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世界上所有的愛都以聚合為最終目的,只有一種愛以分離為目的,那就是父母對孩子的愛。
——英國心理學家西爾維婭
《坡道上的家》是由森垣侑大導演、柴崎幸、水野美紀、伊藤步、等主演電視劇的一部日劇,這部豆瓣評分9.1分的劇一播出就引起了強烈的反響,很多全職媽媽評價說劇情太扎心簡直就是在演自己。
它講述的是全職媽媽在家帶孩子,社會地位低、遭受精神暴力的社會現狀,細膩描述了全職媽媽裡沙子遭受精神暴力的全過程。與其他相同題材的劇相比,《坡道上的家》的矛盾更多,冷暴力、婆媳關係、畸形的親子關係、職場媽媽、婚外情都觸目驚心,在我看來,裡沙子生母與她畸形的親子關係除了令我心驚,更在育兒上給我敲響了警鐘。
連母親都巴不得你過得不好,世界該有多絕望。
全職主婦裡沙子偶然得到了一次替補陪審的機會(為保證公正,日本為一個案件判刑也會考慮到民眾的意見,所以會在群眾中召集陪審團)。這個案件是一名叫安藤水穗的母親,把自己八個月的女兒溺死的事情。安藤水穗作為被告人被推上了審判臺。
在第一次審判的時候,安藤的丈夫和婆婆描述整個案情。他們都表達了安藤在日常的生活中是一個不正常,脾氣暴躁、對孩子不關心的人。這些言論以及她殺子的犯罪事實讓大眾都覺得安藤是一個殺害孩子的殘忍母親。
真相似乎就是如此,但在一次次的陪審了解更多案件信息後,裡沙子逐漸理解安藤,因為她與安藤有著相同境遇:親生父母的打擊教育、丈夫的貶低,也曾精神崩潰後做出傷害孩子的事情,由己推人,她知道了安藤也是一個可憐的母親:孩子出生後承受著來自婆婆、丈夫、身邊人的多重壓力,最後精神崩潰,給孩子洗澡時精神恍惚,孩子溺死了。
裡沙子通過安藤的案件看清楚了丈夫對自己的精神迫害,為了保護孩子、結束這一切她決定丈夫離婚。
媽媽斥責裡沙子說:我早就猜到你早晚有一天會變成這樣,你這下總算明白,不顧我的反對,自作主張會導致什麼樣的後果了吧?跟我回家吧!
原來裡沙子的媽媽一直不贊同裡沙子和丈夫結婚,但是裡沙子沒有聽媽媽的話。裡沙子痛苦地聽著媽媽的話,往事浮上心頭——從小媽媽就不斷否認和貶低她,聽著媽媽絮叨,她似乎捕捉到了什麼,她略帶迷茫地問媽媽:你是不是巴不得看到我現在這樣呀?媽媽被戳到了痛處,一時無語。
裡沙子說對了,媽媽確實巴不得她過的不好,但並非媽媽不愛她,而是希望裡沙子不要離開自己,所以,她一直對裡沙子不斷的否定、貶低,讓裡沙子難以獨立,依賴自己,從而不離開自己。
裡沙子眼神逐漸清明:媽媽一直否認自己,並不是自己不行,而是媽媽不想放手讓自己自立。媽媽對自己的行為和丈夫一樣是精神迫害,正是自己從小就承受來自媽媽的貶低,在這些貶低中逐漸麻木,所以在婚姻中繼續被迫害也毫無反抗能力。
明白了這些的裡沙子突然自信了起來,電視劇最後的畫面定格在她與孩子開心的玩耍中,她有沒有離婚?我不知道,但我知道,她已經有了戰勝生活困境的勇氣與信心。
因為愛孩子,所以會做錯。
觀眾討論著裡沙子遭受丈夫的精神迫害,卻忽略了她同樣遭受母親精神迫害的問題,與用大量的生活瑣事刻畫丈夫對妻子精神暴力不同,裡沙子的母親出場的畫面寥寥無幾,但是正是這些畫面,讓我們感受到了一個母親對孩子的精神迫害,有這樣一個畫面讓我印象深刻,生活在鄉下的裡沙子考上東京的大學,鄰居過來祝賀,裡沙子的母親表面表示了感謝,但待鄰居走後,馬上轉頭嚴厲對女兒說,你別信她的話,考到東京也沒什麼了不起的,她是在嘲笑你呢!
