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文化:為什麼罰酒和敬酒都要三杯?「門道」你懂嗎?

2021-02-18 調酒

戳上面的藍字關注我們哦!

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越來越多的人喜歡喝酒了,啤酒、白酒、燒酒,基本上每周都會和朋友們一起喝酒。遇上高興的時候,要吃龍蝦燒烤喝啤酒;遇上煩心的事情,就喝燒酒;遇上想要逃避的事情,那就喝白酒,用一句「我喝多了,等我清醒了再回覆你」來掩蓋。

不論是工作還是朋友聚會,都免不了人情往來,大家有沒有注意到,不管是罰酒還是敬酒,大家都喜歡說「我敬你三杯」,或者是「我自罰三杯」。不知大家有沒有疑惑,為何罰酒和敬酒要三杯呢?

我們先來談談為什麼要自罰三杯酒。據說這事兒還和劉備、關羽、張飛三兄弟有關。一天三人相約舉杯共飲,關羽因事來遲。入席之後,張飛已醉意三分,再加上他生性直爽,馬上斟了一盞酒遞上說:「二哥,我敬你一盞,算是對你來遲的懲罰。」關羽自知理虧,接過酒一飲而盡。

張飛又斟滿一盞說:「這盞是為了我們兄弟的情分。」關羽平生最重情義,一聽此話,又接過酒一飲而盡。張飛緊接著又斟滿一盞說道:「二哥,你來遲了,剛才我已敬大哥一盞,現在該敬你了。」關羽一想,這樣喝下去自己可要醉了,就推辭了一下。

這時張飛佯裝大為惱怒道:「要是敬酒不吃吃罰酒的話,可別怪三弟無禮。」關羽心想別為了一杯酒傷了兄弟情分,只好又飲了這第三盞酒。這時張飛便笑著對劉備說:「大哥,今天二哥來遲了,被我罰了三盞酒。以後咱們兄弟立個規矩,凡是喝酒來遲,就罰酒三杯,如何?」劉備笑著點頭說好。

就這樣,酒席來遲就會自罰三杯被後人延續,隨著時間的發展,這個來遲就會自罰三杯的規矩,也變成了罰酒的規矩,那麼敬酒敬三杯又是如何由來的呢?

在我國古代,三和九被認為是最大的,皇家是以九為最大,民間是以三為最大。而且三已經成為了約定俗成的一種數字的說法, 很多事情都以三來限定。比如:「事不過三」「三生有幸」「約法三章」等等說辭,這裡的「三」不僅僅是數字「三」的意思,而是一個頻度極限的表示。所以喝酒以三杯為限、為好。演變到今天,敬酒用「三」,已經很能說明敬酒者的誠意滿滿了。

大家喜歡在酒席上相互敬酒,但一定要記住,敬酒有序,主次分明敬酒也是一門學問。一般情況下敬酒應以年齡大小、職位高低、賓主身份為序,敬酒前一定要充分考慮好敬酒的順序,分明主次。如果與不熟悉的人在一起喝酒,也要先打聽一下身份或是留意別人如何稱呼,這一點心中要有數,避免出現尷尬或傷感情的局面。

敬酒時一定要把握好敬酒的順序,有求於某位客人在席上時,對他自然要倍加恭敬,但是要注意,如果在場有更高身份或年長的人,則不應只對能幫你忙的人畢恭畢敬,也要先給尊者長者敬酒,不然會使大家都很難為情。

