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枝裕和,日本電影的真正中堅?

2021-02-11 巴塞電影

46秒,是第7屆北京國際電影節是枝裕和回顧展的套票售罄的時間。在寫下這篇文章的時候,已經有人出價2000元收購這一套票,而原價,僅僅只有480元。


即使拋開國內影迷的瘋狂程度不談,這也在一定程度上證明了是枝裕和在國內影迷當中的號召力。




不誇張的說,在一向以明星屬性和IP改編作為影片賣點的日影屆,是枝裕和幾乎是現今還保持著創作率的唯一一個僅靠導演名字就能吸引到大票影迷為其買帳的導演。


現年55歲的是枝裕和正在其創作生涯最高產,也是質量最穩定的一個期間。


沒有了初出茅廬時的稚嫩與青澀,也磨平了稜角與銳氣,在2008年的《步履不停》之後的近十年間,是枝裕和產出了6部長片電影(這還不算今年秋天即將上映的《第三次的殺人》),和一部全部時長將近600分鐘的日劇。


而除了09年與裴鬥娜合作的《空氣人形》在主題上是關注孤獨個體的作品,其餘無一例外,均是家庭題材

是枝裕和


這也是提到是枝裕和時,腦海中最先蹦出來的幾個關鍵詞之一,除此之外還有溫情、克制、治癒等等。


但這些關鍵詞只能簡單的概括其08年之後的作品,在此之前,慢慢摸索自己創作風格的是枝裕和也走了不少彎路,拍出了獨有風格的同時,也拍出了一些與現在風格幾乎極致相反的作品。


那麼是枝裕和的創作之路是如何走到現在這一步的呢?他現在的作品又是為什麼能在平實的鏡頭語言和情節下做到如此感人至深的呢?


鋪平道路,電視紀錄片導演經歷


1962年出生於東京的是枝裕和成年後進入了早稻田大學就讀於第一文學部文藝科,在25歲的時候畢業,之後加盟了TV MAN UION電視製作公司,在8年期間內為富士電視臺(FUJI TV STATION)拍攝了若干電視專題紀錄片;


其中最著名的一個,也是對是枝裕和本人創作影響最大的一部作品就是《當電影映照時代:侯孝賢和楊德昌》




這部拍攝於1993年的關於臺灣電影新浪潮運動最有代表性的兩名電影人的電視記錄片,讓是枝裕和得以與自己的偶像侯孝賢近距離接觸,並成為他今後電影創作重要的領路人。


於是當是枝裕和拿到了將宮本輝的小說《幻之光》改編成長片電影的機會的時候,他毫不猶豫的接下了;


不僅僅是因為他曾在高中時就是宮本輝先生的書迷,也是因為在內心深處,劇情長片才是是枝裕和最想做的事情。



侯孝賢、是枝裕和


在預算及其拮据的情形下,《幻之光》拍攝完成了,是枝裕和在第一時間就將這部影片放給了自己仰慕的侯孝賢。


侯孝賢看過之後建議他將影片投往威尼斯電影節,驚喜的收到了入圍主競賽單元的機會,這對一個新人導演的處女作是莫大的鼓勵,雖然最後在金獅獎的評獎上不敵越南導演陳英雄的作品《三輪車夫》。


但是枝裕和作為新一代日本電影導演,首部長片就已經在國際電影節上嶄露頭角,也鋪平了他之後的道路。

《幻之光》


但在多年之後,是枝裕和並不願意承認《幻之光》是自己的處女作。


不是因為影片質量問題,而是因為《幻之光》有了太多前人大師的影子——


不僅僅是做出重要指導的侯孝賢西奧·安哲羅普洛斯(《永恆和一日》、《霧中風景》)、維克多·埃裡斯(《蜂巢幽靈》、《南方》)等歐洲導演的風格也在《幻之光》中有跡可循。


更不用說成瀨已喜男、小津安二郎等日本導演的家庭哲學傳承,都在不經意間影響了《幻之光》的影像風格。


「太像一個熱愛電影的學生的畢業論文了」,是是枝裕和自己對於《幻之光》的評價。不承認是處女作雖是戲言,但謙卑的性格確實在字裡行間透露無疑。


於是在《幻之光》之後,是枝裕和致力於探索屬於自己的風格。接下來的兩部長片作品《下一站,天國》(1998)、《距離》(2001)都是偏實驗色彩的電影。



《距離》


在這兩部作品中,是枝裕和充分的發揮了自己紀錄片導演的出身,拋棄了在《幻之光》中頗受好評的固定機位長鏡頭,選擇了視聽風格上更加粗糲的手持鏡頭


在《距離》中甚至更進一步,自然光非專業演員的使用讓其無限接近Dogma 95運動時期的影片。


「攝像機擺放在哪裡,是在現場看了演員的表演之後才能決定的,而並不是在進入現場之前就決定好的。」這是侯孝賢在看過《幻之光》之後做出的點評,也讓是枝裕和意識到了自己受到了分鏡頭劇本的束縛。