媽媽對裡沙子的傷害,就像她在安藤最後一次審判時為她辯護的話:我能理解她,因為我也遭受著來著丈夫和生母的精神暴力。貶低、傷害和控制,以求把對方圈在自己身邊,有些人就是通過這樣的方式來表達愛…
母親竟以如此方式來表達愛,震驚之餘,不禁疑惑:為什麼會有採取傷害的方式去愛孩子的母親呢?太匪夷所思了!
接下來裡沙子的話為我解答了疑惑。
對於安藤為什麼不開口求助?裡沙子這樣說道:
她一直在被責怪、貶低和否認,所以她覺得自己既愚蠢又沒用,不敢開口求助,因為她再也承受不了別人的斥責了,明明想要盡善盡美的養育孩子,卻總是做不到,明明希望孩子笑口常開,卻總是把孩子弄哭,作為他的媽媽,很自責。因為愛孩子,所以會做錯,我覺得被告人所需要的,應該是能理解這一點的某個人溫柔的目光,還有共鳴吧…
裡沙子說安藤太愛孩子,最終傷害了孩子,何嘗不是在說自己的母親呢?正是因為母親太愛她了,所以捨不得她離開自己,於是打壓、控制、貶低她,讓她覺得自己不行,然後來依賴自己,這樣就可以永遠和孩子在一起了。正是因為太愛,所以做錯了,正因為太愛孩子所以在愛中迷失了自己。
貶低、傷害孩子的真實原因竟是父母太愛孩子所以捨不得孩子自立,這樣的結果真讓人既心驚又難受,然而轉念一想:
我也好愛好愛我的孩子啊!
恨不能滿足他的所有要求把全世界最好的東西全給他,
希望他不要吃一丁點的苦,
一想到他要離開我就難受…
可是他終究會離開我,我會不會不知不覺中也像裡沙子的媽媽一樣,捨不得放走他呢?甚至為了不讓他離開我,「下一盤大棋」讓他懷疑自己的生存能力,離不開我呢?
這太可怕了!
孩子終將長大,獨自面對人生的風雨,作為父母的我們,不能陪他一輩子,我們能做的就是培養他堅毅的性格,以面對人生的風雨。
就像臺灣作家劉墉在其書《超越自我》中分享的:在兒子考入了美國的著名的史岱文森高中後,他曾擔心孩子上學途中要經過經常發生槍擊、搶劫曼哈頓四十二街區,不想讓兒子去那裡上學,但最終沒有這麼做,對於此他這樣說:
在人生的旅途上,我們都要走這樣的路,穿過這樣的危險,去追求自己的理想,甚至應該說,人生的道路更危險,因為它只有去,沒有回,走的都是過去不曾經歷,且可能經歷一次的路,如此說來,你未來四年的通學又算得了什麼呢?
劉墉是一個明智的父親,但有些父母卻不這樣認為,他們希望孩子能一直在自己身邊,就像裡沙子的媽媽,為了把孩子留在身邊,不惜「折斷他的翅膀」,一直打擊孩子,讓孩子難以在社會獨立。
捨不得孩子離開自己,裡沙子的媽媽並非個例,2019年四川南充某位媽媽,在孩子高考前把孩子的身份證和戶口本藏起來的新聞上了熱搜。原來這位媽媽怕孩子考上了外地的學校離開自己,於是把孩子的身份證和戶口本藏了起來。最終孩子報警處理,警察為這個孩子開通了綠色通道辦理了準考證。
這些可憐又可悲可嘆的母親!
北大才女趙婕說,
我欽佩一種父母,她們在孩子年幼時給予強烈的親密,又在孩子長大後學會得體的退出,照顧和分離,都是父母在孩子身上必須完成的任務。
家庭應該是孩子心靈的避風港,是孩子獨自面對社會的紛繁時的精神寄託,而不是把孩子禁錮在家裡,父母無法參與到子女的每一階段人生,無論多麼不舍,還是都要學會退出。
如何才能不迷失對孩子的愛。
裡沙子在原生家庭中就一直遭受母親的精神迫害,結婚後又要遭受丈夫的精神暴力,如果沒有安藤的事情,她可能一直處於迷茫無助中。
母親與裡沙子畸形的親子之愛帶來的結果是慘痛的,這不禁讓我思考,如此的愛孩子我們怎樣才能在愛與讓孩子自立中保持清醒呢?