圖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內容僅供參考。

相關焦點

  • 為什麼罰酒和敬酒都要三杯?其中的「門道」,今天終於搞明白了
    不過,在喝酒的過程中,有的朋友對酒桌上的禮儀不是太明白,我們都知道,敬酒的時候連敬三杯,而罰酒的時候也是連罰三杯,為什麼不是敬酒一杯,罰酒一杯呢?這個「三杯」有什麼特殊的意義嗎?今天,小編就跟大家聊聊這個充滿著大智慧的酒桌禮儀,有什麼樣的重要意義,流傳至今還能被大家推崇。
  • 你知道嗎,為什麼酒桌上敬酒和罰酒都要三杯?
    「你來晚了,罰酒三杯吧」,「三杯為敬,不然可不誠心哦」。
  • 知酒事連喝三杯?為什麼酒桌上敬酒和罰酒都需要三杯呢?
    「三」有關的禮節:很多地區酒桌上「頭三杯」的講究;敬酒的時候為了表達敬意常常連敬三杯;罰酒的時候也常常被要求連罰三杯,今天我們的話題就是關於連喝三杯的禮儀。席間,一酒友起身敬酒,愛開玩笑的酒友便起鬨道:三杯為敬,不然可不誠心哦。聚會罷,小酒瓶深思為什麼酒桌上會有連喝三杯的禮節呢?而且很多人都沒有提出異議,這個風俗起源於哪裡呢?查閱資料後發現這是我國傳統文化延伸出來的。
  • 為什麼儈子手斬首前要噴酒?為何罰酒敬酒都是三杯?| 奇怪酒現象
    咔嚓一分鐘,每周末更新 古時,友人臨別喝酒,為什麼要將酒倒在地上?敬酒罰酒,為什麼都要三杯,有什麼特別含義?為什麼古時儈子手斬首前都要先噴酒?今天,咔嚓君就來跟你說說這箇中原因~為什麼古人贈別時要倒酒在地上?
  • 春夏秋冬有酒局,敬酒禮儀知多少?
    敬酒的姿態敬酒時,上身筆挺,雙腿站穩,以雙手舉起酒杯,待對方喝酒時,再跟著飲酒,敬酒的態度要熱情大方。在隆重的宴會上,主人將順次到各桌上敬酒,而每一桌可派一位代表到主人的餐桌上去回敬一杯。乾杯前,端起酒杯,右手扼杯,左手墊杯底,可以和對方碰一下酒杯;碰杯的時候,應該讓自己的酒杯低於對方的酒杯,表示你對對方的尊敬。
  • 比頂替上大學更可悲的是罰酒三杯,下不為例
    最近山東多起學籍頂替案引起了廣泛關注這件事最可悲的不是事件本身,而是背後的本質當你認為事情已經過去十幾二十年現在社會進步了已經換了天了那就要讓你失望了如今頂替事件水落石出,看到相關人員的處罰,只能搖搖頭「開除D內職務」「D內嚴重警告」「降低退休標準」什麼?
  • 王牌對王牌這個節目,全靠沈騰和賈玲兩個人,帶節奏和造梗
    我是醬酒小王,點擊上方「關注」,每天分享白酒乾貨,私信我回複數字「01」,送你一瓶純糧食坤沙醬香酒(結尾的照片)。酒文化博大精深,在當代快速發展的社會中,酒桌文化佔據了重要的地位。如果不懂得酒桌文化不會酒桌上的辭令,不僅會讓現場的氣氛尷尬,而且還會破壞人與人之間的交往情分,甚至給自己的職場前度以及發展前途掛鈎。
  • 職場上的酒文化:被灌酒胃出血,陪客戶喝酒籤成單,逃酒被點名批評
    今日,中國銀協就此事發文稱,近期,中銀協修訂了《銀行業從業人員職業操守和行為準則》,以加強行業自律,擬建立銀行業從業人員禁入黑名單。今後,對從業人員因行為惡劣,對行業造成重大損失和負面影響的將考慮納入行業禁入黑名單。此事引發輿論對酒文化的討論,在職場中還有各式各樣的「酒文化」,你了解多少?
  • 小說:「可惜你敬酒不吃吃罰酒!」
    沈洮這才發現他一直都呆在院子裡,所謂的將府邸逛遍,也不過是一個障眼法。沈洮拈了一朵桃花往半空中擲去。一條通體發黑的毒蛇從半空中掉下來,在地上滾了一圈化成人形。張翼拈著桃花送到鼻尖,深吸一口氣,感嘆到:「今日下了朝就聞到一股沁人的桃花香,我還沒去尋你,你卻找上門來了。」沈洮:「就是你在作惡?」「不,這不叫作惡。」
