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澱媽媽「懺悔錄」:我以前也佛系, 只想著讓孩子快樂成長

2021-01-08 網易

  前些日子,海澱家長群發出一片哀嚎。

  哀嚎來自一份文件《北京市海澱區初中音樂、美術、信息技術、勞動技術學業水平考試實施方案》(下稱《方案》),《方案》要求通過考試衡量初中生的音樂、美術、信息技術和勞動技術水平,考試成績用於學生初中畢業認定和學校自主招生。

  

  初中音樂學業水平考試內容由審美感知、藝術表現、文化理解、藝術創造四個領域組成。

  初中美術學業水平考試內容由「造型·表現」、 「設計·應用」、「欣賞·評述」、「綜合·探索」四個學習領域組成。

  初中信息技術學業水平考試內容主要包括信息技術基礎、數據處理、程序設計、圖像處理、音視頻處理五個部分。

  初中勞動技術學業水平考試內容主要包括木工、金工、電子技術三個專題。

  最強大腦的選手王昱珩,作為一名海澱家長,在微博上感慨:

  「奔湧吧後浪,反正沙灘上的前浪們做不到想不通的事都交給你們了,雖然你們已經十幾歲了,雖然一天不至二十四小時,除去吃喝拉撒減負後的你們應該有大把的時間去學音樂愛美術能做木工金工懂編程能P圖能做視頻……我實在想不出你們還有什麼幹不了的了,也許在分數規則下逆反時期的你們會更有興趣和熱情吧。」

  

  「海澱區」作為全國教育資源最集中,競爭也最激烈的地區,「素質教育」早已成為另一意義上的增負教育,鋼琴課、算法課、足球課……

  當然,孩子或許對它們是有興趣的,但只有把興趣發展成特長(奧數 ×× 杯一等獎,鋼琴10 級,在海澱區足球隊擔當主力等),才能成為競爭優勢,才能真正服務於升學的簡歷。

  而遍布京城的教育機構也成為了推動內卷的重要因素。

  媒體人安柏在新書《上岸》中寫道:我以前也是一個佛系媽媽,只想著讓孩子快樂成長。

  但當她的兒子說:「人大附中這麼好,我當然想上了,而且我也想和我的好朋友中學也在一起……」這時她開始了真正的焦慮。畢竟人大附中的錄取率比哈佛大學、耶魯大學、普林斯頓大學都低。

  

  在北京,海澱黃莊是地鐵換乘大站,在這裡,全世界最長的地鐵10號線,遇上了全北京最擁擠的4號線。海澱黃莊的晚高峰總是來得更早一點。

  下午4點,離穿著格子襯衫背著雙肩包的中關村程式設計師下班還有5個小時。如果把地鐵黃莊站作為中心點,畫一個半徑為3公裡的圓圈,他們中不少人從18歲開始就在這個圓圈裡了,因為他們畢業於北京理工大學、北京航空航天大學、中國人民大學、北京交通大學……當然,也有清華大學和北京大學。

  造成晚高峰的,是一些穿著紅白、藍白、綠白相間校服的中學生,他們拖著至少10斤重的拉杆包,男生有一半背著球包,女生一半背著樂器、畫夾、手裡捧著奶茶,三三兩兩走出校門,議論著今天的幾何測試太難了有兩道題都是拿量角器量出的答案,班上是不是誰誰要出國了上了兩個月託福班這次聽力考試比我都好,誰誰和誰誰誰好像吵架了倒和其他班的那個誰誰走得很近,你玩的那款遊戲我也開始玩昨天我還發現一個隱藏技巧……

  各種校服中,最引人注目的是紅白色的那種,胸前和背後都印著4個字——人大附中。高考放榜,他們學校又有100多人被清華北大錄取,比雲南、海南、青海等一個省上清北的學生都多。

  

