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蹟》:是枝裕和的鏡頭下的日本,溫情又扎心

2021-01-11 遇見藍歌

作者:藍歌

原創作品,且看且珍惜

是枝裕和在接受採訪時曾說 「好電影,就是會讓人看完之後,長久不能忘懷的,會真切的對你的人生造成一點點改變的電影。

很多年前,日本知名導演小津安二郎也曾說過類似的話: 「電影的好壞,是以餘味定輸贏。」

值得慶幸的是,他們是這麼說,也是這麼做的,不管是小津安二郎還是是枝裕和,他們最擅長的是用波瀾不驚的藝術鏡頭,向我們鋪展了日本社會的世態人情。

正如2011年上映的電影《奇蹟》,這是一部日本為了紀念九州新幹線開通的專題電影,幸好是是枝裕和拍了,才能讓我們看到了商業片之下流動的人文情懷。

很多人在影片中看到了感動與溫暖,誠然影片的風格頗為治癒,但不過是冰山一角罷了。

在波瀾不驚的表層下,其實蘊藏了三個宏觀內容:父與子的家庭觀念衝突、日本社會文化更迭變遷、呼籲日本家庭式微父權的回歸。

一次有夢想的出走,一場父與子的和解

電影主角是兩兄弟,爸媽離婚後,哥哥航一和媽媽生活在鹿兒島,弟弟龍之介和爸爸在福岡生活。

鹿兒島有座活火山,整個城市的上空常年瀰漫著菸灰,如同哥哥航一腦海裡揮之不去的陰翳。

在航一心裡,他始終不能接受父母分開的事實,他甚至希望鹿兒島的活火山爆發,這樣他就可以和媽媽搬離這裡,從而前往福岡和爸爸弟弟生活在一起。

一家四口團聚,是航一最大的人生夢想。

對於年幼的航一來說,父親徹底的缺位,造成了他敏感且自卑的性格,有次老師上課要求調查父親職業,這時有同學說 航一沒有爸爸。

航一怯生生地站起來,緩慢地解釋到:「我有,但我們現在不住一起。」

同學一句「航一沒有爸爸」,讓他想要一家四口團聚的夢想更強烈了。

那天晚上,航一做了一個夢,他夢見全家人一起在太陽塔公園聚餐,正在其樂融融之時,兩個拆遷工打破了這份美好,航一上前阻止,但是爸媽和弟弟卻無動於衷。

在日本文化中,太陽塔是一種象徵:如果找不到爸爸媽媽,就在太陽塔等著。

如今這座太陽塔被無情摧毀,航一想要家庭團聚的夢是否會實現呢?

然而,相比於哥哥航一對完整家庭的迫切渴望,弟弟龍之介是個樂天派,他不會嫌棄整日沉迷音樂的爸爸,也不苛求父母能重新在一起,看似沒心沒肺,實則他心裡跟明鏡似的:爸媽再也不可能和好了。

航一在上實驗課時,聽到同學說:從鹿兒島開出的櫻花號和從博多開出燕子號時速都是260公裡,當北上南下的兩輛子彈列車相遇,高速掠過時會產生超能量,若此刻許下心願,奇蹟便會發生。

單純的航一相信了,於是他開始計劃前往兩車交匯的熊本縣,許願鹿兒島活火山爆發,讓他有理由搬離鹿兒島,實現家庭團聚之夢。

他做了周密的準備,畫了一幅火山爆發的圖,時刻祈禱著,仔細研究行車路線,叫上外公協助逃學,一切都是那麼順利,兩兄弟帶上相約小夥伴一起前往匯合點。

在看到兩車交匯的那一刻,所有的小夥伴都許下了自己想要實現的願望,唯獨哥哥航一沉默了,他忽然想到如果許願火山爆發了,生機勃勃的鹿兒島會瞬間黯然失色,他再也不能平平安安上學,外婆再也不能開開心心跳草裙舞,無數家庭會因此支離破碎.....