於是接下來的作品,是枝裕和都避免在拍攝之前做分鏡頭劇本,在《下一站,天國》和《距離》中,是枝裕和甚至都避免在拍攝之前有完整的劇本。


《下一站,天國》用了大量的平民演員和他們自己的故事,《距離》乾脆沒有劇本,給到每個演員的只是自己的角色定位和大體劇情走向,具體臺詞都是在現場排練中,演員自己決定的。

《下一站,天國》


而在題材上,《下一站,天國》街頭群訪500名平民,從中挑選演員拍攝他們一生中最想要保留的記憶;《距離》將視角轉向投毒事件的奧姆真理教邪教分子的家人,都是帶有記錄色彩的主題。


可以說,電視紀錄片導演的經歷為是枝裕和打開劇情長片的路做出了不小的積澱作用,在之後更是在風格上嘗試著將劇情長片和紀錄片相融合,這都是是枝裕和在早期做出的勇敢嘗試。


風格確立,從《無人知曉》到《步履不停》


雖然《距離》已經讓是枝裕和拿到了坎城電影節的入場券,但他的名字為人所熟知,還是因為2004年的那部影片:《無人知曉》


現在提起《無人知曉》,最大的標籤可能就是史上最年輕的坎城電影節影帝,也是到目前為止,日本演員拿到的唯一一個坎城影帝。


《無人知曉》


在2004年的夏天,自帶眼線的少年柳樂優彌憑藉《無人知曉》中令人心碎的表演,戰勝了包括《2046》中的梁朝偉等其他競爭對手,幾無爭議的拿下了那片棕櫚葉。


但拋開精湛的表演,《無人知曉》也是是枝裕和風格轉變的開始,也是其劇作成熟的標誌。


在《無人知曉》中,是枝裕和保留了前兩部作品中手持鏡頭與自然光,甚至演員也是非專業的小孩子。


但在劇本細節上,《無人知曉》明顯更為成熟和紮實,瑣碎的生活流情節通過樸實的細節填充,其喜歡通過料理場景來表達人物關係與情緒的習慣也在《無人知曉》中第一次得以展現。

《無人知曉》


而在劇作上,是枝裕和將殘酷黑暗的劇情和光明美好到已經過曝的影像風格結合,造成了一種別樣的矛盾觀感。視覺上感覺那些小孩子還在幸福的生活,但事實卻正好相反。


除此之外,在文本中蛇蠍心腸,拋棄自己親生骨肉的母親在性格上又是一名溫柔、與孩子打成一片的好媽媽,沒有過多的渲染事件的殘酷,克制的表達,是《無人知曉》為人所記住的最主要原因。


在《無人知曉》過後,是枝裕和在2006年拍攝了一部很難讓人相信這是他拍攝的影片——《花之武者》



《花之武者》


古裝+喜劇的反武士道片,無論是從題材還是到視聽,都是完全的顛覆了是枝裕和一直以來的創作風格;


雖然是枝裕和為其辯護說這是向黑澤明的《低下層》《電車男》的致敬之作,但本質上,還是更像一部玩票性質的作品。


在奇怪的《花之武者》後,是枝裕和遭遇了人生之中的重要打擊:母親離世。這也讓是枝裕和決心拿出2001年就創作好,並打算到60歲在拍攝的《無人知曉》的劇本,投入拍攝。


而無論從哪個層面看,《步履不停》都是是枝裕和最成熟,最巔峰的作品,也是是枝裕和影片風格和主題哲學最好偶的總結概括。

《步履不停》


長子的意外離去,迎娶喪夫寡婦的次子,安逸過日的女兒,倔強守舊的父親,家庭調和劑一般慈祥的母親,更少不了的是幾乎在是枝裕和的每部作品都出現的象徵希望的小孩子的形象。


是枝裕和在這2小時之內對眾多角色形象的群戲的調度,對關鍵性情節的克制弱化處理,一舉一動、每一句臺詞都透著日式家庭哲學和美學的精髓。


而最後的結尾更是點睛之筆,尤其是淡淡的旁白道出父母的離去,最後的掃墓和先前一次對長子掃墓的對比,最後走下山,鏡頭向上一搖,一家人坐上車下山。簡單卻飽含深意,完美。