  在其他城市家長抱怨全國教育資源極度不均衡的同時,北京家長也在吐槽教育資源極度不均衡。

  北大在北京開招生諮詢會,一個朝陽區重點中學的家長問招生老師:「我孩子全年級前十有沒希望上你們學校?」 北大老師搖了搖頭回答:「坦率說希望不大。」

  邊上另一個家長接著發問:「哎呀,那我女兒在人大附中,全年級150名上下,上你們學校是不是沒戲呀?」 北大老師卻眼睛一亮,「150名?不錯啊,你趕緊把資料給我看看。」 這不是段子,第二個家長是我舅媽。

  面對海澱家長的雞血,朝陽家長改編了金庸武俠小說的名句來寬慰自己:「他強任他強,我們在朝陽。」一邊給自己做心理疏導,一邊調整了自己的目標。

  他們也和不少北京順義家長、上海家長一樣,理性地避開了清華北大,同時也避開了高考,給孩子規劃出國讀大學,目標直指美國 Top50、英國G5、澳大利亞和加拿大的一些名校——畢竟清北比美國Top30還難考,人大附中的錄取率比哈佛大學、耶魯大學、普林斯頓大學的都低。

  只是,一些家長沒看到的是,在近些年的出國留學熱潮裡,人大附中的國際班也碾壓了朝陽區和順義區絕大多數國際學校,2019年,僅美國的Top30 大學,就有60%的人大附中學生被錄取。海澱黃莊,不僅僅信仰清華北大。

  到底什麼是六小強?
海澱最好的小學像中關村三小、中關村一小、中關村二小,的確是有學區房的,但是,即使家長願意購入每平方米 10 萬元上下的小學學區房,也不能確保孩子最後能上什麼樣的中學。
海澱最牛的六所公立中學,人們稱之為海澱六小強,除了一開頭說的人大附中,還有北京大學附屬中學(清華附中、北大附中、101中學、十一學校和首師大附中),承包了海澱區 90% 以上的高分段和清華北大錄取名額。

  

  2016— 2019 年北大清在京錄取人數變化

  

  海澱區六小強 2019 年高考佳績。資料來源:北京教育試院,北京市海澱區教育招生和考試中心,光大證券研究所。
從以上資料可以看出,海澱區承包了全北京 50% 以上的清北錄取名額,而六小強又承包了海澱區 90% 以上的清北錄取名額。
要進入六小強高中部,一個大大提升成功率的方法是:在小升初時考入海澱六小強本校或其民辦學校和承辦校,也就是六小強集團校的初中部。
但是六小強的小升初都不參加劃片,唯一例外是十一學校的三三制班,每個學校一般只拿出40~80 個名額給登記入學(也就是第一次派位,也叫小派位),而且並不劃分學區,面向整個海澱區。
對於每年約2萬名海澱小升初學生,登記入學進入六小強的概率,比彩票中獎 500 萬的概率高一點,比每年北京車牌搖號中籤的概率低一點。
海澱區雖然可以說是中國教育的「青藏高原」,但是青藏高原上既有喜馬拉雅山脈,也有柴達木盆地,海澱區中學既有六小強這樣的名校,也有普通的中學。
有人說,海澱六小強不就是會應試嘛,不就是衡水中學的升級版嘛!
想進入六小強學霸圈,學科全 A 甚至全A+ 僅僅是入場券,哪個學生沒點絕活特長傍身?比如說世界機器人大賽一等獎、日內瓦國際發明博覽會金獎、亞洲物理奧林匹克競賽金牌、全國體校杯足球賽總冠軍,還有各種音樂類獲獎和繪畫類獲獎……
六小強的學生不僅應試過硬,學校還狠抓人文素質教育:經常請就讓百家講壇和北大清華的教授面對面講座,請來中科院院士給學生的實驗室項目做輔導答疑,把廣西壯族自治區和秦嶺自然保護區當成野外課堂科研基地,學生交響樂團的指揮是中央音樂學院系主任,就連學校籃球隊都能請到姚明或馬布裡做指導……

  