那一刻,航一頓悟了:和自己家庭團聚的願望相比,世界的安寧更為重要。

他爬山涉水來到這裡想要實現的願望,就這樣放棄了。

他對弟弟說:「比起家人,我還是選擇了世界。」

他放棄汲汲追尋的夢想,同時也接納了父親的不負責任,以及認同了父親的生活方式和家庭觀念。

飛掠而過的列車,隱喻著時間的流逝,也暗示了他們一家再也回不到過去了。

電影名叫《奇蹟》,雖然並沒有奇蹟發生,但在最後哥哥航一完成了「超我」的建構,無疑也是一種奇蹟。

一家四口團聚的願望沒有實現,可接納破碎的現實,未必不是一種成長。

這場出走,航一完成了與父親的和解,自己也得到了成長。

用波瀾不驚的鏡頭,揭露日本社會文化的變遷

如果電影只是單純表達兄弟兩為家庭團聚所做的努力未免有些膚淺,是枝裕和的厲害之處就在於敘事從來不甚宏大,格局卻是深不可測。

航一外公年輕時是個有名氣的糕點師,老友們聚會時感嘆日本小吃輕羹的衰落,提議讓航一外公重新出重新出山製作輕羹。

後來,外公製作的輕羹出爐了,航一嘗了一下,表情略微失望,輕羹味道顯然不是很討喜。

為了迎合市場需求,老友們提議老友們提議以櫻花為主題,將輕羹做成粉紅色,但外公拒絕了。

在外公內心深處,他眷戀的以及認可是白色的輕羹,如果換了花樣,那是對田道間神大不敬。

這個年逾60的老人,骨子裡有對日本傳統小吃文化的敬仰,對於他來說,輕羹是一種傳承的手藝,是一代文化的象徵。

與其變著花樣讓它在社會更迭中活起來,不如留在最美好的回憶裡,有些東西,歲月帶不走。

這個細節頗為出彩,儘管是宣傳片,可導演卻另闢蹊徑通過著眼於傳統文化在社會更迭的落寞,凸顯新幹線的先進之處,比起平鋪直敘,這樣的反差更具深層面思考。

然而,時代發展帶來的衝擊除了傳統文化的流逝,還引發了日本空巢老人問題。

7個孩子在熊本縣過夜的那一晚,遇見了一對夫妻,常年獨居於此的夫妻兩看到一群孩子的到來,瞬間逐笑顏開。

夫妻兩給他們做好吃的,給他們穿好穿的,最為動人的那一幕是老婆婆給小女孩梳頭,這個畫面像極了祖孫兩。

最後夫妻兩還親自開車送孩子們前往觀測點,就在許願前,小女孩問:「你們要是有什麼願望,我可以幫你們許。」

老奶奶說:「昨晚,我們許的願已經實現了。」

對於空巢老人來說,能和孩子享受一次天倫之樂,就是人生最大的願望。

雖然電影裡描述空巢老人的畫面不多,卻足以表達了是枝裕和對日本老齡化問題的牽絆與憂戚。

這或許就是《奇蹟》想要給觀眾傳達的深層意思。

正如是枝裕和所說的:「作品不是為了表達自身內在的想法,而是為了反映和記錄當我們與外部世界的豐饒或幽微複雜的人性相遇時,產生的那份驚奇。」

驚奇的是,這不是一部普通的兒童逐夢片,而是糅合了無數日本社會的人情世態。

設立廢柴父親形象,呼籲逐漸式微父權的回歸

先前一直想不太明白,為何是枝裕和鏡頭下的父親都是廢柴形象。

從《無人知曉》裡四個始亂終棄的父親,再到《比海更深》中年頹喪的父親良多,再到《奇蹟》裡一心想要實現音樂夢無心顧及家庭生活的父親木南健次。

起初看時,總覺得這樣的人設未免有些喪,可是在我看了是枝裕和一部又一部的電影後才發現,設定這些無用父親形象,實則是一種呼喚,是枝裕和嘗試用鏡頭呼喚日本逐漸式微父權的回歸。

如果對日本文化略有關注,不難發現日本家庭父位缺失情況極為嚴重,明治維新時代後,日本社會逐步發展,為了提高家庭收入,大多數父親選擇外出打工,母親則成為家庭生活的頂梁柱,由此日本逐漸形成「無父社會」。

