戳上面的藍字關注我們哦!
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越來越多的人喜歡喝酒了,啤酒、白酒、燒酒,基本上每周都會和朋友們一起喝酒。遇上高興的時候,要吃龍蝦燒烤喝啤酒;遇上煩心的事情,就喝燒酒;遇上想要逃避的事情,那就喝白酒,用一句「我喝多了,等我清醒了再回覆你」來掩蓋。
不論是工作還是朋友聚會,都免不了人情往來,大家有沒有注意到,不管是罰酒還是敬酒,大家都喜歡說「我敬你三杯」,或者是「我自罰三杯」。不知大家有沒有疑惑,為何罰酒和敬酒要三杯呢?
我們先來談談為什麼要自罰三杯酒。據說這事兒還和劉備、關羽、張飛三兄弟有關。一天三人相約舉杯共飲,關羽因事來遲。入席之後,張飛已醉意三分,再加上他生性直爽,馬上斟了一盞酒遞上說:「二哥,我敬你一盞,算是對你來遲的懲罰。」關羽自知理虧,接過酒一飲而盡。
張飛又斟滿一盞說:「這盞是為了我們兄弟的情分。」關羽平生最重情義,一聽此話,又接過酒一飲而盡。張飛緊接著又斟滿一盞說道:「二哥,你來遲了,剛才我已敬大哥一盞,現在該敬你了。」關羽一想,這樣喝下去自己可要醉了,就推辭了一下。
這時張飛佯裝大為惱怒道:「要是敬酒不吃吃罰酒的話,可別怪三弟無禮。」關羽心想別為了一杯酒傷了兄弟情分,只好又飲了這第三盞酒。這時張飛便笑著對劉備說:「大哥,今天二哥來遲了,被我罰了三盞酒。以後咱們兄弟立個規矩,凡是喝酒來遲,就罰酒三杯,如何?」劉備笑著點頭說好。
就這樣,酒席來遲就會自罰三杯被後人延續,隨著時間的發展,這個來遲就會自罰三杯的規矩,也變成了罰酒的規矩,那麼敬酒敬三杯又是如何由來的呢?
在我國古代,三和九被認為是最大的,皇家是以九為最大,民間是以三為最大。而且三已經成為了約定俗成的一種數字的說法, 很多事情都以三來限定。比如:「事不過三」「三生有幸」「約法三章」等等說辭,這裡的「三」不僅僅是數字「三」的意思,而是一個頻度極限的表示。所以喝酒以三杯為限、為好。演變到今天,敬酒用「三」,已經很能說明敬酒者的誠意滿滿了。
大家喜歡在酒席上相互敬酒,但一定要記住,敬酒有序,主次分明敬酒也是一門學問。一般情況下敬酒應以年齡大小、職位高低、賓主身份為序,敬酒前一定要充分考慮好敬酒的順序,分明主次。如果與不熟悉的人在一起喝酒,也要先打聽一下身份或是留意別人如何稱呼,這一點心中要有數,避免出現尷尬或傷感情的局面。
敬酒時一定要把握好敬酒的順序,有求於某位客人在席上時,對他自然要倍加恭敬,但是要注意,如果在場有更高身份或年長的人,則不應只對能幫你忙的人畢恭畢敬,也要先給尊者長者敬酒,不然會使大家都很難為情。
圖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內容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