  紀錄片《高考》

  我以前是個佛系的媽媽,

  只想著讓孩子快樂成長

  
我身邊有很多焦慮的父母,包括我在杭州的妹妹——小布丁的媽媽。我認為,引發焦慮的,是一個人慾望和行動之間的差距。
如果一個人想讓自己不那麼焦慮,那麼一定有兩種方法: 一個是降低欲望——也就是心態佛系。一個是提升行動力——也就是行動雞血。
我這個人沒有強烈的欲望和追求,信奉老莊哲學裡的順勢而為。另一方面,比較幸運的是,我還算是一個比較有行動力的人,想到就會馬上去做。 所以,我的親人和好友,對我的評價是:你好像不太會焦慮嘛。
對別人,我也沒什麼高要求,包括自己家人。 我也不曾給花生(作者的兒子)制定什麼目標,非得上什麼樣的中學,非得上什麼樣的大學。
我沒有海澱區的住房,只是把花生的戶口放到了花生爺爺那裡,這樣花生就有了一個海澱學籍,還歪打正著地就近上了一個區重點小學。
只是,這所小學排不進海澱一流,辦學思路是注重素質教育。我也是很認同素質教育的:作業非常少,回到家最多一個小時就完成了。
校內設有各種俱樂部,每天放學後學生都有活動,花生參加過足球、航模、小主播和樂高等活動俱樂部。後來花生加入了籃球校隊,一周三次訓練,我們就連課外的籃球班都取消了。
到了寒暑假,學校布置的作業大多是去參觀博物館啊、課外閱讀啊、看英語電影啊、探究型研究啊……既輕鬆又有趣。我最多就給他課外補充點數學和英語作業,其餘大把時間,可以用來一起閱讀、一起運動、出門旅行。
各種各樣的玩——就是沒練特長,看各種各樣的書——就是沒看輔導書。公布排名,也沒有激烈的競爭。
老師對花生也很關愛,班主任一直沒換過,是一個特別有愛心、懂教育的老師。她很欣賞花生,說他為人正直、性格陽光,而且知識面廣。
我很感恩這所學校,因為到現在花生還總結說:我有一個快樂的童年!
花生小學四年級前,除了每周有一個線下英語班——課上也是以玩為主,我也沒給他報過課外學科班,只是按照他的興趣報繪畫班和籃球班。
花生這種無憂無慮的狀態,一直持續到小學四年級上學期。這時,周圍的氣氛發生了一些變化,連不太關注外界的我,都越來越感受到一種緊張——每位媽媽都忙忙碌碌,考級的考級,參加競賽的參加競賽,本來不報班的都報班了,本來報班的開始針對某個目標校補習,攢小班甚至一對一。
有幾個熱心的媽媽看到我還很淡定,也沒什麼動作,就來問我:「你準備讓孩子上什麼學校?」 我說:「就上我們本校的初中部就行啊。」
那些媽媽說:「我們學校初中部不行啊。」我說:我覺得挺好的,不是在海澱區能排在20名以內嗎?」
她們看了我一眼,似乎有點同情我,接著好心提醒說:「我們這個學校,也只有實驗班,才能上重點高中吧。普通班都沒戲。」
我好奇地問她們的目標是什麼。她們說:「當然是六小強啦。」
我問:「什麼是六小強?」 她們好像看到了一個外星人一般,但還是熱心地向我科普,六小強是哪幾所學校,中考成績有多好,師資有多好,體育有多好,社團有多好,平時有哪些高大上的活動……
自認為淡定的我,竟然有幾分動心——既然有這麼好的學校,為啥不去試試呢?再說,花生的成績雖然不是最頂尖,但和這幾位媽媽的孩子比起來,似乎也不差呀。
不要高估自己的佛系,有時,佛系只是因為自己沒有受到足夠的誘惑。
那我是什麼時候開始焦慮的呢? 我們家是很民主的,報班這種大事,我都會和花生商量。奇怪的是,聽到報班,花生很爽快就同意了。
我和他開玩笑說:「你怎麼也不反對呢?」 他說:「因為我們同學都有課外班啊,就我最少,還挺奇怪的,而且,我不是馬上要小升初嗎?」
我有點吃驚,不知不覺,花生好像長大了,我就又順便問了他一句:「你知道什麼是六小強嗎?」 他立刻回答:「我當然知道了。」
我更吃驚了,就問他怎麼知道的。 阿洋告訴我,他要去考人大附中的足球班,他說六小強是海澱最好的六所中學,人大附中又是六小強中最好的。還有阿迪,他說他也要上人大附中。」