而父權失墜帶來最明顯的社會問題即日本離婚率急劇上升,近20年,日本70%的離婚是由女性提出,日本家庭關係進入動蕩不安的時期。

電影《奇蹟》中,父親木南健次顯然是一個不合格的父親,他在有兩兒子後,仍不切實際地追求音樂夢,把家庭生活重擔丟給了孩子的媽媽。

無奈之下,妻子只能選擇離婚,家庭破碎帶來的深遠影響,不僅僅是孩子對家庭復位的渴望,更是直接削弱了父親教化、引導孩子的權威力量。

一個家庭的穩定,離不開父母健康的關係,任何一方失墜,都會造成家庭的破碎,是枝裕和在電影裡塑造廢柴父親的形象,無疑是為了呼籲父權的回歸,喚醒父性的力量。

我們不得不承認,是枝裕和的電影鏡頭敘事平常,卻暗藏著豐富的社會內容,他將日本飲食文化,生活美學,家庭解構與整合,與原生家庭和解、日本社會問題等一一呈現出來。

無需譁眾取寵,卻早已深入人心。

正如他在文集《有如走路的速度》一書中說道:

「我不喜歡主人公克服弱點,守護家人並拯救世界這樣的情節,更想描述沒有英雄,只有平凡人生活的,有點骯髒的世界忽然變得美好的瞬間。」

的確如此,每次看完電影之後,都能從平凡細碎的情節裡咂摸出現實生活之味,仿佛他早就鑽進了我們的生活,將其呈現於熒幕上。

小津安二郎的沉鬱冷峻固然直透靈魂,北野武的辛辣暴力給人以感官的衝擊,而是枝裕和的溫情與美好,總能讓我們在暗淡的歲月裡尋得一絲光亮。

基於平凡,現而不凡,四兩撥千斤的技藝,是枝裕和用得如火純青。

作者:藍小歌,自由撰稿人,十點讀書籤約作者......PS:請尊重每一個人的觀點,不喜勿噴~

相關焦點

  • 「比海更深」的日本導演是枝裕和...
    第71屆坎城電影節,日本導演是枝裕和在強手如林的電影賽場中勝出,憑藉《小偷家族》斬獲金棕櫚。評審團成員張震評價該片,「將悲劇掩埋在溫情之下是殘忍的,但這就是我們社會中的一個面,它需要被更多人看到。」作為日本新電影運動的代表人物,是枝裕和的電影有著十分明顯的個人化美學風格。牌牌今天就帶大家走進這位電影大師,了解他自身生命中各個階段的每一次的嘗試和探索。
  • 是枝裕和,是一個很溫柔的人呢,不然為什麼能拍出溫柔的電影呢?
    是枝裕和的電影,剛開始看總覺得平淡如一杯白開水,慢慢沉浸到劇情中去,又覺得這杯水後勁兒有點大,你能夠咂摸出各種味道:酸的,澀的,甜的。他的電影沒有劇烈的衝突,沒有跌宕的劇情。他對於英雄拯救世界的情節,沒有絲毫興趣。反而更關注平凡人的生活。如果說,爆米花電影像是活火山,不定時刺激觀眾的腎上腺激素飆升,那麼,是枝裕和的電影就是靜水流深 ,讓人的心一點點安靜下來。
  • 是枝裕和,日本電影的真正中堅?
    是枝裕和這也是提到是枝裕和時,腦海中最先蹦出來的幾個關鍵詞之一,除此之外還有溫情那麼是枝裕和的創作之路是如何走到現在這一步的呢?他現在的作品又是為什麼能在平實的鏡頭語言和情節下做到如此感人至深的呢?這是侯孝賢在看過《幻之光》之後做出的點評,也讓是枝裕和意識到了自己受到了分鏡頭劇本的束縛。於是接下來的作品,是枝裕和都避免在拍攝之前做分鏡頭劇本,在《下一站,天國》和《距離》中,是枝裕和甚至都避免在拍攝之前有完整的劇本。
  • 是枝裕和,下一個小津安二郎?
