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木蘭》被翻拍:我們還在追逐西方時尚,他們卻青睞中國文化

2020-09-10 蘭臺說


近日,美國好萊塢推出電影《花木蘭》。這是根據迪士尼1998年同名動畫片改編翻拍的真人版。

將中國經典民間故事再次推向影壇,可見好萊塢對中國文化的重視。

好萊塢電影對中國元素情有獨鍾

早在上世紀末,中國傳統文化中的一些經典題材,就被借鑑翻拍成了西方版的「東方故事」,如《末代皇帝》、《花木蘭》等。



本世紀二十年以來,中國元素頻頻出現在好萊塢影片中,形成了一股「中國風」:

  • 風靡全球的《阿凡達》中有個美輪美奐的經典場景--潘多拉星球的哈利路亞山,風景原型是中國張家界;
  • 2008年北京奧運會,使中國在國際舞臺上大放異彩,好萊塢也一口氣推出了《黃石的孩子》、《功夫之王》、《功夫熊貓》、《木乃伊3:龍帝之墓》等中國元素影片。
  • 災難大片《2012》中,拯救人類的諾亞方舟由中國建造,最後首批決定打開船閘的國家也是中國。
  • 碟中諜3》的結尾,是主角湯姆•克魯斯摟著妻子,在杭州的西塘漫步;
  • 《地心引力》裡,女主角靠天宮1號才成功返回地球;
  • 好萊塢主動邀約中國導演張藝謀,首次聯合創作《長城》;
  • 《變形金剛》從第二部就融入大量中國元素,植入中國商業品牌,在中國大量取景,加入李冰冰、韓庚、鄒市明等中國明星參演;
  • 愛情諜戰電影《間諜同盟》的全球唯一推廣曲《Give You My World》(《給你我的全世界》),由中國歌手張杰獻唱;
  • 驚天魔盜團2》中,周杰倫客串出演,而且他與老搭檔方文山為該片創作並演唱了全球首支全中文主題曲《Now You See Me》;
  • 《終結者:創世紀》由中國歌手張靚穎演唱全球主題曲《Fighting Shadows》;
  • 《鐵拳》的電影推廣曲《In The Zone》,由張靚穎擔任音樂製作人、填寫中文歌詞,並為許馨文和聲配唱。

┅┅


從好萊塢大量的「中國風」影片中可以看到,他們從開始僅僅是對中國傳統文化視覺符號的機械組合的層面,再到使用中國的外景地、傳統服飾、漢字、中國面孔。

到後來,中國元素逐漸成為影片的情節推動和靈感來源。

這是一個對中國文化從外殼表現到深入內涵的解讀過程。


為什麼好萊塢青睞中國文化?

世界上那麼多國家,為什麼好萊塢格外垂青中國元素?

其一,中國文化的魅力。

中國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一,歷史悠久,文化深厚。

對西方人而言,中國悠久的歷史文化有一種濃鬱的神秘感,具有獨特的神韻和魅力,能夠成為好萊塢電影藝術創新靈感的一大來源。

尤其是,中國文化和美麗的自然風光組合起來,滿足了人們對異域風情的一種獵奇心理,從而開拓了好萊塢大片的新路子。

事實也證明了,中國文化在國際市場上大放異彩,具有很大的競爭力及號召力。

其二,電影票房市場的誘惑。

隨著中國社會的不斷發展,電影市場持續繁榮,中國電影票房市場在全球所佔比重日益增長。

為了在中國巨大的電影市場佔有份額,好萊塢就迎合中國人的心理愛好,加入中國元素,以培育中國電影市場。

於是,好萊塢創作了一系列向中國觀眾的「示好」之作,例如《功夫熊貓》被喻為「寫給中國的一封情書」。

通過對中國觀眾的把脈、對中國文化的創新表達,好萊塢的「中國風」影片在中國電影市場上獲得巨大成功,收穫了驕人的票房成績。



其三,中國的綜合國力和國際地位不斷提升。

自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取得了舉世矚目的發展成就。隨著入世、申奧等裡程碑式的事件取得圓滿成功,中國崛起成為大國已成事實。

在全球化的時代背景下,各國文化之間的交流和溝通日益密切。掌握有一定話語權的中國,在國際舞臺上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

這個現象自然也受到美國好萊塢的關注。以「中國風」影片與中國對話交流,顯示了一種尊重和友好。

這也無疑契合了中美兩個大國友好相處的戰略期望,是世界進步與發展的結果。



面對好萊塢的「中國風」,中國人應該怎樣正確看待?

