始來得倒並不算貶義,而是因他長得面孔白皙、長身玉立,酷似呂布畫像。
  • 眉如臥蠶獲得活呂布稱號,一路開掛,七降七叛平步青雲
    歷史總是有很多巧合,在明末清初的時候有一個人不僅僅被稱為「活呂布」而且他直接將呂布的特性發揚光大,一生投降和反叛次數達到七次之多,但是他比呂布的結局要好,好歹留了全屍,家族也都倖存下來。「活呂布」王輔臣這個人就是王輔臣,他被稱為「活呂布」的原因在於臉,史書上記載他面目俊朗白皙,高大威猛,眉如臥蠶,和當時流傳於世的呂布畫像很像。
  • 康熙的重臣:人稱「活呂布」,一生都忙著換主子,最後自盡身亡
    他一生都在不停地更換自己的主子,三國時期的呂布見了他也得尊稱一聲「大哥」。他就是人稱「活呂布」的王輔臣!王輔臣劇照呂布不過是「三姓家奴」,而王輔臣一生降而復叛、叛而復降,換了多少主子,估計連他自己也要掰著手指頭仔細算才能搞清楚。
  • 耿精忠後來投降康熙,而且還立了功,為什麼最後被凌遲處死?
    要說起康熙一生之中最大的貢獻,可能就是平定三藩以及收復臺灣了吧。不過在平定三藩的時候可不是那麼的順利,在這之中也是經歷了十分多的曲折,要知道這三個藩王哪一個都不是善茬,哪一個都夠康熙喝一壺了,之所以康熙能夠平定三藩,也算是他的運氣好,因為三藩內部也是有非常多矛盾的。
  • 清朝最後一位凌遲處死的犯人——康小八
    「凌遲」的執行方式是將犯人零刀碎割,使其極盡痛苦而死,讓那些聲稱「腦袋掉了不過碗大個疤」的好漢,想速求一死而不得,起到一定的震懾作用。京城大盜康小八起初是給別人馱貨為生,後來因為生性兇狠而被當地財主僱傭做了馬弁,財主從日本買了一把子彈三百發的左輪手槍,交給他讓他做自己的隨身護衛。
  • 康熙王朝:康熙為何要將歸順的陝甘提督王輔臣凌遲處死呢?
    王輔臣和吳三桂一樣,都是降清又反清的三姓家奴。 王輔臣原本姓李,是明朝一位官員家僕的兒子。 投降清軍之後,沒有受到多大重用,王輔臣以大同為基地又反抗清朝,被清軍將領阿濟格擊敗,王輔臣,被收入辛者庫為奴。 順治七年,多爾袞去世,在洪承疇的舉薦下順治念其是一位人才,讓其擔任御前一等侍衛。隨後外放任職,跟隨洪承疇徵戰,多次立下戰功,升任總兵官。
  • 朱慈煥晚年受審,康熙:你五歲就死了,75歲再凌遲一次
    他一生小心翼翼,安份守法,那裡風聲緊,就趕緊帶著一大家子逃亡。幾十年流落大江南北,嘗盡世間冷暖。雖然一輩子受盡委屈勞累,不過總算是平平安安地活到了古稀之年,生了三個兒子兩個女兒,又有了孫子,也總算兒孫滿堂,膝下承歡。
  • 比呂布馬超還強悍的三國七位勇士:排名第一的,是張飛還是趙雲?
    水滸傳是演義小說,雖然正史中確有宋江三十六盜,但是他們只折騰一兩年就被剿滅了,李逵是暴戾還是懦弱,在正史中已經找不到記載。咱們今天要聊的話題,是三國正史中的七位無畏勇士:關羽也許能排第三,太史慈也許能排第四,呂布馬超都難以入選——儘管寫網文的都喜歡說「三國勇士前有呂布後有馬超」。
  • 曹操一時糊塗,呂布被殺前大呼七個字提醒他,但他沒聽懂
    他不拘一格降人才。他甚至發出遠大理想:月稀,黑鵲南飛。它們圍著同一棵樹轉三圈。它們棲息在哪根樹枝上過夜?沒有一座山是過於陡峭和高大的。對我的事業來說,再深的大海也不為過。周公吐哺,天下歸其心。與劉備,孫權相比,曹操比劉備,孫權更看重人才。然而,在對待呂布投降的問題上,曹操卻是一頭霧水。
  • 《康熙王朝》中康熙為何要將歸順的陝甘提督王輔臣凌遲處死?