    說到日本電影,小津安二郎、黑澤明、溝口健二、成瀨巳喜男,這些影響了世界對日本電影印象的大師的名字,還在熠熠生輝。到了90年代,北野武的暴力美學、巖井俊二的青春物語,書寫了全新的日本電影記憶。而不知不覺中,另一個名字越來越多地被日本電影迷提及,隨著他的名字閃耀於世界影壇,他逐漸成了日系電影新美學的代表人物,不斷有人將他與小津安二郎對比,而他會是下一個小津安二郎嗎?
  • 溫柔的是枝裕和,生日快樂
    是枝裕和,生於1962年6月6日無論是《無人知曉》中被遺棄的孩子,還是《奇蹟》中因為父母離異而分別的兄弟,還是《小偷家族》中根本毫無血緣的一家人。是枝裕和用殘缺的家庭,來塑造給人以藉慰的親情。這是他獨有的溫柔。
  • 「發乎情止於色」用細節彰顯溫情用鏡頭表現人生——日本是枝裕和導演
    是枝裕和,1962年6月6日出生於日本東京清瀨市,大學就讀於早稻田大學文學系,在上個世界80年代,想做文藝青年的枝裕和,在上了大學之後才發現,並不是就讀文學系就可成為大作家那會張藝謀、陳凱歌的電影在日本很流行,他很喜歡。後來看了侯孝賢、楊德昌的電影,更是深受啟發走上導演之路。
  • 以《小偷家族》為例,解讀日本導演是枝裕和的電影美學
    01、早在《無人知曉》中,是枝裕和的電影藝術風格就已形成:用紀錄片中長鏡頭的手法記錄痛苦與歡喜,展現最真實的人性與生活從1995年處女座《幻之光》開始,完成《下一站,天國》、《距離》這早期三部曲,是枝裕和就已經有了不小的名氣,但是真正被世人認知到這位日本新時代導演的還是2004年拍完《無人知曉》之後,這部電影也標誌著是枝裕和電影獨特風格的形成。
  • 電影的奇蹟
    這樣的導演,在日本有是枝裕和,有小津安二郎,北野武有時候也會拍慢慢吞吞的電影,如《菊次郎的夏天》。在中國有楊德昌,有侯孝賢,有賈樟柯。還有畢贛,還有章明。起先覺得味道淡淡的,可是後來竟然越嚼越香,這就是我愛是枝裕和的電影的緣故。電影《奇蹟》是為了慶祝日本JR(日本鐵路集團)博多到鹿兒島中央的九州新幹線全線通車的命題之作,於2011年在日本上映。
  • 是枝裕和:穿梭光明與黑暗 送予慰藉與批判的鏡頭詩人
    我全心期待著您的新片早日問世,在世間無數的企盼之上,再添上屬於我的這點小小的心思。」 是枝裕和畢業於日本早稻田大學文學專業。1995年的導演處女作《幻之光》,當年入圍了威尼斯電影節競賽單元。 在隨後的20年穩步形成了自己的風格,細膩而不失力度。
  • 第三度嫌疑人為何有兩極化評價 你會愛「陌生」的是枝裕和嗎
    ­   文藝範的私藏片單中,肯定會有日本導演是枝裕和的大作。是枝裕和「平靜之下,波瀾壯闊」的電影風格,讓其成為繼小津安二郎之後,最具日系治癒風的旗幟性導演。­  但《第三度嫌疑人》讓我們看到一個「陌生」的是枝裕和。以往俯身於生活瑣碎裡採擷情感的「治療師」,這次悄然將鏡頭對準了殘酷冷峻的兇殺案。
  • 談及是枝裕和,這是最大的誤讀!
    《空氣人形》劇照 影片講述一個突然有了心、有了生命的充氣娃娃,趁主人不在的白天,來到街頭,好奇觀察人世間的一切,並逐漸擁有了空虛、愛這些人類情感的故事
  • 《拍電影時我在想的事》:是枝裕和,聽這個溫柔的男人講故事
    有人說他的電影總是通過影像在傳遞著愛,對家庭的愛、對社會的愛、對生命的愛;有人盛讚他:「只有溫柔的是枝裕和,才能拍出這樣的電影」;也有人說他的電影很無聊,鏡頭裡充滿了瑣碎細微的生活日常。在這本書裡,我看到的是一顆細膩而溫情的心,和他在二十多年電影歷程中的思考。
