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枝裕和的電影中,這3個關鍵詞永遠不變

2021-01-11 老胡電影院

作為重度影迷,最開心的事情是什麼?好電影被更多的人看到,拍好電影的導演有更多的收穫(市場、口碑等)。

《小偷家族》就是這樣,作為第二部在國內公映的坎城電影節金棕櫚大獎影片(第一部是《霸王別姬》),這部電影一路被好口碑助推,獲得了越來越好的市場回報。

這部電影在上海電影節首映時,傳出了「上海內環一套房換一張電影票」的說法,這當然是誇張,但電影票被炒到了2000多元一張是真的。國內院線上映8天,《小偷家族》已經收穫近7800多萬的票房。

引進方當初給《小偷家族》的票房預期是5000萬元以上就算勝利,而今它很有可能打破去年《銀魂》的紀錄,成為在內地最賣座的日本真人電影。

這部電影是是枝裕和導演作品的集大成者,有《無人知曉》的魂,《如父如子》的骨和《第三度嫌疑人》的技巧。爾謙君就不再贅述,去電影買票看就對了。

本篇文章想重點說說是枝裕和這個導演,是什麼樣的風格造就了這樣優秀的電影?

是枝裕和的風格能夠概括出3個關鍵詞:親情、缺憾、力量。

第一:親情。

(導演是枝裕和)

是枝裕和的電影大多數都在講生活的事,通過生活把親情關係中的脆弱、愛注入你的心裡。

從他的幾部電影海報就能看出來,每一個海報都像一張全家福。

《無人知曉》

《步履不停》

《如父如子》

《海街日記》

《比海更深》

《小偷家族》

但俗話說「清官難斷家務事」,誰又能講清家中的事呢?你我都能感覺,你我都有不同的感覺,這就是是枝裕和。

他的電影在說明一點,即使在這個世上大多數人認為,某些事情是需要既定的紐帶而維繫的,但是打破這層紐帶,卻更能給人想要的感觸。

比如說親情。

是枝裕和的電影離不開親情,但是他鏡頭下的親情沒有一個是完整的,有與妻子離婚思念兒子的落魄作家,有與父親矛盾而與單親媽媽組成家庭的男子,有媽媽出走還要照顧弟弟妹妹的孩子,更有毫無血緣關係而組成的一家子。

這些人往往是被社會遺棄過,被至親遺棄過的人,但是他們身上似乎更能體現出親情二字的分量,因為在這些人殘破的家庭關係面前,唯有身邊之人才會帶來安慰與慰藉。

第二:缺憾,不完美

是枝裕和聚焦的是主流視野之外的群體,是社會邊緣人群。他們身上有著人性的缺憾,不免有人性之「惡」,盜竊、遺棄、甚至是利用……

與此同時,是枝裕和鏡頭下的家庭和親情,也是破碎的。每一回拍攝家庭,他都要抽走一些「家庭」裡所包含必要的元素。

有時候這個家庭,完全沒有大人只有小孩;有時候這個家庭,他們的聚會是因為他們死了一個人,所以每年都要聚會;有時候這個家庭,會困擾於這個孩子到底是不是自己親生的問題……總之,每一回都有一些不對勁的地方,而這些不對勁的地方是與社會緊密相關的。

同時,是枝裕和又儘量克制自我的表達,不對任何人、事發表看法。細膩的感情靜靜地流淌,填補個體與個體的鴻溝,也填補人心的缺憾,這正是平凡而不完美的普通人的魅力。

缺憾藝術,這本來是日本作家的技能,我們無數次從川端康成、村上春樹等等許多日本作家的作品中,感受到那種基於他們本民族的憂世觀念,卻嚮往完美感情的矛盾情愫。現在一看,這不就是是枝裕和所要傳達的思想嗎?所以,是枝裕和是一位「作者型」的導演。

