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寶每個發育階段,身體上會出現不同的變化,比如寶寶一開始只能躺著,隨著身體發育就會開始學著翻身、爬行、坐立,遇到環境變化時,身體也會做出不同的反應。對於寶寶來說,開口說話是發育過程中一個具有標誌性的表現,這意味著寶寶未來可以通過發出不同聲音,逐漸掌握說話這項技能。只不過,每個寶寶的成長環境不同,掌握說話技能的時間也存在差異。
寶寶1歲半了,為何遲遲不開口?
媽媽們聚在一起總要談論一些有關寶寶發育的問題,誰家的寶寶會爬了,誰家的寶寶會走路了等等,周女士也在其中。
一天,媽媽們討論起寶寶開口說話的問題,有位寶媽說:「我家寶寶8個多月的時候,第一次叫媽媽,當時把我高興壞了,可再讓寶寶叫,寶寶就不開口了。」另一位寶媽說:「我家寶寶1歲多才會叫,第一聲叫的是奶奶,可能是奶奶天天帶著他的緣故吧。」周女士一臉愁容說:「我兒子已經1歲半了,還不會說話,平時連嘴都不張。」聽到這,其他寶媽紛紛勸周女士,並表示有些寶寶就是說話比較晚,平時多和寶寶交流,就能早點開口。
相信生活中有很多家長在照顧寶寶過程中,都遇到過類似的情況,甚至會擔心寶寶是不是存在發育問題。寶寶的語言能力發展,其實和很多方面有關係,比如聽力、模仿能力、智力等等,當然,最關鍵的因素還是環境方面,如果家長沒有給予寶寶一個良好的語言環境,寶寶開口的時間自然會比較晚。
寶寶遲遲不說話,問題可能出在媽媽身上!
1、媽媽平時比較忙,不經常陪在寶寶身邊
當代不少女性,生完孩子就出去工作了,因此陪伴孩子的時間就會相應減少。對於大多數寶寶來說,媽媽的參與,會促進寶寶某些能力的發展,包括語言方面,如果媽媽忙於工作,忽視了對寶寶的照顧和陪伴,又不經常和寶寶進行交流,那麼寶寶就失去了很多學習語言、模仿發音的機會,生活環境不符合學習說話的需求,寶寶開口說話的時間自然會延後。
建議寶媽平時多抽一些時間和寶寶互動、交流,增加語言方面的信息傳遞,寶寶接收到的信息和發音越豐富,越容易掌握說話的技巧。
2、寶寶還沒說,媽媽就領會意思並代替寶寶表達出來
有一些媽媽為了更好的照顧寶寶,在觀察細節方面做得非常到位,寶寶一張嘴、一伸舌頭、一撅屁股、眼睛一轉,媽媽就知道寶寶想幹什麼,寶寶還沒組織好語言,媽媽就已經把話給說出來了,在此要提醒各位寶媽,這樣做也會阻礙寶寶開口說話。媽媽們要明白,你替寶寶說出來,寶寶就是失去了一次鍛鍊語言能力的機會,當寶寶習慣了媽媽「秒懂」,使用語言的次數就會降低,繼而阻礙語言能力的發展。
建議各位寶媽,即便知道寶寶的意思,也不要著急說出來,或者直接把事情給做好,應該鼓勵、引導寶寶通過語言說出自己想表達的內容,這樣寶寶得到鍛鍊,才能更好地掌握語言。
3、媽媽說話方式太複雜,存在語速快、方言等現象
一般來說,不同家庭當中,大人的說話方式也存在差異,有些人語速比較快,有些人在家喜歡說方言,其實這樣的環境,也不利於寶寶學習說話。媽媽語速快或說方言時,寶寶不一定能聽清楚,或者聽懂,寶寶不清楚怎麼發音,不明白媽媽的意思,模仿起來就會很吃力,寶寶在模仿階段受到阻礙,就無法很好地掌握說話技巧。
建議寶媽在引導寶寶說話的過程中,儘可能用簡單的句子或詞語、緩慢的語速、通俗易懂的內容,以及普通話來表達,這樣寶寶聽得清楚、明白,模仿難度降低,掌握語言的速度就會加快。
所以說,寶寶開口說話晚,很可能與家長營造的生活環境有關。
各位家長,你家寶寶學說話時,是怎樣一種情形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