    這位人送外號「馬鷂子」的勇猛戰將,先是以明將的身份抵抗清兵,隨上司降清後受吳三桂器重,接下去又聽調於山西巡撫莫洛麾下,直至愛惜其才的康熙將其拔擢,出任手握一方軍事大權的甘陝總督。康熙受順治崇尚漢人文化的影響,繼位之後大力調和滿漢矛盾,對滿人的弓馬騎射和漢人的錦繡文章各取所長。
  • 三國敢主動單挑呂布的七個人:兩死一傷,只有此人一生不怕呂布
    ,演義中卻有好幾位猛將敢挑戰呂布,今天就來說一說三國敢主動單挑呂布的七個人:兩死一傷,只有此人一生不怕呂布。後面一將,縱馬挺槍而出。匡視之,乃河內名將方悅。兩馬相交,無五合,被呂布一戟刺於馬下,挺戟直衝過來。上黨太守張楊部將穆順,出馬挺槍迎戰,被呂布手起一戟,刺於馬下。北海太守孔融部將武安國,使鐵錘飛馬而出。呂布揮戟拍馬來迎。戰到十餘合,一戟砍斷安國手腕,棄錘於地而走。這是演義中最先挑戰呂布的三位驍將,結果是兩死一傷。
  • 揭秘:大清朝康熙皇帝平叛吳三桂發動的「三藩叛亂」始末
    南方大部為敵所跟,北方被王輔臣等人所擾,還有不斷的地方起義,康熙帝面臨著清朝建立以來最大的危機。 康熙皇帝為了穩定局勢,除了停止撤藩這一行動外,還不斷派出軍隊到前線參與平叛戰爭。1673年12月28日,由前鋒統領碩仿帶領的第一隊平叛官兵從京師出發。僅1674年一年,康熙皇帝就派出了五路軍隊分別前往荊州、嶽州、江西、浙江、陝西。京城的八旗軍迅速被抽調一空,遠至盛京、烏拉、寧古塔的滿洲軍隊也紛紛開赴前線。康熙帝拒絕向吳三桂示弱,派兩路兵進軍湖南直面吳三桂主力。
  • 明史案:歹毒小人敲詐不成,由一本史書引發的清朝康熙時期的冤案
    這個時候清朝其實還沒有入關,清朝嚴格說來是明朝的繼承者。作為關外的小政權入主中原,清朝統治階級顯然是對自己不自信的,同時明朝雖然覆滅了,但是還有許多明朝的死忠粉依舊在策劃復國。其中許多的江南讀書人就很不服氣"蠻夷"統治。順治皇帝是滿清入關的第一個皇帝,但是早逝,23歲就過世了,繼位者就是幼年的康熙。
  • 棲霞於七第二次反清時的山東總督,是祖大壽的兒子祖澤溥
    不過,順治、康熙時正值入關之初,制度尚未完備,督撫一度並存。新官上任三把火。把這兩條人事調整的信息聯繫在一起的話,不難看出,新上任的山東總督祖澤溥面臨的一把大火就是「於七之亂」。「於七之亂」,是清代官方史料對棲霞於七反清事件的定性。後世的史料,有時則稱作「於七起義」。
  • 她是雍正的女兒,被康熙幽禁十年,卻狂生七個兒女,成最長壽公主
    可是,此時的胤礽卻沒有新添愛女的喜悅感,最近一兩年,隨著諸位皇子間鬥爭的愈演愈烈,再加上與父親康熙的父子關係的微妙變化,胤礽的太子之位已經岌岌可危,此時只需一把稻草,就可以把這隻駱駝壓垮。 果不其然,就在這一年的九月份,胤礽隨康熙塞外出巡,途中因「圖謀不軌」被皇長子胤褆結髮,康熙忍無可忍,最終決定將太子胤礽廢黜。