重複之中仍有新意,日式家庭哲學的影像符號


《步履不停》之後的2009年到2016年,是枝裕和走上了創作生涯中產量最高的一個時期,7年之中5部長片外加一部600分鐘時長的日劇。


快馬加鞭中還保持著穩定質量的是枝裕和慢慢甩開了同輩的日本電影人,逐漸成為了日本電影的符號性人物。


而在這6個作品中,除了《空氣人形》是少見的關注孤獨個體的是枝裕和作品,其餘均為日式家庭題材。


尤其是15,16兩年,《海街日記》《比海更深》兩部作品在主題上的相似之處讓更多的人覺得是枝裕和一直在重複自己——


就連一直扶持是枝裕和的坎城電影節組委會也看不下去了,將《比海更深》從主競賽單元降格到了二級單元:一種關注單元。

《比海更深》


但拋開主題不論,是枝裕和在每部作品中都傾注了其不同的表達:


《奇蹟》中對孩子成長過程中內心的悸動的細膩描寫;

《如父如子》對血緣關係的深入探討,和社會不同階級家庭之間的對比;

《海街日記》中對生命的闖入和離去的平淡描寫;

《比海更深》中失敗的中年男人對自己生活的反思與拯救和一家人永不斷離的羈絆。


相似的主題卻又截然不同的表達,是枝裕和拍起家庭戲,可謂信手拈來。


食物,是日本文化重要的組成部分,也是是枝裕和電影中必不可少的元素之一。




《步履不停》


從《步履不停》的以家庭聚餐為故事基底,到《海街日記》中奶奶釀的梅子酒,再到《比海更深》中,已經去世的老父親最愛吃的咖喱醬;


是枝裕和用拍美食篇的方法,讓坐在銀幕前的觀眾咕咕直叫的同時,也完美的串聯起了影片中家庭成員的關係、與傳承。一瓶咖喱醬,就將已逝之人的靈魂再次帶回到這個缺失父愛的家庭。      

  