  

  紀錄片《高考》
我問:「那你是怎麼想的呢?」 「人大附中這麼好,我當然想上了,而且我也想和我的好朋友中學也在一起……但是,我足球不如陳海洋,成績又不如徐嘉迪,可能沒啥希望吧……要不還是讀我們初中部算了。」
聽完,我開始焦慮了……家長是可以佛系,但要是孩子們都不佛系呢?他們的互相比較, 直白而殘酷,他們的自尊心,高傲而脆弱。
怎麼辦呢?我覺得應該給花生鼓鼓勁兒,就說:「我們一起努力一把,把六小強定為夢想目標,把本校初中部當成保底目標。」
課外班忙不過來就不上幼兒園了
隨著花生進入小升初準備階段,我和花生都忙碌起來。暑假回到杭州,我們也要每天做卷子,至少兩張,一般是一張數學加一張語文,或者一張數學加一張英語,這樣一上午就過去了;下午我幫他改改試卷、糾糾錯,然後做兩道奧數題,再給他約一節外教口語課,一天就安排滿了。
到了晚上我們就什麼都不幹了,吃完飯後去散散步、看看書或者找部電影看。 我覺得這樣的安排已經夠忙了,偶爾約我妹妹見面,沒想到還很難約,不是我妹妹忙,而是小布丁忙——妹妹不是說小布丁要上鋼琴課,就是說他要上籃球課,偶爾一次周末去她家,小布丁還在家上英語網課。
這只是一個 5 歲小朋友啊,為啥比花生還忙呢?終於有一天我忍不住問:「小布丁到底報了多少個班?怎麼感覺每天都在上課呢?」
妹妹說:「一周 6 個,但是有 8 次,因為鋼琴課是一周 2 次。」
我吃驚問:「那忙不過來怎麼辦?」 妹妹說:「忙不過來就不上幼兒園了唄。」
我又問:「小布丁喜歡上嗎?」 妹妹說:「小布丁對我說他很喜歡上課,也很願意練琴。」有一次我悄悄地去問小布丁:「你喜歡上課嗎?」 小布丁卻說:「我不想上課,我喜歡在家玩玩具!」
雖然小布丁是個阿爾法男孩,但是在學習方面,他還是和大多數小朋友一樣,有點惰性,畢竟他才5歲。不過我很佩服他的小聰明, 知道媽媽喜歡聽什麼樣的話,也知道和我說實話沒有風險。
比起布丁,四年級前,花生的課外班生涯,就像一片荒蕪的沙漠。那會兒沒有微信,沒有公眾號,沒有朋友圈,我們也不知道別人家孩子都在幹什麼,所以也就心安理得,無知者無畏嘛。
時代變了,在今天,我懷疑,在大城市,還有沒有我這樣的稀有「人種」——不給孩子報課外班的家長。
一份調查報告
我說幹就幹,進學校給四年級學生做了份問卷調查,沒問家長, 都是讓小同學自己做的。
收到問卷調查表,我發現,不報班的學生一個都沒有,課外班的中位數則在 3~4 個。 調查對象:杭州某重點公立小學四年級學生問卷調查表回收數量:34份。
Q:你一周有幾個課外輔導班和興趣班?

  

  選擇興趣班人數
每個班的時長?
平均每個同學每周上 3.6 個課外班。
最多的是上 4 個課外班,佔總人數35% ;其次是 3 個課外班, 佔總人數 26%。 每個課外班最短的是 30 分鐘,最長的有 4 小時,大部分課程平均在 1.5—2個小時。
也就是說,每個同學每周平均花 6— 8 小時在上課外班。 報課外班最多的同學——1周8個班! 另外還有兩人是1周7個班。
Q:能說說是什麼樣的課外班嗎?