對於好萊塢的「中國風」,國人的態度有褒有貶。

有些人認為,好萊塢的一些「中國風」影片中歪曲了歷史事實,扭曲了人物形象,甚至褻瀆了中國文化。

而且,影片中仍然是在宣揚西方的價值觀,美國式的個人英雄主義。

這個看法確實有一些依據。除了《功夫熊貓》廣受中國觀眾歡迎之外,好萊塢的其它一些「中國風」電影大多受到了國人的詬病。


這次美國好萊塢翻拍的真人版電影《花木蘭》,自9月4日上線Disney+後,在海外的不少華人觀看了該片,失望的聲音居多,豆瓣評分甚至下滑至4.7。

其實,我們應該想到,它只是娛樂大眾的電影而已。

何況,中西方的思想文化天生就有差異,好萊塢對中國文化的認識有個不斷深入的過程。

我們也應該看到,好萊塢的「中國風」對我們也帶來了不少好處。


其一,好萊塢電影豐富了我們的文化生活。

好萊塢電影以獨特的敘事風格、拍攝技巧、宏大的場面及特效等,風靡世界,長期稱霸全球。

它的一系列「中國風」電影,讓中國觀眾在文化娛樂消費方面多了一份選擇,飽餐了中西雜燴的視覺盛宴。



其二,向世界觀眾宣傳了中國文化。

以好萊塢為代表的美國影視業幾乎佔據著目前世界市場的重要份額,在國際電影業代表著主流,掌握著話語權。

好萊塢的「中國風」影片,自然也宣傳了中國文化,延展了西方人眼中的中國印象,擴大了中國的國際知名度,提升了美譽度。

而這,也正是我們一直努力在做的事情--「讓世界了解中國,讓中國走向世界」。


當然,我們也應該清醒地看到,好萊塢電影加入中國元素的重要目的,是更便於它的「文化擴張」,打開中國市場,賺取利潤。

而且,它們永遠是在宣揚美國人的意識形態和主流文化。

所以,我們不必沉迷於好萊塢「中國風」影片中對中國文化的誤讀、人物形象塑造等細節,也不能認為這是美國在向中國「示好」而自大自負。

最重要的是,我們應該從這種現象中進行反思,獲得啟發。

其一,為什麼我們自己拍不出這樣的大片呢?

國產電影取得了不少成就,不乏佳作。但是「叫好又叫座」的電影很少。

大體上而言,國產電影缺乏創造力,在國際市場上更是缺乏競爭力。

電影作為一種綜合藝術,是大眾文化傳播的主要載體之一。

它影響受眾的方式是潛移默化的,而這種影響往往會演變成一種更強大的文化影響力。

好萊塢「中國風」影片的創意立足點,是「中」為「美」用。以美國的思維講述中國文化,進而傾銷到中國市場。

那麼,我國的電影何時能達到「美」為「中」用、融合中西文化,進而傾銷到國外市場呢?

顯然,我國的電影業任重道遠。

其二,如何與世界各國藝術化地溝通交流?