  • 中國酒文化
    歷朝歷代的皇帝王臣多數是愛酒飲酒的,酒文化是他們的最高禮儀。喝酒敬酒在夏商周乃至春秋都有很嚴格的一整套規定,皇帝大臣衣著何服,酒舉幾高,先敬誰後敬誰,如何下跪,如何舉爵,如何唱喏,如何示天地,如何敬神,口張多大,酒倒器中怎樣飲,每個細節不能少,不能亂,不能錯。包據禮樂都有繁規戒令。據記載大禹也飲酒。然而他卻是第一個下『戒酒令』的皇帝。
  • 酒文化之劃酒拳:「五魁首」到底是什麼意思?
    酒文化之劃酒拳:「五魁首」到底是什麼意思? 2020-03-08 09:01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我國自古以來就有釀酒喝酒的歷史,酒文化也是豐富多彩
  • 韓國文化丨愛喝酒的韓國人都有哪些「酒文化」?
    韓國人嗜酒,在許多影視劇中都能看到飯桌上小酌的場景。而現實中,韓國人在結束了一天忙碌的工作後,也經常會叫上好友一起喝一杯。
  • 會須一飲三百杯:暢談酒文化和中國傳統文化的關係
    而且,從專門的酒器可以看出,在當時已經形成了最原始的酒文化雛形。而這個時間,比黃帝所生活的年代(公元前2700年)要早,所以說,要麼酒不是杜康發明的,要麼杜康不是生活在黃帝時期。但杜康早已融入酒文化中,辯駁意義並不大。不僅僅是杜康,在酒文化的發展中,還出現了劉伶等和酒息息相關的人物。二、獨特的酒文化五千年文明中,酒文化是一個特殊的部分。
  • 「何以解憂,唯有杜康」,讓咱們聊聊古代的酒文化!
    酒文化自誕生之後,便如濤濤江水一般奔流而下,不斷發展壯大,在歷朝歷代都有新的變化和發展。    夏朝開始大規模釀酒,前面提到「杜康造秫酒」,杜康作為夏王朝的五世國王,親自造酒,可見當時對酒的重視程度。
  • 罰酒三杯!CBA通過用自己扛雷的方式,幫北京隊渡過難關
    ,解立彬和北京隊老闆下次見到他要請他吃飯才行。 所謂高高拿起,輕輕放下;罰酒三杯,下不為例。 法無準則,難以服眾: 為什麼說這處罰是「輕輕放下」?
  • 「中國版集團訴訟」制破冰 股市造假不止「罰酒三杯」
    來源:新華社原標題:上海金融法院:「中國版集團訴訟」制破冰 股市造假不止「罰酒三杯」新華社客戶端上海4月18日電(記者姚玉潔、潘清、蘭天鳴)與瞞天過海式造假、兇猛任性的市場操縱形成反差的是,我國證券市場對違法主體的罰金和民事賠償往往只是「罰酒三杯」。
  • 和懂我的人在一起!冰吻詩酒文化研究院為中國白酒融入靈與肉
    二、著重闡述學社第二個階段:《和懂我的人共創酒文化》我所說的共創,本意初心不是衝著為了發財,而是為了去做一件事情,是一種和懂我的人一起歡笑一起解決問題的生命體驗的過程;重要的不是金錢多少,(當然一定要追求成功的經濟效益),而是我有了你們的「懂」作為信任與格局的籌碼,才撐起一個情懷之說
  • 黃鳴談商界酒文化:不喝酒的單子就談不成
    事實上真的這樣嗎?對此,皇明太陽能董事長黃鳴認為,「非要喝酒才能拿下的單子,肯定不是好單子;非要喝酒才能結交的朋友,一定不是好朋友。」皇明企業文化裡有一條禁酒令,這在酒文化盛行的當下絕對是一個異數。為什麼要禁酒,還得從20年前說起。那時我剛下海創業,屬於國營單位「三產」,在路邊上賣熱水器、裝飾材料,也賣過電腦。由於當時我們的「根據地」就在十字路口的交警崗旁邊,經常有卸貨的客戶來。為搞好關係,我和我的辦公室主任,就請他們(交警)吃飯。他們說:「黃老闆是知識分子不喝酒,喝一個"酒"就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