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儈子手斬首前要噴酒?為何罰酒敬酒都是三杯?| 奇怪酒現象

2021-02-23 酒咔嚓

文/Lydia

 

懂酒,從未如此快樂。咔嚓一分鐘,每周末更

 

古時,友人臨別喝酒,為什麼要將酒倒在地上?敬酒罰酒,為什麼都要三杯,有什麼特別含義?為什麼古時儈子手斬首前都要先噴酒?今天,咔嚓君就來跟你說說這箇中原因~

為什麼古人贈別時要倒酒在地上?

從各種歷史資料和古詩詞中,我們都能看到這樣的場景——臨別時,大家酒局一番,末尾,會將酒倒在地上,這是怎麼回事?古代交通和訊息都非常不便,一次離別後,是真的不知何年何月才能再見,甚至很有可能,有生之年都見不到了。所以,每次離別都顯得傷感而隆重。在離別時,大家酒過三巡,最後將酒倒在地上,綜合古代的文化環境狀況,大部分人認為有以下兩種可能原因:

 

1. 對友人不舍之情的表達。一同舉杯痛飲,又一同倒酒在地,同心同意,天地可鑑,場面壯烈,臨別言辭也難忘,就是增加了一種儀式感。

2. 對友人離別的祝福。古時祭祀時,會將酒倒地,以示祭祀天地三公庇護。臨別時此舉,也有此意,想要天地之神屁護即將遠行的友人,願友人從此過得好。

 

現在,如果有朋友要遠行很長時間,你們一起酒聚,還會倒酒在地嗎?

 

為什麼古時儈子手斬首前要噴酒?

古時很多儈子手在給犯人行刑前,都會習慣性喝上一口酒,然後把酒噴在行刑工具上(刀或劍),這是怎麼回事?有人認為這是在給工具消毒,實際上,古時大多數的酒都非高酒精度,無法達到消毒目的(明朝才出現高酒精度蒸餾酒),況且,對於要行死刑的犯人而言,刀具消毒的意義何在?

 

綜合看來,主要有兩種原因:

1. 讓行刑更順暢。將酒噴在刀具上,可以在表層形成薄膜,斬首下去可以更鋒利,斬完也可以做到沾更少血。當然,就鋒利和順暢而言,水也能做到,但水容易讓金屬生鏽,儈子手大多是自備刀具來到刑場,所以,大多會選擇用酒。

2. 壯膽壯行。古時人們迷信有生死輪迴,雖然儈子手是「奉公行事」,但斬首始終不是光彩的事,行刑前喝酒噴酒有壯膽和祭刀之用。

 

當然,其實沒有任何證據表明儈子手必須要噴酒,這純粹是個人選擇。也有很多儈子手不噴酒的。

 

如果你是儈子手,你會在行刑前,喝酒噴酒嗎?

 

為什麼敬酒罰酒都要三杯?

古人祭祀天地倒酒,會選三杯酒;敬酒,也會有三杯的說法;現在,還有人會說,「你遲到,先自罰三杯」……這「三杯」是怎麼來的呢?

 

就祭祀而言,有」三茶五酒「的說法,也有」三杯酒「的做法,這裡的三,通常是」天地人「三者。回到酒桌上,無論是敬酒還是罰酒,三杯酒的數量來源,還是有原因的。

 

古時的酒桌禮儀中,有種叫「三爵酒」的禮儀——主人先敬一杯酒,向客人暗示「酒裡無毒」,客人便會安心飲用,回敬主人;接著,主人為了感謝客人的到來,會進行第二杯敬酒,然後客人在主人喝過後,也會舉杯暢飲;按照禮儀,主人為了」勸君多飲一杯酒「,會繼續地三杯敬酒,自己先幹一杯,然後客人也會跟著喝一杯。

 

這樣三杯下來,酒局或飯局就正式開始了。

 

而罰酒三杯,則是源自」一而再,再而三「的原因,對於需要罰酒的錯誤,需要犯錯者有充分的認識,所以就罰酒三杯,希望隨著每喝一杯,對犯錯的認識就加深一層。

 

 

你試過」自罰三杯「嗎?你覺得三杯夠嗎?