這也是是枝裕和最擅長,在平凡的事中拍出生活的味道,在生活中悟出人生的道理。幾年間,是枝裕和將他的這個長處發揮到了極致。


生活流的情節人人都能寫,但能夠依靠平凡的文本,挖掘出巨大的能量,是枝裕和在這方面堪稱大師。

《海街日記》


曾有幸在倫敦和坎城兩次見到過是枝裕和導演,並不挺拔的身材卻有著如炬的目光,仿佛能夠洞察一切生活的細節。


面對一片讚揚之聲時的謙卑之言又透露著日本人獨有的謙遜性格。


在倫敦電影節的映後Q&A中,一位觀眾向是枝裕和提了這樣一個問題:「您認為什麼樣的電影才是好電影?」


是枝裕和想了一下,說:「我認為好電影,就是會讓人看完之後,長久不能忘懷的,會真切的對你的人生造成一點點改變的電影。」




毫無疑問,是枝裕和做到了。


步履不停之間,細膩的情節與表達就如同他的作品中常常使用的悠閒吉他配樂,讓人感受到生活以及電影的美好,在不經意間就溼了眼眶。


55歲的是枝裕和正在創作生涯的巔峰期,也毫無疑問的正在走向大師的道路上。


相關焦點

  • 是枝裕和,文學傳統和職業自尊成就的日本電影的「擔綱者」
    去年,是枝裕和導演的《小偷家族》榮獲坎城電影節金棕櫚大獎,刷新日本真人電影在中國的票房紀錄。而今夏,是枝裕和最新著作《是枝裕和:再次從這裡開始》由東方出版中心引進。7月7日,正值《是枝裕和:再次從這裡開始》新書出版,北京國際電影節策展人沙丹,與電影學者、是枝裕和導演的朋友支菲娜亮相北京全民閱讀系列活動之一「時間旅行者文藝沙龍」,展開關於是枝裕和新作及電影藝術對談。是枝裕和是極具國際影響力的日本電影導演,他的代表作《無人知曉》《步履不停》等電影也為中國觀眾所熟知。
  • 以《小偷家族》為例,解讀日本導演是枝裕和的電影美學
    作為一名資深影迷,阿牧對一些知名導演的電影如數家珍。@阿牧是誰看到對於《小偷家族》這部經典影片,很多朋友都是從電影故事本身所呈現的主題來解讀。阿牧今天就換種新方式,我會是結合電影內容,並結合是枝裕和的電影元素與風格,進一步來解讀他的整個電影美學的傳承與發展。在文章的第三部分,我會結合自身的觀影體驗,分享看懂看透一部電影的三個方法。
  • 以《小偷家族》為例,解讀日本導演是枝裕和的電影美學及觀影方法
    作為一名資深影迷,阿牧對一些知名導演的電影如數家珍。@阿牧是誰看到對於《小偷家族》這部經典影片,很多朋友都是從電影故事本身所呈現的主題來解讀。阿牧今天就換種新方式,我會是結合電影內容,並結合是枝裕和的電影元素與風格,進一步來解讀他的整個電影美學的傳承與發展。在文章的第三部分,我會結合自身的觀影體驗,分享看懂看透一部電影的三個方法。
  • 夏天到了,看部是枝裕和的電影吧!
    夏天到了,看部是枝裕和的電影吧!如果你看過《小偷家族》,再去看《海街日記》,你一定心中會浮現這樣一個猜想,「這兩個電影的導演,應該是同一個人吧。」看這兩部電影,會感覺像是在面對著一杯白水,但一口下去,卻讓人不經意,細細品味起來。
  • 是枝裕和的電影,從來都不簡單
    本文作者:vicky刺蝟【生活,沒有標準答案】在解讀《小偷家族》之前,我們先看是枝裕和的一段話。我不喜歡主人公克服弱點,守護家人並拯救世界這樣的情節,更想描述沒有英雄、只有平凡人生活的、有點骯髒的世界突然變得美好的瞬間。
  • 看日本家庭電影,別只知道是枝裕和,《東京物語》的導演實乃大師
    說起日本電影,不能避開的一個名字就是是枝裕和。國內很多喜歡看文藝片的觀眾,對於溫情風格的日本電影一向非常喜歡,是枝裕和的家庭片更是其中絕對要被提及的,《小偷家族》、《步履不停》等電影在國內也很受關注。事實上,講述細膩溫和的家庭日常、展現日本人日常生活的電影,佔據日本電影很大一部分,而是枝裕和也只是其中晚輩。山田洋次、周防正行、溝口健二、木下惠介等一眾日本電影導演都是其中翹楚。喜歡這種風格的觀眾們,絕對不能錯過的則是日本乃至世界電影史上的電影大師——小津安二郎。
  • 是枝裕和的電影中,這3個關鍵詞永遠不變
    引進方當初給《小偷家族》的票房預期是5000萬元以上就算勝利,而今它很有可能打破去年《銀魂》的紀錄,成為在內地最賣座的日本真人電影。這部電影是是枝裕和導演作品的集大成者,有《無人知曉》的魂,《如父如子》的骨和《第三度嫌疑人》的技巧。爾謙君就不再贅述,去電影買票看就對了。
  • 溫柔的是枝裕和,生日快樂
    是枝裕和,生於1962年6月6日電影《如父如子》海報是枝裕和的電影在是枝裕和的影片中,體會不到爆米花影片的爽勁,只有如同涓涓細流湧出帶來的清涼。你會有此發現生活中不曾注意的小細節。猶記得在《小偷家族》獲得奧斯卡最佳外語提名的時候,是枝裕和說的一番話。因為《小偷家族》聚焦於日本以日本偷盜為生的一群人。日本國內的網民對於這樣一部作品代表自己國家入圍奧斯卡有些不滿。(世界上各個國家的鍵盤俠其實都是相同的)他說他覺得困擾,他本意不在於展示日本國家有多不好。
