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美國好萊塢推出電影《花木蘭》。這是根據迪士尼1998年同名動畫片改編翻拍的真人版。
將中國經典民間故事再次推向影壇,可見好萊塢對中國文化的重視。
早在上世紀末,中國傳統文化中的一些經典題材,就被借鑑翻拍成了西方版的「東方故事」,如《末代皇帝》、《花木蘭》等。
本世紀二十年以來,中國元素頻頻出現在好萊塢影片中,形成了一股「中國風」:
┅┅
從好萊塢大量的「中國風」影片中可以看到,他們從開始僅僅是對中國傳統文化視覺符號的機械組合的層面,再到使用中國的外景地、傳統服飾、漢字、中國面孔。
到後來,中國元素逐漸成為影片的情節推動和靈感來源。
這是一個對中國文化從外殼表現到深入內涵的解讀過程。
世界上那麼多國家,為什麼好萊塢格外垂青中國元素?
其一,中國文化的魅力。
中國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一,歷史悠久,文化深厚。
對西方人而言,中國悠久的歷史文化有一種濃鬱的神秘感,具有獨特的神韻和魅力,能夠成為好萊塢電影藝術創新靈感的一大來源。
尤其是,中國文化和美麗的自然風光組合起來,滿足了人們對異域風情的一種獵奇心理,從而開拓了好萊塢大片的新路子。
事實也證明了,中國文化在國際市場上大放異彩,具有很大的競爭力及號召力。
其二,電影票房市場的誘惑。
隨著中國社會的不斷發展,電影市場持續繁榮,中國電影票房市場在全球所佔比重日益增長。
為了在中國巨大的電影市場佔有份額,好萊塢就迎合中國人的心理愛好,加入中國元素,以培育中國電影市場。
於是,好萊塢創作了一系列向中國觀眾的「示好」之作,例如《功夫熊貓》被喻為「寫給中國的一封情書」。
通過對中國觀眾的把脈、對中國文化的創新表達,好萊塢的「中國風」影片在中國電影市場上獲得巨大成功,收穫了驕人的票房成績。
其三,中國的綜合國力和國際地位不斷提升。
自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取得了舉世矚目的發展成就。隨著入世、申奧等裡程碑式的事件取得圓滿成功,中國崛起成為大國已成事實。
在全球化的時代背景下,各國文化之間的交流和溝通日益密切。掌握有一定話語權的中國,在國際舞臺上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
這個現象自然也受到美國好萊塢的關注。以「中國風」影片與中國對話交流,顯示了一種尊重和友好。
這也無疑契合了中美兩個大國友好相處的戰略期望,是世界進步與發展的結果。
對於好萊塢的「中國風」,國人的態度有褒有貶。
有些人認為,好萊塢的一些「中國風」影片中歪曲了歷史事實,扭曲了人物形象,甚至褻瀆了中國文化。
而且,影片中仍然是在宣揚西方的價值觀,美國式的個人英雄主義。
這個看法確實有一些依據。除了《功夫熊貓》廣受中國觀眾歡迎之外,好萊塢的其它一些「中國風」電影大多受到了國人的詬病。
這次美國好萊塢翻拍的真人版電影《花木蘭》,自9月4日上線Disney+後,在海外的不少華人觀看了該片,失望的聲音居多,豆瓣評分甚至下滑至4.7。
其實,我們應該想到,它只是娛樂大眾的電影而已。
何況,中西方的思想文化天生就有差異,好萊塢對中國文化的認識有個不斷深入的過程。
我們也應該看到,好萊塢的「中國風」對我們也帶來了不少好處。
其一,好萊塢電影豐富了我們的文化生活。
好萊塢電影以獨特的敘事風格、拍攝技巧、宏大的場面及特效等,風靡世界,長期稱霸全球。
它的一系列「中國風」電影,讓中國觀眾在文化娛樂消費方面多了一份選擇,飽餐了中西雜燴的視覺盛宴。
其二,向世界觀眾宣傳了中國文化。
以好萊塢為代表的美國影視業幾乎佔據著目前世界市場的重要份額,在國際電影業代表著主流,掌握著話語權。
好萊塢的「中國風」影片,自然也宣傳了中國文化,延展了西方人眼中的中國印象,擴大了中國的國際知名度,提升了美譽度。
而這,也正是我們一直努力在做的事情--「讓世界了解中國,讓中國走向世界」。
當然,我們也應該清醒地看到,好萊塢電影加入中國元素的重要目的,是更便於它的「文化擴張」,打開中國市場,賺取利潤。
而且,它們永遠是在宣揚美國人的意識形態和主流文化。
所以,我們不必沉迷於好萊塢「中國風」影片中對中國文化的誤讀、人物形象塑造等細節,也不能認為這是美國在向中國「示好」而自大自負。
最重要的是,我們應該從這種現象中進行反思,獲得啟發。
其一,為什麼我們自己拍不出這樣的大片呢?
國產電影取得了不少成就,不乏佳作。但是「叫好又叫座」的電影很少。
大體上而言,國產電影缺乏創造力,在國際市場上更是缺乏競爭力。
電影作為一種綜合藝術,是大眾文化傳播的主要載體之一。
它影響受眾的方式是潛移默化的,而這種影響往往會演變成一種更強大的文化影響力。
好萊塢「中國風」影片的創意立足點,是「中」為「美」用。以美國的思維講述中國文化,進而傾銷到中國市場。
那麼,我國的電影何時能達到「美」為「中」用、融合中西文化,進而傾銷到國外市場呢?
顯然,我國的電影業任重道遠。
其二,如何與世界各國藝術化地溝通交流?
世界之大,民族、文化也是多元化。
跨文化的交流,涉及語言能力和文化能力兩個方面。相比語言能力,文化能力的交流更具有意義和價值。
在全球化的今天,如何與世界各國進行溝通交流顯得很重要,也是個客觀的現實挑戰。
好萊塢「中國風」影片的成功之道,可以為我們提供一些借鑑。
好萊塢大片彰顯著美國的「軟實力」,好萊塢電影已經是美國的形象大使和文化大使,在與世界各國的交流中產生著深遠的影響。
一個民族和國家之間的競爭,最高段位、歸根結底,是文化競爭。
其三,中國文化博大精深,我們應該更好地傳承、發揚。
好萊塢「中國風」影片,使國人獲得了一種文化認同感和民族自豪感。
但是,這也表明了,我們熟悉的以致於長期忽視的東西,卻是別人心目中的閃光點。
我們擁有取之不盡的文化寶庫,卻被別人發掘、開採利用,創造了巨大價值。
這可以說是文化資源的流失。
這應該引發國人對中華民族文化如何傳承、發揚的深刻反思。
尤其是,自晚清以來,很多國人長期迷醉於崇洋媚外,認為西方的月亮也比中國的圓。
有些人以追逐西方的時尚文化為榮,甚至把西方社會的非主流文化、垃圾文化、過時文化盲目吸納,照單全收。
中國傳統文化中有著很多精華,在現實乃至未來,對國家、民族及個人生活都有著重要的指導價值。
當我們中的很多人還在盲目模仿、生搬硬套西方的所謂時尚文化時,西方卻在向我們的經典文化致敬、研究學習。
這種現實反差,應該令國人深思。
文化,是一個民族和國家的根和靈魂。
我們應該倍加珍惜、呵護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並且將它很好地傳承,發揚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