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枝裕和:穿梭光明與黑暗 送予慰藉與批判的鏡頭詩人

2021-01-10 沃遊網

奉俊昊給是枝裕和的信中寫到:

「若您能用您那寬廣的心靈,對我這個被影片攝去了魂魄,於是一驚一乍、驚喜欲狂的鄰國後輩給予一點點理解,將是我最大的幸運。我全心期待著您的新片早日問世,在世間無數的企盼之上,再添上屬於我的這點小小的心思。」

是枝裕和畢業於日本早稻田大學文學專業。1995年的導演處女作《幻之光》,當年入圍了威尼斯電影節競賽單元。

在隨後的20年穩步形成了自己的風格,細膩而不失力度。

UP「電影最TOP」在對是枝裕和做的一期視頻裡說到:「是枝裕和不是那種不是人間煙火的純藝術片導演,他的作品雖然大多衝突性不強,但絕不乏味。在家長裡短間充滿濃鬱的人文氣息,讓人心生親近」。

今天我們就來看看是枝裕和鏡頭下帶給我們的那些光明與黑暗 送予慰藉與批判的歲月靜好。

《小偷家族 》上映日期:2018年

電影的海報裡每個人都在笑,親密地抱作一團,就是簡簡單單一家人的模樣。

然而家族的每個成員之間其實沒有任何血緣關係,他們是一個以養老金和偷東西為生的小偷家族。

聚集他們在一起的是,他們都是一群被遺棄的人。

整部電影沒有積極向上的昂揚,沒有幡然醒悟式的雞湯,也沒有貶低去偷竊可恥、啃老可悲的道德標杆。

電影裡的他們就是一群在最底層掙扎生存的小人物,卻都有各自的秘密和利益訴求。

電影的靈感來自一則報導小偷家族的社會新聞。新聞中提到小偷家族偷的物品有釣竿,釣魚是他們的業餘愛好。

這個細節引起了是枝裕和的注意,他感到千瘡百孔之中的生活,也會有美麗的瞬間,而這正是他想要捕捉的瞬間。

電影將一個在我們看似複雜的背景展現得異常清淡,仿佛與現實生活並不存在一條涇渭分明的界限。

以至於你會覺得,那些人,那些事,就存在於幾米之外,幾分鐘之前。那種叫「愛」的感覺,是一種有如實質的氣體,從銀幕嫋嫋地飄散到你的生活中。不是非常濃墨重彩的情感,卻揮之不去。

是枝裕和的電影基本都是以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大多是家庭關係作為切入點,反映當時社會上的一些現象和問題,以至於一直以來是枝裕和都會被拿來和小津安二郎比較,甚至說是他的繼承人。

但在各種家庭關係中,是枝裕和更喜歡講述那些「被留下來的人」的故事。

《無人知曉》上映日期:2004年

1988年,在東京西巢鴨的一間住宅中,發現了一具腐爛的兒童屍體和三個渾身髒兮兮並且已經餓了很多天的兒童,引起巨大反響,被稱為「西巢鴨棄嬰事件」。

是枝裕和那一年剛大學畢業不久,便根據「西巢鴨棄嬰事件」編寫了劇本,中間擱置十五年才終於開拍,這十五年,西巢鴨在他心裡從未遠去。

他用鏡頭讓觀眾以一個觀察者的身份,沒有主觀地加以指責,絕沒有對所謂的「責任」大發宏論,平靜地審視著四個棄嬰的孤助無援的生活。

悲傷到極點的結尾,也沒有煽情更沒有嚎啕大哭,甚至沒有動情的音樂響起。

只是靜止的鏡頭, 小男孩呆呆地說:「真可怕吶,明明早上還是好好的,現在她的身體已經冰涼了。」

是枝裕和既殘酷,把捱苦可悲的生活重擔壓在未成年人的稚嫩肩膀;是枝裕和又善良,賦予了孩子們早熟的堅強秉性,讓他們敢於承擔生活的苦難、理解生的定義。

在這冷眼旁觀中,我們依然無可避免地被死亡和悲傷擊中。

「無人知曉」並不是真的沒有人知道,而是知道卻裝作不知道,正所謂,裝睡的人是叫不醒的,除非他自己醒來。

《海街日記》上映日期:2015

一片海,一座老宅,一個院子,一棵老梅樹,幾瓶梅子酒,四姐妹的光影在城市裡小城裡交錯,陽光透過枝椏,照在幾個人的鼻尖上,細膩而又溫柔。

不遠處,鎌倉的海靜謐安逸,漫畫裡的火車在城中咕咚湧過。

春賞花,夏摘梅,秋品酒,冬聽雪,不緊不慢地生活。

而隨著電影的鏡頭緩慢推移,四個人的小妹是另外三姐妹同父異母的妹妹。當年父親出軌,拋妻棄子,與情人結婚生子,後又三婚生病去世,留下鈴獨自人間,被三個姐姐接到鎌倉生活。

