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無題電影,ID:Jzimovie】經微信公眾號授權轉載,如需轉載與原文作者聯繫
提到日本導演,是枝裕和應該是在國內大眾中知名度非常高的一個,這幾年他的作品《小偷家族》《第三次的殺人》都曾在國內上映。北京國際電影節和上海國際電影節也都會展映一些是枝裕和作品,每次都是開售秒光。甚至在《小偷家族》公映前的上海電影節展映,還流傳出了「小偷家族一張票,上海內環一套房」的說法,雖然是段子,足見是枝裕和導演在國內影迷心目中的地位非常非常高。
71屆坎城電影節是枝裕和憑《小偷家族》拿下金棕櫚
是枝裕和的作品我看過11部,應該是日本導演裡我看的最多的了。在其中總能感覺到那種平淡生活中流轉的溫柔。用四個關鍵詞和大家分享我心中的是枝裕和作品,以這篇小小的文章,聊表喜愛。
孩子
《無人知曉》講的是四個年幼的孩子被母親遺棄,開始了「無人知曉」的流浪生活。這是我看過的最壓抑的兒童片。毫不煽情十分寫實地講述了一個無比悲涼的故事。小主角們在無情的世界裡純真而有情地活著。裡面的男主柳樂優彌當年在坎城電影節打敗了梁朝偉(《2046》)奪得影帝,當年他只有十四歲,是坎城最年輕的影帝。
《奇蹟》也是一部兒童片,不過色彩就明亮了很多。非常純真和溫暖,講的是從小被迫分開的兄弟倆,想要在兩列火車相遇交匯時完成心願的故事。孩子的日常生活童真童趣,還有和年齡並不相襯的心事。
奇蹟也許並不會到來呢,但能一直像孩子一樣做夢也是很好的。
是枝裕和特別會拍小孩,他在拍他們的時候也不給他們什麼特殊的指導,就是讓他們自由發揮、自由展示,他來捕捉孩子純真和憂傷的那一面。
家庭
、
家庭是是枝裕和幾乎每部電影必拍的話題。
最經典的講述家庭關係的《步履不停》,導演本來說這部電影太過厚重,應該在60歲的時候拍完,但05年導演的母親去世,讓他覺得一定要拍這部電影。他說這是他拍過的電影中,個人成分最為濃重的一部,完全拋開了時代和世界的因素。大概是因為母親的去世太過悲傷,只有拍了這部電影才能療愈,才能翻篇。
這部電影的主題是「人生總是有點來不及」。在這部片中,導演用了一些自己和母親之間相處的小事。關於生命的哀傷,總是靜默又漫長。
《如父如子》把視角聚焦於父子關係,講的是兩家抱錯孩子的故事。但導演並沒有把鏡頭轉向一般家庭的痛苦撕逼,在這部電影裡主要是刻畫成長。父親是一項無人取代的工作,孩子也教會了父親很多。父親在和孩子一起成長的過程中漸漸成熟起來。
是枝裕和的家庭片總有人間煙火氣,家長裡短的故事裡,講述的是人與人之間的關係,融入的是對親情、人間、生死的思考。
夏天
是枝裕和的電影裡,最常出現的季節就是夏天。但這樣的夏天並不燥熱,而是很溫和的,自帶降暑功能。夏天在導演的鏡頭中,總是格外的日常、詩意又美好。
《海街日記》講的是自小相依為命長大的三姐妹,在杳無音信的父親去世之後,溫柔地接納了同父異母的妹妹。
海風、沙灘、煙火、和服、青梅酒、櫻花味道的風、用勺子挖著吃的西瓜、有說有笑的四姐妹,這些特別具有夏天感的意象組成了這部電影。
物候輪迴,時光流轉,是枝裕和導演的鏡頭之下,萬物皆有情。
平凡
是枝裕和在他的隨筆集裡這樣寫過:「我不喜歡主人公克服弱點,守護家人並拯救世界這樣的情節,更想描述沒有英雄、只有平凡人生活的、有點骯髒的世界突然變得美好的瞬間。」
《比海更深》是一部失敗者之歌。主角是作家出道卻再也寫不出優秀作品、有時還得啃老的邋遢大叔,跟前妻離婚,孩子也經常見不到一面。畫面裡的人物,過著並不如意的生活,卻還是帶著微弱的希望繼續堅持著。
人生很簡單啊,夢想從來不會實現,彩票也從來不會中獎,但總有一些羈絆,是支撐我們活下去的微小動力吧。總有不圓滿,但也總有小確幸。
可能因為導演在電影創作之前,從事的是紀錄片創作工作,因此他更擅長以一個「紀錄者」的角度去刻畫真實。洗完澡以後母親如何給孩子擦頭髮,一家人晚上睡覺前說些什麼,夏天遊完泳坐公交吹著風,頭髮還是溼漉漉的……這些日常的細微情節讓我們相信,電影中的人就是這樣真實煩惱地生活著,和你我也並沒有什麼不同。
我覺得是枝裕和不管拍多少部,其實都是在講述一個內核,就是他說的「只有平凡人生活的、有點骯髒的世界突然變得美好的瞬間」。看他的電影,也會有生活的苦和殘酷,但總會讓人感到治癒。他一生都只在拍這一部電影,但是每一次,你都會被這種永恆溫柔的內核所打動。
畢竟,看著他電影的你我,也只是平凡普通的人。
是枝裕和的下一部新片,首次嘗試國際合作,在法國拍攝的《真相》。兩位法國影后凱薩琳·德納芙和朱麗葉·比諾什擔當女主,飾演一對久未重逢的母女。男主則由伊桑·霍克出演。是枝裕和的日式家庭片,和歐洲演員合作,不知道會發生什麼樣的碰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