  

  各種課外班上課人次
課外班種類繁多,一共有 26 種,123個。 其中,報英語課外班的人數最多,佔比 82%,只有 6 位同學沒有報。
報班人數第二多的是語文和數學,各佔比 60%。 現在的語文是大語文概念,其中報得最多的是寫作班,還有古文和閱讀。
說到興趣班,報畫畫班的人最多,佔比 53%。 其次是各種樂器,佔比 35%。學習的樂器很分散,包括鋼琴、長笛、口琴、古琴、古箏、黑管、吉他、笛子。
報體育課外班的就少很多,只佔 17.6%,課程包括擊劍、羽毛球、桌球、籃球。
與時俱進的高科技班也不能少,樂高機器人班課有 2 個同學報, 還有 1 個同學上 3D 列印的課程。
Q:哪些課外班是你自願上的,哪些是家長要你上的?

  

  
課外班自願度 62% 的孩子說全部的課外班都是自己願意上的。
26%的孩子說一部分是自己自願上的,一部分是家長要自己上的,家長強制要上的那部分大多是英語和數學。
只有12%的同學說課外班都是家長安排的。
原來現在的同學這麼上進愛學習!如果對報班有顧慮的大人,可能真是想多了。
Q:你喜歡這些興趣班嗎?如果有喜歡的,請列明;討厭的,也請列明。
自願上的那些課程,同學們表示幾乎全都喜歡。
剩下極少數的由家長安排的課程,有 50% 的孩子表示也喜歡其中的幾門。有 5 個同學明確表示討厭數學,有 3 個表示討厭英語。然而,明確表示自己喜歡數學和英語的要多得多。
2002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丹尼爾·卡尼曼做過一個冷水實驗, 實驗透露出,人體內至少有兩種自我:體驗自我和敘事自我。
「體驗自我」是我們每時每刻的意識,但是「體驗自我」並沒有記憶能力,也不會講故事。負責喚起記憶、講故事、做重大決定的是人類心中另一個自我——敘事自我。
敘事自我有一把鋒利的剪刀、一支黑色的粗馬克筆,——審查著我們的體驗。某些令人不安或不快的時刻會被刪減或抹去,最後整理出一個有歡樂結尾的故事,歸檔備查。
小朋友都想在大人面前表現出一個更好的自己,雖然我告訴他們事先強調問卷時要說實話,向他們保證問卷不會被父母看到,但是他們已經習慣表現出積極的一面。

