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花木蘭》我們從中看到了西方世界的傲慢和對中國文化的玷汙

2020-09-26 哆哆愛新奇

今天看了《花木蘭》這部電影,就像遭受了一場霸凌。也難怪豆瓣評分只有4.9分,小編覺得這個分完全是打給李連杰、甑子丹、鞏俐、劉亦菲這些華人演員的,畢竟中國觀眾要留些情面。這部電影口碑撲街也是必然的!

這個花木蘭可以說是寄託了中國觀眾滿滿的期待,無論是從歷史上花木蘭的故事,還是從前期宣稱2億美元成本的製作上講,這個電影都本該是最值得去電影院看,最火爆最好的大片,可惜期望越大失望就越大,而且是完全徹底的失望。甚至可以說是憤怒!

對我們從小到大在心目中所熟知的花木蘭形象簡直是隨意的篡改和對中國文化的摸黑!

這個電影僅僅是用「中國花木蘭」來做噱頭,編造了一個美國人想像出來的花木蘭。迪士尼單純地想講好一個公主的故事,強加了西方世界對女巫的情懷在內,對人物塑造、情節邏輯、歷史背景都潦草交差。

整部電影劇情太多吐槽的地方。比如:

為什麼派了軍隊到邊境,都城的道路就空無一人?

為什麼開頭攻城的只有十個柔然人,我軍還大驚失色?

我泱泱大國被拍出了一種全國上下不超過一千人的既視感?

花木蘭父親祈禱,拜完祖先之後居然拜鳳凰?

決戰的宮殿為什麼突然變成了工地廢墟?

等等……

這些劇情根本經不起推敲,更不能深究。

核心故事線同樣稀碎,沒任何連貫而言。其中最讓中國觀眾生氣的是全片不斷提到「Chi(氣)」這個類似於《星球大戰》裡的「原力」的東西。

中華武功博大精深,豈能是你們這些外國人用「氣」生搬硬套來代替的!

粗製濫造的劇本完全達到了小孩子過家家的程度。

就因為是全球上映,整場電影全是英語對話,中文字幕也是後期才配上的,而且部分片段說話口型都對不上,觀眾看上去那麼得生硬。這就是迪士尼大片?有沒有考慮過國人的觀影感受!

這個電影 讓我們看到了西方世界的傲慢和對我們中國滿滿的惡意。

一方面,在西方的想像中,東方永遠神秘、浪漫而富於異國情調,代表著美麗的風景、難忘的回憶;

另一方面,作為西方文化「先進、民主、文明、理性、克制」的反面,東方被解讀為一個集「落後、專制、野蠻、愚昧、縱慾」於一身的「醜陋者」。

電影中,女性總是塗著比牆灰還厚的脂粉,這是拿日本歌妓形象來代表中國女性?我可以理解這是侮辱嗎!男性總是留著怪異的八字鬍須,穿著打扮醜陋至極,中國古代皇帝的形象徹底被好萊塢黑化。中國古代歷代帝王將相是何等的威嚴,在電影中就這樣被你們描述成小丑模樣?這完全是在踐踏國人的信仰與自尊!

最後小編想說的是:觀眾的眼睛是雪亮的,從品質上講,電影不但完全沒有達到動畫版的高度,甚至連09年版的國產《花木蘭》的品質都達不到!就算這部電影在西方市場會被追捧,但我們中國市場絕不會肯定。

最重要的是,迪士尼一味地迎合西方市場就可以對中國文化不尊重,隨意篡改歷史上花木蘭形象?不管是因為你們的無知還是自傲,中國觀眾都不會為此買單!想來中國圈錢,請尊重中華五千年的文化,這是起碼的底線。