這種表達方式與西方價值觀是相悖的,西方價值觀追求自由、人權至上,只在乎自己活下去與親人活下去,但背離親情的人生狀態。

第三:是枝裕和與賈樟柯

說到這,突然想起很有意思的一張照片,是賈樟柯早年間在塞巴斯蒂安電影節受到北野武公司資助拍攝電影的時候與是枝裕和見面拍攝的。

那時候同為東亞電影的接棒者,同樣在後面慢慢構築自己的「電影宇宙」,一個是矛盾的情愫,一個是時代的掙扎,一個拍攝故鄉,一個拍攝家庭。兩人之間有太多太多的相似之處,可是現在,本可以相提並論的兩個人卻有了些許差距,不是因為誰的水平下降了,而是因為要拍攝時代的那個人洞悉不了時代的脈絡了,不光是他,沒人可以。

所以,在這種情況下是枝裕和的電影才尤為重要,這也是在今年坎城,他的《小偷家族》可以擊敗場刊歷史最高評分的韓國電影《燃燒》,捧回金棕櫚的原因。《小偷家族》看似在講家庭,但本質上利用「家庭」這個概念,把今天發達地區的社會真相,通通掃描了一遍。

第四:力量

當然,是枝裕和的電影講述一件件小事,但並不止於這些小事,他的作品充滿著力量,這種力量來自於死亡。

從他的個人經歷來看,因為母親的去世而產生的懊悔,從那時開始,死亡就不可避免的成為了他所要升華感情的主題。

從《無人知曉》中妹妹的死亡,《空氣人偶》中男主純一的死亡,《小偷家族》中奶奶的突然離世,那種溫情的打破,更加深了我們的記憶與理解,沒有他對於死亡在感情中的認識,我們看到的是枝裕和也許更多是文藝,有了死亡,他便是大師。

是枝裕和,使之癒合。

他的片子感情不完美,但恰恰這點,卻教會了我們珍惜現有的親情與愛情,就這一點,他就值得所有的榮譽和讚賞。

(是枝裕和電影列表)