  還以為孩子學多了,

  沒想到還是學少了

  
聽說上海的幼升小比杭州還要難,上海的媽媽也比杭州的媽媽更雞血,妹妹想,拿高一點的標準要求小布丁總沒錯吧!於是,她潛伏進一個上海幼升小家長群,看看那裡的熱門學校都考些什麼。
她看到這麼幾道題: 第一題:小紅站在隊伍中間,前面 7 個人,後邊 6 個人,問總共幾個人。 第二題:上海最低溫度 -2℃,最高溫度13℃,那麼溫差是多少?
她說,「第一道題還湊合,畫出圖來小布丁也懂了。第二道題怎麼還有負數呢?負數小學學嗎?我好像沒印象啊。」
我對她說:「按照大綱,負數是初一才開始學的。」 除了負數這類特殊的題目,妹妹研究的結果是:上海優質的民辦小學幼升小,一般的默認值是:孩子的學業水平要達到小學三年級。
這也就是說,你家孩子得三年級的水平,才允許來讀我的一年級。
妹妹就有點崩潰:「我給小布丁做了這麼多準備,也就是學學一年級的內容。如果布丁已經到三年級的水平了,我們上學不還是從一年級讀起嗎?難道還能讓他直接上四年級?
一個上海的媽媽,私下裡回答了我妹妹的問題:「說實話,道理大家都懂,什麼都不學,上了小學,這不會那不會,其他小朋友都已經到三年級的水平了,老師上課一看,大家都會了,那我們這個問題就快速過一下好了,沒學過的就蒙了……
到後來老師覺得孩子跟不上,孩子嘛覺得別人都懂自己卻什麼都不懂,信心被打擊,還被人孤立。所以提早學還是要的,環境決定了應該怎麼教育孩子,和別人都不一樣總歸是不行的。
我妹妹深受打擊,她一直讓小布丁學這學那,現在看起來除了鋼琴和英語還不錯,樂高會搭故事會講,但就是因為沒學到三年級水平,所以擇校就困難了?
我也覺得很震撼,本來我覺得,比起花生小時候,我妹妹讓小布丁學得已經非常多了,沒想到和同齡人比起來,還是學少了!比起花生小時候,小布丁算是牛娃了,沒想到和別人家孩子比起來,仍然只是一個普娃。
(本文節選自《上岸》,作者: 安柏,副標題: 一個海澱媽媽的重點學校闖關記)
搖號第二年的上海媽媽們,也是時候來一場「細讀與剖析」了。無懼搖號,轉動夢想,小初升學及轉插班解讀活動將於1月3日舉行,感興趣的家長請掃描海報二維碼報名活動: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相關焦點