相關焦點

  • 《花木蘭》中的傲慢與偏見
    關於對中國的印象,我們在做西方人也在做。可如果說第五代導演對中國刻畫是一個供西方窺視的東方奇觀,卻依舊根植中華有跡可循,那麼迪士尼的《花木蘭》可謂只是他者想像。並非想了解探索,只想帶著傲慢與偏見呈現。如果說上面誤讀還存在著在中西文化差異、才導致呈現出的《花木蘭》並非我們想要的。
  • 從​《花木蘭》的撲街,來看美國對中國的傲慢與偏見
    畢竟一般文化電影著眼的是文化符號背後的深層原因,從而去理解電影中的人物,而不是通過符號直接去理解人物,這個問題不僅是《花木蘭》失敗的原因,也是許多反映中國傳統文化電影失敗原因。在電影中,這種飽含中國文化「忠孝仁義」的經典段落,卻僅僅用幾個剪輯鏡頭外加木蘭醒來看到鳳凰的畫面,便潦草交代結了。所以這也導致電影中木蘭總難喚起觀眾真正共鳴,這就是因為過多符號,過多無味設置弱化了木蘭的心活動,而木蘭的表現更多地像被導演牽著鼻子走、毫無自主權。
  • 《花木蘭》的爛,暗藏美國對中國的「傲慢與偏見」
    畢竟一般文化電影著眼的是文化符號背後的深層原因,從而去理解電影中的人物,而不是通過符號直接去理解人物,這個問題不僅是《花木蘭》失敗的原因,也是許多反映中國傳統文化電影失敗原因。在電影中,這種飽含中國文化「忠孝仁義」的經典段落,卻僅僅用幾個剪輯鏡頭外加木蘭醒來看到鳳凰的畫面,便潦草交代結了。所以這也導致電影中木蘭總難喚起觀眾真正共鳴,這就是因為過多符號,過多無味設置弱化了木蘭的心活動,而木蘭的表現更多地像被導演牽著鼻子走、毫無自主權。
  • 這是被西方誤讀的《花木蘭》,恐難贏得中國觀眾的青睞
    動畫片《花木蘭》將美國文化元素填充入《木蘭辭》框架中。花木蘭既是替父從軍、忠君愛國的英雄,也是具有美國個人英雄主義主流價值觀的女性形象,電影渲染和凸顯的是花木蘭對自我價值的實現。電影中花木蘭有一段著名的內心獨白,「也許我不是為了父親,也許我只想證明自己的能力。這樣當我攬鏡自照時,就會看到一個有價值的人。」
  • 《花木蘭》被翻拍:我們還在追逐西方時尚,他們卻青睞中國文化
    近日,美國好萊塢推出電影《花木蘭》。這是根據迪士尼1998年同名動畫片改編翻拍的真人版。好萊塢電影對中國元素情有獨鍾早在上世紀末,中國傳統文化中的一些經典題材,就被借鑑翻拍成了西方版的「東方故事」,如《末代皇帝》、《花木蘭》等。
  • 花木蘭電影中的東方主義情結
    但是從導演不是李安,而改由妮基·卡羅開始就將一手好牌打得稀爛,也確定了這將是中國元素下的歐美牌故事。果不其然,新版花木蘭一經上映,仿佛一口氣得罪了全世界:華人觀眾能看到美國中心的傲慢,非華人觀眾看到了重置電影的劇情混亂,保守派看到了蒼白無力的政治正確,自由派看到了過時的忠義理解。
  • 觀眾為什麼對《花木蘭》不買帳?仍是西方傲慢視野下「傅滿州」
    各種兩極勢力拉扯下的《花木蘭》出現廣大爭議的同時也創造巨大的流量。在電影宣傳期間,迪士尼聲稱深刻研究中國文化歷史,花費心力打造出「真實」的花木蘭,以符合華人觀眾的喜好。但這部讓眾人引頸期盼的《花木蘭》,如同22年前的動畫版一般,其劇情、服裝、建築、道具,在讓世界各地的華人只感到怪異與陌生,上映後隨即傳出「迪士尼不懂中國文化」等不滿聲浪。
  • 《花木蘭》口碑走低「這根本不是我們的花木蘭」
    (IC photo/圖)自從迪士尼推出真人電影《花木蘭》以來,這部電影的口碑便一路走低,時至9月7日豆瓣評分已低至4.8,超過88.9%的觀眾給予了3星以下的較低評價,接近20%的觀眾無情地給出了1星的超低評價。
  • 花木蘭這麼讓人生氣,是因為美國人「文化誤用」
    此外,按照影片的邏輯,木蘭只有承認自己是女人,才能釋放這種「氣」。這讓中國觀眾感到誤解:「為什麼頂著同樣的名字,卻不是我熟悉的內容?」諸如此類的困惑與貽笑大方的錯誤在電影中還有很多,我們就不一一列舉了。可為什麼迪士尼會製作出這樣一部水平頗受爭議的電影?即便有這些瑕疵,為何《花木蘭》在世界範圍內還是頗為叫座?
  • 對比《大地》與《花木蘭》如今西方電影中的中國為何這樣彆扭