你還想知道哪些奇怪的酒現象?

 

酒咔嚓 · 推薦閱讀

相關焦點

  • 知酒事連喝三杯?為什麼酒桌上敬酒和罰酒都需要三杯呢?
    」是很多文學作品中常常用來形容宴席進行到一半或者接近尾聲的時候,似乎在酒桌上有很多和數字「三」有關的禮節:很多地區酒桌上「頭三杯」的講究;敬酒的時候為了表達敬意常常連敬三杯;罰酒的時候也常常被要求連罰三杯,今天我們的話題就是關於連喝三杯的禮儀。
  • 酒文化:為什麼罰酒和敬酒都要三杯?「門道」你懂嗎?
    不論是工作還是朋友聚會,都免不了人情往來,大家有沒有注意到,不管是罰酒還是敬酒,大家都喜歡說「我敬你三杯」,或者是「我自罰三杯」。不知大家有沒有疑惑,為何罰酒和敬酒要三杯呢?我們先來談談為什麼要自罰三杯酒。
  • 你知道嗎,為什麼酒桌上敬酒和罰酒都要三杯?
    生活中,經常會有因為未能按時赴約被要求罰酒,為什麼酒桌上會有連喝三杯的禮節呢?「酒過三巡,菜過五味」是很多文學作品中常常用來形容宴席進行到一半或者接近尾聲的時候,似乎在酒桌上有很多和數字「三」有關的禮節。
  • 為什麼罰酒和敬酒都要三杯?其中的「門道」,今天終於搞明白了
    如今喝酒已經成為生活中不可避免的事情了,無論是生活上還是工作上,酒總能起到重要的作用,生活中陪長輩們喝酒,可以體現出自己的孝心,可以給長輩帶來歡樂,走訪親友時,酒也是增加親戚之間情感交流的工具,讓親友之間的距離越來越親近;工作上,酒可以讓自己與客戶建立一種相互信任的關係,也能讓領導對自己刮目相看
  • 古代劊子手砍人犯頭之前,為何要先往刀上噴酒?
    在這個吃頓飯都要先拍照,讓朋友圈"先吃"的年代,"生活需要一點儀式感",早就讓人見怪不怪。所以當我們在看古裝劇的時候,看到劊子手在行刑前都喜歡喝一大口酒,然後盡數噴到刀上,我們也覺得這劊子手挺有"儀式感"。而在現實裡,劊子手的這種舉措到底是為何,說法其實也挺多。
  • 春夏秋冬有酒局,敬酒禮儀知多少?
    敬酒的姿態敬酒時,上身筆挺,雙腿站穩,以雙手舉起酒杯,待對方喝酒時,再跟著飲酒,敬酒的態度要熱情大方。在隆重的宴會上,主人將順次到各桌上敬酒,而每一桌可派一位代表到主人的餐桌上去回敬一杯。乾杯前,端起酒杯,右手扼杯,左手墊杯底,可以和對方碰一下酒杯;碰杯的時候,應該讓自己的酒杯低於對方的酒杯,表示你對對方的尊敬。
  • 飲酒文化——中韓酒文化比較
    所以,在中國人的酒禮當中,敬酒和勸酒的方式也比較多,不同地區差異也比較大。例如,我們經常提到「酒過三巡」後,主人家開始敬酒,客人回敬。朋友之間聚會,由於說話錯誤或遲到等行為出現「罰酒三杯」的現象。同樣,多數中國人比較克制,以不醉為君子風範,認為酒桌上「大醉」是失禮的表現,強調適度飲酒。韓國的飲酒禮儀雖然在飲酒過程中也有「敬酒」和「回敬」,但是敬酒的方式還是與中國有所不同。
  • 酒禮酒俗丨無三不成禮
