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6秒,是第7屆北京國際電影節是枝裕和回顧展的套票售罄的時間。在寫下這篇文章的時候,已經有人出價2000元收購這一套票,而原價,僅僅只有480元。
即使拋開國內影迷的瘋狂程度不談,這也在一定程度上證明了是枝裕和在國內影迷當中的號召力。
不誇張的說,在一向以明星屬性和IP改編作為影片賣點的日影屆,是枝裕和幾乎是現今還保持著創作率的唯一一個僅靠導演名字就能吸引到大票影迷為其買帳的導演。
現年55歲的是枝裕和正在其創作生涯最高產,也是質量最穩定的一個期間。
沒有了初出茅廬時的稚嫩與青澀,也磨平了稜角與銳氣,在2008年的《步履不停》之後的近十年間,是枝裕和產出了6部長片電影(這還不算今年秋天即將上映的《第三次的殺人》),和一部全部時長將近600分鐘的日劇。
而除了09年與裴鬥娜合作的《空氣人形》在主題上是關注孤獨個體的作品,其餘無一例外,均是家庭題材。
是枝裕和
這也是提到是枝裕和時,腦海中最先蹦出來的幾個關鍵詞之一,除此之外還有溫情、克制、治癒等等。
但這些關鍵詞只能簡單的概括其08年之後的作品,在此之前,慢慢摸索自己創作風格的是枝裕和也走了不少彎路,拍出了獨有風格的同時,也拍出了一些與現在風格幾乎極致相反的作品。
那麼是枝裕和的創作之路是如何走到現在這一步的呢?他現在的作品又是為什麼能在平實的鏡頭語言和情節下做到如此感人至深的呢?
鋪平道路,電視紀錄片導演經歷
1962年出生於東京的是枝裕和成年後進入了早稻田大學就讀於第一文學部文藝科,在25歲的時候畢業,之後加盟了TV MAN UION電視製作公司,在8年期間內為富士電視臺(FUJI TV STATION)拍攝了若干電視專題紀錄片;
其中最著名的一個,也是對是枝裕和本人創作影響最大的一部作品就是《當電影映照時代:侯孝賢和楊德昌》。
這部拍攝於1993年的關於臺灣電影新浪潮運動最有代表性的兩名電影人的電視記錄片,讓是枝裕和得以與自己的偶像侯孝賢近距離接觸,並成為他今後電影創作重要的領路人。
於是當是枝裕和拿到了將宮本輝的小說《幻之光》改編成長片電影的機會的時候,他毫不猶豫的接下了;
不僅僅是因為他曾在高中時就是宮本輝先生的書迷,也是因為在內心深處,劇情長片才是是枝裕和最想做的事情。
侯孝賢、是枝裕和
在預算及其拮据的情形下,《幻之光》拍攝完成了,是枝裕和在第一時間就將這部影片放給了自己仰慕的侯孝賢。
侯孝賢看過之後建議他將影片投往威尼斯電影節,驚喜的收到了入圍主競賽單元的機會,這對一個新人導演的處女作是莫大的鼓勵,雖然最後在金獅獎的評獎上不敵越南導演陳英雄的作品《三輪車夫》。
但是枝裕和作為新一代日本電影導演,首部長片就已經在國際電影節上嶄露頭角,也鋪平了他之後的道路。
《幻之光》
但在多年之後,是枝裕和並不願意承認《幻之光》是自己的處女作。
不是因為影片質量問題,而是因為《幻之光》有了太多前人大師的影子——
不僅僅是做出重要指導的侯孝賢,西奧·安哲羅普洛斯(《永恆和一日》、《霧中風景》)、維克多·埃裡斯(《蜂巢幽靈》、《南方》)等歐洲導演的風格也在《幻之光》中有跡可循。
更不用說成瀨已喜男、小津安二郎等日本導演的家庭哲學傳承,都在不經意間影響了《幻之光》的影像風格。
「太像一個熱愛電影的學生的畢業論文了」,是是枝裕和自己對於《幻之光》的評價。不承認是處女作雖是戲言,但謙卑的性格確實在字裡行間透露無疑。