    近期,由劉亦菲、鞏俐、李連杰主演的迪斯尼電影《花木蘭》上映,迅速引發網民熱議。這是一部由外國製作團隊,中國演員主演的,主打中國風的商業大片,也可以看作是1998年迪斯尼出品的動畫電影《花木蘭》的真人版。這種明顯要示好中國市場的「中國風」電影,卻在登陸中國大地之後口碑斷呈現崖式下滑。
  • 《花木蘭》被罵慘了,明顯是西方對中國文化的偏見,劉亦菲真敢演
    最近,電影《花木蘭》在中國上映,這部電影在國內一上映,就獲得了極高的票房。但是這部電影的口碑卻不怎麼好,網絡上更是罵聲一片。,就有很多情節體現出了西方對中國文化的偏見。比如《白蛇緣起》的海報就是走中國風和手繪風,真的和《花木蘭》的海報形成巨大的反差。
  • 外國友人想了解中國文化?真人版《花木蘭》可不是正途
    2020年,千呼萬喚始出來的迪士尼真人版《花木蘭》終於上映。口碑國內國外兩極化,國內審美仍然在線的觀眾對《花木蘭》吐槽不斷,隨意的劇情,惡俗的服化道具,若隱若現的美式傲慢,胡亂糅合的亞洲元素,崩塌的審美,混亂的鏡頭,都引來源源不斷的惡評如潮。
  • 《花木蘭》的「冒犯」背後,是中國文化「解釋權」的爭奪
    與超出預料的差評形成對比的,是這部電影在中國市場的高密度宣傳,宣傳方特意為中國基層市場設計的土氣海報被植入了各大app。不論是刷微博,還是點外賣,都可以看到《花木蘭》的開屏宣傳。在如此的攻勢下,《花木蘭》上映兩天就在中國取得了1.22億人民幣票房。
  • 迪士尼《花木蘭》,西方人幻想的中國
    迪士尼版本的《花木蘭》,試圖用新鮮觀點重新詮釋這個老套故事,把中國的氣功觀念套在花木蘭身上,讓花木蘭從小就有一種類似「原力」的力量其實片中的中國文化根本不是中國文化,從主角住的房子、皇帝住的宮殿,甚至整體的服裝、化妝、造型設計,都可以看到韓國、日本元素的多元拼貼,所以這確實不是一個典型的中國文化,而是西方人眼中幻想出來的中國文化。
  • 西方文化造就的《花木蘭》,並不適合中式語境
    從2019年就開始預熱的大製作《花木蘭》於本月9月11日在國內正式上映,可惜還沒有等到一睹真容的時候,口碑已經崩塌,豆瓣新的評分已經掉到了4.8分,可謂慘澹,由此可以預見在中國市場將遇冷。豆瓣最新評分究其原因,依然西方文化與東方文化之間,很多場景存在巨大的差異。
  • 《花木蘭》的中國元素與文化輸出
    華人女性形象大多都是以性慾的對象還有滿足西方獵奇想像而存在,而劉亦菲主演的2020年版《花木蘭》的華人女性形象,從表面上看是對於好萊塢電影中傳統的華人女性形象極具顛覆性質。98年版本中的花木蘭皮膚黝黑,厚重直發,她離家出走一方面是為了替年老的父親分擔,另一方面是為了證明自己能做一件好的事情,看到自己的價值。
  • 《花木蘭》:中國故事下的西方英雄主義
    更讓人覺得怪異的是,電影裡的花木蘭還會雜技。這看上去符合西方人視角的中國文化。 而柔然人(電影中的反派)侵入中原一路順暢是因為有強大的女巫加持,這再次為電影蒙上了一層詭異的魔幻主義色彩。 隨著影片推進,此類迷惑劇情層出不窮,通篇和原著能合上的可能只剩「花木蘭替父從軍」這個「殼」了。
  • 《花木蘭》評分瘋狂式下跌,網友:我怎麼看到了西方的文化價值觀
    事實證明「外國人永遠拍不明白中國故事」,不然我們一起來看看,裡面混雜了西方的文化價值觀,還有日本武士道。那個年代的妝容竟然是日本藝妓的妝容。你了解中國的傳統文化嗎?讓人發笑的布景。大紅燈籠高高掛,電影隨處可見的燈籠布景,奇葩的是它是掛在祠堂裡面,讓人跳戲。傳統的國人都知道,燈籠應該掛在外面。你確定這布景不是用來搞笑的嗎?
  • 《花木蘭》妝容太醜,觀眾不能忍:中國文化不是這樣
    定於9月11日在中國大陸上映的《花木蘭》曾讓觀眾滿心期待,但近期電影超前放映之後,豆瓣評分竟一度下滑至4.8分。網友們的不滿除了指向劇作和表演外,還有很大一部分指向了這部電影對於中國歷史文化的誤讀,甚至「褻瀆」。
  • 《花木蘭》豆瓣4.7分背後,是中西方文化差異和觀眾的心理落差
    ,仙娘的整個世界都崩塌了,不光反水帶著木蘭去救皇帝,還為木蘭擋箭而死。看著好心疼……04中西方文化差異這本來就是大家對《花木蘭》最大的擔心。電影一開始,看到兩座土樓,不少小夥伴就懵了:為啥木蘭一家要住在土樓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