    時常了解一些酒禮酒俗,可以幫助我們自如的應對酒局飯局。今天郎妹就帶大家了解酒桌上的三禮當主人斟酒時,客人要把拇指,食指、中指捏在一塊,輕輕的在桌邊點幾下,表示對主人斟酒的感謝,這就是叩指禮。這個禮節在廣東、福建、香港以及新加坡都尤為的盛行。
  • 古代的儈子手砍一個人可以賺多少錢?灰色收入最多
    古代的時候,封建王朝建立後,儈子手開始逐漸的出現在歷史上。現如今的很多古裝劇中,都會出現儈子手砍殺犯人的情景。古代的時候,儈子手可是一個非常不好做的職業。畢竟不是每一個人都能夠砍殺人的,這需要強大的心理素質。現如今的人們沒有見過儈子手砍殺犯人的場景,在這樣的情況下,一般人假如看到儈子手砍人的場景,恐怕會嚇一跳。在古代的時候,儈子手是一個很不好的詞彙。
  • 領導敬我酒,要不要硬著頭皮喝?《奇葩說》辯題新解
    所以還是要喝的。2. 敬我酒:作為下屬,本應該你給領導敬酒,現在領導都主動給你敬酒了,你還怎麼好意思不一飲而快呢?而且你早就應該先給領導敬酒,以示對領導的尊敬。要知道只有陪領導喝得盡興,以後辦起事來才方便嘛。3. 硬著頭皮:領導給你敬酒,你如果表現出硬著頭皮的狀態,那麼只能說明,你的酒量可能不太好。所以你應該鍛鍊自己的酒量,而不是拒絕喝酒。
  • 千叟宴,康熙的第三杯酒竟然敬給了他們
    第一杯酒,敬給了孝莊皇后。康熙說「這第一碗酒朕要敬給太皇太后孝莊,敬給列祖列宗的在天之靈。朕八歲喪父,九歲喪母,是孝莊太后帶著朕,衝破千難險阻,才有今天的大清盛世。孝莊太后,朕想你呀。」是啊,第一杯酒敬給孝莊皇后理所應當。孝莊太后沒有在他最為弱小時獨攬權力,而是盡力輔助他,為他撐腰,讓他在皇帝的位置上越做越穩。可以說沒有她的輔助就沒有後來的康熙。
  • 三杯讀酒丨酒麴「真相」大曝光!
    回顧一下前文,我們發現從麥曲到小曲再到大曲,它的形態從「零散」到「成團」再到「大塊頭」。原來,這是古人不斷總結經驗,將酒麴微生物進一步集聚保存的過程。6斤多重的大曲可比小曲裡的微生物多了N次方。 大曲在糖化能力、酒化能力升級的基礎上,還衍生出了一個了不起的功能——產香。
  • 醬香酒神奇的「三三三原則」,三口、三杯、三次就圈粉
    愛好武俠的男人,心中都曾有這麼一個夢,馴服一匹最烈的馬,喝一壇最烈的酒,仗劍勇闖天涯。江湖夢漸漸遠去,男人們逐漸成熟,開始在酒場上馳騁。一杯酒,就是一輩子,一杯好醬酒,更是一種快意人生。在醬酒勾調大師以及嗜酒如命的老炮兒眼裡,想要馴服醬酒這一匹快馬、烈馬,讓自己的喉嚨得到徹底釋放,也有一套小秘籍,那就是 江湖中傳聞已久的「三三三原則」——品三口,飲三杯,喝三次。初飲醬酒時,入口很爆,灼熱感很強,就如一匹難以馴服,頗有性格的烈馬在喉中奔騰,在胃中馳騁。
  • 酒籌,唐代詩人喝酒玩什麼遊戲?
    網友表示"在古代,沒點文化都不敢上酒肆,這行酒令都會看不懂。" 從先秦的射箭助酒,到漢代的投壺罰酒,再到魏晉阮籍賭棋飲酒,東晉王羲之曲水流觴賦詩罰酒,可以清晰看出中國的酒令文化的發展方向,那就是雅致。 說起來,大唐本就是個喝酒成風、酒令盛行的時代,這件出土於鎮江丁卯橋的酒籌,印證了這種風氣。
