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受順治崇尚漢人文化的影響,繼位之後大力調和滿漢矛盾,對滿人的弓馬騎射和漢人的錦繡文章各取所長。在朝政用人上,無論是先前的帝師魏承謨、書生伍次友、考生周培公、閣臣陳廷敬,還是後來的姚啟聖、李光地、張廷玉,均是恩遇有加。尤其是同康熙一同長大的貼身侍衛魏東亭,晚年更是榮寵至極功封「毅親王」。而在漢人武將上,康熙最為籠絡重用的,甘陝總督王輔臣可謂是數一數二。
只可惜好景不長,隨著三藩之亂的戰火日漸逼近,執掌西北甘陝幾萬精銳虎狼之師的王輔臣,面對交戰雙方的極力拉攏,是呼應昔日上級吳三桂引兵向東的召喚?還是遵行康熙調他南下平叛的旨意?
深陷兩難抉擇的王輔臣,選擇了擁兵自重、觀望局勢的「吊起來賣」做法。對於朝廷的調兵平叛命令,雖然回復起來平叛的立場堅定、鏗鏘有力,但是一回過頭又對調令置若罔聞。直至周培公、圖海的大軍兵臨城下,受紅衣大炮威懾的王輔臣才被迫投降、引兵南下。
此時的王輔臣儘管倒向了朝廷一邊,但歷經宦海世事沉浮的「馬鷂子」,深知朝廷對其寬大處置的舉動,只是為了利用他王輔臣做榜樣,招撫各地像他一樣觀望的官兵。當初康熙以誠相待,期待這位漢人猛將在甘陝有所建樹,為朝廷鎮守西北門戶,不曾想王輔臣卻讓他失望至極。在康熙的心目中,王輔臣的歸降並非出自忠於朝廷、報答皇恩的真心本意,封疆大吏首鼠兩端本已不該,更何況康熙對其已無信任,先前的期望有多大,如今的失望也就有多大。
正當王輔臣對自身處境七上八下、惴惴不安之時,朝廷裡又傳來了原先附和吳三桂反叛清廷,後又向官軍投降的耿精忠、尚之信二王,被答應他們既往不咎的康熙「秋後算帳」的消息。尚之信被賜自盡,耿精忠則更加被殘忍得凌遲處死,家人和親信下屬大多遭受牽連,下場悽慘。如此看來,康熙對王輔臣的處置,也是不久之後早晚的事情,當下唯一能做的,就是想盡辦法保全家人和追隨自己多年出生入死的親信下屬。
想來想去,王輔臣精心設計了一場帶有「病死」特徵的自殺安排。先是把自己灌得酩酊大醉、不省人事,然後再由親信下屬按牢手足四肢,用紙蒙上整個臉,最後用冷水擊面,王輔臣立刻因呼吸斷絕而死。這樣的死法不留痕跡,在不知情的外人看來很像是突然暴病離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