想了很久,終於有一天在看《論語》中有了靈感,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翻成白話就是:我每天必定用三件事反省自己:替人謀事有沒有不盡心盡力的地方?與朋友交往是不是有不誠信之處?師長的傳授有沒有複習。
曾子通過這三省,審視和調整言行,從而不斷完善自己。
我覺得,放手讓孩子獨立也有這樣的三省。
1、,孩子是誰的?
詩人紀伯倫在其詩《致孩子》中寫道:
你的兒女,其實不是你的兒女。他們是生命對於自身渴望而誕生的孩子。他們藉助你來到這個世界,卻非因你而來。他們在你身旁,卻並不屬於你。
上面說到的臺灣作家劉墉也說過類似的話:
孩子步入成年,他就不再是父母的財產了,而是這個社會的財產,更不是父母的影子,而是他自己。
當我們不捨得孩子離開時,多想一想:孩子屬於誰?他並非父母的私有物,而是屬於他自己,父母也無權用任何方式把孩子圈禁在身邊,也許就能放手了。
2、二省,教育孩子的目的是什麼?
日本作家岸見一郎在其書《不管教的勇氣》中寫到,教育的目的就是讓孩子獨立,包括能獨立作出選擇,能獨立判斷自己的價值,能擺脫自我中心主義。
我們一切教育,都是為孩子自立服務的。
內心明確了教育的目的,常反省自己的行為是否偏離了目的,就不容易走錯路。
電影《斯巴達300勇士》中,國王為了培養王儲列奧尼達獨立、堅韌,勇敢的性格,忍住不舍,讓小列奧尼達到野外去生存,他冰天雪地裡與狼搶奪搏鬥,生存條件艱苦。列奧尼達當上國王后,波斯入侵,列奧尼達造就了斯巴達300勇士殲滅波斯300000人的戰績。我覺得這種成就跟老國王讓孩子獨自面對兇險大自然的教育方法是分不開的。
老國王知道,列奧尼達終將統治國家,他要培養一個有勇有謀的明君,而獨自面對兇險,培養剛毅的品格是必經之路,正是這個明確的教育目的,所以老國王即使再捨不得,還是忍痛讓列奧尼達出去歷練。
3、三省,你能陪伴孩子的一輩子嗎?
泰國有一個有名的公益廣告:男孩覺得爸爸討厭自己,小的時候,即使很難的手工,爸爸也不幫自己做;長大後自己喜歡彈吉他,但爸爸過來把門關上了,就好像很討厭自己彈吉他一樣;設計的T恤賣得很好,爸爸卻說:再多賣出一些再來炫耀吧。
男孩在房間對著媽媽生氣:我覺得他就是故意的!
媽媽回答:是的,她就是故意的。原來不幫他做手工,是因為爸爸就覺得事情只有自己做,才會對自己感到驕傲;他不知道爸爸偷偷地拍下了他彈吉他的照片,然後關上門躲在門後看相機中的照片傻笑;T恤賣得好,是爸爸為了支持他創業,買了很多T恤。爸爸這麼做,是因為他知道父母沒有辦法一輩子跟著他,孩子必須能一個人好好生活。
正像廣告的標題:想讓一個人成長,就要放開他,放手才能讓他長大。
捨不得讓孩子獨自面對問題時,多想想,我們能陪伴孩子的一輩子嗎?在與孩子這場漸行漸遠的遠行中,父母唯一能確定的,就是不可能陪伴孩子的一輩子,我們可以在他年幼時提供極致的呵護,但總有一天,他要獨自面對這世界。
最後的話
孩子的獨立是一個被廣泛關注的話題,而《坡道上的家》用為數不多的畫面,隱秘的透露了母親也會像孩子離不開父母一樣,離不開孩子。
太愛了,所以不想和孩子分開,為了把孩子圈禁在身邊,甚至不惜做出傷害孩子的錯事。
裡沙子慘痛的經歷提醒父母們,要警醒,對於孩子,該放手時要放手,父母也需要「獨立」起來。
如何在該放手時放手?只能保持警醒,像曾子自省那樣,常常反省自己的言行是否侵犯孩子的權益、違背教育的目的和是否損害孩子長遠發展。
常反思,才能不迷失,如果真的愛孩子,就該在他離開你之前,教會他與世界相處的能力,這是對他的最大幫助和保護。