是枝裕和的電影數量不多,但幾乎每一部都是個人風格強烈的精品,爾謙給大家整理了一下,想看的,留言給我。

《小偷家族》一定要去電影院看一下。

相關焦點

  • 在看完11部是枝裕和的電影後,我為他找到了4個關鍵詞
    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無題電影,ID:Jzimovie】經微信公眾號授權轉載,如需轉載與原文作者聯繫提到日本導演,是枝裕和應該是在國內大眾中知名度非常高的一個,這幾年他的作品《小偷家族》《第三次的殺人》都曾在國內上映。北京國際電影節和上海國際電影節也都會展映一些是枝裕和作品,每次都是開售秒光。
  • 以《小偷家族》為例,解讀日本導演是枝裕和的電影美學
    作為一名資深影迷,阿牧對一些知名導演的電影如數家珍。@阿牧是誰看到對於《小偷家族》這部經典影片,很多朋友都是從電影故事本身所呈現的主題來解讀。阿牧今天就換種新方式,我會是結合電影內容,並結合是枝裕和的電影元素與風格,進一步來解讀他的整個電影美學的傳承與發展。在文章的第三部分,我會結合自身的觀影體驗,分享看懂看透一部電影的三個方法。
  • 老老調重重彈| 是枝裕和的第一部電影「幻之光」
    男主角柳樂優彌一躍成為坎城最年輕的影帝,也讓當年憑藉《2046》惜敗的梁朝偉,說出了這輩子可能最讓他後悔的一句話,「小孩子懂得什麼表演。」在《幻之光》裡,已經可以看出後來是枝裕和的主要風格脈絡,但《幻之光》和後來是枝裕和已經形成的風格體系又全然不同。在第一部電影裡,是枝裕和就學會了對厚重與輕盈的處理,那是他電影最核心的部分。
  • 是枝裕和,日本電影的真正中堅?
    ,腦海中最先蹦出來的幾個關鍵詞之一,除此之外還有溫情、克制、治癒等等。那麼是枝裕和的創作之路是如何走到現在這一步的呢?他現在的作品又是為什麼能在平實的鏡頭語言和情節下做到如此感人至深的呢?快馬加鞭中還保持著穩定質量的是枝裕和慢慢甩開了同輩的日本電影人,逐漸成為了日本電影的符號性人物。
  • 夏天到了,看部是枝裕和的電影吧!
    夏天到了,看部是枝裕和的電影吧!如果你看過《小偷家族》,再去看《海街日記》,你一定心中會浮現這樣一個猜想,「這兩個電影的導演,應該是同一個人吧。」看這兩部電影,會感覺像是在面對著一杯白水,但一口下去,卻讓人不經意,細細品味起來。
  • 西川美和:是枝裕和,「導演的導演」
    西川美和《美好的世界》劇照這是師承是枝裕和的導演西川美和的第六部長片,該片以一名真實存在的男性為原型,講述他在獄中度過人生大半時光後重返社會,努力生活的故事。「導筒」摘錄《西川美和:圍繞電影的X》一書中她與師傅是枝裕和的有趣西川美和《美好的世界》預告片《西川美和:圍繞電影的X》第三章《夢的前後:是枝導演二三事》片段哦哦!剪輯室裡響起一片騷動,剪輯工作正在逼近終點。
  • 是枝裕和,文學傳統和職業自尊成就的日本電影的「擔綱者」
    7月7日,正值《是枝裕和:再次從這裡開始》新書出版,北京國際電影節策展人沙丹,與電影學者、是枝裕和導演的朋友支菲娜亮相北京全民閱讀系列活動之一「時間旅行者文藝沙龍」,展開關於是枝裕和新作及電影藝術對談。是枝裕和是極具國際影響力的日本電影導演,他的代表作《無人知曉》《步履不停》等電影也為中國觀眾所熟知。
  • 是枝裕和的電影,《無人知曉》和《小偷家族》網友:非常沉重
    是枝裕和的電影,《無人知曉》和《小偷家族》 網友:非常沉重之前朋友推薦我看《小偷家族》一直沒時間看,最近剛把這部電影看完,看完之後,又看看一下是枝裕和的另一部電影《無人知曉》,第一次看到這種風格的日本電影,看完之後,讓人感覺心情很沉重,同時又覺得現實社會的無情和殘酷。
  • 阿彌晚安:就算我不變,你也會變
    買臺版書的原因很簡單,第一是「快」,因為追的作家很多都需要翻譯,所以臺版永遠是最快的。第二就是「質感」,雖然價格非常貴,但書的裝幀和用料都比較猛,收藏起來很有味道。我最早買的一本臺版小說是村上的《刺殺騎士團長》,比簡體翻譯早了足足半年,實在等不了,為了適應豎著閱讀,花了我好多個晚上去習慣,這也是不方便的一個點。
  • 以《小偷家族》為例,解讀日本導演是枝裕和的電影美學及觀影方法
    作為一名資深影迷,阿牧對一些知名導演的電影如數家珍。@阿牧是誰看到對於《小偷家族》這部經典影片,很多朋友都是從電影故事本身所呈現的主題來解讀。阿牧今天就換種新方式,我會是結合電影內容,並結合是枝裕和的電影元素與風格,進一步來解讀他的整個電影美學的傳承與發展。在文章的第三部分,我會結合自身的觀影體驗,分享看懂看透一部電影的三個方法。