  • 耿精忠一路勢如破竹,康熙勸降也不聽,為何後來卻降了
    同時,康熙對耿精忠好言相勸,希望他及早懸崖勒馬,與吳三桂劃清界限。並表示,如果他肯替朝廷剿滅鄭經,就答應讓他繼續鎮守福建一帶。 但不管康熙怎樣勸降,耿精忠都聽不進去,因為不管他怎樣看目前的局勢,他們的勝算都很大。而康熙如此來勸降,恰好證明是忌憚他,如此一來,耿精忠只會更加有信心。 不過都知道,後來耿精忠還是投降了。
  • 明末的朱三太子是誰,他擁有多少將士,竟令康熙都感到害怕
    明末的朱三太子其實是朱慈煥,崇禎帝共生七子,其中二、六、七子早殤,只剩下長子朱慈烺、三子朱慈炯、四子朱慈炤、五子朱慈煥。崇禎1644年,李自成軍攻破北京,崇禎帝於煤山自縊身亡,在自殺前,崇禎皇帝先是逼周皇后在坤寧宮自縊後,然後又用劍殺了袁貴妃和女兒長平公主,最後把太子、皇三子、皇四子分別藏匿於公卿貴戚家中
  • 七清朝「八雅」中的圍棋
    清朝康熙年間,號「蓮坡」的舉人查為仁著《蓮坡詩話》書,其中記載了湖南湘潭人張燦的一首七絕:「書畫琴祺詩酒花,當年件件不離他。而今七事都變更,柴米油鹽醬茶。」只是,世界從來都是變化不居,茶雖然歷來就在「開門七件事」之列,但格調與前六者大有不同。中國是茶葉的故鄉,茶文化源遠流長,至宋代,茶已成為蘇軾、黃庭堅、朱熹等的至愛,而明清之際,茶文化更盛極一時,唐寅、文徵明等都有大量茶詩、茶畫傳世,曹雪芹《紅樓夢中更刻畫了「櫳翠庵茶品梅花雪」》的經典一幕。於是,「琴棋書畫詩酒花茶」並列,被公認為「八雅」也就順理成章了。
  • 康熙當初不搞死他,清朝可稱霸:列強無一能敵
    無論是在漢朝創造的「絲綢之路」,還是在明朝進行的「鄭和七下西洋」的壯舉,都充分的展示了中國作為大國的雄風,遙想當年,美國、日本、韓國等國家還處我們中國所稱的「蠻夷」階段。怎奈到了大清王朝,僅僅經過康乾盛世,就迅速的走向了衰敗直至滅亡。康熙影視形象正所謂成也蕭何,敗也蕭何。清朝的確在康熙手上強大過一段時間,但是康熙卻是清朝走下坡路的一個轉折點。
  • 滿清大內侍衛:都是絕頂高手,霍元甲挑戰最後一位,被一招撂倒
    清朝從順治帝開始,歷朝都有不少功夫了得的侍衛,稱為頭等侍衛或一等侍衛。以下是三位滿清侍衛,都是絕頂高手,最後一位最厲害。 康熙初,授一等侍衛。討吳三桂、王輔臣屢立戰功,授三等侍衛兼佐領。後隨大將軍裕親王徵噶爾丹,師還遇喀爾喀叛者被害。 吳德新——道光帝一等侍衛。字廣業,直隸東明縣人,道光二十五年乙已科武狀元。生而魁偉,熟習騎射,嫻於韜略,極慕漢霍去病、明常遇春之為人。御試時因技勇超群,皇帝特予一甲一名,賞乾清宮門頭一等侍衛,並賜花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