  • 清朝的儈子手多賺錢,一個儈子手告老還鄉後,直接成為家鄉首富
    雖然他們很有錢,但是他們在舊社會中絕對不是個好工作,古代的劊子手殺一個人能給多少錢大家都不知道,但是在清末的劊子手,殺一個人給四塊銀元,這在當時這種收入是很高的,要知道普通的勞工一個月才能賺半塊銀元。普通的死刑犯一般都是斬監候,就是被判死刑之後關在牢裡,只有極其特殊的犯人才會處決,這種叫做斬立決,但是這種罪行一般都是造反的大罪,很多年都碰不上,所以劊子手每年只能工作三個月,在三個月之外他們拿的都是基本工資。
  • 為什麼好酒大多「春釀」?!《齊民要術》告訴你答案
    琦君寫道,她最難忘的是幼時春天喝的八寶酒、會酒...但現代人早已不知其為何物。 春酒,是舊時傳統美酒中的佳品。回顧歷史,我們看到過去許多美酒以「春」命名,如富水春、若下春、土窯春、石凍春、竹葉春、梨花春、羅浮春、甕頭春、曲米春。紹興釀造的酒,就曾名為蓬萊春。這些美好的酒名令人浮想聯翩,心醉神往之。
  • 【酒中真味】酒酒酒酒酒酒酒酒
    酒,很孤獨、很寂寞。  孤獨的人,往往總是多情的人,多情到不願意別人知道自己的愛。沒有愛人,沒有朋友,沒有事業,被人忘記的滋味,都是寂寞。真正的寂寞到底是什麼樣子?誰又能說得清楚呢。  袁凱說:今夕為何夕?他鄉說故鄉。看人兒女大,為客歲月長。戎馬無休歇,關山正渺茫。一杯柏葉酒,未敵淚千行。  李清照說:故鄉何處是,忘了除非醉。沉水臥時燒,香消酒未消。
  • 古代砍頭為何要等到午時三刻,行刑的儈子手和監斬官不怕熱嗎?
    此時屬於正午時間,天氣極其炎熱,在這樣的條件下,行刑的儈子們,還有監斬官們就不怕熱嗎?只能說古代人的眼界跟我們現代人沒法比,他們對於很多奇怪的現象無法解釋,所以就會把這些自己不理解或者說不明白的事情,全部推到了鬼神上面。
  • 杯酒釋兵權
    成竹在胸,穩操勝券地開創了史無前例的政治新局面,也把中國酒文章做到極至——杯在前,棒在後:敬酒;棒在前,杯在後:罰酒。老天爺只長眼睛不長嘴,閱盡世間世事,就是不告訴你。太祖生日大筵散後,小宴「半部論語治天下」的趙普,以及慕容延釗、韓令坤、王彥升、高懷德、石守信等一班文武將相。在太祖寢殿繼續喝酒閒聊。
  • 少數民族的酒禮酒規
    他們喝酒的辦法豪放到不用杯子,而共用一隻酒桶,大家依次舀酒痛飲。每逢婚嫁,夫婿和親戚到女家,要抬上許多酒菜待客,酒用金銀瓦器盛裝。將士出徵,全軍會飲,此時將官招人獻計,共議長短。平時宮廷夜夜大家喝酒跳舞快活,以致影響朝政。重陽酒是么佬山鄉農家最喜歡的傳統飲料,重陽酒醇香撲鼻,越喝越想喝,往往哪時醉了都不曉得,醒來頭不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