世界之大,民族、文化也是多元化。

跨文化的交流,涉及語言能力和文化能力兩個方面。相比語言能力,文化能力的交流更具有意義和價值。

在全球化的今天,如何與世界各國進行溝通交流顯得很重要,也是個客觀的現實挑戰。

好萊塢「中國風」影片的成功之道,可以為我們提供一些借鑑。

好萊塢大片彰顯著美國的「軟實力」,好萊塢電影已經是美國的形象大使和文化大使,在與世界各國的交流中產生著深遠的影響。

一個民族和國家之間的競爭,最高段位、歸根結底,是文化競爭。

其三,中國文化博大精深,我們應該更好地傳承、發揚。

好萊塢「中國風」影片,使國人獲得了一種文化認同感和民族自豪感。

但是,這也表明了,我們熟悉的以致於長期忽視的東西,卻是別人心目中的閃光點。

我們擁有取之不盡的文化寶庫,卻被別人發掘、開採利用,創造了巨大價值。

這可以說是文化資源的流失。

這應該引發國人對中華民族文化如何傳承、發揚的深刻反思。

尤其是,自晚清以來,很多國人長期迷醉於崇洋媚外,認為西方的月亮也比中國的圓。

有些人以追逐西方的時尚文化為榮,甚至把西方社會的非主流文化、垃圾文化、過時文化盲目吸納,照單全收。

中國傳統文化中有著很多精華,在現實乃至未來,對國家、民族及個人生活都有著重要的指導價值。

當我們中的很多人還在盲目模仿、生搬硬套西方的所謂時尚文化時,西方卻在向我們的經典文化致敬、研究學習。

這種現實反差,應該令國人深思。

文化,是一個民族和國家的根和靈魂。

我們應該倍加珍惜、呵護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並且將它很好地傳承,發揚光大。



相關焦點

  • 這是被西方誤讀的《花木蘭》,恐難贏得中國觀眾的青睞
    因為疫情影響,迪士尼年度巨製、真人版電影《花木蘭》幾次改檔,最終在北美地區選擇於流媒體平臺上線,中國內地則定檔於9月11日。中國是全球第二大票倉,並且《花木蘭》改編自中國故事,該片的這塊海外市場應是舉足輕重。遺憾的是,不同於《花木蘭》在北美影評界獲得的普遍好評,該片未能贏得中國觀眾青睞。
  • 電影《花木蘭》我們從中看到了西方世界的傲慢和對中國文化的玷汙
    對我們從小到大在心目中所熟知的花木蘭形象簡直是隨意的篡改和對中國文化的摸黑!這個電影僅僅是用「中國花木蘭」來做噱頭,編造了一個美國人想像出來的花木蘭。為什麼開頭攻城的只有十個柔然人,我軍還大驚失色?我泱泱大國被拍出了一種全國上下不超過一千人的既視感?花木蘭父親祈禱,拜完祖先之後居然拜鳳凰?決戰的宮殿為什麼突然變成了工地廢墟?等等……這些劇情根本經不起推敲,更不能深究。
  • 讓我們來看看新版《花木蘭》翻拍之路如何走
    由迪士尼公司在2020年翻拍的新版《花木蘭》一經上映就引發了不少熱潮。花木蘭本是中國民間故事,因為其帶有獨特的民族色彩,所以在中國廣泛流傳。從迪士尼翻拍《花木蘭》這部影片伊始,選角就在國際上引發了不少民眾的關注和議論,劉亦菲的加入也使得影片更具國民度,能夠恰到好處地體現花木蘭柔軟和堅毅並存。從選角到開拍再到上映,迪士尼翻拍的新版《花木蘭》都引起了不少波瀾,可以說是極具關注度的,這也達到了迪士尼公司的營銷目的。
  • 《花木蘭》被罵慘了,明顯是西方對中國文化的偏見,劉亦菲真敢演
    最近,電影《花木蘭》在中國上映,這部電影在國內一上映,就獲得了極高的票房。但是這部電影的口碑卻不怎麼好,網絡上更是罵聲一片。,就有很多情節體現出了西方對中國文化的偏見。我們去可以觀察嶽陽樓等名樓,塔頂一般不能過尖,中國文化中天為大,尖頂建築就像一把匕首插入藍天,被視為冒犯蒼天。