於是在《幻之光》之後,是枝裕和致力於探索屬於自己的風格。接下來的兩部長片作品《下一站,天國》(1998)、《距離》(2001)都是偏實驗色彩的電影。
《距離》
在這兩部作品中,是枝裕和充分的發揮了自己紀錄片導演的出身,拋棄了在《幻之光》中頗受好評的固定機位長鏡頭,選擇了視聽風格上更加粗糲的手持鏡頭;
在《距離》中甚至更進一步,自然光和非專業演員的使用讓其無限接近Dogma 95運動時期的影片。
「攝像機擺放在哪裡,是在現場看了演員的表演之後才能決定的,而並不是在進入現場之前就決定好的。」這是侯孝賢在看過《幻之光》之後做出的點評,也讓是枝裕和意識到了自己受到了分鏡頭劇本的束縛。
於是接下來的作品,是枝裕和都避免在拍攝之前做分鏡頭劇本,在《下一站,天國》和《距離》中,是枝裕和甚至都避免在拍攝之前有完整的劇本。
《下一站,天國》用了大量的平民演員和他們自己的故事,《距離》乾脆沒有劇本,給到每個演員的只是自己的角色定位和大體劇情走向,具體臺詞都是在現場排練中,演員自己決定的。
《下一站,天國》
而在題材上,《下一站,天國》街頭群訪500名平民,從中挑選演員拍攝他們一生中最想要保留的記憶;《距離》將視角轉向投毒事件的奧姆真理教邪教分子的家人,都是帶有記錄色彩的主題。
可以說,電視紀錄片導演的經歷為是枝裕和打開劇情長片的路做出了不小的積澱作用,在之後更是在風格上嘗試著將劇情長片和紀錄片相融合,這都是是枝裕和在早期做出的勇敢嘗試。
風格確立,從《無人知曉》到《步履不停》
雖然《距離》已經讓是枝裕和拿到了坎城電影節的入場券,但他的名字為人所熟知,還是因為2004年的那部影片:《無人知曉》。
現在提起《無人知曉》,最大的標籤可能就是史上最年輕的坎城電影節影帝,也是到目前為止,日本演員拿到的唯一一個坎城影帝。
《無人知曉》
在2004年的夏天,自帶眼線的少年柳樂優彌憑藉《無人知曉》中令人心碎的表演,戰勝了包括《2046》中的梁朝偉等其他競爭對手,幾無爭議的拿下了那片棕櫚葉。
但拋開精湛的表演,《無人知曉》也是是枝裕和風格轉變的開始,也是其劇作成熟的標誌。
在《無人知曉》中,是枝裕和保留了前兩部作品中手持鏡頭與自然光,甚至演員也是非專業的小孩子。
但在劇本細節上,《無人知曉》明顯更為成熟和紮實,瑣碎的生活流情節通過樸實的細節填充,其喜歡通過料理場景來表達人物關係與情緒的習慣也在《無人知曉》中第一次得以展現。
《無人知曉》
而在劇作上,是枝裕和將殘酷黑暗的劇情和光明美好到已經過曝的影像風格結合,造成了一種別樣的矛盾觀感。視覺上感覺那些小孩子還在幸福的生活,但事實卻正好相反。
除此之外,在文本中蛇蠍心腸,拋棄自己親生骨肉的母親在性格上又是一名溫柔、與孩子打成一片的好媽媽,沒有過多的渲染事件的殘酷,克制的表達,是《無人知曉》為人所記住的最主要原因。
在《無人知曉》過後,是枝裕和在2006年拍攝了一部很難讓人相信這是他拍攝的影片——《花之武者》
《花之武者》
古裝+喜劇的反武士道片,無論是從題材還是到視聽,都是完全的顛覆了是枝裕和一直以來的創作風格;
雖然是枝裕和為其辯護說這是向黑澤明的《低下層》和《電車男》的致敬之作,但本質上,還是更像一部玩票性質的作品。
在奇怪的《花之武者》後,是枝裕和遭遇了人生之中的重要打擊:母親離世。這也讓是枝裕和決心拿出2001年就創作好,並打算到60歲在拍攝的《無人知曉》的劇本,投入拍攝。