三個姐姐的命運也是悲苦的,先是被父親拋棄,後又被母親拋棄,扔給外婆,於是這間老屋子裡處處都散發著外婆的氣息。如今四姐妹生活在此,古樸的老房子又充滿著青春的活力。

《好萊塢報導者》給的評價是:整部電影雖然令人愉快,但不足以讓人長時間地維持興趣。

電影中所表現的東亞人獨有的細膩情感並不能使得西方人有太多情感的代入。無太多起伏的情節,以兩兩對話日常以及留白的方式撥動人心。

一如國內的影評人所描述的:「海街的風景如畫,海街的煙花迷人,但是,真正迷人的、令人發自肺腑陶醉的,不是風景,不是煙花,而是香田幸那顆金子般的心。」

《比海更深》上映日期:2016年

《比海更深》片名出自鄧麗君日文歌《別離的預感》中的一句歌詞:「比海更深,比天更藍」。

講述了良多實現自己成為小說家的夢想以及對家庭情感的故事。

這是一部以父親為主角的電影,將鏡頭對準了複雜的家庭生活。雖然看起來都是關於家庭的故事,但影片最大的不同就是,主人公的身份不僅是兒子,也是丈夫和父親。

即便是以瑣碎的對話交織出一個小家庭,也能以笑料和點滴茶飯的光輝,用充滿了同情、不帶觀點的眼光,探索一個家庭幾代人之間的關係。

片中故事和人物細膩動人,有不少詼諧幽默,也不乏傷感,兩者交相輝映。

亞洲電影這幾年在國際電影節上的表現可謂大放異彩,先是李滄東《燃燒》了整個坎城,拿下《銀幕場刊》的歷史最高分。

接著奉俊昊的一部《寄生蟲》在奧斯卡拿下包括最佳影片、最佳國際電影、最佳導演、最佳原創劇本4項大獎,直接「封神」。

導演的風格決定整部電影的節奏和品味。

李滄東的電影著重對社會邊緣人物內心世界的探討,這在《綠洲》和《密陽》當中反應的最為明顯。

而社會學專業出身的奉俊昊,縱觀其作品,無論是改編自韓國的三大未破解奇案之一的《殺人回憶》、諸多政治隱喻的《漢江怪物》、看似陌生其實非常熟悉的討論母性的善惡《母親》,包括《寄生蟲》都更傾向選擇與生活貼近的故事題材,挖掘現實生活本身的戲劇性來折射社會現實。

而談起是枝裕和,浮現的永遠是他展現的那些平淡又安靜的場景:

老城鄉下的老式和屋,下著雨的屋簷,風鈴被吹得叮噹作響。煮上一壺茶,靠在門框上,交流著梅子的做法。

或者在一個晴天一家人驅一輛老爺車一起去海邊,聽海浪拍打巖石,看兒童嬉笑追逐,圍坐在一起吃一塊西瓜......