  • 海澱媽媽闖關記:我以前也佛系,只想著讓孩子快樂成長
    媒體人安柏在新書《上岸》中寫道:我以前也是一個佛系媽媽,只想著讓孩子快樂成長。但當她的兒子說:「人大附中這麼好,我當然想上了,而且我也想和我的好朋友中學也在一起……」這時她開始了真正的焦慮。畢竟人大附中的錄取率比哈佛大學、耶魯大學、普林斯頓大學的都低。
  • 佛系媽媽 VS 普通媽媽!網友:我媽是鬥戰勝佛
    各種河東獅吼……佛系媽媽:只是提醒下孩子,至於什麼時候做、做成什麼樣,讓他自己做主,作業沒寫完被老師批了吃過一次虧自己就乖了。  4  佛系媽媽:經歷多次戰鬥,摸清了原理,累積了經驗,孩子發燒臨場不亂!  5
  • 「佛系媽媽」=不負責任、消極、喪?我就呵呵了……
    而是媽媽們。不過說的多了,也有人開始質疑。什麼「佛系媽媽」,不就是不負責任嗎?孩子的衣食住行都不操心,還美其名曰「佛系」?你們不就是用所謂的佛系來「洗白」自己嗎?我就呵呵了。孩子高燒了?屋子可以收拾,化妝品可以再買,但是孩子成長的這一瞬間,錯過了,就再也沒有了。當然,道理我們都懂,但是依舊很生氣。但是,我洩憤的方法不值得提倡,請大家不要隨意模仿。●●●初接觸「佛系媽媽」這個詞的時候,大家還都處在好奇、娛樂的階段。但是,說得多了,就有人開始質疑了。
  • 《懺悔錄》,奧古斯丁的成長記錄
    寫過懺悔錄的作家有盧梭、列夫.託爾斯泰、奧古斯丁。本文說的這個《懺悔錄》是奧古斯丁以自傳體手法寫的。全書主要寫了作者對罪惡、神的顯現以及拯救探索;通過對作者各個人生階段的描寫作者鄭重宣告,信仰具有強烈的改變人生的力量。
  • 葉一茜,承認吧,你真的一點都不佛!
    不管你們信不信,一定有好多家長一邊批判徐敬凱媽媽的教育方式,一邊給孩子去下單黃岡考卷了就像小提琴家呂思清(黃磊一家的好朋友),兒子鋼琴、小提琴樣樣出色;節目裡,傅首爾說的一點,米粒媽不能更贊同,她說一個人最重要的就是持續的自信、持續的努力,加上一顆平常心。我覺得,這樣的人生,即便不能達到世俗意義上的成功,但也一定是飽滿、充實、幸福的。傅首爾親自上陣陪著徐敬凱做作業,不斷地去稱讚他、鼓勵他,孩子帶著自信和幸福感去做作業,真是做的又快又好。
  • 佛系媽媽跟普通媽媽的區別到底有多大?笑死了哈哈哈哈哈……
    每5個父母,就有1個給孩子報了外教課!你還敢只讓孩子在學校啞巴英語嗎?由此,甚至還衍生出了「佛系媽媽」的概念👇佛系麻麻在矛盾橫生的家庭教育中,對待孩子的方式簡直是一股清流:普通媽媽:為了孩子能在班級裡炫耀,必須做好看一點。佛系媽媽:難看不要緊,能吃就行。
  • 葉一茜,承認吧,你真的一點都不佛
    「別人家的小孩」背後,總是站著「別人家的父母」,不過葉一茜是出了名的「佛系媽媽」,她的「快樂教育」也一直被無數家長膜拜。正巧,米粒媽最近發現了一個超好看的節目《親愛的小課桌》,葉一茜也參加了。說實話,這些年認識好多家長,有米粒同學的爸媽,有同事,有我和米粒爸的同學、朋友們。大家說的最多的就是「我可一點不雞娃」「我佛著呢」但你再聽聽他們對孩子的教育(包括給孩子選輔導書、報興趣班、研究各種網課、買學區房、凌晨在群裡討論孩子奧數題……),真的佛系家長!一!個!都!沒!有!
  • 專制媽媽 VS 佛系媽媽, 養出的孩子差別那麼大!這部紀錄片嚇到我了......
    作者:嚴慌慌本文來源:公眾號「藍橡樹」(ID: blue_oak)《與敵同住》是一檔真人秀紀錄片,節目的第一集,講述的就是一位嚴厲的專制型式母親,與一位佛系的放任型母親的對決。雙方將竭力證明自己的教育方式是最好的,結果如何呢?
  • 養了個佛系小孩後,一天崩潰三次
    1前不久,南京一個五年級學生尤逸軒的作文在網上火了,簡單幾句話,戳中了成年人默默崩潰的內心:我叫尤逸軒,長大想當木匠,如果你有糖,我還是很想吃的。也許我並不需要考哈佛北大,只要快樂就好。人家還沒綻放才華呢,就被選為「沒用的人」。
  • 養孩子一年補習費花掉10個愛馬仕,孩子:我太難了
    「想上某某重點學校,孩子必須要怎麼樣」現在的媽媽要是沒有給孩子報班學習,或許會被笑話的,笑對孩子教育不重視,笑沒有經濟能力養不起孩子。現在的課外輔導班不再是成績差的代表,而是努力上進的積極分子,優秀的表率!