  • 是枝裕和的電影中,這3個關鍵詞永遠不變
    是枝裕和的風格能夠概括出3個關鍵詞:親情、缺憾、力量。第一:親情。(導演是枝裕和)是枝裕和的電影大多數都在講生活的事,通過生活把親情關係中的脆弱、愛注入你的心裡。從他的幾部電影海報就能看出來,每一個海報都像一張全家福。
  • 是枝裕和,會是下一個小津安二郎嗎?
    樋口尚文,與當代日本知名導演是枝裕和、巖井俊二在同一時期出生。也許正因為這種「同時代性」,他在看待是枝裕和的電影時,除了站在影評人和導演角度的分析,更多了他人無法獲得的共感。他笑說,沒有第二個人比他更了解是枝裕和。  interview⋯⋯樋口尚文
  • 是枝裕和的電影,從來都不簡單
    本文作者:vicky刺蝟【生活,沒有標準答案】在解讀《小偷家族》之前,我們先看是枝裕和的一段話。我不喜歡主人公克服弱點,守護家人並拯救世界這樣的情節,更想描述沒有英雄、只有平凡人生活的、有點骯髒的世界突然變得美好的瞬間。
  • 電影《奇蹟》:是枝裕和是一抹柔和的甜
    葵曉曉第56篇原創文章是枝裕和是我非常喜歡的日本導演。如果有人沒看過電影《奇蹟》,那前段時間他執導的另一部大熱影片《小偷家族》你一定有所耳聞。電影《奇蹟》《奇蹟》其實是日本鐵路集團交給是枝裕和的一次命題作文,用以紀念博多到鹿兒島中央的九州新幹線全線通車。
  • 是枝裕和:生命本身就是奇蹟,世界因你而火熱
    電影《小偷家族》劇照是枝裕和電影中的鏡頭,更多接近於我們的日常生活。《步履不停》該片講述橫山家的次子良多回到久別的老家,一家人因大哥純平的忌日團聚在一起的故事,探究長大後的子女與父母之間的關係。《奇蹟》拍《奇蹟》的時候是枝裕和的女兒三歲,是枝裕和導演暗下決心要拍一部等女兒十歲的時候能看懂的電影。
  • 豆瓣8.6分《比海更深》:治癒系導演是枝裕和鏡頭下的家庭美學
    尤其在對楊德昌、侯孝賢和小津安二郎等導演的作品進行學習後,是枝裕和早已做好了把鏡頭對準當代日本人庸常瑣碎日常生活的準備。從1995年開始,是枝裕和的每一部電影中,日常敘事幾乎成為了他鏡頭下不可避免被討論的內容,《比海更深》也是如此。
  • 看日本家庭電影,別只知道是枝裕和,《東京物語》的導演實乃大師
    說起日本電影,不能避開的一個名字就是是枝裕和。國內很多喜歡看文藝片的觀眾,對於溫情風格的日本電影一向非常喜歡,是枝裕和的家庭片更是其中絕對要被提及的,《小偷家族》、《步履不停》等電影在國內也很受關注。事實上,講述細膩溫和的家庭日常、展現日本人日常生活的電影,佔據日本電影很大一部分,而是枝裕和也只是其中晚輩。山田洋次、周防正行、溝口健二、木下惠介等一眾日本電影導演都是其中翹楚。喜歡這種風格的觀眾們,絕對不能錯過的則是日本乃至世界電影史上的電影大師——小津安二郎。
  • 用十三部大片,解讀日本導演是枝裕和的電影美學.
    此後的二十多年間,逐漸形成了自己溫情細膩且柔中帶刺的影像風格。改編自真實事件:1988年震驚日本的「西巢鴨棄嬰事件」——一位母親與不同的男人生下了6個孩子後消失,年齡最大的14歲少年擔起了照顧弟弟妹妹們的重任,最後悲劇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