相關焦點

  • 以《小偷家族》為例,解讀日本導演是枝裕和的電影美學
    比如,《小偷家族》的開始就源於大家擠在一起吃飯,長鏡頭的運用就像是一個旁觀者,原原本本地記錄著此刻發生的事。另一方面,拍攝真人秀節目,也讓他看到了「真人秀」之外的人性的刻意隱瞞。這種在真人秀表演中的「假象」,讓他對於揭開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情緒更為敏感。
  • 光明與黑暗名人名言
    ——荷馬    4、真理、光明、正義、良心便是上帝。上帝就是光明。——《雨果傳》    5、在黑暗中摸索的人常會發現自己並不想找的東西。——英國    6、在黑暗中奔跑的人,十有八九要栽跟鬥。——英國    7、在黑暗中,即使是一線微光,也常常能使航手找到北極星而修正他的航向。
  • 以《小偷家族》為例,解讀日本導演是枝裕和的電影美學及觀影方法
    02、結合《小偷家族》中的一些鏡頭,談談是枝裕和電影藝術的具體表現形式《小偷家族》這部電影講的是奶奶、爸爸、媽媽、哥哥、姐姐和妹妹組成的毫無血緣關係的6口之家,在東京的高樓大廈之間艱難求生的故事。這部電影的關鍵詞可以概述為偷竊、啃老、虐待等等一些黑暗負面的詞彙,但是整部電影看完我們卻很難生發出憤怒的情緒,這是由於電影裡面沒有流露出任何的批判與指責。
  • 歷史上的今天:《光明與黑暗》(03-28)
    1991:《光明與黑暗》根據不同的資料記載,《光明與黑暗(Shining in the Darkness)》在北美是早於日本一天發售的。
  • 光明與黑暗
    ——荷馬「光明與黑暗就像硬幣的兩個面,所有的物質、能量和精神意識就是那個硬幣。有陽光的地方就有影子,他們是同時存在的,他們是混亂和秩序,新生和死亡的另外一個維度,從時間上看他們是永恆的。    和混亂與秩序不同,混亂和秩序是此消彼長的,很多時候是平衡的,但是光明與黑暗,必然是一種非此即彼的存在。光明和黑暗具有純粹性和單一性。如果光明和黑暗中摻雜互相摻雜了對方一點,那麼就會打破平衡,形成新的發展趨勢。光明和黑暗不是結果,而是一種趨勢。
  • 鬼束千尋——《月光》追求靈魂得以慰藉的聲音!
    榮獲最高的評價(Grand Prix得獎人,因此.1999年高中畢業之後.隨即赴東京開創個人音樂創作生涯.根據鬼束千尋的口述.是在高中二年級時,1997就是年Jewel Kilcher(珠兒)日本巡迴演唱會時,受其音樂影響而開啟個人的音樂人生.就連目前個人首張專輯insomnia(失眠)也希望與1995年Jewel Kilcher(珠兒)首張專輯Pieces Of You (破碎的你)看齊,追求靈魂得以慰藉的聲音
  • 人活著是在黑暗中尋找光明,還是在光明中尋找黑暗……
    有時候總在想這個生活要怎麼樣去活,怎麼去尋找我的光明,而我的光明中是否,有許多的黑暗。我不敢去尋找自己的光明。總活在自己的一小片天地中,不敢去尋找光明,害怕我再光明中找到黑暗的一面,我的幻想著的光明將永遠的不復存在了。
  • 《奇蹟》:是枝裕和的鏡頭下的日本,溫情又扎心
    值得慶幸的是,他們是這麼說,也是這麼做的,不管是小津安二郎還是是枝裕和,他們最擅長的是用波瀾不驚的藝術鏡頭,向我們鋪展了日本社會的世態人情。正如2011年上映的電影《奇蹟》,這是一部日本為了紀念九州新幹線開通的專題電影,幸好是是枝裕和拍了,才能讓我們看到了商業片之下流動的人文情懷。
  • 歌德:黑暗孕育了光明,而光明卻背離黑暗、詛咒黑暗
    歌德當然首先是超凡脫俗的世界級詩人,他一生寫下兩千五百多首詩。無論何時何地,歌德總能即興賦詠,信手拈來皆是「詩」。歌德在詩裡吸飲純潔生命的歡悅和痛苦,但他血液裡除了奔騰蕩漾的詩興,也始終存在著一股力量,那就是對現實客觀的注目。「詩既美又善,但它無法引導生命。誰若僅懂得文學,就對生活知之甚少。
  • 電影《八佰》:在黑暗與光明之間的英雄變格
    ,通過光影的交織和鏡頭的變幻,為我們塑造了一批真實感人、血肉豐滿的英雄群像,以及他們在殘酷的戰火中蛻變為英勇戰士的歷史細節,在這種黑暗與光明之間的英雄變格。影片《八佰》以南北兩岸的場景為載體,以黑暗與光明之間的英雄變格為線索,通過鏡頭、畫面、燈光、聲效等無處不在的對比和渲染,以及人物之間的眼神、表情、心理等細膩而複雜的變化,將這樣一種愛國鬥志和精神意志表現得淋漓盡致。每一處對比的鏡頭都充滿了隱喻,正是這些隱喻建構起了整個影片所要表達的強烈情感和戲劇張力,而附著在這些情感和張力之上的,就是那一幕幕讓我們落淚的瞬間和吶喊的呼聲。