  • 羅大佑的不變與變,「永遠」與「滄海桑田」
    有些作詞人會偏愛某些詞,比如羅大佑偏愛「永遠」與「滄海桑田」。永遠是不變。滄海桑田是變。變與不變,是一種矛盾,變也是人生的主題。羅大佑的「永遠」與不變:1.《戀曲1980》,愛情這東西我明白,但永遠是什麼?2.
  • 溫柔的是枝裕和,生日快樂
    從《海街日記》《如父如子》《比海更深》到《小偷家族》,有一種影片中的故事就發生在我們身邊,好像轉個彎就能和其中的人物碰面。是枝裕和的電影看到海報,他明明白白的告訴你,這就是一個講述親情的故事。但是故事裡的親情都是不完整的。無論是《無人知曉》中被遺棄的孩子,還是《奇蹟》中因為父母離異而分別的兄弟,還是《小偷家族》中根本毫無血緣的一家人。是枝裕和用殘缺的家庭,來塑造給人以藉慰的親情。這是他獨有的溫柔。
  • 是枝裕和的電影,從來都不簡單
    想做到這一點,需要的大概不是咬緊牙關的勇氣,而是不自覺地向他人求助的弱點。缺陷並非只是缺點,還包含著可能性。——是枝裕和想要理解是枝裕和的電影,我認為這段話是非常有價值的參考。他鏡頭下的世界,既匱乏又充盈,既冷酷又溫情,既單純又豐富,既聖潔又汙濁,既現實又夢幻……這些互相矛盾的反義詞,你都可以用來形容他的電影。
  • 《拍電影時我在想的事》:是枝裕和,聽這個溫柔的男人講故事
    有人說他的電影總是通過影像在傳遞著愛,對家庭的愛、對社會的愛、對生命的愛;有人盛讚他:「只有溫柔的是枝裕和,才能拍出這樣的電影」;也有人說他的電影很無聊,鏡頭裡充滿了瑣碎細微的生活日常。在這本書裡,我看到的是一顆細膩而溫情的心,和他在二十多年電影歷程中的思考。
  • 看日本家庭電影,別只知道是枝裕和,《東京物語》的導演實乃大師
    說起日本電影,不能避開的一個名字就是是枝裕和。國內很多喜歡看文藝片的觀眾,對於溫情風格的日本電影一向非常喜歡,是枝裕和的家庭片更是其中絕對要被提及的,《小偷家族》、《步履不停》等電影在國內也很受關注。事實上,講述細膩溫和的家庭日常、展現日本人日常生活的電影,佔據日本電影很大一部分,而是枝裕和也只是其中晚輩。山田洋次、周防正行、溝口健二、木下惠介等一眾日本電影導演都是其中翹楚。喜歡這種風格的觀眾們,絕對不能錯過的則是日本乃至世界電影史上的電影大師——小津安二郎。
  • 《白頭山》電影的四個關鍵詞
    自從90年代韓國對電影放寬管制之後,朝鮮半島的雙方恩怨就以歷史、現在、未來三種形式不斷的為韓國電影創造劇情和票房!而在《寄生蟲》獲得奧斯卡大獎後,韓國總統更是承諾會為韓國電影放寬更大的限制,這一點無疑是令中國電影工作者所羨慕的!關於此類半島戰爭電影,以往的關鍵詞是「特工+核」,而最近幾年的此類電影又加上了「中國+美國」的關鍵詞,例如本部電影就把這四個關鍵詞全部用上了!
  • 是枝裕和,下一個小津安二郎?
    說到日本電影,小津安二郎、黑澤明、溝口健二、成瀨巳喜男,這些影響了世界對日本電影印象的大師的名字,還在熠熠生輝。到了90年代,北野武的暴力美學、巖井俊二的青春物語,書寫了全新的日本電影記憶。而不知不覺中,另一個名字越來越多地被日本電影迷提及,隨著他的名字閃耀於世界影壇,他逐漸成了日系電影新美學的代表人物,不斷有人將他與小津安二郎對比,而他會是下一個小津安二郎嗎?
  • 《電影評論》影評:是枝裕和的秘密【譯】
    但在是枝裕和的作品中,它產生了某種微妙、透徹、人性化的視角,讓我們看到人們回顧他們生活的方式。「我唯一的職責就是描述現實,因為它來到了我的身邊。」約翰·厄普代克曾寫道,「並為這個俗世帶來那些美好的、它所應得的東西。」
  • 是枝裕和,是一個很溫柔的人呢,不然為什麼能拍出溫柔的電影呢?
    是枝裕和的電影,剛開始看總覺得平淡如一杯白開水,慢慢沉浸到劇情中去,又覺得這杯水後勁兒有點大,你能夠咂摸出各種味道:酸的,澀的,甜的。他的電影沒有劇烈的衝突,沒有跌宕的劇情。他對於英雄拯救世界的情節,沒有絲毫興趣。反而更關注平凡人的生活。如果說,爆米花電影像是活火山,不定時刺激觀眾的腎上腺激素飆升,那麼,是枝裕和的電影就是靜水流深 ,讓人的心一點點安靜下來。
  • 談及是枝裕和,這是最大的誤讀!
    關於是枝裕和是不是像小津的問題,我想從四個方面來探討。 首先,是枝裕和作品中的家庭,全是支離破碎的底層,有時候甚至常常是極端的糾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