  • 翻拍《花木蘭》動畫取得成功,接著上映真人版,中國文化影響世界
    迪士尼翻拍《花木蘭》動畫版取得成功,接著上映真人版,中國文化影響世界?答案是肯定的。迪士尼在1998年就拍攝了動畫版《花木蘭》電影,在國外收視率票房取得不錯的成績。如今,迪士尼決定翻拍真人版《花木蘭》,邀請了中國演員劉亦菲,甄子丹領銜主演,鞏俐,李連杰等大牌巨星都有參與。
  • 雖然《花木蘭》不中國,但取景的「城堡」卻是客家的百年文化
    花木蘭花木蘭不過這也難怪,這部影片是西方動畫版的花木蘭翻拍成真人版的花木蘭西方講究的是美學,童話般的美好。但是主角花木蘭的堅毅、頑強、英勇的精神是觀眾們所敬仰的花木蘭花木蘭《花木蘭》通俗易懂,可簡單地概括為:替父從軍,保家衛國的故事。
  • 《花木蘭》的中國元素與文化輸出
    近百年的歷史演變,傅滿洲的形象竟仍會在美國電影中閃現,足可見,這部《花木蘭》在宣傳上雖是一部以中國傳統故事,演員全華裔陣容創作的影片,但它還是一部以西方為中心的作品。 長時間以來,許多好萊塢的影片中關於東方的想像,都出於一種獵奇的目的,一味地堆砌中國元素,無視歷史實事,脫離故事真正的文化背景,而2020年版本的《花木蘭》無疑是其中的典型。
  • 致《花木蘭》| 中國觀眾不好糊弄
    最後還不忘發個朋友圈,配上一句「我命由我不由天」。同樣是翻拍,差別怎麼那麼大呢?《哪吒·魔童降世》我們記住了哪吒愛踢毽子,還有他的口頭禪「殺人不眨眼,吃人不放鹽」…是西方編劇編不好中國文化題材?可你看看功夫熊貓和動畫版花木蘭不也是大放異彩。
  • 西方文化造就的《花木蘭》,並不適合中式語境
    從2019年就開始預熱的大製作《花木蘭》於本月9月11日在國內正式上映,可惜還沒有等到一睹真容的時候,口碑已經崩塌,豆瓣新的評分已經掉到了4.8分,可謂慘澹,由此可以預見在中國市場將遇冷。例如「氣」,中式文化裡對「氣」可以簡單理解為:精神與氣功,前者可以具象為一個人的外在氣質與氣場,後者更像是一種武功形式。迪斯尼版本的《花木蘭》則將「氣」對應了西方的魔法,這已經遠遠脫離了中式語境裡的認知。再說神獸一類的表達,西方的龍往往代表邪惡,所以具象上顯示很醜陋,而在東方龍是祥瑞,是吉祥富貴的代表。
  • 《花木蘭》的「冒犯」背後,是中國文化「解釋權」的爭奪
    在新版《花木蘭》中,不但沒有任何侮辱中國文化的意味,還特意賦予了花木蘭代表著主創理解下的中國價值「忠勇真孝」的精神性。 在這版中,花木蘭從軍的目的,固然也有個人報復的實現,但榮耀家族也是其很重要的目的之一。
  • 迪士尼版《花木蘭》究竟是翻拍還是翻車
    由迪士尼翻拍的《花木蘭》已經於9月11日正式上線了。早在1998年迪士尼就將《花木蘭》改編成動畫,票房大賣3億美元看起來花木蘭這個故事題材在國外也十分受觀眾喜愛,這看起來是件好事,不過是不是真正被花木蘭所體現出來的精神所吸引目前看起來還有待商榷。在動畫電影上嘗到甜頭的迪士尼才有了翻拍真人電影的念頭。
  • 《花木蘭》:詮釋的中國文化很尷尬,但有一點解釋得很好
    《花木蘭》在9月份上映了,根據迪士尼動畫翻拍真人電影。劉亦菲、李連杰、鞏俐、甄子丹等大牌明星出演,但是這部電影的豆瓣評分很低,只有4.9分。這部影片的很多文化價值不受中國觀眾的認同,妝容和情節也被吐槽。
  • 迪士尼翻拍的《花木蘭》被批:對文化和歷史的描述不真實