  • 《黑暗與光明手遊》玩法豐富又硬核
    如果大家喜歡沙盒手遊的話,近期一款新遊倒是值得嘗試,這款手遊就是《黑暗與光明手遊》。這款遊戲的預約玩家數已經突破了百萬,可以說是關注值爆棚。《黑暗與光明手遊》是一款魔幻沙盒生存手遊,在遊戲當中玩家能夠體會到一個全新的魔法世界,並且這款遊戲在12月16日進行自己的第一次技術封測,下面我就為大家介紹一下這款遊戲。
  • 《守日人》- 光明與黑暗的較量
    光明與黑暗的力量必須存在於兩個世界:現實世界與非現實世界,善惡兩種力量相互鬥爭,一方想把人類推向罪惡的深淵,而另一方則想拯救人類於罪惡……這些異類有光明的,也有黑暗的。他們可以進入冥界,可以完成被人類稱為魔法的種種行為。一千年前,代表光明的軍隊與代表黑暗的軍隊狹路相逢,展開了一場惡戰。雙方勢均力敵,為了避免兩敗俱傷,雙方籤訂了一項為期一千年的合約和幾項模糊的協議。
  • 是枝裕和的電影中,這3個關鍵詞永遠不變
    是枝裕和的風格能夠概括出3個關鍵詞:親情、缺憾、力量。第一:親情。(導演是枝裕和)是枝裕和的電影大多數都在講生活的事,通過生活把親情關係中的脆弱、愛注入你的心裡。從他的幾部電影海報就能看出來,每一個海報都像一張全家福。
  • 在國外漂泊近20年的北島,是凜冽的孤島,也活成了黑暗中的向陽花
    03早期詩歌創作中的理性批判精神詩人北島經歷過文革的動蕩,受過文革傷害的詩人內心對這個現實社會有太多想要批判的地方。詩人將詩人的悲慨和憤怒,化成冷峻的詩歌意象,呈現在世俗面前。北島所消解的星空意象,實則是對當時社會黑暗的堅決反抗。
  • 看過《小偷家族》《無人知曉》,但你真的了解是枝裕和嗎?
    《是枝裕和:再次從這裡開始》的譯者匡匡在新書活動上這樣說。日前,在上海陰雨綿綿的下午,東方出版中心在藝倉美術館舉辦了是枝裕和導演最新作品的新書見面會,譯者匡匡和作家、翻譯家於是與現場的百名觀眾,暢聊熒幕內外的是枝裕和,分享書中、電影中的驚喜與悸動。
  • 《蝙蝠俠:黑暗騎士》光明騎士與黑暗騎士
    《蝙蝠俠:黑暗騎士》是諾蘭執導的蝙蝠俠系列三部曲中的第二部,在這部影片當中有一個非常重要的人物,不是布魯斯韋恩的蝙蝠俠,也不是瘋狂的小丑,而是在他們中間的雙面人哈維。
  • 予舍予築案例|新瞳醫療總部辦公設計
    予舍予築受委託對其新總部辦公室進行室內設計。一個是給患者光明的「治光師」,一個是為空間打造光影的「制光師」,兩個與視覺均有著深厚淵源的群體碰撞在一起,會帶來些什麼不同的思考?我們的設計靈感正是來源於人眼對光的感知,所有的形體與色彩是在「光」中被感知。與其說是設計師設計了空間與物體,倒不如說光賦予一切以形狀。
  • 《約定的夢幻島》黑暗而光明的世界
    這是個黑暗的世界。孩子們被圈養在「農場」裡,開心自在,卻不知不覺地成為了「鬼」的食物。被孩子們信任的「媽媽」,居然是背後的監護員。制定計劃逃離,結果高牆外面是懸崖。而夥伴「雷」,還是「媽媽」的內奸。想救贖所有人,但其他「農場」的孩子們如何拯救?而最終逃離又如何?黑暗的農場之外難道就是光明?
  • 溫柔的是枝裕和,生日快樂
    是枝裕和,生於1962年6月6日是枝裕和的電影他用鏡頭關注那些社會邊緣人群,毫不避諱地展示他們為了生存的人性之「惡」,也毫不放大他們面對自己想要保護的人的時候展現的溫柔和強大。也正是這種搖擺不定的時刻,渲染了人物的弧光。
  • 【光明勢力更新】2020.9.14 精彩的光明VS黑暗星門戰鬥!
    我一睡著,就看見夢裡的天空中黑暗勢力落後的,笨重的,老舊的,純黑色飛船正在天空飛行,想飛到他們目標中的某個星門,通過那個星門逃出去。其實他們這些黑暗勢力和他們的下屬們,家屬們所有人員知道太陽系裡面所有的星門都封死了,所有的星門都有光明勢力超級多的飛船艦隊把守,特別是地球周圍所有的星門都被光明勢力封得更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