  • 是枝裕和的電影,《無人知曉》和《小偷家族》網友:非常沉重
    是枝裕和的電影,《無人知曉》和《小偷家族》 網友:非常沉重之前朋友推薦我看《小偷家族》一直沒時間看,最近剛把這部電影看完,看完之後,又看看一下是枝裕和的另一部電影《無人知曉》,第一次看到這種風格的日本電影,看完之後,讓人感覺心情很沉重,同時又覺得現實社會的無情和殘酷。
  • 是枝裕和,下一個小津安二郎?
    說到日本電影,小津安二郎、黑澤明、溝口健二、成瀨巳喜男,這些影響了世界對日本電影印象的大師的名字,還在熠熠生輝。到了90年代,北野武的暴力美學、巖井俊二的青春物語,書寫了全新的日本電影記憶。而不知不覺中,另一個名字越來越多地被日本電影迷提及,隨著他的名字閃耀於世界影壇,他逐漸成了日系電影新美學的代表人物,不斷有人將他與小津安二郎對比,而他會是下一個小津安二郎嗎?
  • 「比海更深」的日本導演是枝裕和...
    第71屆坎城電影節,日本導演是枝裕和在強手如林的電影賽場中勝出,憑藉《小偷家族》斬獲金棕櫚。評審團成員張震評價該片,「將悲劇掩埋在溫情之下是殘忍的,但這就是我們社會中的一個面,它需要被更多人看到。」作為日本新電影運動的代表人物,是枝裕和的電影有著十分明顯的個人化美學風格。牌牌今天就帶大家走進這位電影大師,了解他自身生命中各個階段的每一次的嘗試和探索。
  • 《奇蹟》:是枝裕和的鏡頭下的日本,溫情又扎心
    作者:藍歌原創作品,且看且珍惜是枝裕和在接受採訪時曾說 「好電影,就是會讓人看完之後,長久不能忘懷的,會真切的對你的人生造成一點點改變的電影。很多年前,日本知名導演小津安二郎也曾說過類似的話: 「電影的好壞,是以餘味定輸贏。」
  • 以《小偷家族》為例,解讀日本導演是枝裕和的社會關懷及電影魅力
    今天,我想從導演是枝裕和的社會關懷、個人風格、現實意義這三個方面深度解讀這部影片的魅力所在。被拋棄的老人、受虐待的孩子、援交少女,為觀眾揭露現實又殘酷的真相一部電影不會只是單線敘述,大部分都是雙線敘述,甚至多線敘述。
  • 變溫柔的是枝裕和,反而不好看了
    文 | 清晏 編輯 | 沈小山除了洪尚秀,還沒有哪個亞洲導演,能在法國這片電影熱土上正常發揮過。向來以穩著稱的是枝裕和,也不例外——朱麗葉·比諾什聯手凱薩琳·德納芙,拉著他做導演的法國電影《真相》,就被很多人批評,說是枝失掉了他此前的水準。
  • 是枝裕和的少女情懷,細品《海街日記》,感受夏日清涼
    悶熱的夏季特別適合看日本生活片,蟬鳴鳥叫,漲潮的海,蜿蜒起伏的道路,哐哧的火車,整個畫面都慢悠悠,綠油油的。像冰啤酒一樣,消暑解愁。小王今天要給大家推薦的一部電影,就包含了以上所有的夏日元素,是枝裕和的少女情懷———《海街日記》。
  • 《電影評論》影評:是枝裕和的秘密【譯】
    但在是枝裕和的作品中,它產生了某種微妙、透徹、人性化的視角,讓我們看到人們回顧他們生活的方式。「我唯一的職責就是描述現實,因為它來到了我的身邊。」約翰·厄普代克曾寫道,「並為這個俗世帶來那些美好的、它所應得的東西。」
  • 是枝裕和的這部外語片沒有輸
    日本名導是枝裕和 他尤其愛針對家庭同血緣的關係。他用敘事悠緩的電影,不斷闡述一種具有衝撞性的觀點:家庭的組成基礎,應由情感本身取代天生註定的血緣。這在家庭觀念濃鬱的東方社會,是不可想像的「新潮思想」。 是枝裕和這種思維,是否具有現實意義呢? 恰好,近期中國上海某老人將數百萬價值房產留給水果攤主一事,呼應了是枝裕和的主張。
  • 《第三度嫌疑人》:是枝裕和的真相、瑣碎與迷失
    一直以來,是枝裕和都被視作小津安二郎之後最擅長拍攝家庭題材的日本導演,從廣受好評的《步履不停》到平衡藝術與商業的《如父如子》,過去10年,是枝裕和的確在家庭題材上樹立了強烈的個人風格。「抱著這樣期待走進電影院的老觀眾可能會失望。」是枝裕和說。《第三度嫌疑人》打破了觀眾對他電影的既定印象。這不是一部家庭片,如果放在類型片的框架內,這是一部懸疑推理片。
  • 用十三部大片,解讀日本導演是枝裕和的電影美學.
    你不多見的電影:分享會今天為大家介紹的這位導演,同樣以家為載體,「發乎情止於色」,他就是日本當下最傑出的導演,被譽為「小津安二郎接班人」,2018年憑藉《小偷家族》登頂坎城電影節最高榮譽金棕櫚大獎的是枝裕和。是枝裕和出生於1963年,大學就讀於早稻田大學文學系,為他日後作品中極為深刻的人文主義思想打下了堅實的文學基礎。
  • 是枝裕和、三谷幸喜為啥北京電影節獨佔?
    在今年北京國際電影節上放映的日本影片、根據目前豆瓣上有人統計已經接近四十部,假如主競賽單元裡還有日本片的話,有可能會更多,顯然已經創下歷屆北京國際電影節日本片放映最多紀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