而無論從哪個層面看,《步履不停》都是是枝裕和最成熟,最巔峰的作品,也是是枝裕和影片風格和主題哲學最好偶的總結概括。
《步履不停》
長子的意外離去,迎娶喪夫寡婦的次子,安逸過日的女兒,倔強守舊的父親,家庭調和劑一般慈祥的母親,更少不了的是幾乎在是枝裕和的每部作品都出現的象徵希望的小孩子的形象。
是枝裕和在這2小時之內對眾多角色形象的群戲的調度,對關鍵性情節的克制弱化處理,一舉一動、每一句臺詞都透著日式家庭哲學和美學的精髓。
而最後的結尾更是點睛之筆,尤其是淡淡的旁白道出父母的離去,最後的掃墓和先前一次對長子掃墓的對比,最後走下山,鏡頭向上一搖,一家人坐上車下山。簡單卻飽含深意,完美。
重複之中仍有新意,日式家庭哲學的影像符號
《步履不停》之後的2009年到2016年,是枝裕和走上了創作生涯中產量最高的一個時期,7年之中5部長片外加一部600分鐘時長的日劇。
快馬加鞭中還保持著穩定質量的是枝裕和慢慢甩開了同輩的日本電影人,逐漸成為了日本電影的符號性人物。
而在這6個作品中,除了《空氣人形》是少見的關注孤獨個體的是枝裕和作品,其餘均為日式家庭題材。
尤其是15,16兩年,《海街日記》和《比海更深》兩部作品在主題上的相似之處讓更多的人覺得是枝裕和一直在重複自己——
就連一直扶持是枝裕和的坎城電影節組委會也看不下去了,將《比海更深》從主競賽單元降格到了二級單元:一種關注單元。
《比海更深》
但拋開主題不論,是枝裕和在每部作品中都傾注了其不同的表達:
《奇蹟》中對孩子成長過程中內心的悸動的細膩描寫;
《如父如子》對血緣關係的深入探討,和社會不同階級家庭之間的對比;
《海街日記》中對生命的闖入和離去的平淡描寫;
《比海更深》中失敗的中年男人對自己生活的反思與拯救和一家人永不斷離的羈絆。
相似的主題卻又截然不同的表達,是枝裕和拍起家庭戲,可謂信手拈來。
食物,是日本文化重要的組成部分,也是是枝裕和電影中必不可少的元素之一。
《步履不停》
從《步履不停》的以家庭聚餐為故事基底,到《海街日記》中奶奶釀的梅子酒,再到《比海更深》中,已經去世的老父親最愛吃的咖喱醬;
是枝裕和用拍美食篇的方法,讓坐在銀幕前的觀眾咕咕直叫的同時,也完美的串聯起了影片中家庭成員的關係、與傳承。一瓶咖喱醬,就將已逝之人的靈魂再次帶回到這個缺失父愛的家庭。
這也是是枝裕和最擅長,在平凡的事中拍出生活的味道,在生活中悟出人生的道理。幾年間,是枝裕和將他的這個長處發揮到了極致。
生活流的情節人人都能寫,但能夠依靠平凡的文本,挖掘出巨大的能量,是枝裕和在這方面堪稱大師。
《海街日記》
曾有幸在倫敦和坎城兩次見到過是枝裕和導演,並不挺拔的身材卻有著如炬的目光,仿佛能夠洞察一切生活的細節。
面對一片讚揚之聲時的謙卑之言又透露著日本人獨有的謙遜性格。
在倫敦電影節的映後Q&A中,一位觀眾向是枝裕和提了這樣一個問題:「您認為什麼樣的電影才是好電影?」
是枝裕和想了一下,說:「我認為好電影,就是會讓人看完之後,長久不能忘懷的,會真切的對你的人生造成一點點改變的電影。」
毫無疑問,是枝裕和做到了。
步履不停之間,細膩的情節與表達就如同他的作品中常常使用的悠閒吉他配樂,讓人感受到生活以及電影的美好,在不經意間就溼了眼眶。
55歲的是枝裕和正在創作生涯的巔峰期,也毫無疑問的正在走向大師的道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