    迪士尼翻拍的《花木蘭》在國內可能佔據了票房的主導地位,國內的影評人對它的評價褒貶不一,他們認為這部真人翻拍影片不符合我國文化,與歷史不符,而且普遍存在問題。在電影、書籍和音樂評分的領先網站豆瓣上,超過16.5萬人對這部電影給出了4.9分(滿分10分)的評分。社交媒體上對這部電影的負面評論和笑話超過了正面反應。
  • 迪士尼《花木蘭》,西方人幻想的中國
    迪士尼版本的《花木蘭》,試圖用新鮮觀點重新詮釋這個老套故事,把中國的氣功觀念套在花木蘭身上,讓花木蘭從小就有一種類似「原力」的力量其實片中的中國文化根本不是中國文化,從主角住的房子、皇帝住的宮殿,甚至整體的服裝、化妝、造型設計,都可以看到韓國、日本元素的多元拼貼,所以這確實不是一個典型的中國文化,而是西方人眼中幻想出來的中國文化。
  • 電影《花木蘭》預告片引熱議 敘事詩是中國文化走出去很好的載體
    上海翻譯家協會理事黃福海介紹,中國古詩以抒情詩為主流,而《木蘭詩》作為敘事詩更容易被西方接受,這和歐美的敘事詩傳統有關,而且女子參軍打仗的故事母題帶有某種人類共性,也是跨文化傳播的一大優勢。  《木蘭詩》帶有故事情節,但又不那麼詳細,留下了很大的想像空間,歷來受到英語譯者的青睞。
  • 《花木蘭》劉亦菲比奧卡菲娜更合適,木蘭屬於中國
    知乎上有個問題:怎麼看香港、臺灣網友稱奧卡菲娜比劉亦菲更適合演《花木蘭》的說法?有位知乎網友打趣說,迪斯尼動畫只代表了西方人的印象,花木蘭可是中國本土的。我理解花木蘭要打仗,打的還不錯,應該壯實一點才行。
  • 《花木蘭》:中國故事下的西方英雄主義
    努力從軍十二載的花木蘭被塑造成擁有「氣」的天選之子,本該為人稱讚的「巾幗不讓鬚眉」被歸功於超能力。 更讓人覺得怪異的是,電影裡的花木蘭還會雜技。這看上去符合西方人視角的中國文化。 而柔然人(電影中的反派)侵入中原一路順暢是因為有強大的女巫加持,這再次為電影蒙上了一層詭異的魔幻主義色彩。
  • 《花木蘭》評分瘋狂式下跌,網友:我怎麼看到了西方的文化價值觀
    事實證明「外國人永遠拍不明白中國故事」,不然我們一起來看看,裡面混雜了西方的文化價值觀,還有日本武士道。那個年代的妝容竟然是日本藝妓的妝容。花木蘭竟然是捲髮,還擁有超能力?這個真的是讓人無法容忍,花木蘭是中國人。傳統的中國人頭髮,一般是烏黑直亮的。可是劉亦菲這個版本的花木蘭頭髮居然是捲髮,真是毀三觀。
  • 〈花木蘭〉從萬眾期待到票房冷淡,這是我們的底線
    《木蘭辭》,一首北朝民歌,出自於《樂府詩集》。文中塑造了一個「女扮男裝、替父從軍」巾幗不讓鬚眉的女英雄形象。花木蘭形象超越了文學的範疇,是一種精神象徵,是一種文化的美學的符號。可是為什麼這次迪士尼翻拍真人版的《花木蘭》票房卻「撲街」了呢?本來剛傳出要拍攝《花木蘭》的時候確實是萬眾期待的,因為演員陣容非常強大。由劉亦菲飾演花木蘭,配角都是鞏俐、甄子丹、李連杰這些實力派演員。大家的期待值還是非常高的。
  • 《花木蘭》裡沒了木須龍?
    今天,劉亦菲版《花木蘭》首發預告,緊接著「花木蘭」就霸佔了微博熱搜。花木蘭是中國歷史文化故事中的巾幗英雄,在中國範圍內可謂是家喻戶曉。詩歌反映的是女性為了忠孝而在邊疆徵戰的主題,而迪士尼改編成一個少女尋找自我的成長曆程。「木須龍」則是迪士尼動畫中的新增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