  • 「佛系北漂」呂星辰:快樂生活比較重要
    無論是《親愛的新年好》裡北漂八年的馮金金,《桃源》裡孩子的媽媽李紅,還是在《被光抓走的人》中飾演謎一樣的初戀薛妍,亦或是《日光之下》中飾演的谷溪,以及成名作《朗在對門唱山歌》裡的劉小漾,一路走來一個人認不出可能是因為臉盲或者不認識,但次數多了只能說明呂星辰每次飾演的角色都太「失去本我」了。  「佛系」北漂 呂星辰:快樂生活比較重要  在電影《親愛的新年好》中,呂星辰飾演的馮金金已經在北京漂了八年,而呂星辰十幾歲就獨自一人來北京學習,漂的時間比「馮金金」還長。
  • 小學生佛系作文走紅尤逸軒《藏在角落裡的我》原文閱讀
    佛繫心態走紅,  文中金句引發討論  尤逸軒在作文《藏在角落裡的我》中頻頻爆出「金句」。  比如談到理想,她很幽默,「長大想當木匠,如果你有糖,我還是很想吃的。」  提到考試,她也有小煩惱,「人家還沒有綻放出才華呢,就被選為『沒用的人』。」
  • 孫茜:佛系媽媽都是千手觀音
    其實那時她的第一志願並不是表演,也從沒想過自己會在今後把主業放在「演戲」這件事上,在進入表演系後,孫茜也一直猶豫著自己要不要轉系,「我小時候的夢想是當老師,現在也是希望自己將來能演個老師,小學老師那種,被一群學生們包圍著……後來的夢想是做主持,到現在都一直很喜歡主持這個工作,那時從來沒想過要當演員,我在大二的時候還想著能不能轉系呢!」
  • 佛系青年和普通青年之間,只差一套房 | 今日話題
    2、努力帶來的痛苦逐漸壓倒回報帶來的快樂,這一屆年輕人不再將拼搏作為人生唯一的意義。3、如果真的迎來一個年輕人低欲望的社會,前景未必光明。文 | 魏巍一夜之間,「佛系」成為中文網際網路上最熱門的詞彙,佛系青年、佛系追星、佛系乘客、佛系學生、佛系購物、佛繫戀愛……一大波「佛系」概念洶湧來襲。
  • 專制媽媽 VS 佛系媽媽, 養出的孩子差別那麼大!這部紀錄片嚇到我了
    《與敵同住》這檔真人秀紀錄片,將這樣的「敵人」放在一起共住8天,正面交鋒,以此達到說服對方或反思自己的目的。節目第一集,講述的就是一位嚴厲的專制型式母親,與一位佛系的放任型母親的對決,雙方將竭力證明自己的教育方式是最好的。結果如何呢?我們一起來看看。
  • 在海澱媽媽面前,曾國藩能勝出嗎?
    越己說海澱媽媽是很多媽媽羨慕的對象、效仿的標杆;曾國藩是晚清重臣,「千古第一完人」。當曾國藩遇到海澱媽媽,他的教育方法能夠勝出嗎?忙碌而焦慮的海澱媽媽下午5點,海澱媽媽們又開始了一天忙碌的雞娃生活。點外賣、找車輛、忙晚餐、陪孩子,一點兒都閒不下來。
  • 女兒睡前「崩潰大哭」:孫儷怎麼把孩子養成了這樣
    「愛好」,她坦言,孩子喜歡就好,自己比較佛系。這一方面是孩子身邊牛娃多,有壓力;另一方面,也是娃真的感興趣,動力足。所以,對於這種自帶強自驅力的孩子,咱們也不如也學學盛雲翼的這位「佛系「媽媽,不是真的放任不管,而是要用立足長遠的智慧。
  • 一位自閉症媽媽,「佛系」帶娃,讓我放棄了「共赴天堂」
    寶寶還小,在大點就好了」我雖然表示懷疑,但我還是幻想著她能好起來的一天,我開始逃避晴天霹靂一直到寶兒2歲時,還是不出聲、不會叫爸爸媽媽、眼神呆滯、動作彆扭……我實在忍不住了,抱著孩子去了醫院得知「自閉症」的時候,猶如「晴天霹靂」,感覺直接掉進了十八層地獄,冷汗溼透了全身不想放棄我對醫生的診斷表示懷疑,我抱著寶兒四處尋找專家進行確診
  • 奧古斯丁《懺悔錄》名言
    我最近讀過的一本書是古羅馬作家奧古斯丁(Augustinus)的《懺悔錄》(Confessiones),覺得是一本還挺不錯的書,寫一點東西與大家分享。我們平常聽到更多的是盧梭的《懺悔錄》,但我們的西方文學史課選擇的是奧古斯丁的《懺悔錄》,用秦老師的話來說,就是這本書「做人不讀都挺後悔的  」。
  • 這才是佛系父母的最高境界
    不僅要幹涉自己孩子在幼兒園的社交,還要到處跟其他家長說,不要和她們家來往?為什麼這個媽媽不直接來找她?她不明白。這個案例,我覺得問題的可怕點在於,父母有了錯誤的觀念,還自以為正確,不斷輸出給孩子和周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